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汉王朝之文景治世-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梁王住在京城,满望着太后说动皇上,罢免周亚夫的丞相之职,好平息心头的不满,然而他一等再等,始终不见结果,好像皇上根本没有罢免周亚夫的意思,加上皇上对他的态度逐渐变得冷淡,他不由心灰意冷,上书要求返回睢阳。皇上心里讨厌他,接到他的奏疏,巴不得他赶紧离开京城,立即批准。就这样,梁王怀着沮丧的心情,返回睢阳。

    梁王没有把周亚夫扳倒,一走了之,但皇后王娡依然在后宫里呼风唤雨,国舅王信依然在皇上面前大红大紫,圣眷优渥。周亚夫借高祖白马盟誓,阻挠王信封侯,直接损害他们的利益。他们经常在皇上的耳边说周亚夫的坏话,开始皇上听不进去他们的意见,但架不住他们陆续进谗,居然认为他们说得有一定道理,心中对周亚夫产生恶感,滋生罢免他的念头。

    一场政治危机正悄悄逼近周亚夫,而周亚夫却浑然不知,依然耿介狷傲,刚正不阿,不知迎合皇上。皇上在等这个机会,对周亚夫成见极深的皇后、国舅在等这个机会。

    机会终于来了,匈奴王于军对军臣单于不满,在年初叩关请降,归顺汉朝,随后部首唯许卢、陆强、赐、仆黥、代、邯郸六人相继来降。皇上非常高兴,把他们妥善安置,并详细查阅六人履历。

    在查清六个人履历的基础上,皇上计划将他们全部封侯,以鼓励更多的匈奴人归顺汉朝。皇上这个计划打破高祖“非有功不得封侯”的遗言,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也无可厚非。

    朝会上,皇上明确无误向群臣说明自己的意思,他的话音刚落,周亚夫手持笏板,走出班列,表示反对:“即使匈奴部首来降,他们也是不忠不诚的典型,陛下不加罪他们,已够仁至义尽,再加封他们,未免有些过分。如果把这些背叛国家的人封侯,那以后我们如何处罚那些不守节的大臣呢?再说了,‘非有功不得封侯’是高祖遗言,言犹在耳,怎好违背呢?”

    周亚夫多次与皇上唱反调,皇上对他的看法越来越不好,这次他又带头跳出来,公然发表与皇上相反的意见,惹得皇上大动肝火。皇上终于忍不住,骤然变色,声色俱厉地说:“周丞相之议迂腐之极,不合时宜,朕绝不采用。”

    周亚夫抬起头,看皇上满脸通红,胡须一翘一翘,真的生气了,这是他以前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不由咂几下舌头,怅然而退。

    11月庚子日,皇上封匈奴王于军为安陵侯,食邑1517户;12月丁丑,皇上封唯许卢、陆强、赐、仆黥、代、邯郸六人为列侯,这次封侯之争,以周亚夫讨了一场没趣而结束。

    自从碰了钉子之后,周亚夫觉得自己身为丞相,多次建议不为皇上采纳,心中愤然,呈入奏疏,借口生病,要求辞职。皇上看了奏疏,毫不挽留,准以列侯归第,另用桃侯刘舍为丞相,卫绾为御史大夫,直不疑为卫尉。

    皇上对匈奴降者中重要人物采取封侯的优惠政策,打破高祖之约的束缚,但适时而动,循而略革,起到很好的作用。公元前145年,东胡王卢它人有感于汉朝的招降政策,率部来降。

    卢它人不是别人,正是前叛王卢绾的孙子。卢绾因为吕后专权而投降匈奴,匈奴命令他为东胡王。他虽当了东胡王,但匈奴对他并不信任,他始终感到在匈奴难以得志,总想乘间南归,考虑到返回汉朝也没有好果子吃,天天闷闷不乐,最终郁郁而亡。

    吕后称制八年期间,卢绾的儿子偷偷入关,诣阙谢罪。吕后对他能够反正颇为嘉许,命令他寓居燕邸,拟定为他置办欢迎酒宴,不料他一病不起,竟然谢世。由于他的死比较突然,直接导致卢绾的妻子不得相见,没有多久,卢绾的妻子病死,这件事只好不了了之。

    轮到卢绾的孙子它人,他在匈奴承袭祖封,但他为了实现父亲的遗愿,毅然放弃一切,前来汉朝投降。4月乙巳日,皇上封他为亚谷侯。

第361章 抗旱救灾() 
公元前147年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年份,从4月开始,上郡以西的郡县发生严重的旱灾,并逐渐向东转移,到了秋季,几乎蔓延全国。

    继旱灾之后,那些令人讨厌的蝗虫发着渗人的怪叫,铺天盖地而来,把长势喜人的庄稼啃得一干二净。整个神州赤地千里,荒芜绝收,直接威胁到百姓的生存。

    各郡县纷纷上报灾情,皇上接到灾情报告后,心忧如焚,食不甘味,寝不安席,连续几天召开御前会议,研究赈灾事宜。

    “朕之不德,以致天灾不断,百姓深受其害。”皇上脸绷得很紧,以自责的口气作了开场白。他由于休息不好,肝火上冲,眼睛里布满通红的血丝,绀紫的嘴唇布满一道道裂纹。

    新任丞相刘舍看皇上尚且作检讨,赶紧顺着皇上的口气,进行深刻反省:“臣本愚钝,蒙陛下厚恩圣眷,荣升丞相。丞相的责任在于燮理阴阳,而今四时违和,阴阳失调,此乃臣失职之故。臣愿意引咎辞职,告慰天庭,从而降甘霖,润万物,帮助百姓度过灾荒。”

