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宁州江山-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说这白祸必须得除,刻不容缓,越快越好,越彻底越好。”宁是谨说完去喝茶,发现茶碗里的水空了。

    李默起身去给他续茶,一边问道:“不知上面处置这件事的思路是什么。”

    宁是谨望着李默,怔了一下,笑道:“默之,这件事你就不要插手了,放手让西山去做吧,你做甩手掌柜,让他折腾去。”

    担心李默误解,便又略加解释:“你和我一样,对白祸没有切肤之痛,我比你还好点,但也只是皮毛。西山就不同了,他的生母就是被白祸害死的,所以他感同身受。白莲寺的事就是明证嘛。”

    默了一下,索性挑明了说:“这是个很烫手的东西,你不沾,将来无非是个不察。但是若有功劳,也少不了你那份。你左右也不吃亏。你好好琢磨琢磨。”

    “我听老师的。”李默爽快地说。

    “另有一件事。”宁是谨又朝李默身边挪了挪,“新军训练处设在参谋院,武备学堂那边你还是知院,你应该在这方面有更多的建树。江南已经乱起来了,蜀中也在乱,或者说不定我们的机会快要来了。”

    李默吃了一惊,连忙谢过宁是谨的提点。

    回到卫府后,他叫来魏贻,询问南方情况,魏贻吃了一惊,不解李默为何突然对大梁的动态有了兴趣,他概要地介绍了大梁朝的朝堂格局、军政概况以及民间的动态。

    这些情报在左寺坊的时候,他每天都接触,但到了卫府后接触的就少了,毕竟卫府的性质是对内,对这些外部信息反应的有些滞后。

    李默给了他一个任务,密切关注大梁内部动态,每隔三日向他汇报一次。

    有了宁是谨的提点,李默对傅西山的事就放手不管了,在傅西山的正式任命下来之后,李默特意召开了参谋院大会,宣布了两件事,其一要求各处鼎力配合侦缉处的工作,支持配合傅西山的工作;其次,对侦缉处的内部工作进行分工,傅西山抓总,范栗负责新成立的罪案科,主责侦缉白衣喇嘛以外的重大恶性案件。

    这件事李默事先跟傅西山沟通过,傅西山当然同意,他来卫府可不是为了查什么狗屁案子来的,他来此的目的很明确,肃清白祸,扬名立万。

    大会结束后,傅西山走马上任,风风火火地干了起来。

    李默则抽空回了趟武备学堂,直接去了炮科找李造轩,询问今年有多少军官毕业。

    李造轩回答一共三十五名,李默道:“有没有可能将产量提高一倍。”李造轩笑道:“提高十倍也没问题,但前提是你得给我人和钱。”

    李默道:“我会给你的。”

    宋蕴听闻李默要增加炮科的预算,有些疑惑,李默解释道:“这次卫府行动,各县新军火枪队表现最为突出,我想扩充新军,以替代老迈腐朽的乡勇、土兵。上面也有组建新式乡军取代乡勇土团的意思。”

    大梁的正规军包括禁军、南衙军两大系统。

    禁军是皇帝的私家军,警卫宫禁、驻守京城和一些重要关隘,南衙军是国防军,驻守京城、大都邑、边疆重镇,以及各地的军事要塞。

    在边疆和某些特殊地方,朝廷允许地方自行招募壮丁,组建乡军以补充正规军的不足。

    故此乡军介于正规军和乡勇土团之间,训练和装备参照正规军,但只防守地方,粮饷主要依赖地方,不接受枢密院的征调。

    天宁军建军时性质是乡军,后并入南衙军系统,却因宁氏的渗透乡军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四王之乱”后这一趋势被遏制。

    那时节宁氏丧失了对天宁军的控制权,转而扶植地方乡勇土团,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宁州的乡勇土团势力变得异常强大起来。

    而今时过境迁,宁氏重新掌控了天宁军,天宁军不再是南衙军,也不再是乡军,而成了宁氏的私家军。鉴于宁州财力有限,不可能同时维持天宁军和数量庞大的乡勇、土团,所以后者只能被抛弃,宁是勤执政后这一趋势愈发明显,乡勇土团正被天宁军无限制地吸血,精兵强将陆续被并入天宁军,十八营地方武装只余一张松松垮垮的皮,骨肉血丧失殆尽。

    这使得用新军火枪队取代乡勇土团变成了可能,用一个大队取代一个营,单从费用上就很划算,何况新军火枪队战斗力、机动性都很强大,远非老弱腐朽的乡勇土团可以比拟。

    当然最主要的一点,新军火枪队是李默一手拉起来的,背景单纯,容易掌控,这比背景复杂的乡勇土团可讨人喜欢的多了。

    但宋蕴也有他的担心,宁州团练处虽然被架空成了一张皮,乡勇和土团已归入他的参谋院管辖,但班子还是原来的班子,只是少了宁是敬这个首领。

    而各地的乡勇土团哪个不是树大根深,背景复杂,又岂是能随意触动的?万一操作不慎被人抓到把柄,会变得很被动。

    李默胸有成竹地说道:“你放心吧,户籍改革之后,乡勇土兵的情绪很不稳定,很多人已经准备回家种田经商了,再不改革,几年之后,县里将无兵可用。”

