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汉王朝之文景治世-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说冲撞了皇帝的车驾,黑大汉磕头如捣蒜泥,连声求饶:“借给草民一百个胆,草民也不敢冲撞皇上的车驾呀。”

    “把他交给廷尉审讯,一问便知。”有大臣给皇帝支招,刘恒点头同意,吩咐侍从:“把他带回去,交给廷尉。”

    经过这次意外惊吓,刘恒出巡的兴致顿时没了,他对已经恢复常态的驭手说:“看来今天出巡不吉利,调转车头,回未央宫。”

    群臣无语,跟着皇上默默返回,他们知道,皇上此时的心情一定不好,谁这个时候找皇上说事,准会触霉头。

    张释之接到报案,不敢懈怠,立即审讯黑大汉。通过审讯,彻底弄清楚事实真相。

    原来这是一个普通百姓,听到清道的命令,躲在桥下,等了好久,自以为皇帝的队伍已经过去,便走出来,恰值皇帝的车队路过,不知所措的他扭头跑起来,没想到惊吓御马,闯下大祸。

    张释之查明案情,认为这是一个良民,并非故意冒犯龙颜,根据大汉朝“一人犯跸,罚金四两”的法令,对他进行罚金,便释放了。

    刘恒接报后,勃然大怒,把张释之召到政事堂,严厉训斥:“张释之呀,张释之,朕问你居心何在?黑大汉惊吓御马,幸亏御马驯良温和,没有把朕摔伤,你竟然罚金了事,就这样向朕交代吗?”

    张释之不卑不亢,不愠不火,据理力争:“陛下,天下人应该共同遵守国家法律,包括你在内,也不例外,假如陛下随意加重或减轻法律标准,很难取信于民。”

    “卿不知道当时情景?那情景真的好后怕。”刘恒提起中渭桥的遭遇,仍然心有余悸。

    “陛下受惊,当时立刻下令处死黑大汉,也不为过。既然你事后把他交给廷尉,廷尉是公正执法的象征,稍一偏失,百姓会手足无措,无所适从。更何况陛下爱民如子,何必为一个良民意外的冒犯而大发雷霆,并因此落下草菅人命的骂名呢?愿陛下明察。”张释之看皇上的脸色依然通红,心中的怒气依然很盛,便进一步晓以利害。

    刘恒从御座上站起身,来回踱步,踌躇良久,毕竟他是一位爱民的皇帝,生性仁爱宽厚,听了张释之的提醒,觉得很有道理,最后频频颔首:“卿的判处完全正确,是朕在气头上,说了错话。”

    看皇上终于醒悟,张释之褐色的脸膛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行过大礼,从政事堂从容走出。

    无独有偶,就在君臣处理中渭桥一案刚刚结束,一个盗贼胆大包天,竟然偷盗高祖庙神座前的玉杯。

    这个案子引起皇帝的愤怒,认为这是对皇帝权威和尊严的挑衅和大不敬,他一方面严惩负责看护的官吏,一方面限期破案。

    官员们挨家挨户搜查,弄得长安城鸡飞狗跳,沸沸扬扬,幸好盗贼没有逃出长安城,很快被抓获,官员们长松一口气。

    皇帝命令把盗贼交给廷尉张释之,命令他严加惩治。

    张释之不敢怠慢,第二天就把案子审讯清楚,并按照刑律规定,定谳盗贼犯了偷盗宗庙服饰器具之罪,判处东市斩首,然后来到政事堂,上奏皇上。

    刘恒看了定谳,心中很不是滋味,暗暗想:“朕以孝治天下,自然把奉承宗庙视为头等大事,如今盗贼竟然偷盗宗庙器具,不严加惩治,怎能以儆效尤?而朕一手提拔的张释之,只知道一味生搬硬套刑律条文,根本不体察朕的隐衷,太让朕失望。”

    想到这里,他把竹简重重地放在案牍上,睃一眼张释之,不满地说:“这个盗贼竟然敢到高庙偷盗器具,罪大恶极,不灭其三族,叫朕如何恭承宗庙社稷呢!朕之所以把这一桩案子交给你办理,是因为朕想灭他的族。没想到你一味按照法律条文,判处他东市斩首,太便宜他了,这不是朕的本意。”

    听了皇上的话,张释之为君臣意见相左陷入深深的痛苦中,说实在话,他也不愿意得罪皇上,他也不愿意落一个犟驴的绰号,但他是一个刚正不阿、执法如山、不畏权势的大臣,略微沉吟片刻,摘下帽子,叩头谢罪:“陛下,说心里话,臣也想这么做,这么做可以让陛下一泄心中怨愤,但臣细细一想,觉得这样做不理智。”

    “这样做不理智?你那样做就理智?匪夷所思嘛。”刘恒勃然大怒,太阳穴青筋暴突,怦怦跳动,胆小的人还能被吓着。

    “陛下息怒,容臣细讲。”张释之并没有被吓到,也没有屈服,褐色的脸膛平静如水,不慌不忙地据理辩驳:“一则自陛下即位以来,仁慈为怀,已废除株连法,臣以为不能因为偷盗高庙器具一案而再兴株连法,这有违陛下的初衷。”

    刘恒余怒未息,气咻咻地问道:“那二则呢?”

