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上下五千年-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西安平定下来的慈禧,早已将路途风餐露宿的苦难掷之九霄云外,她下令各省应解京之钱粮均转输西安。南漕改道,由汉水入紫荆关,溯龙驹寨入西安。先后从各地调来500多万两银两,70多万石粮食,又过起了锦衣玉食的奢靡生活,每顿饭的菜谱有100余种,每天的花费达200多两银子,就这样,她认为比北京节省多了。

    珍妃之死

    珍妃为光绪帝妃。其家族为满洲镶红旗,姓他他拉氏。珍妃生于1876年(光绪二年),其祖父裕泰曾任刑部右侍郎、湖广总督、闽浙总督等职,其父长叙曾任工部侍郎、礼部侍郎等职。1888年(光绪十四年)珍妃与其姐姐同时被册封为光绪皇帝的珍嫔、瑾嫔。1894年(光绪二十年),珍嫔与瑾嫔又同时晋封为妃。

    珍妃思想开朗,性格豪爽,敢做敢当,不畏邪恶。珍妃长得很漂亮,五官清秀,神态端庄。她聪明伶俐,才思敏捷,擅长书画、下棋。思想上受压抑、政治上被监视、行动上不自由的光绪皇帝能有珍妃这样一位天生丽质、通情达理的人陪伴在身边,自然景施眷宠。

    慈禧太后年轻守寡,更兼生性乖戾阴毒,对光绪皇帝与珍妃的恩爱,十分看不上眼。珍妃受宠,隆裕皇后很忌恨,经常在慈禧耳边拨弄是非;加上珍妃性格倔强,不会曲意奉承,更招致慈禧滥施淫威,找碴行罚。在中日甲午战争期间,其家庭教师文廷式和堂兄志锐为主战派,他们时常通过珍妃影响光绪帝。因此,引起主和派忌恨。珍妃遭受廷杖,并被降为贵人。在戊戌变法中,珍妃通晓大义,支持维新,经常通过自己的亲信太监将宫中一些密事告知其弟志锜,志锜再转达维新党人。变法失败后,光绪帝被囚禁于瀛台。珍妃当众受辱挨打,被贬入冷宫。珍妃被禁锢在皇宫东北角景祺阁后面的小院内,行动毫无自由,衣食极为恶劣,时间长达两年之久,受尽折磨。

    1900年8月15日凌晨,八国联军已攻进北京城,当时慈禧听说联军欲攻东华门,便慌忙更换农装,携带光绪皇帝,在十几位王公大臣及数千兵弁的护送下,仓皇出西华门和德胜门,经颐和园、居庸关等处,向太原方向逃难。临走时还忘不了处置珍妃,将珍妃从囚所里提出,假意表示要带珍妃西逃。珍妃表示:“国难当头,我不走,而且皇上也不该离开京师。”慈禧听后冷笑一声,抢白说:“你死在眼前,还胡主张什么!”并声称:现在兵荒马乱,洋人进来,万一出了什么事,丢了皇家的体面,就对不住祖宗,让珍妃赶快自尽。珍妃宁死不走。此时在场之人,呆若木鸡,谁也不忍下手。光绪帝与瑾妃眼泪汪汪,几近晕厥。于是慈禧命李莲英指挥,崔玉贵、王德环执行,将珍妃推到院内一口八角琉璃井旁。光绪帝闻此,心如刀绞,忙跪下求情,慈禧厉声斥责光绪,转身令手下人快执行。珍妃喝令太监不准靠近,径自走到井边,纵身投入。崔玉贵马上向井内扔下两块大石头,而后慈禧一行仓慌出逃。珍妃就这样被残害致死,时年仅25岁。

    1901年11月,慈禧等人返回北京。为了掩人耳目,对外宣称:珍妃为了免遭洋人污辱而投井自杀,并给珍妃恢复名誉,又升为贵妃。慈禧下旨要珍妃家人来打捞珍妃遗体。志锜含泪将姐姐遗体打捞上来,草草埋在北京西直门外田村。1915年3月,珍妃棺柩由北京移至清西陵梁格庄行宫暂安,同年11月,以贵妃葬仪,安葬在光绪陵旁的崇妃园寝。逊帝溥仪册谥为“恪顺”。

    清政府秉侵略者旨意惩办“祸首”

    李鸿章、奕与11国驻华公使举行专门会议,讨论惩办“祸首”问题。先是,八国联军提出严惩“祸首”作为“议和”的先决条件。美国政府在致德国电文之中说:“各大国须合力逼清政府严惩罪魁,庶免日后祸患”。英国外交大臣索尔斯伯里也认为:“与其旷日持久为中国越俎谋内治,不如将来列入和约条款,使酿祸者永不得用事,则中国自尔太平矣”。其惩办“祸着”的目的是非常明显的。

    提起祸首,劈头就碰上如何对待那拉氏的问题。沙俄原来就扶持后党,同英国展开霸权的争夺。俄、法主张议和,英、日则曾公开支持光绪帝,对亲俄的西太后不满,很想置她于“祸首”的席位,以扶植光绪帝,所以拒绝同李鸿章谈判,宣称“中国立有合例政府方可开议”。两方相持不下,后来,鉴于西太后一再表白悔祸谢罪的诚意,英、日表示让步,承认“皇太后为合例”,开始就惩办“祸首”问题举行谈判。

