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日月当空照中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都是一些礼仪上的程序上的事情,但同时又是必须做、不能省的事情。

    如今礼部尚书是徐光启,这些繁文缛节能省的已经算是省了,但仍然十分复杂,徐光启一一禀报。皇帝和其他几位阁臣听了,也挑不出什么毛病,因此这件事情就算是确定了。

    督促加快德陵修造的事情结束以后,李国鐠又说道:“陛下,如今礼部、翰林院与国子监皆上书请开恩科。臣等以为,皇极殿改元之后,按惯例需开一次恩科取士。”

    对这件事,朱大明也有考虑,而且对于主持崇祯元年恩科的人选,他也早已想好。朱大明听完点了点头,说道:“开科取士乃国家抡才大典,既然朝廷有此惯例,自然要开恩科。朕看,崇祯元年开恩科之事可在改元大殿上公告天下。而且朕以为,此次恩科不仅要取文进士,而且要开武举,取一批武进士。如今边关多事,朝廷多有借助武人之处。八股取士继续由礼部负责,至于武举就由兵部负责。”

    说完这个话,朱大明停顿片刻,看了看四位阁臣,四位阁臣都是支起耳朵听着,见皇帝停下话头,徐光启、孙承宗立刻表态,口称遵旨。

    然后,李国鐠问出了在座的四位阁臣都很关心的问题,即会试主考官或者总裁官的人选问题:“陛下,会试主考官,天下关注,不知陛下可有人选?”

    然而令四位阁臣意外的是,皇帝根本没有征求他们的意见,不假思索地直接说道:“科举既然由礼部负责,那么会试的总裁官,自然由徐爱卿来做。科举的惯例,朕自然知道,会试的总裁官由徐卿来做,至于副总裁,就由督察院左都御史李标来做。”

    徐光启一听之下,既惊且喜,连忙领旨谢恩。李国鐠欲言又止,但最后还是没有出声。倒不是李国鐠想自己来做这个主考官,而是他觉得徐光启学习西洋人的学问,有点走火入魔,居然信了西洋人的教,这样的人来主持朝廷的科举怕是有人说闲话,然而皇帝已经毫不犹豫地就决定了,这让他又不好再多说什么。

第六十五章 文武进士() 
在崇祯元年恩科会试主考官的问题上,朱大明并没有想太多,在他看来,徐光启身上的西学背景要比别人更适合来挑选自己想要的人才。

    朱大明要的是经世致用之学,而不是如今翰林院中只会写文章谈道德的文人士大夫。

    事实也证明,过去主持科举的都是正宗儒臣,其中不乏儒学宗师级的人物,但是挑选出来的进士们又有多少有用呢。

    历史上这一科,是周延儒在主持,但是周延儒这个人,朱大明并不打算重用,所以不可能让他主持。

    想到这里,朱大明接着说道:“至于武举的总裁官,就由孙爱卿来做,副总裁官由军机大臣李爱卿和英国公张惟贤一起来做。务必为朕选出一批具有真才实学的武进士。”

    孙承宗、李邦华闻言,立刻躬身行礼领旨谢恩。能够成为科举的总裁官,是这些人自打考进士当官开始就有过的梦想,只是很少有人能够美梦成真罢了。

    看徐光启、孙承宗、李邦华都有些小小的兴奋,朱大明接着说道:“主持科举,不管是听着光鲜,也意味着莫大的责任。诸位爱卿既然领旨,就要尽到责任。八股取士是朝廷的规矩,但是朕以为,这次恩科要注重选取经世致用之才,经义上的功夫当然要看,但策论的地位更要提升,若是策论不行,不能选取,若是经义上差点,而策论可以,那就不必纠结于经义。”

    徐光启听了赶紧领旨,这也是他多少年的想法,自然没有赞同的道理。

    接着,朱大明又说道:“凡天下举人,皆可赴京参加会试,若是因为家贫而不能赴京应试,天下各州府学官皆有义务接济,一应差旅开销,都有官府支应,不得使任何一个有志于报效朝廷的举子,因家贫而错失良机。往年会试,朝廷录取多在三百位以内,本次既然称为恩科,朕决意取够五百之数,不使任何一个可用之才,流落朝廷体制之外。”

    明朝末年,的确有不少文人从贼,投靠李自成或者张献忠,为其设官职、安百姓,但是其中功名最高的也多是举人,比如牛金星、李岩,很少有进士投贼,至少在崇祯十六年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之前,很少有真正的进士投靠李自成。

    因为一个人读书读到了进士,总体上就是大明朝体制内的既得利益者,或者说是统治阶级也不为过。这样的投靠新朝又能得到什么。何况读书读到了进士及第,儒家的忠孝节义基本上都是深入骨髓了,都会成为现行体制最自觉最坚定的维护者。

    当然了,到了满清入关,明朝大势已去的时候,文人进士投降满清,则又另当别论了。目前朱大明所能做的,就是尽量把天下英才笼络到朝廷这边来,即便是一时半会用不上,也不能让他们最后走向朝廷的对立面,帮助流贼去造自己的反。

