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他改变了大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臣知陛下爱民之心,然而京师城墙如何能不修?便是驻兵城外,然防备盗贼,也总得有城墙。”

    “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险。相信经过朕的努力,起码京师中不会再有盗匪。”

    汪应蛟闻言顿时就是一愣,小心翼翼地看了看皇帝,发现这少年人说得极为自然,丝毫不见作伪,也不由有些惊讶。

    这位皇帝,行事尽是法家的那一套,不过对儒家,到底还是不是彻底的排斥。

    这个发现,让汪应蛟倍感欣慰,不由高兴地说道:“陛下圣明。”

    拍了句马匹后,汪应蛟也不在纠结这问题,军事他也不懂,反正皇帝都说不修城墙了,那就不修呗,京师安全问题,皇帝总不会当成儿戏的。

    对于皇帝最近干的事,他不是很认同,但也不排斥,不主动站出来为皇帝站台,只是因为他的众多亲友也在被打击之列,他没法彻底站到皇帝这一边。

    想要江山稳固,本来就要广修德政。这句话又没有什么错误,朱皇帝当然是认同的。他不喜欢儒生们说这个,只是因为那帮人嘴里说着德政,大部分人干的事却都是缺德极了,即便有几个不缺德的说这种话,大部分也是只知道提意见,对要怎么去做却是一窍不通。

    不修城墙,当然是因为他真不觉得到了未来京师还需要什么高墙深壕。等整军完成,还能被人打到京师城下,他还不如找到那颗歪脖子树吊死得了。

    对于京师城墙,他未来是准备拆了,拿去建房子。

第217章 78。李起元() 
经过一番折腾,内阁总辞职以及大批官员去职的局面已经无法改变。

    在搞事之前,朱皇帝就召回了三边总督李起元和永平知府孙承宗,准备等文官们彻底服软后,就让这两位入阁。

    李起元是知县起家,在户部任过主事,做过中层的分巡道和布政使,一路高升到封疆大吏的位置上,能力当然是不缺的。此人早年做知县时,时逢大灾,这位赈济百姓不遗余力,把自己整瘦了很多斤,一度有廉洁天下第一的名声。

    当然,这位也不是海瑞那种清官,大明现在这么个环境下,也不可能再出现一个海瑞。此人能力较之张居正一级的也差了很多,不过在明末这么个环境里头,资历够的官员里,这位已经算是位能吏。

    为了说服这位担任首辅,朱皇帝首先就拿出了自己的诚意,首先就和李起元讨论了很久大明的各种弊政。

    谈起大明的各种弊政,君臣两人当然是很快就找到了共同语言。

    李起元一开始还觉得,自己能说出点皇帝不知道的,不过很快,就变成了皇帝单方面地诉苦。

    皇帝拿出的大量的数据和干货,让李起元很快就改变一开始的想法,完全不再认为皇帝是个行事鲁莽,做事完全不知轻重的小年轻。特别是治乱循环之说,让这位初闻便惊为天人。循环这个新词,也让他觉得用得尤为贴切。

    朱皇帝手里可是有大量的专业历史和古代经济学论文,要唬住李起元,实在不要太简单。

    “如今,我朱家享国也有两百多载,天下宗藩勋戚与势家,占有土地怕是超过半数,而赋役都压在小民头上,小民生计无着,便只能投献于势家。以朕看,如此恶性循环下去,社稷倾覆,也就是这几十载内的事情。”

    这种话,在时下说说也没有什么问题。土地兼并历代都有人在提,禁止投献的政令在大明又不是一次两次被中枢强调。类似的声音,在士大夫圈子里,也是偶尔会出现的。

    这句话说得李起元是心神巨震,立刻就明白了这位皇帝为何会那么急切,为什么抓军权的欲望那么强烈。这皇帝根本就是觉得大明药丸,想把宗藩勋戚和士绅都干掉一批。

    君臣二人愉快地交流了一阵后,朱皇帝就说出了他要对勋贵下手的计划。

    一听到皇帝要对勋贵开刀,李起元很快就吓了一跳,立刻小心翼翼地说道:“皇上,勋臣虽多横行不法,然尽数夺爵,怕是要惹人非议?”

    朱皇帝对他这样的态度,也不觉得奇怪,继续自顾自地说道:“京中勋臣兼并土地超过10万倾,广受投献,致使北直赋役全由无地小民负担。北直百姓苦不堪言,弃地不耕的不知有多少。彼等富贵至此,尤不满足,依旧要役使京营兵丁,侵吞军饷。这也便罢了,京中勋戚,强买流民充为奴隶,开采矿藏,每年残虐致死的百姓都不少于百人。怕人非议,便要不顾百姓死活了?”

