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日月当空照中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孙承宗、张惟贤先是亲自到了京东的通州,看了好几个地方,最后在通州城的西北角选定了一处北面靠山、南面临河的一处所谓风水宝地,作为军机处讲武堂的地址,然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往涿州和易县,勘察新军大营的选址,最后把第一座新军大营,选定在了涿州的一处相对开阔的荒山谷地。他们的选址奏疏一上报,很快就被皇帝批准了。

    首批募民屯田的地方,正是皇帝捐献出来的皇庄,这几乎连绵成片的田庄,总面积足有几万顷,足可以招募二十万流民,而且抛荒时间不长,易于开垦,再者此地靠近京师,也方便军机处人员往来指导。若是以后募民屯垦走上正轨,那么就会往易州和保定方向拓展。

    涿州的屯田地址定下来以后,杨应乾这个军机处分管屯田事务的军屯司郎中,就开始忙上了,先是交割土地,立碑标记,然后请旨从户部、兵部和自己在辽东屯垦时的老部属中抽调人员,搭建军屯司在涿州的办事机构,然后就是起草和发布文告,面向蓟辽、宣府、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地,公开招募无地无业百姓前往涿州屯垦。募民屯垦的文告,在锦衣卫和各地官府的帮助下,迅速从京师向京畿四周扩散,甚至沿着运河传到了南直隶。

    当然有人不相信皇帝会拿出自家的皇庄给他们无偿耕种,而且给吃的、给住的,给种子、给农具,毕竟万历以来皇帝的贪婪可是天下皆知的。但是总有一些活不下去的百姓会来试试看,若是朝廷的文告里说的都是真的,那岂不是天上掉下来个馒头,刚好落在自己脚下吗?

    加上北直隶各州府的地方官们,也都正在为自己治下的流民救济发愁呢,把这些流民赶走,既完成了军机处的任务,又减轻了自己的压力,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所以募民屯垦的文告发布几天后,最先知道消息的那些明末“北漂们”,就开始三五成群地赶到设在顺天府衙门前的京师招募点打听消息了。

    而有些胆子大的,就登记了户主和家人姓名,跟着募民的官差,开始往良乡、房山而去。一个成年男丁就给地十亩,一户人家有成年男丁两人就给地二十亩,给种子,给农具,给建造房屋,第一年免收任何税赋和粮食,第二年才收取全年粮食收成的两成,而且一两银子不要,就要地里打出来的粮食。很快,那些第一批分到原来皇庄耕地的人,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就成了各个募民屯田点儿最好的义务宣传员,而且随着一天天过去,这样的人也越来越多。再加上一些地方州府官吏的推波助澜,关于皇帝募集流民无偿耕种皇庄土地,谁耕种收成就归谁的传闻,越传越广,越传越悬乎。

    徐光启就是在前往京师觐见皇帝的路上听到这个消息的。看着成群结队、拖家带口,前往通州、涿州等地应募屯田的流民,徐光启心里真是感慨万千,对新皇帝的好奇心也越来越强了。本来他在天津搞农业试验,自己也召集了不少的流民,按照他教给的种子和方法,在天津周边无主的盐碱地进行耕作,种植而大量对大明来说比较新奇的作物,比如土豆,比如番薯,比如玉米。

    历史上,这些耐寒耐旱耐盐碱的高产作物,明末的时候,在中国南方不少地方,比如福建、广东等地山区,已经开始种植了。这些作物当然不是中国本土之物,它们来自遥远的美洲,是西班牙人征服美洲的时候发现的,然后引进到了欧洲,几十年之后,当西班牙人征服了菲律宾以后,又把这些高产作物带到了菲律宾,最后被来往中国和菲律宾之间贸易的闽粤商人带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然后逐渐流传开来。然而这个时候,大明朝的统治阶层还没有认识到这个高产作物的重大价值,所以一直没有得到有力的推广。

    幸运的是,徐光启认识到了这些高产作物的价值。万历四十一年,也就是公元一六一三年,徐光启告病去职,先是在房山、涞水等地开渠种稻,进行农业实验。到了万历四十七年,萨尔浒兵败的消息传来,徐光启认为当前练出一支强军更重要,于是上书请求练兵,万历皇帝竟然同意了,让他在通州督练新军,后来因军饷、器械不继半途而废。到了天启年间,对仕途心灰意冷的徐光启,干脆又辞官来到天津左近,开展农业实验。种植实验的对象,正是土豆、番薯、玉米等外来农作物。经过几年的试验,如今也弄明白了这些作为耐寒耐旱耐盐碱的习性,并掌握了耕种它们的技术,还培养出了一批懂得这些作物种植方法的佃农。