    卫绾永远是忠厚长者的风范,一张纯朴的脸始终充满善意。他觉得皇上、丞相先后检讨,是高姿态的一种体现,足以说明他们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笑了笑说:“陛下仁慈爱民,恩泽万物;丞相上任伊始,尽职尽责,臣以为你们不必自责。夫天道幽远,非人力可为,历朝历代,均有灾害,文帝圣明,亦曾发生旱灾、蝗灾和水灾。当务之急,在于抗旱救灾,赈济百姓。”

    皇上长叹一口气说:“卫卿乃忠厚长者,净说些讨朕欢喜的话,不痛不痒,无关紧要。”

    “陛下,难道臣说错了吗?”卫绾满脸笑容,反问皇上。

    “错倒不错。”皇上一张略显憔悴的脸仍然绷得很紧,丝毫没有笑意:“只是看着天下百姓遭灾遭难,朕心里难过。”

    皇上对百姓情深意切,卫绾一时想不出合适的词儿回答,不由缄默不语,君臣陷入沉默。沉默一阵子,皇上主动打破沉默,用和缓的语气说:“不过呢,卫卿不用介意,朕知道你是好意。”

    治粟都尉惠微微一笑说:“陛下不必担忧,不是臣夸海口,经过文帝和陛下两代三十多年励精图治,大汉朝开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国库的粮食堆积如山,串钱币的绳子都腐烂了。别说闹一年旱灾,就是三年绝收,国库的粮食吃不完,钱花不完。”惠掌管国家粮赋,了解国库的底子,说话的口气很足。

    “是啊,治粟都尉说得有理。”

    “大汉朝不是建国初期,满目疮痍,饿殍遍地,百废待兴,现在是仓满囤流,物阜民康,家给人足。”

    “朝廷具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度过灾年绰绰有余。”

    对于惠和其他大臣的发言,皇上从内心承认他们说的全是事实,但他经过许多风浪,已成为一个计出万全的政治家,对这么大的旱灾和蝗灾,在他统治期间还是第一次遇到,故而不敢掉以轻心:“这些年,尽管国家经济有所发展,百姓的日子有所改善,许多人产生沾沾自喜、飘飘然的骄傲思想,认为开创了旷古未有的盛世,朕认为这种思想害死人,要不得。不是朕杞人忧天,其实国家也好,百姓也好,抗灾御难的能力并不像在座诸位所想象的那么好,那么强。”

    “陛下所言极是。”

    皇上觉得这样绕来绕去不行,沉吟片刻说:“卿等不用说套话,直接说措施好了。”

    大家等得就是皇上这句话,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谱,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制定出四条重要措施:派朝廷官员巡视地方;各郡县开仓放粮,赈济贫苦;降价卖爵;刑徒输粟以降罪等。

    皇上总结说:“卿等建言献策,思虑缜密。”他稍微顿了顿,严肃地说:“当前,粮食是最重要的,有了它,不知可以救活多少条人命?朕决定从自身做起,从皇宫的嫔妃做起,从今往后不再饮酒,不再吃肉,每顿饭量减少一成,节省的粮食全部运到灾区,以保证大灾之年,不饿死一个人。为节省粮食,朕特意补充一条,全国必须严禁以谷酤酒,这要作为一条律令写进诏书中,不论谁犯,一律严肃处理,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陛下圣明,臣等谨遵圣谕。”几个大臣跪在地上,磕头行礼,然后各自退出。

    中书令根据皇上的意思,起草抗旱救灾、赈济百姓的诏书,并在全国范围内颁布。一时间,上至朝廷,下至郡县,皇上、诸侯、王公贵族以及各级官员纷纷行动起来,到寻常巷陌视察民情,访贫问苦,并把大家组织起来,抗旱救灾。

    皇上以身作则,带头不饮酒,不吃肉,几个月下来,衣袋渐渐变得宽了,人瘦了一圈。即便如此,他没有局限于只听大臣的禀报,而是经常轻车简从,微服私访,深入到京城周边的郡县,走村串户,了解灾情,始终把百姓的冷暖、饥饱念在嘴上,挂在心头。

    这是一个深秋的日子,秋风瑟瑟,芦苇萧萧。皇上骑着照夜狮子马,领着卫绾等十几个随从,驰骋在高陵县的乡野。他们路过小陈村时,发现村子里的百姓三三两两一群,边走,边议论,边摇头叹气,不由揽住缰绳,跳下马背,上前几步,好奇地问:“你们摇头叹气,所为何事?”

    “看样子,你们不是本地人,给你们说也白搭。”其中一个老者用一双饱经沧桑的眼睛上下打量皇上,目光闪烁不定,说明他并不相信眼前这位新来的外人。

    皇上笑一笑,和气地说:“老人家,这就是你的不对,你还没说啥事,怎知我管不了?”

    老者看皇上长得器宇轩昂,谈吐不凡,随从们一个个腰悬宝剑,精神抖擞,料想他不是一般人物。怀着试试看的想法,老者说了实情:“旱灾、蝗灾过后,官府给每家每户发放救济粮,咱老百姓的生活有了着落,可村子里不断有人病倒,大家伙儿干着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