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极品谋士游三国-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穆良奇厉声曰:“夫人生天地间,以忠孝为立身之本。公既为汉臣,则见有不臣之人,当誓共戮之:臣之道也。今袁术祖宗叨食汉禄,享四世三公之誉,不思报效,反怀篡逆之心,天下之所共愤;公夸此等汉臣之贼!不足与语!请勿复言!”董昭满面羞惭,不能对答。

    座上又一人应声而立问曰:“袁术虽挟传国玉玺,犹是名族之后。曹公虽是太尉之孙,但是多被士族所不齿,请教先生,何足与袁术抗衡哉!”二人视之,乃钟繇也。

    穆良奇笑曰:“请安坐,听吾一言:曹操既为太尉之后,则世为汉臣,且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宦官之后,又何足为辱乎?公小儿之见,不足与高士共语!”陆绩语塞。

    座上一人忽曰:“二位先生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且请问继志治何经典?”穆良奇视之,乃华歆也。

    穆良奇笑曰:“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兴邦立事?且古耕莘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弇之辈,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审其生平治何经典。——岂亦效书生,区区于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乎?”华歆低头丧气而不能对。

    (这几天卡文,就这个迎接不怎么好写,所以勿怪,哈哈,这个其实也是作者君没办法了,找了一个模板,改编的,毕竟作者君现在的水平还不够写那个规模盛大的局面。)

    本章完

第175章 论势定策1() 
忽又一人大声曰:“你喜欢说大话,未必真有切实的学问,恐怕正是儒家所笑了。”。

    穆良奇答曰:“儒有小人君子之别。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且如杨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阁而死,此所谓小人之儒也;虽日赋万言,亦何取哉!”众人见穆良对答如流,尽皆失色。

    同坐上毛玠,荀攸二人,又欲问难。

    程昱厉声言曰:“此二人乃当世奇才,君等以唇舌相难,非招待之礼也。如今翼州袁公与瓒以战数年,期年之内,定可灭瓒而据幽,青,并四州之地,数年之内便可挥军南下而牧马,我以为当思应对之策!”。

    在主座位上的曹操也认同的点了点头,正所谓居安思危,虽然现在很安全,和袁绍属于同盟关系,但是未来呢?

    程昱看了穆良奇一眼,随后说道:“敢问继志,奉孝,有何高见?”

    “高见谈不上,一点点愚蠢之见还是有的,请诸位听我慢慢道来。”

    随后穆良奇想了一下,在场的众谋士将领也摆正了自己的坐姿,一副洗耳恭听的样子,丝毫没有之前的针锋相对的颜色。

    “主公现在仅有兖州一州之地,前年又遭到吕布陈宫等人的叛乱,兖州已经破烂不堪,已经无法在几年内支持主公进行主动进攻的能力,而如今兖州处于中原中心,地处四战之地。幸运的是北方袁绍与主公是盟友,故可不考虑北方的威胁,而南方则是袁术。

    袁术此人好高骛远,贪图小利,得到了玉玺却不北上迎接天子已夺天下之大义,其必有谋反之心,现在他派兵四处征战,妄图夺取荆州,扬州之地,而荆州之主正是刘氏皇族,扬州刺史亦是忠臣之流,如此看来,他必先削弱忠于汉室的力量,然后已南方为根基,行改朝篡汉之事。”

    穆良奇说道这,看了看在做各谋士思考的神色,继续说道:“但是他却不知道如今汉室虽势微,但是依旧在人们心中流传着。大汉养士四百余年,其之威尚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而袁术现在的所作所为,相当于以卵击石,自取灭亡。

    他现在虽然还有数十万将领可供他差遣,但是一旦反叛之后,从他的人寥寥无几。不说其他之人,就说孙坚将军已故之子孙策。

    孙坚将军是奉袁术的命令攻打荆州,但是经常断了他们的粮草,为了得到玉玺不择手段,威逼甚至利诱。

    孙策为了取三千精兵,将玉玺献给了袁术,其中,孙策岂有不恨的道理?孙策南下后,肯定如他父亲当年的雄姿英发,统一整个江东,到那时,靠长江天险而守,即使是袁术亲率百万余众,也不一定能够奈何得了他,孙策还会继续听他得命令吗?

