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上下五千年-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发执金吾所属军队包围萧望之的家。使者至,召萧望之,萧望之想自杀,夫人拦住了他,以为此非天子之意。萧望之问门生朱云,朱云是个节烈之士,劝萧望之自杀。于是,萧望之仰天长叹,说:“我曾经备位将相,年过六十,老而入狱,苟求活命,那样不是太没有一点骨气了吗?”之后便喝药自杀了。汉元帝知道后大惊,说:“我本来就知道他不肯就牢狱。你们果然杀了我的师傅!”元帝当时正在吃饭,气得连饭也吃不下,哭了起来。之后又召石显等人问情况。石显见奸意已逞,又摸透了元帝的脾气,只是免冠而谢。汉元帝虽然为师傅的死而悲伤,却不知道将罪魁祸首石显等人治罪,实在可悲。

    陈汤袭杀郅支

    汉宣帝时,匈奴内乱,五单于自立,为争都单于王庭,互相残杀,只剩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两部。呼韩邪单于因兵力微弱,无法与郅支相抗衡,投降汉朝,遣质子入朝。郅支单于见呼韩邪依据汉朝,不能返回匈奴故地,乘机出兵占领了右地,又向西进攻兼并了呼揭、坚昆、丁零三国。同时,郅支单于也遣子入汉朝,但汉政府待呼韩邪厚而郅支薄,郅支单于非常恼怒。因而围困污辱汉朝使者乃始等人。汉始元四年(前45年),郅支派使者赴汉朝,要求汉政府遣回朝中侍子。汉政府准备派衙司马谷吉为使,护送其子回匈奴。御史大夫贡禹、博士匡衡认为,郅支单于反复无常,不遵汉礼,恐会再次污辱使者反对派使护送。谷吉一再要求,并保证不辱使命。汉元帝派他为使,护送郅支子到单于王庭。郅支见谷吉等汉使者到,非常生气,便杀掉谷吉等使。郅支甚知这样做有背于汉朝,担心汉朝派军讨伐,加之此时呼韩邪势力日益壮大,于是率部众奔康居国。康居国王想凭借郅支的势力称霸西域,所以对他非常尊敬,但郅支却杀掉康居王。汉政府见谷吉等使久去不返,先后派三批使者到康居,求谷吉等尸首归汉。郅支不奉汉元帝诏,污辱使者。又故意让汉都护代他上书元帝,假意表示愿归附汉朝,态度非常专横。

    汉建昭三年(前36年),西域都护甘延寿、副校尉陈汤出巡西域。陈汤智勇双全,面对郅支单于的骄横,与甘延寿商讨对付匈奴的计策。陈汤认为,郅支单于依据康居,侵凌乌孙、大宛等国,长此下去,就有可能控制整个西域,成为汉朝在西域地区的一大隐患。因此,主张征发屯田吏士并乌孙等国兵力,进攻郅支。甘延寿虽同意其计策,但主张先禀明朝廷。陈汤认为,一奏请皇上,由朝中公卿讨论,不但可能延误作战时机,而且公卿也许体会不到这计策的正确性,因此建议先斩后奏。甘延寿犹豫不决。后来,正逢他生病,陈汤就假传皇帝诏书,调拨西域诸国的兵力以及车师戊已校尉属下的屯田吏士,组成出征军。甘延寿深恐朝中问罪,极力阻止,陈汤拔剑威逼其服从。甘延寿无可奈何,只好同意出兵。陈汤扬威、白虎、合骑三校尉,合胡、汉兵四万多人。又上书朝廷,自责矫诏之罪,并陈述紧急出兵的理由。

    当天,陈汤率军分南、北两路进军康居,南道过葱岭经大宛,逼近康居,北道入赤谷,经乌孙、康居边境,开赴阗池西部。此时,康居副王抱阗正率数千骑攻掠赤谷城,与陈汤军相遇。陈汤命胡兵出击,杀死抱阗军460余人,并将其所掠民众470余人,交还大昆弥,将缴获的马牛羊留作军用。大军开到康居,陈汤命令军士安营扎寨,不得擅自骚扰。命人在城外呼康居贵人屠耆出来相见,陈汤晓以威信,与屠耆结不为敌的盟约。此后,又挥军在离康居城六十里处扎寨。军士捕获康居贵人目色之子开牟,开牟对郅支单于占据其国甚为怨恨,遂详细地向陈汤汇报了郅支的兵力分布,并自愿作大军向导。第二天,陈汤军又在离城30里处扎寨。郅支见汉大军,派使者入汉军营,相问大军开赴的原因。陈汤对郅支使者道:单于上书说,愿意投附汉朝,入朝称臣。皇上怜单于放弃匈奴大国,屈居康居,所以派我率军来迎接单于。担心大军惊动单于,所以只在城外扎寨。其后,双方使者互相往来,探听虚实。陈汤、甘延寿责备郅支来使道:大军为迎护单于而来,至今未见单于前来受命。况且,大军远道而来,人畜疲乏,粮草殆尽,恐无法返回,请单于与贵臣们商量行事。次日,陈汤军又赴离城三里处扎寨,布置兵防。单于也加紧准备,数百人守备于城头,百余骑兵在城下往来巡逻。城头守军公开向汉大军挑战,城下骑兵奔往汉军营中。陈汤命士兵持弓弩待变,单于骑兵退回城中。陈汤令弓箭手射击城门的骑、步兵,骑、步兵尽皆入城。陈汤于是指挥军队四面围城,各有所守,据壕沟堵其城门。入夜,单于数百骑袭击汉营,均被汉兵射死。

