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如果这是宋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何况这次已经不是弹劾了,而是犯法。

    御史台派出了著名的侍御史韩亿,加大力度,务必要做到一击致命,彻底去掉这块毒瘤。但可惜的是,无论如何都改变不了一个事实,即行贿的初衷在吴值,买官的黄金在余谔,王钦若没摸到一分一毫的赃款,甚至在知道自己将被行贿时,就第一时间报了官。

    如果说吴值是“企图”行贿的话,那么王钦若连“企图”受贿的机会都没有。你拿他有什么办法?所以最后千不情万不愿,御史台也只得如下定案。

    判——吴值以行贿罪除命(此次任命作废)、余谔勒令停职、王钦若诏释不问,但追究他举荐失查之罪。

    这个罪就实在太微妙了。它能让举荐者一起受牵连贬官罢职,也可能只是被皇帝小小地训斥一顿,怎样区分,完全看当权者的心情。

    这时刘娥的心情非常好,王钦若全须全尾,毫发无伤。看上去真是君臣和谐,太后吉祥、王钦若吉祥,不过他们马上就后悔了。你不按牌理出牌,就别怨别人的无理手。

    第二天宣诏,宰执大臣们齐集待漏院(上朝前的候车室),人人都知道王钦若又逃过了一劫,但不妨碍有人对他手痒。鲁宗道一脸怒气,直视王钦若,王瘿相自知理亏,低头不语。时间到了,众人出门上马,突然间一只老鼠不知从哪里钻了出来,跑过众人马前。鲁宗道突然大喝:“汝犹敢出头!”

    突然爆笑,宋朝顶尖的宰执大臣们来了个轰堂彩,王钦若一下子脸如死灰。

    纵然不是帝国宰相,也从来没有想过被当众这样羞辱!他居然真的成了过街的老鼠,人人都可以喊打了可有什么办法,眼前众怒难犯,数十年间的威福享用,都让他有口难言。

    他不是寇准,从来都没有以一己之力去压服所有朝臣的胆量。当天,他忍了,无论怎样难堪,他都选择了上马,再次跟着这些人去上朝,正常工作。

    说到底,他还是恋权的,但是奇耻大辱,终究让他受了内伤。他把自己气病了,加上去传法院的路上受了风寒,一病不起,就此谢幕。

    回顾整个事件,还有王钦若的整个人生,让人有种非常连贯的感觉。即王钦若有了以前在真宗朝的奸邪事迹,所以在仁宗朝才会遭受羞辱。一切都顺理成章,甚至是天道好还,自作自受。但真的是这样吗?

    纵观王钦若的一生,他的所谓奸邪事迹不外乎就是劝赵恒去“封禅祭天”,除此之外,后面的大建宫殿,圣祖下凡等把戏,已经是赵恒本人的原创,还有丁谓等人的努力,王钦若早就不是主角了。其实就以封禅的事来说,错的一方就只有王钦若吗?

    “为尊者讳,为贤者隐”,这是古代作史,甚至做人的最高准则,于是就把赵恒的错给讳去了。平心而论,王钦若是劝了,那么你就一定听?当初还有人劝刘邦寻找六国后代,继续分封天下呢,刘邦为什么不听?这就是明君与昏君的分别。

    世上从来就没有什么奸邪,有的只有昏君。就像永远别怪儿媳妇不乖,从来都是你儿子不争气!尤其是找借口的,都是某某奸邪的错这更是无能的士大夫表现。

    何况就算上面完全是王钦若一人的错,宋史也对他太苛刻了。试问“盖棺定论”四字,讲的就是要给人以最后赎罪的机会,而一旦该罪人以实际行动改过自新了,就要还他以清白和公正。那么回头看王钦若在仁宗朝的表现,他还是个奸邪吗?

    正印证了上面的话,你是昏君,他才是奸邪,你是明君,他就是能臣。王钦若这种人,才是一面镜子,能照出皇帝的成色和本来面目。

    王钦若并不是什么奸邪,他有大能力,也有大贡献,就算在真宗朝最危难的澶渊之役,他都远远地顶在赵恒和寇准的前面,这些不应该被世人所忘记。尤其是要明确一个概念,王钦若不论是好是坏,他都是以能力来侍奉国君。而不像那些君子们,就比如鲁宗道、晏殊之流,只以所谓的诚实、鲁直的态度来谋取上位。

    宋史对王钦若有失厚道,在宋朝三百余年间璀璨瑰丽的文臣群落中,应该有他的一席之地。

第162章 怎样扼杀武则天(1)() 
王钦若死后,宋朝一连三年平安无事。翻阅史书,天圣四、五、六三年里发生的大事记载如下:

    后宫有位张氏进封为才人;

    前太宗朝太子楚王赵元佐死了;

    医官院铸出了俞穴铜人,并颁印铜人针灸图经;

    副宰相张知白死了,张士逊接替他;

    那位张才人进封为美人,但是马上就死了。还有就是在天圣四年的六月,开封城进了大水,平地水深数尺,数百人淹死。

    综上所述,都是些零碎琐事,剩下的就是一系列的刘太后加官进爵图。注意,是加她自己的官,晋她自己的爵。我们很应该把她在这段时间里的贡献和待遇都来个清晰的列表,那样就会清楚地看到她是多劳多得,还是以权谋私,别有居心。但是别忙,我们得先跨越到天圣七年去说另两件事,那样才能系统全面地分析出刘娥所作所为的内在目的。

