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上下五千年-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左宗棠1875年(光绪元年),左宗棠受命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事,他率军出关,讨伐阿古柏,为祖国的统一做出了贡献。

    原来西北边疆一直为沙俄和英国垂涎,两国为争夺美丽富饶的新疆展开争斗。

    1864年新疆地区爆发了以回民为主的各民族起义,但很快被少数封建主篡夺了起义的领导权,形成五个封建割据政权,彼此混战。

    1865年,喀什噶尔的封建主为兼并相邻的汉城(疏勒)派人向中亚浩罕国乞求军事援助。

    浩罕国统治者早就对中国新疆地区垂涎三尺,立即派军官阿古柏率领大军,侵入南疆,很快兼并了其他几个割据政权,建立起“哲德沙尔”(意为七城之国),自称“毕条勒特汗”(意为最幸运的国王),控制了南疆和北疆的大部分地区。

    左宗棠墓沙俄见中国新疆地区陷入一片混乱,突然于1871年7月,派出重兵,占领了新疆最富庶的地区伊犁。

    新疆形势发生危机后,左宗棠知道不使用武力,很难把侵略者赶出中国领土,为准备西征,他废寝忘食地筹集军粮,编练队伍,向清廷请求派他远征新疆,收复祖国的领土。清政府在新疆形势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同意了左宗棠的计划。1875年清廷任命他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为了迅速消灭阿古柏匪帮,左宗棠制定了“先北后南,缓进速战”的战略,即先打败依附外国侵略者的民族败类白彦虎,收复新疆的政治、经济中心乌鲁木齐,吸引盘踞在南疆的阿古柏军队前来增援,然后把这两股匪帮一齐消灭掉。

    6月,左宗棠派手下的大将刘锦棠率领大军穿过风沙扑面、寒暑无常、水源奇缺的戈壁沙漠,突然出现在乌鲁木齐城下,迅速包围了这座城市。盘踞在城内的白彦虎匪帮作梦也想不到清军的进兵速度会这样快,顿时乱作一团,急忙派人给阿古柏送信,请求增援。

    阿古柏认为清军走过大沙漠后,肯定战斗力会大大减弱,便派主力前来支援。左宗棠指挥清军,奋力迎战,经过3个月的血战,终于收复了乌鲁木齐城。紧接着,清军又强渡波涛滚滚的通天河,平定了南疆。

    就这样,经过一年半的鏖战,左宗棠收复了除伊犁之外的全部新疆领土,为捍卫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祖国的统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880年(光绪六年),清政府调左宗棠到京任军机大臣,不到两年,又调南京任两江总督,因同投降派李鸿章政见不和,便以休病为由,向朝廷奏请开缺回籍。1884年,清政府又起用左宗棠督办福建军务,时年73岁的左宗棠上任后,仍“伏波伏鞭之慨,其志甚坚”,一面增兵台湾,一面整顿闽江军务,固守国防,他奉命往福建督师,指挥闽海战役,并亲自上阵,高呼:“娃子们,快造饭,料里裹脚草鞋,跟我去打洋人!”但投降派李鸿章,在中国军事胜利的形势下,与法国签订了中法天津条约,造成以胜为败的结局。左宗棠对此十分气愤,上奏清廷,拒签和约。但大势已去,无法挽回。从此,左宗棠忧患在心,一病不起。临终前,一边大骂李鸿章,一边连呼“出队”。后吐血七天,昏迷不醒。1885年(光绪十一年),死于福州,享年74岁。

    同文馆的设立

第288章 清朝(42)() 
咸丰十年(1861年),清政府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负责对外事务。次年,咸丰皇帝总理衙门大臣奕�的奏请,设立京师同文馆,作为附属于总理衙门的一所外国语学校,培养对外人员。是年五月,京师同文馆在北京正式开办,设英文、法文、俄文三馆,规定招收学生十人,最多不超过24人。只招收14岁以下的八旗子弟,由总理衙门考查录取,依次传补。第二年,变通章程,改为每馆招收十人。同治五年(1866年),总理衙门又奏请皇帝,要增设天文、算学科目,聘请洋人来教习,理由是“洋人制造机器、火器等器,以及行船、行军,无一不自天文、算学中来。”于是陆续增设了算学、化学、格致、医学四馆。录取学生的方法也相应变动。规定由京内外各衙门保举三十岁以下的翰林院庶吉士、编修、检讨及五品以下由进士出身的官员,或举人、贡士等未仕人员,最后由总理衙门考查录取入学。同时规定“三年考列到高等者,按升阶优保班次,以示鼓励。”学生的生活待遇从优,先是每月每人给膏火银3两,后改为每人每月薪水银10两,并供给饭食。

    同文馆设立之初遭到清政府内极端守旧派人士的反对。

    监察御史张盛藻认为强盛中国的办法依旧是尧舜之道,只有通过精读孔孟之书,明体达用,才能使国家规模宏大,所以他极力反对向洋人学习制造轮船、洋枪技术,主张朝廷命官一定要任用科甲正途者。接着,大学士倭仁也不断提出“立国之道当以礼义人心为本,未有专恃术数而能起衰振弱者。天文、算学只为末议,即不讲习,于国家大计亦无所损。”从此,守旧派与洋务派在同文馆的设立上发生了激烈争论。倭仁声望在当时学界很高,是理学权威,他一出来反对,响应者颇多,这样,京师同文馆虽然设立了讲习天文、算学等自然科学的科目,但投考的人却寥寥无几。

