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日月当空照中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钱粮,只限于瀛洲镇守府麾下五千将士的饷银和口粮,毛维张虽有南北两个港口的税收维持镇守府上下的运行,但却没有多余的银子来支付这一笔意外的费用。

    到了后来,当郑兴得知岛上出产大量的马匹之后,立即就放弃了银子,而是选择马匹。

    男女老幼两万多人,由郑兴的船队先后运来的就两万人,每个人运费两块银元的话,就是四万块。

    而这个时代的马匹,由于九边地区多处重开了与塞北蒙古诸部的互市,每匹马的价格有所下降,但也保持在三十五两银子一匹的均价,这个价格在不产马匹的福建一带,还要更贵一点。

    不过郑兴愿意以马匹冲抵运费,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做法,所以毛维张也就没跟他计较太多价格的问题,以每匹成年马三十五块崇祯银元的价格折价,给了郑兴一千匹马,剩下的则以岛上出产的高品质海盐抵价。

    而翁之琪则没要马匹,也没要盐巴,而是选择了岛上屯垦产出的大量番薯和土豆,相比马匹和食盐来说,此时的浙西之地更需要的正是大量的粮食。

    能在瀛洲岛搞到一千匹军马,郑兴欣喜异常,人马交割完毕之后,迅速地带着郑家的船队启程返航了,好像是担心毛维张等人反悔似的。

    对郑兴乃至郑芝龙来说,想搞到堪用的军马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且不说闽浙粤等地不产马,就是产马,他在归附朝廷之前也休想得到啊!

    归附之后,倒是可以在闽浙粤等地购买马匹了,但是南方的马匹多以滇马川马为主,这些马虽然走山地很不错,但更多的却是驮马,而非战马。

    而蒙古马从大明北部边境贩卖到闽浙一带,那个价格不仅高出了好几倍,而且数量也是极少,还要优先供应云贵川前线的平叛大军,可以说是有价无市,根本轮不到郑芝龙这样的人来买。

    郑芝龙虽然以水师船队为主,但是也想有朝一日在陆地上称雄,而没有骑兵,想在陆地上称雄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何况如今又要在东番岛上大动干戈,准备与荷兰红毛鬼子争夺东番岛西南平原地区呢,正是需要战马的时候。

    所以郑兴带着马匹回到闽南,然后直奔苯港,郑芝龙及其麾下将领们都是得报大喜。

    如今虽然大明九边军队之中战马正逐渐充裕,比过去的情况好上了不少,但是李信来到瀛洲岛,发现这里居然也是一处上好的养马地,当下心中仍是又惊又喜。

    这里平时种地养马,经营贸易、备耕备战,而战死进可攻朝鲜、攻日本,退可回东江,回登莱,绝对是这片海域之上的一处宝地。

    李信等人到了镇守府,向毛维张、陈继盛、孔有德等人转达了崇祯皇帝给东江镇以及朝鲜国的旨意,众人得知大明与朝鲜重新划定了边界,并且朝鲜也承认了瀛洲岛划归大明的消息之后,皆颂圣上英明。

    对朝鲜,毛维张、陈继盛、孔有德等人自然没有放在眼里,也不怕朝人派兵来攻,但是如今朝鲜国认可了瀛洲镇守府的地位,那当然是最好不过了。

    接下来的几天内,李信、黄龙等人,先后在毛维张、陈继盛、孔有德等人的陪同下,从瀛洲澳到朝天山,再从朝天上到西归浦,几乎走遍了岛上的每个地方,一边去看岛上的马场,一边去看岛上的屯堡,看着之前的和新来的汉人百姓,被有条不紊、轻车熟路地登记和分配到了位于岛上的各处垦区、农庄,心中对毛维张等人也是暗自佩服不已。

    瀛洲镇守府如今在军事上民事上基本上已经半独立于东江镇了,若不是毛维张担任着东江镇的监军御史,那么瀛洲镇守府从各个方面看来,都更像是登莱的一部分。

    来自辽东、登莱的汉民因为是应募而来,所以都分到了土地,不管是军属还是难民,如今家家户户都成了有地的地主或者自耕农,而岛上地主与自耕农差别,也不过是地多与地少的区别罢了。

    最初跟着毛维张等人占领这座岛屿的监军标营三千将士,现在毫无疑问各个都成了至少家有良田百亩以上的地主,他们最盼望的就是能招来更多的流民,不管是当他们的佃户也好,还是给他们打长工短工也行,总之能够让他们过上真正地主的日子,而不是家里有了大量的土地,家人却是一样的辛苦劳累。

    这一次,从浙江送来的受抚乱民,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岛上土地当然还有,但却被大量地开辟为军屯和马场,其他宜耕荒地也有,但却要留给下一波从登莱转移过来的流民。

    这些参与了叛乱的降民,是充军过来的,自然分不到属于自己的土地。

    因此,他们一上岛被瀛洲镇守府,打散分派到了全岛前后左右中五个防区内的不同地方,大部分充作了军屯的佃户、盐田的盐户,以及镇守府各级将校官佐家里的仆从和佃农,还有的则被早一年上岛的军属地主们招为了长短工。

    两万多人的受抚乱民,十来天内就在西归浦被分派一空,过去为祸浙西的两万乱民,到了这里很快就被安排妥当,不管是当佃户,还是打长工,又或者是被安排到了南北两处港口为镇守府做事,总算是人人有了事做,人人有口饭吃,摆脱了当匪做贼的命运。

    李信亲眼见识,亲身经历过这样的一番功业,心中自是羡慕不已。

    在从京师前往朝鲜的一路上,探花郎张溥天天挂在口头上的“横渠四句教”,李信当然也是“心有戚戚焉”,只不过他更想做的不是“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而是“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

    若是能够亲手开拓一片疆土,将华夏域内受苦受难的穷苦百姓安顿下来,让他们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这才是好男儿真正该做的功业!

