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日月当空照中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有点受宠若惊,但并没有什么畏难情绪。

    于是,接完圣旨三天之后,洪承畴在传旨锦衣卫百户官的一再催促下,离开了西安城,一路往东,过了潼关,走河南府、怀庆府、归德府、大名府,然后再转而北上,赶往京师觐见皇帝陛下。

    一路上,洪承畴一行也见到了不少携家带口顶风冒雪赶往大名府应募屯田的流民队伍,也见识了保定、真定等地募民屯垦的一派火热场面,就这样一路上一边赶路、一边思考,走走停停,加上除夕前后几天驿站过年休沐,诸事不便,是以耽搁了一些时间,直到崇祯元年正月初九的那一天时候,洪承畴一行才终于来到了通州。而在通州看到的场景,更是令他大开眼界。

    此时的通州,街市繁荣,人口众多,百业兴旺,洪承畴从百业凋敝的陕西、河南一路走来,看到通州如今的局面,心中也是振奋不已。这样,在通州停留三天后,崇祯元年正月十二,洪承畴终于进了京师,来到了通政司,住进了通政司安排的馆舍之中。随行的锦衣卫也是各回官衙报告,而通政司当值的左通政徐人龙,自然把洪承畴来京陛见的情况,赶紧报给了内阁。

    崇祯皇帝当然知道洪承畴到了,可是正值过年期间,而洪承畴一路奔波初到京师,也该好好休整一下,于是传令洪承畴休息几日,过了正月十五再入宫觐见。

    如今在京的阁臣只有李国鐠和徐光启,接见洪承畴这件事情,崇祯皇帝自然也让这两位阁臣一起参加。

    正月十六日辰时正,洪承畴在通政司官员引领下,先进了午门,到午门内左侧的内阁职房之中,见到了李国鐠和徐光启,拜见寒暄过后,在两位阁臣的带引下,来到乾清宫门外,值守的锦衣卫和太监通报过后,三人进入,到乾清宫大殿台阶下,即看见皇帝出来相迎,三人皆是就地跪下拜见。

    崇祯皇帝降阶而下,连说:“三位爱卿平身。”并上前搀扶年龄最大的徐光启。

    洪承畴趁机说道:“臣陕西巡抚洪承畴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等三人起身,崇祯皇帝说道:“洪爱卿平身,随朕阁中说话。”说罢,崇祯皇帝转身走上殿前的台阶,进入乾清宫东暖阁书房之中。

    等到李国鐠、徐光启、洪承畴三人,在王承恩的引领下入得阁内,重新拜见行礼完毕,崇祯皇帝说道:“洪爱卿一路北来,旅途漫长,所见必多,有何可以教朕?”

    洪承畴三四十岁的样子,虽是南方人,但却身材高大,浓眉浓须,面颊清瘦,显得颧骨略高,虽然首次进入乾清宫内,但气度十分沉稳老练,看不出有何局促不安。

    崇祯皇帝看着眼前仪表堂堂的洪承畴,心情颇为复杂,但是要说放着这样的能臣干吏而不好好利用,那也不是他的作风。再说如今的洪承畴自然是一腔热血报效大明,没有也不可能有任何投降满清的想法。

    听见皇帝看着自己问话,洪承畴赶紧答道:“启禀陛下,臣从西安往东,过河南府、入怀庆府,然后归德府,一路所见满目萧索、荒村遍地,市镇虽繁荣,而民生实凋敝。臣在大名府转而北上,一路所见却大有不同,各地流民扶老携幼蜂拥北来,到通州所见更令臣茅塞顿开,募民屯垦,百业兴旺,虽刚起步,但后续可期。这是臣的一点浅见,请陛下明察。”

    洪承畴说这些话,也是经过考虑的,皇帝究竟是个什么性子,是他迫切想知道的,若是一个能够直面现实,愿意解决问题的皇帝,他当然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若是一个回避现实,只想安逸享乐的皇帝,他则有另外的一套应对之法。

    如今的崇祯皇帝,当然也知道这个年代的名臣都是有点小脾气的,人家如果觉得你这个皇帝不行,人家也不一定非要伺候你。

    所以崇祯皇帝倒是不在乎洪承畴的试探,因为他对如今的大明天下也有着清醒的认识。所以他说:“洪爱卿所言,朕虽未亲见,但也能够想到。朕虽然位居深宫之中,但对天下事也略知一二。卿所言,皆属实。只是朕想在陕西行此募民屯垦之策,洪爱卿能做到吗?”

    这也是崇祯皇帝对洪承畴见识的一种检验。陕西这个适宜耕种的土地不多,而且主要集中在关中、汉中一带,其他地方多数都是连绵大山,特别是陕北更是干旱荒凉,适宜屯垦的地方很少,而且陕西开发几千年,多少个王朝在这里兴起又衰亡,人多地少民穷的问题,自唐朝以后就一直存在。若是洪承畴说可以募民屯田,要么就是糊弄应付皇帝,要么就是没有见不及此。

    只听洪承畴说道:“陛下,臣天启七年奉命出任陕西参政,到任以后经年无雨,全陕大旱,陕北诸州府旱情尤重,百姓流离失所,饿殍满地,募民屯垦虽是良策,但却并不适用于陕西。臣以为,即使推行,亦未必能收京畿屯垦之效。”

    崇祯皇帝听了这话,心里松了口气,但面上依然毫无表情地问道:“既然流民遍地,何不募民屯垦?”