    张释之掸一下身上的灰尘,把帽子戴到头上,正色答道:“二则大汉朝刑律公正严密,不纵容罪孽,不滥杀无辜,教化百姓,天下翕然。”

    “哼,听起来似乎有点道理。”刘恒虽然心里很生气,但被张释之的勇气有所感化。

    “三则弃市是大汉朝最重的判决,臣依照刑律这样判处,已足以威慑天下,更何况同样的罪名,要根据罪行情节轻重来定。”

    “强词夺理。”

    “万一哪天有愚蠢而又胆大妄为的人挖长陵一捧土,陛下用什么刑罚惩处他呢?”张释之一句话问住刘恒,刘恒一时语塞:“这?”他一只手托着下巴颏,不甘心地说:“卿容朕好好想一想。”

    “臣?”张释之忙乱中不失做臣子的礼节。

    刘恒的脸色渐渐恢复平和,指示说:“卿已尽到责任,先回去吧,随后听朕的回音。”

    张释之走后,刘恒离开政事堂,赶往长乐宫,见到薄太后,屏退宫娥,把整个案子的处理情况告诉薄太后。

    薄太后信奉黄老学说,“守法无为”是黄老学主要精髓。所谓“无为”,不是毫无作为,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不超越既定的法律规定,即循守成法。她听了儿子叙述,面带笑容,赞许说:“张释之真是骨鲠之臣。”

    刘恒嘴角一撇,悻悻然说:“张释之多次冒犯龙颜,母后怎还夸他?”

    “如果没有你的宽容和贤明,哪会有他的忠言直谏?他的忠言直谏正好衬托出你的宽容和贤明,君臣之间构成一幅明君贤臣的美丽图画。这是朝廷和百姓的福祉,哀家恭候你得了一位比干式的忠臣。”薄太后笑容可掬,轻轻点拨儿子。

    “听母后一句话,皇儿的心里亮堂多了。”刘恒一拍后脑勺,如醍醐灌顶,大彻大悟:“本来皇儿正恼恨张释之,听母后这么一说,也就不记恨他了。”

    看儿子的脑筋已经转弯,薄太后严肃地说:“大汉朝坚持用黄老学赏罚信明的思想治理国家,主张依法办事,即使皇帝,也不能意气用事。张释之的所作所为,正好巧妙运用这个思想,我儿应该提倡才是。”

    刘恒深有感触地说:“都说皇帝说的话是金科玉律,看来皇帝也得守法执法。”

    每当朝廷有了重大事情,刘恒作为一个孝子,总忘不了到太后那里讨教一番。从太后的住处出来,他回到未央宫政事堂,让谒者把张释之叫来,同意他的判决,并赞许说:“卿执法不阿,古今罕见,难能可贵。”

    “陛下乃一代圣主,胸怀博大,气度深远,对臣的数次冒犯都能原谅,假如臣遇到夏桀商纣式的国君,臣的脑袋早搬家了。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臣总是念念不忘皇恩,虽肝脑涂地,不足报陛下万一。”张释之为刘恒博大精深的情怀彻底感动,眼角挂着泪花,鼻翼酸酸的,长跪不起。

    刘恒从御座上站起来,走下丹墀,搀起张释之:“爱卿请起。”

    君臣的目光交织在一起,融合在一起,充满亲和,充满信任,充满坦诚,这是大汉朝朝廷和百姓所期待的目光,这种目光可以穿越时空的隧道,历久弥新。

    在廷尉的位置上,张释之从此更加恪尽职守,履行职责,成为一代名臣,得到百姓的称赞:“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

第161章 淳于意悬壶济世() 
公元前167年五月,在临淄发生一起医生看病看死人的大案,促进汉朝司法改革,废除沿袭多年的野蛮残暴的肉刑。

    故事的主人公淳于意家居临淄,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年轻的时候看到人们为病魔所折磨,脸上露出痛苦不堪的表情,不停地呻吟,甚至不停地哀嚎,引起他极大的同情心,经常一个人倚门长叹:“我如果是一个医生,救死扶伤,解除病者的痛苦,让他们一个个健康活着,那该多好呀。”有了这样的想法,他暗暗立下学医的志向。

    学医必需先拜师,淳于意留心打听,打听到同郡的阳庆精通医术,医道高深,在当地德高望重,上门求医者络绎不绝,备受人们的尊重和称颂,遂生倾慕之心:“我如果能当他的弟子就好了。”

    认准人之后,他携带一份厚重礼物,在一个晴朗日子里,骑着高头大马,挈带两个家仆,风尘仆仆,赶到一百里之外阳庆居住的地方,登门拜师。

    阳庆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者,鹤发童颜,精神矍铄,一看淳于意性情柔和,温文尔雅,热爱读书,心中自带几分喜欢。他笑眯眯地问淳于意:“年轻后生,能不能告诉老朽一声,你为何要学医呀?”

    淳于意看着这位在当地享有很高声誉的名医,心中充满崇拜之情,脸上露出虔诚的神色,清亮地说道:“每当我看到病人非常痛苦的时候,心就碎了,如果能把救死扶伤、悬壶济世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我将死而无憾。”

    “志向可嘉,孺子可教。”阳庆一抛胡须,瞪大一双眯着的眼睛,这是一双虽然老但却不昏花的眼睛,用一种慈善的口吻说:“行医是积德行善的好事,只要有爱心,有韧劲,持之以恒,一定能赢得百姓的拥戴。”

    “师傅,收我为弟子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