    比如牛金星这样的人,本来是天启七年的新科举人,后来考进士没考上,又没有当上官,所以只好在老家宝丰开个私塾,教授学生,到崇祯十年的时候,因为得罪了一个地方小官,最后竟然被夺去了举人的功名,还被充军到卢氏,充军三年,吃尽了苦头。

    到了崇祯十三年,李自成带着农民军躲进了豫陕交界地区的卢氏山中,被剥夺了举人功名的牛金星很自然地就成了大明朝的反对者,卢氏的官军都逃了,何况他这个充军过来的罪犯,所以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投奔了农民军,很快帮着李自成摆脱了流寇的做法,建立了一个像模像样的大顺政权。

    如果牛金星考上了进士,他还会去投奔李自成吗?或者哪怕是没有被剥夺举人功名,他对大明朝廷也不会失望到绝望的地步。

    当然了,有人会说,这种原本考不上进士的人,你让他考上近进士了,那不是对科举制度的不尊重吗?这话貌似有道理。但是每次科举录取二百多将近三百个进士,其中没有什么用的无能之辈至少占一半。

    再说了,如果大明朝都灭亡了,朱大明要那些文章写得花团锦簇的进士又有什么用呢。或许多招二百人也不一定能把牛金星、李岩这样的人招进来,但那不是朱大明考虑的问题了。

    不管怎么样,多招二百人,朱大明至少多了二百个天然的盟友和追随者,或许其中还有一些可用之才呢,比如说后世大名鼎鼎的宋应星,万历四十三年就高中举人了,接下来的十多年间五次进京赶考,次次落榜,最后不得已以举人的身份,做了江西一个县的教谕。

    就在崇祯元年,也就是明年,公元一六二八年,宋应星和他的哥哥宋应升一起,参加了他一生中五次失败会试中的第四次,也是第四次失败。

    当然了,这个时空中,朱大明不会让他失败。如果多取的二百人之中,哪怕只有宋应星一个有用的,那也值了。

    四位阁臣皆是十年寒窗出身,自然知道考上进士对一个文人士子来说有多重要。皇帝愿意多录,对天下士林来说,这绝对是崇祯元年最大的善政。既然如此,谁又愿意反对,谁又敢于反对呢。

    在四位阁臣的称颂之声中,朱大明接着说道:“武举也是一样。朝廷重开武举的旨意,也要在改元的大典上公布。京营及九边各镇,自士卒至官佐,由各镇监军御史先行遴选,通过遴选后皆可进京应试,五军都督府考试先取三百人,皆授武举人出身,武会试由军机处会同兵部负责,选取二百人,皆授武进士出身。在籍士卒武官,南北直隶和天下各省要遴选举荐一批武举赴京应试,名额不限。”

    说完这个,朱大明看着孙承宗、李邦华,两人皆是躬身领旨。对他们二人来说,这是好事。

    孙承宗曾经督师蓟辽,对军中情况非常了解,武官多数都是世袭,有的生来就有千户、百户,甚至指挥使、都督同知等武将官衔,但是上不得马、张不得弓,什么都不懂,把军队交给这样的人,怎能不打败仗。同时他们也知道,很有一些作战勇敢、武艺超群的士卒,晋升没有门路,始终沉沦下僚。如今皇帝大开武举,无异是给这些猛将苗子打开了进身之阶,将来也不至于无人可用。

第六十六章 通州军校() 
朱大明与众位阁臣说完恩科武举的事情之后,孙承宗突然问道:“陛下,此前军机处传陛下旨意,着九边各镇及天下各省都司衙门,推荐一批将校官佐,赴京师入讲武堂进学,如今讲武堂各项筹办事宜进展顺利,这些人何时入学,明年朝廷开武举,这些人是否参加?”

    这个问题倒是朱大明没想过的,他也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先问了问讲武堂的情况。孙承宗趁机也是赶紧把讲武堂的筹备事宜禀报给皇帝。

    当初把筹办讲武堂的事情安排下去之后,茅元仪倒是呈过折子,孙承宗也曾谈起过,但朝廷的大事一件接着一件,朱大明也一直没时间过问。

    茅元仪奉命到通州建讲武堂,先是遣人带着皇帝的旨意,到登州招来戚元功、戚元辅、戚元弼三兄弟,三兄弟都有世袭武职,又皆习武事,老大精通兵法,老二精通阵法,老三则是精通枪棒武艺,茅元仪请示讲武堂总办孙承宗,对三兄弟皆委以讲武堂教授之职。

    除了皇帝钦定的孙元化、茅元仪等讲武堂教习,孙承宗又写信请来了当年跟随自己征战辽东,如今罢官在家闲居仍练武不辍的心腹爱将马世龙、江应诏等人,任为讲武堂的左右总教习,并通过兵部传令,请石柱总兵秦良玉的侄子秦翼明,为讲武堂步兵科主教官,专教石柱土司白杆兵的长枪大阵。

    与此同时,孙承宗还请来了当年跟随自己征战辽东,后来随着自己的倒台而被夺官免职的旧将尤世禄、孟乔芳,作为讲武堂骑兵科的左右主教官。

    尤世禄,陕西榆林卫人,出身明朝武将世家,他的大哥名叫尤世功,袁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