    单于从使者处知道,汉军粮草殆尽,不知其中有诈,决定坚守城壁,只在城上发箭,待汉军粮尽退军。半夜,汉军攻破单于外城,单于挥军退入内城自保。次日凌晨,汉军推动防箭的卤,攻入内城中,并在城中四面放火,郅支单于在乱军中被大火烧死,汉军斩阏氏、名王以下150余人,俘虏千余人。汉元帝接到战报,下诏赦免陈汤矫诏欺君之罪。从而稳定了西域局势,维持了西域的安定。

    刘向父子整理古籍

    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儒家经籍损失殆尽。秦末汉初,连年战乱,古书散遗毁坏,所余甚微。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倡兴儒学,开设书官,搜集民间遗书。于是今文经与古文经相继而起,学派纷呈。汉河平三年(前26年),成帝诏命刘向整理皇宫藏书。刘向,字子政,原名更生,江苏沛县人。他出身皇族,是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少年时博闻强记,能属文辞。二十岁被授辇郎,成年后,升任谏大夫。汉宣帝在位时,宣帝喜好神仙方术之事,为迎合宣帝,刘向把家传枕中鸿宝苑秘书献出,并说按书中所说,可以铸成黄金。于是宣帝命令他铸炼黄金。刘向潜心铸炼,耗资甚多,但是并未铸成黄金。于是朝廷治狱刘向,判定死罪,幸亏蒙承其兄阳城侯安民相救,赎出刘向。不久,宣帝立梁春秋博士,诏刘向受梁之学,又任他为郎中给事黄门,不久又升任散骑谏大夫给事中。汉黄龙元年(前49年),宣帝死后,刘即位,是为汉元帝。这时,刘向深得萧望之、周谌器重,被提任为散骑宗正给事中,共同辅政元帝。这段时间内,朝廷党派纷争,倾轧激烈。由于弘恭、石显弄权,刘向随着党派之争,时浮时沉,时升时贬,仕途多舛。屡次上书元帝,终不得志。

    汉建始元年(前32年),汉成帝刘骜即位,立号建始。刘向改名更生为向,以故九卿身份,被诏为中郎领护三辅郡水,后迁至光禄大夫。这时,阳平侯王凤为大将军,主持国政,他依仗太后势力,专擅国权,外戚势力逐渐扩大。面对这种局势,刘向深为不满,常趁天灾之机,大谈灾异之变,以梁为手段,攻击外戚专权。汉成帝喜好古文,精于诗经、尚书,于是就在汉河平三年(前26年)诏刘向领校五经秘书。刘向在整理皇室秘书中,读到尚书洪范,受此启发,他通观古今之书,集上古以来春秋六国至秦汉符瑞灾异等记载,推迹行事,连传福祸,著其占验,对各事加以分门别类,著洪范五行传论凡十一篇,借天人感应之说,攻击王凤兄弟专权。书成后,献呈成帝。成帝读后,深知刘向之意,但是王凤大权在握,自己势单力薄,只有无可奈何。不久后,刘向又著列女传八篇,广搜诗经、尚书所载贤妃贞妇兴国显家之事,以及薜女嬖乱君亡国之说,宣扬礼教,借以抨击外戚兴乱的时尚。尔后,又著新序、说苑五十篇上奏成帝,借古喻今,引喻时弊,深得成帝赞许。此后,刘向又多次上奏,力劝皇帝夺王氏权,终不得志。刘向在校勘整理书籍时,勤恳尽力,方法颇为科学,校勘整理数甚多,除整理校勘儒家经籍外,还整理校勘了其他诸子,如列子、晏子、战国策、荀子、关尹子等等。又在整理校勘的基础上,撰别录一书,为我国目录学之祖。此外还编有楚辞,著有五经通义。刘向每整理完一部分书籍,就条其篇目,撮其旨意,上奏皇帝。刘向居列大夫官位前后三十余年。哀帝建平元年(前6年),刘向病卒,终年72岁。刘向共有二子,皆好经文。长子刘,学习易经,官至郡守。二子刘赐,任九卿丞。三子刘歆,于整理书籍成就最大。

第65章 秦汉(29)() 
刘歆,字子骏,少年时,通熟经书,文辞颇佳。在与其父刘向讨论经义时,常出己意,见解颇新,刘向也驳不倒他。汉成帝时被诏为黄门郎。河平年间,受诏与刘向领校秘书,讲习六艺传记,诸子、诗赋、数术、方技,无所不至。刘向病卒,刘歆承其父业,为中垒校尉。哀帝即位后,太后诏王莽辅政。王莽命刘歆为侍中太中大夫,不久又迁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刘歆日渐得宠。于是他总领校注五经,集六艺群书,撰成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总括各家书籍。刘歆初治今文经,颇有见树,后来他看到春秋左氏传,开始转入治古文经,从师丞相史尹咸、丞相翟方受治春秋左氏传,并多有发明,讲求章句、义理。不久之后,刘歆想把春秋左氏传、毛诗、逸礼、古文尚书列为学官。于是哀帝命刘歆与五经博士讲论其义。随后刘歆著移书太常博士一文,斥今文经“专已守残、党同门、妒道真”。这次古今文经两派的争论,由于今文经派势力很大,未能遂愿。前九年,王莽篡权,立国号为始建国。王莽以周礼治国,复古制,立古文经博士,任刘歆为国师,古文经倡兴一时。汉地皇四年(23年),王莽政权形势可危,刘歆参与谋反,事情泄漏后,刘歆被迫自杀。

    刘氏父子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