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汉王朝之文景治世-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来刘恒自继位以来,虽然勤于朝政,但闲暇之余,喜欢涉猎,经常出游,引起贾山的注意,上书切谏。刘恒览奏,很是欣赏,下诏褒奖。

    这个时期给皇帝上奏章最多的,被皇帝采纳最多的,还是那位雒阳才子贾谊。他写了许多篇充满哲理的熠熠生辉的文章,在他的文章中,他认为汉朝已经建立二十多年,政局大体稳定,应该改正朔,易服色,大兴礼乐,更定官制等。改正朔,就是改变秦朝以“水”为德,以十月为一年之始这样别扭的历法;易服色,就是改变秦朝服色尚黑的制度,主张汉朝的服色应该尚黄;兴礼乐就是使君臣有别,尊卑有序,强弱有位,使臣不敢欺君,下不敢凌上,卑不敢僭尊,只有这样,国家才能稳固,社稷才能长久。他的奏章充满施仁义、行仁政的爱民思想,洋洋洒洒,草成数千言,厘举纲要,说理透辟,逻辑严密,气势汹涌,词句铿锵有力。

    刘恒读了他的奏章,连连叹赏,只是他所提的建议事关重大,涉及面较宽,不便轻易施行。

    刘恒把他的奏章让大臣们传阅,相当一批大臣们不赞成他的主张,如丞相周勃、太尉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冯敬等几个老臣,自恃功高,思想守旧,胸襟狭隘,一向尊奉黄老学说,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当贾谊这样学识渊博又有革新思想的年轻士人在汉王朝崭露头角时,他们一方面因他年纪轻、资历浅而看不起他;另一方面又因他才华出众而心怀妒忌。

    御史大夫张苍是贾谊的老师,也不赞成贾谊的主张,因为他参与汉朝历法、服色的制定,让自己否定自己,思想上转不过这个弯,刘恒征求他的意见,他连想都没想,一口否决。

    就这样,贾谊关于改正朔,易服色,大兴礼乐,更定官制的政治主张因为大臣的反对,而被刘恒暂搁一边。虽然贾谊的这些主张没有被采用,但他发展农业生产、增加粮食储备、遣列侯就封国的主张被皇帝采纳,而且正在付诸实施。

    刘恒从内心喜欢贾谊,喜欢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高瞻远瞩,远见卓识,曾萌发进一步提拔他的想法,想把他从太中大夫提拔到公卿,当他把自己的想法交给大臣议论的时候,立刻引起丞相周勃、太尉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冯敬等几个老臣的反对,他们认为,让贾谊这个没有尺寸战功的书生当个博士或者太中大夫,写写文章,发发议论,他们也就容忍了,反正知道他没有实权,起不了太大的风浪,而如果要让他升到公卿之位,委以重任,与他们平起平坐,掌握实权,他们就难以忍受了。

    他们众口一词,攻击贾谊:“这个洛阳少年,喜欢没事找事,一心专擅权力,非把国家搞乱不可!”

    听了四位大臣的话,刘恒脸色一沉,摇摇头,不同意他们的看法:“贾谊是大汉朝难得的才子,他的文章、才华、见识、人品都是其他大臣无法比拟的,这样的人才我朝不用,太可惜。”

    丞相周勃不服气地说:“单纯从文化层面讲,老臣的确不如贾生,但他年纪轻轻,缺乏历练,不知道治理国家的艰难,今天提这样一个改革主张,明天提那样一个改革主张,搞得人心惶惶。”

    刘恒不为所动,面带愠色,反驳道:“那要看他提的主张是不是有利于朝廷,是不是有利于国家,是不是有利于百姓,贾谊自从来到朝廷,文章天下第一,政治主张进步,这样的人难道不能当公卿?那谁还能当?”

    一句话噎得周勃哑口无言,他们四个人面面相觑,黯然退出宫门。他们受了皇帝的训斥,心里堵得慌,没有回家,围在一块儿嘀嘀咕咕,然后各自坐着他们的车,来到长乐宫,找到薄太后,把他们的意思原原本本说出来。

    薄太后可不是那种吃粮不问事的女人,她是一个有相当政治头脑的人,听了几位大臣的话,觉得事态严重。她好言宽慰四位老臣,把他们送出宫门,当即让宦官把皇帝叫过来。

    刘恒不知太后叫他干什么,匆匆忙忙赶来,一进宫门,看见太后满脸忧悒之色,不禁感到纳闷,问道:“母后,叫皇儿何事?”

    薄太后问道:“恒儿,你的皇位是怎么得来的?”