    李起元闻言后,很快就说道:“还请陛下三思,勋臣不法,严加惩治即可。祖制令勋臣与国同休,祖宗用意,无非是以勋臣拱卫神京。若将先朝勋臣全数夺爵,惹人非议事小,京师安危事大。”

    “此辈如何能拱卫神京?身为武臣,连兵书都懒得翻看,东事以来更是不能出一策以安天下,朕要留着这等废物到底有何用?更不消说,勋臣多横行京畿,残虐百姓,已是使得朝廷大失民心。京师一旦被兵,怕是多有百姓助敌。先生不必再劝,惩治勋臣,朕意已决。”

    “陛下三思,将勋臣尽数夺爵,始终还是欠妥。勋臣不法,加以惩处,将其侵占田地分给无地百姓即可。”

    勋贵这玩意,李起元当然不喜欢,甚至也想把这帮混账都干掉,那一千多万亩的土地,赋税收上来,劳役派下去,北直隶大治就不远。这帮勋贵干的破事,大明上下多少知道一些,李起元自然不会不知道,不过听到皇帝的讲述,他还是刷新了三观。但他不能在这事上直接开口赞同皇帝,天子毕竟百无禁忌,而他要是表示赞同,那还不被人喷成是居心叵测才怪。

    “若是如此,勋臣岂不是要对朕怀恨在心,那朕留他们还有何用?”

    这正是朱皇帝非要把这帮勋贵都干掉的真正原因——

    这帮人侵吞的土地太多,继续下去,北直隶的农业发展根本搞不好,朱皇帝不可能容忍。不把北方的各种问题解决,根本就抽不出手开海殖民,没有足够的利益交换给勋贵,惩处了这帮人之后,他们就必然会怀恨在心。留着一群彻底没有了忠心的勋贵,那不是给自己找不自在么。

    李起元闻言心中一惊,闭上了嘴巴,不再纠结这个问题。

    他其实对皇帝出手干掉这帮旧勋贵是十分赞同的,这帮人个个都是些废物,对朝廷是一点用处都没有,反而害处不小,也就是疑心病重的皇帝要用这帮人控制京师而已。

    这段时间,私下里,有一些人在说皇帝昏庸、残暴,李起元一开始也是对皇帝乱来十分不满,然而经过这阵子的接触,特别是这一次的长谈之后,李起元却是觉得,那不过是利益受损的官员故意抹黑。

    在李起元看来,当今这位,根本就是弱化版的太祖。

    他觉得,这位论知兵未必输给正德,但对骄兵悍将的控制能力却是要高得多,就这位在勇卫、羽林诸军中实行的制度看,这位治军甚至可能要超过太祖。这位要说有什么不如太祖的,也就是太年轻,经验还不够。

    这皇帝虽说行事激进了点,但任用的其实还算都是贤能,也管得住太监。在一位还算是明君的皇帝手下做首辅,干出一番大事业青史留名,这样诱惑,对于任何一个有抱负的官员来说,都难以拒绝。

    不过,李起元依旧有很多的顾虑,现在皇帝这么胡来,可以说已经差不多是和一大批的官员撕破了脸,中枢对地方的控制力度,已经被大大减弱,要不了多久造反的人都会冒出来一大批。他一开始也没有什么权力,坐在这首辅位置上,也是个摆设。

    最要命的问题在于,这位皇帝有勇敢面对大把叛逆的决心么?

    对李起元的顾虑,朱皇帝当然也清楚,他不以为意地说道:“朕知晓先生还有顾虑,不过还请先生放宽心。朕如此行事,当然是有底气,也不乏破釜沉舟的决心。朕不日将尽收北直隶之兵,然后一路西巡。不久后,光复辽东的大军便会返回,朕要于京中献俘阅兵。先生可看看,朕手下的精兵,是否可以扫荡不臣!”

    李起元闻言之后,眼神猛地一亮,很快发现自己忘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位皇帝手里可是有能把东虏打得落荒而逃的精兵,便是天下皆反,这位难道还不能扫平天下么?

    很快,这位就起身,行了个三叩九拜大礼后说道:“陛下有命,臣自当奉召。”

    朱皇帝一开始也是一愣,不过,很快明白了这老家伙的意思,脸上也浮现出了满意的笑容。

第218章 79。阅兵献俘() 
天启四年正月,熊廷弼和沈有容带领大军抵达关门。

    山海关总兵即便听闻熊廷弼的凶名,也没有敢公然造反,这当然不是因为他是个忠臣,而是因为他没有造反的本钱,他手下就几百家丁,山海关驻防军队也是来自各镇,兵额也仅仅只有6000人。

    这一次,朱皇帝没打算立刻展开对广义的大蓟镇辖区内营兵和卫所的彻底清洗。

    把辽东的清洗了就算了,连个中场休息都没有就对蓟镇下手,天下的营兵和卫所军官又不傻,肯定会马上造反。

    朱皇帝还不想马上就打内战,甚至还希望借此释放烟雾弹,让南方在不久后他对九边的军事行动中观望一阵。

    为了争取南方的中立,这一次对关内的卫所军田清理,也不会像辽东一样那么激进。内地卫所军田,涉及的士绅数量太多,真下刀,会把很多人逼得狗急跳墙。

    他倒不是怕打不过那些人,只是还存着以势压人,尽量避免过多地使用武力的想法。最让他头疼的,倒不是别的,而是绝大部分明军都是打仗不行,祸害百姓却是一把好手。

    这一次召沈有容回来,主要目的就是震慑不臣,虽说没有灭了建奴,但好歹收复了辽东,自然要搞一个献俘礼。

    在午门前,王公大臣、文武百官,隆重严肃,分班侍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