    按理说,皇帝召见,天津距离京师又这么近,两三天就能赶到了,然而如今距离接到圣旨已经十来天过去了,徐光启一行才刚到通州。耽搁的原因,就是徐光启必须亲自在天津指导招募来的农户,收获今年种植的高产作物。这次进京,他首先想做的事情,就是建议皇帝在全天下推广这个农作物,尤其是在陕甘宁等九边地区。但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短短半个多月的时间,朝局居然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简直是改天换地一般的变化。阉党彻底倒台了,内阁首辅也换了,最近还倒台了一个次辅,还成立了军机处,而且据说内廷和锦衣卫大清洗,杀的是人头滚滚、血流成河,如今又拿出了皇庄的耕地,向全天下招募流民屯垦,并且准备核实九边军卒员额,筹划编练新军了。

    这一个个消息传出,都让徐光启感到振奋。这次进京,如果能够有所作为当然最好,否则的话也不想再回天津了,如果遇上这样的皇帝自己都无所作为,那也应该告老回乡,回到自己南直隶松江府的家里了。所以这些天来,一边指挥农户收获实验作物,献给皇帝用作募民屯田的种子,一边总结这几年的试验心得,预备传授给那些到皇庄屯垦的农民。

    从京畿东部方向前来应募的流民,到了通州,就算到了终点。一个个来到运河码头附近的募民点,报了名,编上户,领了户籍文书,凑够一个甲的人后,就跟着官差到屯垦点报到去了。徐光启看了看来来往往的人流,心里想,这个季节这么多衣食无着的流民前来应募屯垦,他们的吃穿住可是一笔巨大的开销啊,皇帝会怎么解决这个一直困扰朝廷的财政难题呢。他不知道的是,此时的皇帝也在考虑同样的问题。

第三十九章 凛冬将至() 
时间进入十二月,天气更加寒冷了。前来文华殿小朝会议事的三位阁臣,都有点忧心忡忡。

    虽然募民屯垦才刚开始没有多少时日,但京畿周边乃至山西、河南前来应募的流民,已经超过了两万,可以用来募兵的青壮固然不少,但更多的还是老弱妇孺,而且多数都是行乞而来,没有一点积蓄。

    如今天寒地冻,到了良乡、房山、涞水、涿州等各地屯垦之处,都是荒郊野外,先期住的都是地窝子、草棚子,几天后病死的有之,冻死的有之,有的流民安置地官差蛮横霸道,欺压良善,引起冲突争斗死亡的有之,总之各种问题随之而来。

    当然,在朱大明看来,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保证这些前来应募的流民不被冻饿而死。

    如果第一波次应募而来的流民,很多人熬不过这个冬天,冻饿而死的话,那么今后再招募流民前来屯垦,还有多少人敢来呢?

    朱大明进了文华殿,几位阁臣行过礼,然后开始议事。

    还是施凤来先说:“陛下,顺天府尹上疏,称近期不少流民涌来京畿,军屯司安置不力,一些流民不去田庄屯垦,反往京师方向汇集,如今天气严寒,若京师流民过多,一旦赈济不周,容易引发骚乱。顺天府建言,可否暂停招募流民,但明年开春或者入夏后再行屯垦。”

    这个事情朱大明了解的东西比顺天府的报告详细的多,对京师的动向,那是必须要随时掌握的,这也是锦衣卫和东厂的职责。

    这次招募流民开荒屯田,朱大明从内库中拨给银八十万两,足够前期安置流民,购买种子农具之用。

    如今的问题,不过是因为时间仓促而已。这也不是杨应乾等军屯司的问题,而是朱大明自己太过急切了。

    朱大明以为中国的老百姓向来是安土重迁,即便是朝廷把开荒屯田说成一朵花,恐怕短时间也招募不来多少流民。

    但他没想到的是,如今的天下最多的就是失去土地的农民,这些人有的到处给人打短工出苦力,有的卖儿卖女,更有的靠全家行乞为生。

    一听说皇帝招募流民垦荒,管吃管住,无偿授地,而且是开垦的还是以前皇庄的上好耕地,这些眼看着熬不过冬天的流民,就纷纷前来求食了。

    当然了,有的是自愿来的,有的则是被驱赶来的。

    但是不管怎么来的吧,到了这里虽然吃的勉强糊口,住的也是地窝草棚,但毕竟有了给自己耕种的地了,再也不会有人把自己撵来撵去了。

    一传十,十传百,游荡在京津冀附近的流民,甚至包括宣府、大同等九边的流民,也往这里来了。

    流民多了,但是前期的准备却不是为这么多流民准备的,所以就有些措手不及了。

    就是地窝草棚都不够分配了,有些穿着破衣烂衫前来的流民,没有一点过冬的衣物,再加上近来天气出奇的冷,有些老弱的就冻死了。

    朱大明也是帮着杨应乾等人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内库之中抄没来的布匹等物,都已经交给了军屯司。

    然而抄没来的东西多数都是绫罗绸缎,并没有多少棉布,所以也还是不够用,需要派人到松江去买。

    至于粮食,前期按着五千人的口数准备了一些,但是如今前来应募的流民,已经达到了两三万,粮食也不够了。

    朱大明听说流民踊跃应募以后,就给户部下了出粮的旨意,但是如今的户部尚书王永光遭受言官弹劾,背着魏党的嫌疑待罪在家,户部没有堂上官,加上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