    不过此处已是毛维张、陈继盛等人的建功立业之所,羡慕也没有办法,而另外一处与此地差相仿佛的地方,自己却要无论如何争取下来。

第四一六章 如此贴心() 
崇祯皇帝在旨意之中,先是褒奖了朝鲜国主李倧及其辅政诸臣的深明大义,表示了皇帝对于朝鲜君臣遵旨换约、重定边界的高度赞赏,然后又夸奖了一番朝鲜君臣如何如何知礼守礼、士林如何如何好学上进、民风如何如何忠孝淳朴等等,称其不愧有海东小中华之名。

    最后的一点,也是关键的一点,就是同意朝鲜君臣士林的请求,以明发圣旨的形式,诏令大明翰林院编修、理藩院出使朝鲜副使张溥为大明常驻朝鲜国使节,命其在朝鲜国都汉城,择地开设使馆作为常驻之地,同时赠送朝鲜大明翰林院、国子监新刻正版儒学典籍千五百册,以作张溥在朝鲜士林之中兴学教化之用。

    同时,圣旨之中还升锦衣卫副千户乔启泰为锦衣卫千户,同时留任朝鲜,任为大明常驻朝鲜使馆的武官副使,一方面帮助朝鲜与东江镇及右路总兵府保持沟通联络,另一方面负责大明使节在朝鲜的安全事务。

    当然了,这是明面上的职责,私底下,锦衣卫既然进入了朝鲜国都汉城,自然就不会再轻易地退出来,监视朝鲜君臣,搜罗各方情报,更是分内之事。

    只是张溥这个人书生气太重,这样的事情自然不便于让他参与或者插手。

    与此相应的是,王德化除了带来大批量的儒学典籍之外,还带来了留给张溥作为大明朝鲜使馆建造以及开办新书院的钱款。

    当然还有让张溥喜出望外的旨意,即允许他写信招募通道众人,一起在朝鲜开办书院讲学,招收门徒,为广大朝鲜士林弟子传道授业解惑。

    对此,张溥自是又激动,又感恩。

    让他激动的是,他的这番作为居然得到了大明皇帝的圣旨恩准,这在大明朝的历史上可是头一遭啊,从此能够在这个自号小中华的朝鲜国中开山立派,成为一代宗师,想一想都令人兴奋!

    让他感恩的是,皇帝竟然如此贴心,知道在异国他乡开办书院、传道授业不易,不仅给他提供身份、提供典籍、提供钱款,甚至允许他自行招募大明士林之中的同道中人,集体前来朝鲜办学讲学,这是多大的恩典啊!

    张溥在激动和感恩之余,一边以首任驻朝使节的身份,向皇帝上表谢恩,另一边则以自己应社领袖的私人身份,给之前的同道中人大写信件,广邀士林好友前来朝鲜汉城。

    在他大力邀请的人中就有他的好友兼应社骨干孙淳、周钟、杨彝、李雯以及陈子龙、徐孚远等人。

    这些人要么是举人,要么是恩贡生或者荫监生,虽然有参加会试的资格,但却屡试不第,因此渐渐地就聚集在了一起,搞起了结社组织,他们的结社还不是后世的政党。

    这种社团组织主要的功能,一开始只是聚集在一起共同读书学习,共同切磋学术,交流心得,只是慢慢地,这些人意识到了自己团结在一起之后的力量,所以才逐渐地不务正业,专门以学术为名组织结社,并慢慢地开始政治化,企图影响舆论、左右士林,传播和推广自己的学术观点和政治主张。

    不过,与历史上相比,这一世张溥、夏允彝、吴伟业等人在崇祯元年恩科之中考中进士,使得江南的应社立刻失去了几个重要的领袖,不仅没有像历史上那样形成南北应社,并最终形成复社,而且随着张溥、夏允彝的高中前三甲,这些个屡试不第的应社举子或者贡生、监生们,也很快看到了希望,把精力从组织结社上面收回,重新发愤图强起来。

    同时,随着江南士林领袖、东林大佬“钱谦益”以及“四千”的另外两钱的离去,即钱象坤的致仕回乡和钱士升的被贬西北,使得江南士林的大小社团一时之间风声鹤唳、群龙无首,此时正处在纷乱之中。

    张溥的飞黄腾达以及如今在朝鲜显赫而又超越的地位,让之前他的追随者们趋之若鹜。

    张溥广邀江南士林同道到海东之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