    天圣七年是一道分水岭,从开头到结尾,充满了争斗、贬官、失火以及死亡。名臣贤相一一凋零,宋朝元气大伤,从当年的第一个月就开始了。

    一月,枢密使曹利用罢官,后贬房州安置,为宦官所逼,途中自尽。

    相当凄惨,看一下他犯的是什么事。居然是被牵连的,他的侄子在赵州横行不法,最恶劣的行为是身穿黄衣,在大醉之后跑到街上,命令军民人等都对他高呼万岁,跪拜行礼。而在事后追查,该侄子承认了,这事是他伯父曹利用让他干的。

    书面证据确凿,曹利用犯了大逆之罪。这可真够瞧的,按说只有杀头,杀他全家全族的头才算罪罚两清。不过这事儿有先例的啊,寇准曾经亲自穿着黄龙袍骑着马上街到处跑,不也什么罪都没有,只被当时的宰相王旦写信臭骂了一顿吗?

    为何到了堂堂的枢密使大人,连任了已经近15年的枢密使大人这里,就变得这样严重?

    一切要从办案人是谁讲起,那是当今太后刘娥的贴身太监罗崇勋。罗崇勋,甚至整个深宫都已经是曹利用的死敌。

    现在介绍关于曹利用之死的宋史官方说法,以及一般史评者的评论。

    宋史说,一切都是曹利用自找的。他太不知进退,太骄傲、太愚蠢。他是对国家有过大贡献,但国家对他回报更好。在真宗朝,他得到了顶级待遇,赵恒死的那一年,他是左仆射兼侍中、武宁军节度使、景灵宫使,皇帝亲自下诏,他和开国元勋曹彬一样,每年给他公使钱一万缗,并且上朝时,他班列于宰相之上。

    作为臣子,还有更高的待遇吗?除非是再封王、建九锡、剑履上殿、称拜不名了不过那是曹操。之后宋史宣称,曹利用就开始了神经错乱,倒行逆施,强烈要求死得尽量难看了。

    具体表现就是他对宰相、太后、太监、大臣轮番出手,性质恶劣,影响严重,谁都没跑了。

    对宰相,他以自己的超强资历公然欺负新上任的首相王曾。前面说过,他有特权,可以在上朝的时候站在所有宰相的前边,当然包括在真宗朝中是次相的王曾。可是新朝新气象,到了刘娥的时代了,您能不能遵守一下老规矩?

    让东府重新领先西府半步,尤其是王曾已经提升,变成了百官之首,东府首相的时候。

    答案是不。曹利用的铁公鸡本性复发,面对王曾就像当年在澶州城外面对萧太后,说不让步就不让步。要知道稍一让步,就会错到灰头土脸,一泄千里。因为大宋朝的朝会叙班是有严格规定的,宰相为首、亲王次之、使相又次之。也就是说他曹利用不定得退到谁的后面!

    结果事情在王曾上任的第一次朝会上爆发,那天小皇帝和太后在承明殿里坐了好半天,左等右等一个上班的都没有,真正变成了孤家寡人。都罢工了?结果派人出去一看,就见王曾和曹利用两人怒目相视,顶在了大殿门口,身后边全体朝臣都忍着呢。

    我先!

    我先!

    结果到底王曾年轻些,反应超快。他灵机一动,向来人大喝一声:“啥事也没有,你回去就说宰相王曾等入内告谢。”之后整个东府官员立即春风满面,我们的首领有力量,赢了!

    一会儿皇帝诏见,得根据刚才这句告谢的发起者名单叫起,王曾为首,铁板钉钉。但是曹利用就是曹利用,他放过了王曾,却把东府次相张知白以下所有人都挡在了身后。我是功臣我插队,怎样,不服吗?!就这样他把班列次序完全打乱,完全不在乎每天上朝时他是多么的鲜明醒目。

    因为他根本就不怕,接下来他就要折磨当朝太后了。

    幸福的太后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太后各有各的不幸。往前数,汉朝的吕太后最大的不幸是自己的儿子不像她那样狠毒,而她的吕氏家族也没超强的人物来安排她的后事。结果她的坟几十年后就被挖了,尸体也被拖了出来再见天日。

    往后看,清朝的慈禧太后的遗憾是没法长生不老,享受的时间实在还是太短了!相比于她们,宋朝的刘太后就显得琐碎了点,她的生活里充满了点点滴滴的不如意,不太疼,但实在太烦了。

    其中就有枢密使曹利用大人对她的不尊重。

    话说真宗赵恒死后,曹利用的地位更加上升,尤其是丁谓倒台、李迪被贬、寇准死亡之后,他就是宋朝当时资历最老、威信最高的超级重臣,地位尊崇到了连刘娥本人都不直呼他的姓名,而是叫“侍中”,并且宋史特意强调是每次都这么叫。

    可曹利用的反应是——心不在焉。他在垂帘前与太后应答时,一边说话一边用手指敲打自己的带鞓。这就是个行为艺术了,前面说过,朝堂之上打个喷嚏都是“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