    同治十三年(1874年),总理衙门提出六条“紧急机宜”,发给各省总督、巡抚筹议。以李鸿章为首的实力派大肆倡导,办洋务已成为一种时尚,于是同文馆也随之逐步兴盛起来。在此之前曾增设了德文馆,随后又增设了东文馆。光绪十三年(1887年)规定学生增加到120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改学制三年为八年,分前馆五年,后馆三年。课程包括汉文、外文、天文、算学、物理、化学、世界史地和万国公法等科目。此外设有为教学服务的化学实验室、物理实验室和博物馆、天文台等。在此之前,还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设立了印书处,有中体和罗马体活字四套,手摇机七部,承印同文馆和总理衙门所翻译的数、理、化、医学历史等书籍和文件。

    同文馆设管理大臣,由总理大臣委派,初由一人担任,以后时有由二人担任,负责主持管理同文馆事务。其下设提调工人,帮助调二人,负责安排课程及督察学生勤惰之事。同文馆的教课人员有总教习一人,洋教习若干人,还有汉教习和汉文教习三人。总教习多由外国人担任。同文馆的经费、人事等方面多为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所控制。同文馆先后聘请了外国传教士包尔腾、傅兰雅、丁韪良等担任教习或总教习,其中由赫德提名的总教习美国传士丁韪良总管校务近30年。按规定,同文馆不允许传播西方宗教,但实际上洋教习们总是借机进行传播。

    光绪二十七年底(1902年)初,京师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改称“译学馆”,内设英、俄、法、德、日五国语文科目。

    海防与塞防之争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俄国吞并了中国东北边疆一百万平方公里的领土,随后又将其侵略势力扩展到中国西北边疆。同治三年(1864年)十月,在俄国的强迫下,中俄签订了按俄国意愿制定的塔城议定书,夺得了中国部分领土。随后,俄国又继续以武力相威胁,试图进一步侵夺中国领土,扩展其在中国西北边疆的势力。同治九年(1870年)浩汗王国阿古柏率兵控制了新疆南疆,并将其势力向北疆扩展。俄国趁此机会笼络阿古柏,并袭取了伊犁城,以“代管”名义控制了伊犁,并且宣称要进攻乌鲁木齐。清政府看出形势危机,立即派荣全率兵从科布尔前住伊犁,向俄国人提出“接受”伊犁。并同俄国人在塔城附近进行谈判。结果“接受”要求不仅遭到俄国人拒绝,俄国人反而提出索取更多土地的要求,荣全难以定判,中俄谈判移至北京。谈判进行了一年之久,最终毫无结果。

    同治十三年(1874年)春,日本进攻台湾,东南沿海形势十分紧张,清政府深感“海疆备虚”的后果。十一月,总理衙门奏请将巩固海防之声作为大事商议,并提出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六项措施。清廷权衡再三,决定接受曾国藩几年前提出过的筹备海防的建议,在与日本签订了台事专条(即中日北京条约)后,谕令李鸿章、沈葆桢等沿江沿海各省将军、督抚15人评议筹备海防一事,并限一个月内复奏。此时东南各省督抚和总理衙门大臣都持加强海防的主张,很快就形成了海防派势力。清政府财资乏竭,要求加强海防,“筹饷”成为一大难题。于是李鸿章上奏,要求请廷把巩固西北边疆所需的费用挪用过来,他认为新疆地区形势尚好,清廷不必十分重视,也无精力去顾及,应御掉新疆这个包袱。与此同时,广东巡抚张兆栋代表前江苏巡抚丁汝昌所拟海洋水师章程六条,主张建立北、东、南三洋水师,每洋水师配备新式军舰16艘,各设制造轮船、枪炮、耕织机器三大工厂。李鸿章、郭嵩焘等人随即上奏表示支持。眼望西北边疆有可能因费用不足而遭蚕食的形势,通政使于凌辰和大理寺少卿王家璧上疏,指出李鸿章等人的主张是卖国求荣、竭尽民财,是“用夷变夏”之道,认为只有重人材才是治国之本,而不在器械。这时,湖南王文韶、漕运总督文彬、山东巡抚丁宝桢、江苏巡抚吴元炳等主张应先全力注重塞防,西北如无事,则东南就会自然得以巩固。是年底,以李鸿章为主的海防派向朝廷呈递了筹议海防折,说“新疆不复,于肢体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腹兴之大患愈束。”主张新疆即便收复,将来也不能久守,所以应舍弃新疆,将其军饷移用于海防。随后,李鸿章积极活动,致使山西巡抚源深、河南巡抚钱鼎铭、刑部尚书崇实等也纷纷上奏朝廷,附合李鸿章,醇亲王奕也认为李鸿章的主张是最上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