    1900年9月25日,清政府发布第一道惩办谕旨,将载勋、溥静、载濂、载滢革去爵职;载漪撤差、停俸,交宗人府严加议处;载澜、英年交该衙门严加议处;刚毅、赵舒翘交都察院、吏部议处。

    列强对清政府惩办“祸首”敷衍应付十分不满。驻京各使会商,必“先办祸首十一人一律正法”,方可开议。并令联军向西进攻,占领保定、正定、紫荆关等地,对清政府施加压力。清政府乃于11月13日发布第二个惩办“祸首”谕旨:载漪革去爵职,和载勋一起永远监禁;溥静、载滢一并交宗人府圈禁;载濂“闭门思过”;载澜停止公俸,降一级调用;英年降二级调用;刚毅本应从重治罪,病死免议;赵舒翘革职留任;毓贤发征极边,充当苦差,永不释回;董福祥革职留任,带亲军数营回甘。

    1901年2月5日,驻华公使与奕、李鸿章举行专门会议,讨论惩办“祸首”问题。2月7日,驻华公使团发出照会,根据奕、李鸿章预拟的惩办方案提出具体意见。2月13日,清政府完全“照许施行”,发布了第三个惩办“祸首”谕旨:载漪、载澜发往新疆,永远监禁;毓贤即行正法;载勋赐令自尽;刚毅追夺原官,即行革职;董福祥革职降调;英年革职,斩监候;徐桐、李秉衡革职,撤销恤典。同日,又根据驻华公使团照会,谕旨徐用仪、许景澄、袁昶、立山、联元5人开复原官。驻华公使团对此仍不满意,再次给清政府施加压力,西太后、荣禄等怕联军发动新的进攻,更怕“祸将及身”,终于最后彻底屈服。2月24日,清政府发出第四道惩办“祸首”谕旨:载漪、载澜定为斩监候,加恩发往新疆,永远监禁;刚毅定为斩立决,病故免议;英年、赵舒翘赐令自尽;启秀、徐承煜著奕、李鸿章照会各使交回,即行正法;徐桐、李秉衡定为斩监候,已临难自尽,免予再议。

    随后,清政府又根据驻华使团开出的外省庇匪仇教名单142名,分别进行惩处和查办。4月29日清政府颁布上谕,以义和团起事后各省焚烧教堂、伤害教士、教民,致酿事端等罪名,分别惩处地方军政官员50余名。西太后为满足列强要求,8月19日,最后一次公布了惩办各处官绅人等50余名的上谕。清政府前后公布3批“凶犯”名单,共惩处100余人。这些被惩处的官员,上自王公贵族,下至文武官绅。而围绕着惩办“祸首”的交涉,从开盘议价,到拍板收盘,花费了将近半年的时间,顽固派几番挣扎,力图保存一部分势力,以便东山再起,到头来还是全军覆灭。

    辛丑条约的签订

    早在北京陷落之前,慈禧太后就任命李鸿章为议和大臣,和庆亲王奕一道与八国联军议和。这时,她把心思全用在了和谈之事上,她殷切盼望和谈早日成功,说:“我一日不见京电,便觉无措。然每见一电,喜少惊多,实令人胆怯。”在西安的首席军机大臣荣禄电告在京的全权大臣奕、李鸿章说:“两宫目下的处之境甚苦,务须体上意,早安大局。”

    1900年12月24日,英、俄、德、法、日、美、意、粤8国及未参加战争的比利时、西班牙、荷兰共11国公使订立了12条和约,向清政府提交了议和大纲12条,不准讨论,迫使清政府同意。

    远在西安的清廷,为迎合列强,下诏会议变法,要求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大臣、直省督抚参酌中西政要,条举以闻。同时诏谕直省官员保护外侨,违者重谴。并继续追究“纵匪肇乱首祸诸臣罪”,对削夺载澜的官爵,与载漪等人一起谪罚新疆禁锢,其他官员或免职,或论斩等等。又下诏自责,“以当时委曲苦衷示天下,并诫中外诸臣激发忠诚,去私心,破积习,力图振作”。

第298章 清朝(52)() 
李鸿章接到议和大纲,即寄呈西安,并在奏折中称:“宗社陵寝均在他人掌握,稍一置词,即将决裂,存亡之机间不容发”,请慈禧太后“迅速乾断,电示遵行”。慈禧见到议和大纲没有把自己当作“祸首”惩办,即“大喜过望”,说:“所有十二条大纲,应即照允。”即于12月27日批准,并发谕旨,表示今后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同时,将载勋、英年、赵舒翘等赐死,毓贤、刚毅等议斩。

    监国摄政王宝玺1901年9月7日,奕、李鸿章在最后议定书(即辛丑条约)上正式签字画押。这是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共12款及19个附件,仅赔款一项即达45000万两,39年还清,本息合计达98000万两。加上各省的地方赔款2000多万两,总数超过10亿两,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笔赔款,称作“庚子赔款”。按照条约,中国将海关(即新关)、盐税指归赔款,同时撤去沿江沿海通商口岸中的20处常关,业务统归海关管理,从而使英国攫取了梦想多年的海关管理权。中国因条约签订而丧失了除田赋以外的所有主要财源。这样一个条约慈禧竟然欣然接受,可见她为了自己的权位,不惜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丑恶面目。条约还规定,在北京设立使馆区,准许各国可以驻兵,中国人不准居住。拆毁大沽到北京沿线的所有炮台,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12个战略要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还强迫清政府惩办在义和团运动中与帝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