    这个解释还算过得去,户籍改革的威力宋蕴已经体会到了,他是宁州土著,出身寒微,兄弟姐妹们还在底层挣扎,户籍改革的影响到底怎么样,已经在第一时间直观真实地传递给了他。

    卫府成立后干的两件事,剿匪和户籍改革,剿匪看着热闹,轰轰烈烈的一通乱打,但实际上远不及户籍改革那么触动根本。

    后者才是李默执掌卫府后最大的建树,必将彪炳史册。

    宋蕴最后提醒李默一切按规程来,毕竟新军是他养的孩子,扩充新军就是扩充势力,万不能让人抓住了把柄。

    李默明白他的意思,这项改革必须得到最高者的默许,否则捅了篓子,他真担不起。

    (本章完)

第148章 骑着蜗牛去打仗() 
李默亲自起草了一个条陈,论述了更新地方治安力量的紧迫性,建议大规模裁撤现有的乡勇土兵,用新军予以替代。

    宁是勤很快就批复同意裁减三分之一的乡勇和二分之一的土兵,同时将地方新军扩大一倍。命令是通过束英口述的,非正式的。

    宁是勤的地位愈发巩固,越来越有自信,像这样的重大决策以前他是一定要拿到厅事堂会议上征求意见,讨论讨论,乃至提请表决,现在却一言以决,不再询问其他人。

    当然鉴于惯性的强大,他只能以非正式的方式来回避一些风险。

    李默据此判断,宁是谨说的事是真的,南方大梁朝可能真的遇到麻烦了,宁是勤的野心正在膨胀。裁减腐朽不堪用的乡勇土兵,替换成数量更少但战斗力更强的新军,既不会引起外界的注意,又能实实在在地扩充实力,一旦南方有变,宁州的机会就来了。

    搁在以前,裁减乡勇和土兵一定会遭致巨大的阻力,但眼下却十分顺利,其一,户籍改革,地方吏治和治安的改善,使得整个社会迸发出了巨大活力,种田、经商都很方便,当兵吃粮变得越来越没有吸引力,当裁减的风声一放出来,很多人主动就撤了。

    这让团练处的压力很大,李默若借此打他们板子,是一个都跑不掉的。

    如今李默主动提出裁减人员,反而成全了他们,所以来自团练处的阻力比想象中的要小。

    其次,新军在扩充,傅西山的侦缉处也在秘密招兵买马,两处的待遇都比乡勇和土兵好,而且都优先从乡勇和土兵里招募人手。

    有了更好的去处,谁还愿意干耗着呢?

    仅仅只是两个月之后,裁减乡勇和土兵的任务就完成了。

    下一步是扩充新军,为了保密,没有正式文件,也没有人打招呼,所以阻力不小,首当其冲的是经费。

    宁是恭的转运使院借口经费不足,不肯给扩充新军拨款。

    其次的阻力是人才,毕竟新军需要新人才,这些人才通过武备学堂培训,和其他新军训练,都不是短期内能实现的。

    最后的阻力来自总社,新军的装备,武器,甚至被服一时都不能齐备。

    扩军计划一度陷入僵局,这件事无法请上面帮忙,因为除了内部的压力,外部压力也很大,宁州毕竟是大梁的宁州,背着朝廷扩军,是几个意思,打算造反进宫抢娘娘吗。

    正当李默焦头烂额的时候,傅西山却帮了大忙。

    侦缉处通过疯狂的招兵买马,忽然变得兵强马壮,然后就对各地的白衣喇嘛信徒们下手了。拆法堂、抓教首,焚神像,烧经卷,教育信徒,干的风风火火。

    宁州十八县,山南几个县,白衣喇嘛的信徒较少,操作起来相对容易,几个法堂一捣,教首一抓,再把几个激进信徒关起来教育教育,问题基本上就解决了。

    但宁西、镇东,尤其是塞北,就不那么容易了。

    宁西复县的一些乡镇教民结寨自保,镇东一些县就更厉害了,教民围堵侦缉处,殴打侦缉队,而到了塞北则更是凶悍,信徒们索性揭竿而起,声称不杀祸首傅西山绝不罢休。

    傅家被架在了火上烤的吱吱冒油,傅西山的姑姑傅有顺连夜找到李默,要求他全力支持她的大侄子,李默诉苦道:“不是我不帮,乡勇和土兵如今已经垮了,唯有依靠新军,可我的新军扩展计划却处处碰壁,有些人不顾大局,令人心寒呐。”

    傅有顺道:“问题卡在了哪。”

    李默道:“主要是钱,转运使院不给钱,另外就是总社那边卡装备,主要是钱,只要钱到位,一切都好说,哪怕没有火枪,大刀长矛也能上阵杀敌不是。”

    傅有顺一咬牙:“钱和装备的事交给我了,你现在立即调兵拉西山一把,默之,西山是你兄弟,你可不能坐视不理啊。他这次要是倒了,我们傅家就完了。这对你也没好处。”

    李默道:“我明白,婶子放心,我一定全力以赴。”

    傅有顺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