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汉王朝之文景治世-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了吴国使臣的话,刘恒觉得有道理,稍微考虑一下,做了一个重要决策:“传旨吴公,让他释放那些被抓的吴国使臣,一并放归,并派使臣到吴国,赐予吴王倚几与手杖,传语他:吴王年纪老了,可以终生不来朝见天子。”

    “谢陛下隆恩。”这可是亘古不遇的恩情,使臣喜出望外,赶紧跪下磕头。

    当使臣把这个好消息转告给刘濞的时候,刘濞那颗悬起来的心总算落进肚里。几天后,朝廷使者来到,赐予他倚几与手杖,传语他,吴王年纪老了,可以不去朝见天子。一切对他有利,他自然拜命,谋反计划暂时取消。

    后来张武接受贿赂的消息传到刘恒的耳朵,刘恒没有板着脸,指着葫芦训着瓢,也没有直接惩罚他,反而出人意料地赐给他许多匹丝绸,用一种很委婉的批评方式警示他:“卿为官清贫,朕特赐绸布,聊补家用。”

    “谢陛下。”张武接过皇上赏赐的丝绸,羞愧难当。

    响鼓不用重锤敲,张武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回到家里,心里七上八下,前思后想,最后拿定退赃的主意。他找到刘恒,主动承认错误:“陛下,臣一时糊涂,不合收了吴国的贿赂,辜负陛下的殷切希望,臣这就把500贿金上缴国库,请陛下给臣一次改正错误的机会,臣以后再也不敢了。”

    刘恒脸色严肃,语重心长地说:“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和将来,为官清廉是每个官员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卿能迷途知返,朕心甚慰,就不再追究了,望卿今后洁身自好,不要再犯类似的错误。”

第119章 黄头郎飞黄腾达() 
刘恒虽然为人仁孝宽厚,但受时代的限制,他身上也有其他帝王的通病和缺点,如迷信鬼神、热爱长生、梦想登天等。

    在一个深沉的夜晚,昏暗的月光把长安照得朦朦胧胧,几颗稀稀疏疏的星辰镶嵌在遥远的云端,闪着微弱的光芒。宫廷的周围一片阒寂,一点声音都没有。就在这好梦留人睡的最佳时辰,他突然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腾空而起,接近九重云霄,相距不过咫尺,他使出浑身吃奶的劲,却无论怎样都登不上去。就在这欲上而不能上的关键时刻,正好来了一位黄头郎,在他的足下,“嗨”的一声,猛力一推,他才得以登上天界。

    他满心欢喜,俯瞰这个助他升天的黄头郎,黄头郎脸朝下,因而他看不到黄头郎的面目,只看见黄头郎穿一件单短衫,衣服背后好似已经破裂,露出一个圆孔。

    他正要唤黄头郎转过身来,认清对方面目,谁知宫内的雄鸡拖着尖嗓子,咯——咯——咯打鸣了,把他从梦中惊醒。

    他出了一头汗,从床上猛地坐起来,只见烛灯嗞嗞地冒着白烟,他仔细回思梦境,梦里的情景犹如历历在目,不由端起茶杯,咕咚咚喝完一杯茶水,把茶杯放到茶几上,嘴里忍不住呢呢喃喃:“以前殷高宗武丁梦见上天赐予他一位贤人,姓傅名说,他认为这是个好兆头,让人把梦中人的形象画出来,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寻找,终于在傅岩找到衣衫褴褛、正在做繁重苦役的奴隶傅说,拜傅说为相国。傅说担任相国后,辅佐他大力改革政治,使商朝走向鼎盛时期。今夜朕做的梦与殷高宗颇为相似,难道那位推朕上天的黄头郎,是上天赐给朕的一位大贤,将辅助朕成为一代令主?”

    他拿定主意,要在黄头郎中寻找那位推他上天的人,而黄头郎当时集中在未央宫的西侧渐台,是那些洗船侍从的代称,因为他们头扎黄布巾,或头戴黄帽,而得此名称。

    朝会结束,刘恒令群臣退班,自己怀着心思,乘着车辇,亲自来到渐台。这里是御船停泊的地方,水色苍茫,大约有几十个黄头郎正在埋头洗船。

    刘恒吩咐宦官赵谈:“去把黄头郎都叫来。”

    赵谈不知皇帝何意,领着两名侍卫,走至沧池边,告诉一班正在干活的黄头郎:“皇上要见你们,希望你们排好队,听候皇上的传问。”

    听说皇帝要召见他们,一群黄头郎迅速排好队,战战兢兢,前来见驾,齐刷刷跪在地上喊道:“参见陛下。”

    “免礼。”刘恒和颜悦色地说:“你们统统立在朕的左侧,依次缓缓走到右边。”

    一群黄头郎遵照圣旨,依次从左边缓缓走到右边,已走过几十个人,突然一个黄头郎被刘恒叫住,让他单独立在一旁,等黄头郎走完后,刘恒把立在一旁的黄头郎叫过去。

    黄头郎只得上前数步,到了御座前,噗咚跪下,低着头,只听刘恒和气地问他:“你叫什么名字?何方人氏?”

    黄头郎不敢撒谎,据实奏陈:“臣姓邓名通,蜀郡南安人。”

    “邓乃登也。”刘恒让邓通扭过身,只见邓通的衣后正好有一个圆孔,与他梦境中的圆孔正好吻合,更兼邓字(繁体字)左旁,乃一登字,他暗暗想:“莫非他就是助朕登天的人?”