    洪承畴说道:“陕西情形,与京畿之地不同,陛下亲捐皇庄,用来屯垦,抄没魏逆等阉党田产十数万顷,也多在京畿周边,募民屯垦名正言顺。而陕北干旱多山,适宜耕种之良田本就不多,且多数集中于官宦世家之手。陛下可以抄没阉党,微臣却不能无故抄没陕北豪族。若无足够多的土地,便安置不了足够多的流民,很难收到京畿募民屯垦之效。”

第七十三章 议开河套() 
这一世的崇祯皇帝,当然知道洪承畴所说的没有错,历史上杨鹤总督陕西三边的时候,面对的就是这样的问题,有产出的耕地多数集中在世家豪族的手中,而荒山野岭之地由于连年大旱的缘故,也没有多少屯垦的价值。

    想到这些,崇祯皇帝对洪承畴点了点头,缓缓说道:“洪爱卿所言有理。然而朕任命爱卿为陕西巡抚,便是想要爱卿解决陕北的民乱。若是募民屯垦难收奇效,陕北之事如何了结?”

    说完这话,崇祯皇帝又分别看了看李国鐠和徐光启。李国鐠于是说道:“臣以为,陕北民乱可以剿抚并用,杀其为首者,贼首所裹挟之乱民,可采取如今通州之做法,以共代赈,或开矿、或屯田,给其温饱,久之陕北民乱必然平定。”崇祯皇帝点了点头,然后看向徐光启。

    徐光启说道:“陕北之乱,根源在于土地贫瘠,土地之出产不足以养活地上之百姓。臣以为,一则可在陕西大力推广新型农作物,增加土地之出产,二则可移民,将陕北贫瘠之地百姓移往土地充裕之处安置。”

    听完这些话,崇祯皇帝点了点头,对于陕北民乱的治理,他的想法有三条,一是移民,二是屯垦,三是剿灭。那些后来著名的贼头能杀当然要杀,但若是不把动乱之源解决掉,即使杀了他们这些贼头,也还是会出现更多贼头。而陕北动乱之源,就是那上百万的穷苦百姓,这上百万的饥民没有了的话,陕北想乱都乱不起来。

    崇祯皇帝看了看在座的三位大臣,深思片刻,然后对着洪承畴又说道:“洪爱卿听了两位阁臣之言,有何感想?”

    洪承畴来之前自然早就有了想法,于是躬身说道:“陛下,两位阁老所言,令臣身受启发。臣以为陕北饥民虽也是陛下赤子,但如今实为陕北贼乱之源,不除此饥民,陕北之乱难以平息。臣有数策,请为陛下言之。”

    然后洪承畴说出了他的全盘想法,一是择官使、赈饥民,二是籍兵伍、申军令,三是利器械、分战守,四是筑城堡、练乡兵。

    说完了这些之后,洪承畴又说道:“适才陛下和两位阁老所言,加上微臣来京途中所见,令臣又有茅塞顿开之感。臣以为,移民、屯垦可与上述四策并行。”

    听了洪承畴的说法,李国鐠、徐光启都是点头,崇祯皇帝心里也是踏实了不少。

    这时,只听徐光启又说道:“既然已知陕北民乱之根源,就应当从根源上下手,对于作乱之饥民,亦可招抚归来,然后移民他处屯垦。”

    说完这个,徐光启接着说道:“臣以为,京畿之地接受流民屯垦终有其限度,陛下此前曾下旨增设三边总督,袁崇焕到任之后,或可令他重开河套之地。俗语云,天下黄河,惟利一套。河套平原广阔,地广人稀,地近黄河,水利方便,加之如今鄂尔多斯衰落不堪,此天赐良机,还请陛下明鉴。”

    崇祯皇帝听了这话,也是眼前一亮。李国鐠、洪承畴两人心下也是一惊,随之视野大开。

    洪承畴说道:“徐阁老所言极是。若是陛下允准移民河套之地,陕北乱民则多一富饶安置之地。”

    李国鐠也说道:“臣以为徐阁老所言有理,袁崇焕到任之后,陛下可令三边总督府募民实边,一来纾解陕北人多地少之困局,二来趁机将河套富饶之地收归华夏,三则可借此机会拿鄂尔多斯练兵,以备建虏。”李国鐠把话说到这里,徐光启和洪承畴皆是点头不已。

    崇祯皇帝说道:“卿等所言,甚有道理。恢复河套,屯垦实边,实乃利国利民之大事。大明虽大,但人口众多,可耕之地常显匮乏。内阁要拿出一个条陈,朕准奏以后,交给三边总督尽快施行。”

    说完这些,崇祯皇帝又对洪承畴说道:“洪爱卿回任以后,卿之所奏数策,皆可一并推行。朕赐你尚方宝剑,与密折奏事之权。朕予卿每年十万两饷银,可自建抚标五千,麾下总兵将官可用则用,不可用寻隙则斩之,朕不过问。

    “至于杀官造反之流贼,一律杀之。流贼裹挟之百姓,可抚则抚之,不可抚则杀之。未从贼之百姓,有产有业者,允许结寨自保、杀贼自效,无产无业者,或招募屯垦,或遣送出陕,赴河套、直隶或者漕督处屯垦。”

    说到这里,崇祯皇帝又看了看在座的三人,接着斩钉截铁地说道:“唯有除此乱源,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