    “那还不是老臣们共同推荐的结果。”刘恒不假思索,脱口而言。

    “既然你知道老臣们共同推荐,才当上皇帝,你为何还要触怒那些老臣?”薄太后层层递进,步步紧逼。

    刘恒何其聪明,立即意识到四位老臣来了长乐宫,不由怒气填胸,气愤地说:“母后,周勃、灌婴、张相如、冯敬也太无聊了,说我说不动,就来母后这里搞曲线运动。”

    听了儿子的话,薄太后脸色骤变,训斥他道:“哀家不管你重用谁,但不能触及这些老臣的利益,把这些老臣惹恼了,他们能把你请来,也能把你送走,信不信由你,哀家是相信的,哀家可把丑话给你说前头了,你仔细掂量掂量。更何况贾生还年轻,有时间熬头,等将来重用他,也不迟嘛。”

    刘恒叹口气,无奈地说:“皇儿想重用一个有才华的人,怎么就这么难呢?这群尸位素餐的老家伙,自己没有治理好国家的本事,还要要挟朕不用人才,太可恶,也罢,皇儿听母后的,只好先委屈一阵贾谊。”

    刘恒走出长乐宫,心情沉重,他深深知道,自己即位一年多,时间比较短,周勃、灌婴几个旧臣权重势大,根深蒂固,许多方面不能得罪他们,纵然自己爱惜贾谊的才能,但也不能违背权贵的意愿而进一步提拔他。

    想到这里,刘恒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皇帝也有无奈的时候。”

第113章 列侯不到封地去() 
近些日子,贾谊明显感到,皇上对他态度冷淡,好像有意在疏远他。他上一个奏本,皇上看也不看,就放到案牍上,再也不提。他不死心,再次上奏,可遇到的情况同上次一样,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

    他不知道自己什么地方得罪皇上,竟然遭到如此冷遇,与当初优渥圣眷形成鲜明对比。他心里很乱,仿佛悬着十五只吊桶一样,七上八下。尽管官场经验欠缺是他的一个致命的短板,但他是一个极其聪明的人,他知道有必要了解一下事情发生的原委。

    当夕阳西下夜幕降临的时候,大臣们陆续回家,贾谊找到郎中令张武,他看四周无人,疾步上前,作了一个长揖,笑着说:“张大人,晚上有空闲否?”

    张武看是贾谊,圆圆的脸上立即挂上笑容,打哈哈说:“谁找我没有空闲,贾大人找我,肯定有空闲。”

    贾谊低声说:“那咱就寻一处僻静的巷子,找一个茶馆喝茶,如何?”

    张武心想:“贾谊为人一向清高,王公大臣尚且难入他的法眼,怎么会轻易请我喝茶呢?”刚想婉言谢绝,但他平素比较钦佩贾谊的才华和人品,知道他是一个正人君子,与这样的人交结,没什么坏处,便一口应允:“让贾大夫破费,心中有些不忍。”他简单交代一下手下人,便与贾谊走出宫门,步行来到一条人们轻易不来的巷子。

    他们来到怡心茶馆,抬头一看,只见两只大红的灯笼高高悬挂在门榜上,店里点燃几盏青铜烛灯,火柱浸在白色的油脂里,嗞嗞地冒着一缕缕白烟。

    店掌柜看到张武,赶紧迎上前来,刚要说张大人,张武把食指伸出,“嘘”一声,掌柜会意,把他们让进一个两人坐的小单间,小单间里灯火通明,如同白昼。

    两个人坐下来,相互谦让一番,最后贾谊点了一荤一素,要了一坛十五年的佳酿,吩咐店掌柜上一壶上好的酽茶。

    店掌柜满脸堆笑,一一答应,然后轻轻退出房间,准备去了。片刻,店掌柜亲自端上来菜肴、美酒和茶水,放到中间的茶几上,笑着说:“两位大人请慢用,如有需要,小人随叫随到。”

    张武沉吟一声说:“你去忙别的吧,没有我的话,任何人不能进入我们的房间。”

    “好咧。”店老板答应着,走下楼梯,到前台去了。

    房间里剩下张武、贾谊两个人,他们相视一笑,举起酒爵相碰,连饮三次,然后放下酒爵,满上。

    贾谊站起来,端起酒爵,客气地说:“张大人,贾谊不才,烦你多次帮忙,心里实在过意不去,请让小弟略表寸心。”

    张武呵呵笑着,用十分钦佩的口气说:“先生大才,无人不晓呀,张武乃粗鄙之人,能与先生在一块喝茶聊天,真是借光了。”说罢,接过酒爵,一饮而尽,指着贾谊,欢快地说:“等先生完婚时,我这个媒人一定喝个一醉方休。”

    “谢谢张大人。”贾谊举起一爵酒,与张武相碰,豪情万丈,喝了个底朝天。

    几爵酒落肚,小房间的气氛活跃起来,两个人的话多起来。贾谊用不解的口气问道:“张大人,我有一事不明,想请教一下大人。”

    张武那张圆圆的脸上堆满笑容,轻声说:“什么事,看我知道否?”

    “圣上为何近段时间对我很冷淡?”

    “这”张武敛起笑容,沉吟着,陷入深思。

    贾谊双目深湛明亮,盯着他,静静地等待他的下文。

    张武心有所动,警觉地站起来,打开门,走出门外,看是否有人,见没有人,放心地返回来,“嘭”的一声关上门,坐下来,压低声音说:“贾大人,你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书生,有所不知啊,本来圣上准备提拔你为卿,周勃、灌婴、张相如、冯敬四个老家伙嫉妒如火,多次到圣上那里进你的谗言,说你的坏话,可圣上不为所动,仍然准备提拔你。你猜这四个老混蛋怎么做?”

    “怎么做?”

    张武气愤不已地说:“这四个老家伙见一计不成,另生一计,竟然跑到太后那里,威胁太后。太后把圣上叫到长乐宫,好好训了一顿。圣上是一个孝子,权衡利弊,不得不听太后的话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