    想到这里,皇上高兴地说:“邓通,你可愿意随朕入宫?”

    “臣当然愿意。”邓通喜从天降,求之不得。

    刘恒也不多说话,起驾回宫,叫邓通随着,邓通急忙爬起来,紧紧跟着御驾,同入宫中。

    一群黄头郎远远看见邓通紧随圣驾,统皆惊讶不已:“这小子,竟然攀上皇帝的高枝。”就连皇帝的随员,也是莫名其妙,互相猜测,议论纷纷:“皇上这是怎么了?怎么找了一个黄头郎?”

    只有刘恒一个人心里明白,认定黄头郎邓通就是应梦的贤臣,一个能让他成为中兴之主的贤臣。

    说起邓通,他生在一个殷实的家庭,前边三个姐姐,他是家中唯一的男孩,自然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因村北南阳郡到汝南郡的官道修通,他的父亲邓贤见到驿骑飞驰、四方辐辏,就为他起名“通。”

    幼年的邓通除读经习文之外,更多时间是去水深草丰的南河中戏耍、摸鱼、捉虾,练就一副弄水撑船的好身手。到了弱冠之年,他读书没有多大的起色,颇有资财的父亲望子成龙,把他送往京师长安,希望能为邓家寻求一条光宗耀祖、彰显门楣的道路。年轻力壮的邓通因为擅长划船,不久被征召到皇宫里,做了黄头郎,专职掌管行船。

    邓通被带入宫中,迅速得到提拔,当了御船船监,但皇上很快发现他庸碌无能,与梦中求贤的故事相距十万八千里,不由为自己荒诞不经的行为暗暗发笑。不过邓通性情温和谨慎,不事张扬,善于揣摩皇上的心思,皇上几次赐他休假,但他依旧呆在宫里,不出去玩,深得皇上的宠爱,皇上一时高兴,封他为中大夫。在宫里,他与赵谈一道,成为皇上的红人。

第120章 湘水凭吊屈原魂() 
邓通的飞黄腾达引起群臣的非议,第一个看不惯他的就是那位正直善良、恩怨分明的大才子贾谊。贾谊曾多次当着皇帝的面,讥讽他为庸奴,他自然恼羞成怒,当面或者背后说贾谊的坏话,攻击贾谊恃才傲物。

    刘恒是个明白人,知道邓通没有尺寸之功,平白无故提拔到朝廷,大臣中对他看不起、看不惯的不止贾谊一个人,但刘恒同时也明白,邓通充其量是自己的一个弄臣,左右不了朝廷局势。

    倒是贾谊,虽然才华横溢,文章锦绣,但不知内敛,外有周勃、灌婴、张相如、冯敬一班老臣对他嫉妒攻击,内有邓通多次进谗,可谓内外夹攻,使他不但不能施展他的才能和抱负,连在朝廷中立足之地也没有了。

    皇上觉得他在官场上不够圆融通达,有必要到地方再锻炼一下,对他增长才干、磨练性格有较大好处,以便于将来放到更重要的岗位。想到这里,皇上做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决定:贬谪贾谊为长沙王吴著的太傅。

    贾谊接到圣旨,思想毫无准备,一下子惊呆了。长沙国地处南方,离京城长安有几千里之遥,更使他难受的,学识渊博、志存高远的他本想辅佐皇帝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如今事与愿违,竟然受谗被贬,心中甚是怏怏不乐。

    他不得不去,在离开京城长安之前,他分头拜别他的老师御史大夫张苍和廷尉吴公。尽管他在改正朔、易服色、大兴礼乐、更定官制诸多方面与张苍有较大分歧,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师生情谊,张苍鼓励他要继续钻研学问,写出传世之作:“这次贬谪,看是坏事,其实也是一个重要机遇,你到了长沙国之后,可以静下心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写出更有分量的文章,为国家长治久安继续出谋划策。”

    吴公更是充满期待,语重心长地说:“人生就是这样,有高潮,也有低谷,你还年轻,年轻的时候受点挫折不算什么,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学生一定记住老师的教诲。”贾谊眼睛里闪着亮晶晶的泪花,告别他的老师。

    他回到家里,携带妻子回到娘家,把自己调动的事情告诉贾家人。贾家人虽然感到意外,但朝廷的人事变化,对他们这些平民百姓来说,又有什么办法,他们除了表示惋惜之外,就是叮嘱他和永丽:“到了南方之后,首先得适应本地的水土,永丽要多多照顾先生,希望有一天皇上能回心转意,把先生调回京城,让咱们一家人重新团聚。”

    就这样,公元前177年,贾谊携带妻子永丽、书童贾六以及三个家仆,离开京城,前往长沙国赴任。

    一路上,他们长途跋涉,历尽千辛万苦,自不必说,当贾谊渡过湘水的时候,想到爱国诗人屈原,也是因为遭到佞臣权贵的谗毁而被贬出楚国都城,最后投汨罗江而死,而自己今天的遭遇与这位爱国大诗人何其相似。望着滔滔的江水,他浮想联翩,思绪万千,吟出吊屈原赋:

    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造讬tuo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殒yun厥身。呜呼哀哉!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鸱chi枭翱翔。闒tà茸尊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