    况且他现在虽然能够号令百万余众,但是大部分都是先辈留给他的福泽,手下大多数文武,都是受到他祖上得照顾知遇之恩,或者门生故吏,又因为四世三公得巨大声望,才甘愿受他驱使,一旦他行谋逆之事,那么他手下的文武百官还有几个愿意听他的?怕是袁氏几十年来积累的名望毁于一旦。

    所以南方袁术,现在虽然强大,但是久而久之,必然崩溃,但是不能够主动进攻,只需静静的等着他,等他行叛乱之事,在一举出击,到时候必然收其所有。”

    穆良奇停了下来,给郭嘉示意一个眼神,郭嘉点了点头,随后郭嘉开口说道。

    “既然继志说完南边,那我就来说说徐州。据我目前所了解的信息,吕布此人在败亡之后,现在估计已经在袁绍那,但是依据袁绍多疑且犹豫的性格,吕布很快就得逃亡。而他最后逃亡的方向只有一个地方那就是徐州。”

    听到郭嘉说徐州,众人明显一惊,因为曹操前年就是在快要攻下徐州州治的那一刻,吕布在兖州叛乱,使得功亏一篑。

    现在郭嘉既然说吕布有可能逃亡徐州,那么岂不是新账旧账一起算?

    曹操眼神一亮,说道:“奉孝,请说。”

    “先前,主公攻打徐州失败,浪费了不少粮草,还屠杀了不少徐州的百姓,余以为实为不智。徐州在陶谦的治理下十分的富有,其所提供的粮草可供十余万大军出征数月有余,但是因为主公之前的滥杀,导致徐州境内难民遍地,即使是打下来了,也难以供大军开销,且容易激起民愤,余以为,主公切不可再行屠城之事。”

    说道这,郭嘉走出拜服,请求曹操承诺不在行屠城之事。

    众人面色敬佩的看着郭嘉,刚来没多久,却说出了他们不敢说出的话。他们当初听到这个命令后,也想反对,但是因为惧怕,所以不敢出声,而当时荀彧等人在兖州留守,所以没人劝阻,如今有人提上这事,或许真的能够劝住主公屠城呢。

    曹操面色有些难看,他在思考,这件事到底是不是我错了,不应该下令屠城。

    这时候穆良奇走出来说道:“奉孝所言急事,主公的目标应该是使天下百姓都安居乐业,而不是短暂的占领某处,主公应当为天下人先,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不应行屠城之事。”随后拜服。

    荀彧也走出说道:“窃以为主公应是天下明君,为明君者才能够匡扶天下,拨乱反正,还天下太平盛世,那时四海之内,五湖之中有识之士尽相来投,百姓听闻主公至,犹如王师亲临,携壶左右,夹道相迎,而非争相逃窜。故请愿主公勿再行屠城之事。”随后拜服。

    曹操还在思考,他知道荀彧,郭嘉,穆良奇等人都是在为自己好,屠城对自己名声都是一种伤害,但是如若不屠城,怎么能够震慑宵小之辈?怎么能够威慑一方呢?

    这种诺言他不能够轻易的下达,正所谓君子重诺,言出必行。一旦许下如此的承诺,那么就必须遵守,否则遭其他诸侯耻笑。

    本章完

第176章 论势定策2() 
曹操左右不定,显然还没有下定决心,到底要不要许下这个诺言。

    程昱这时也走了出来,说道:“臣有一言,古人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主公若是许下这等利天下民的诺言,必然青史留名,流芳百世。上次主公屠杀徐州无辜百姓,以被士人所不齿,若是能够昭告天下,那么必然能够挽回名望。请主公思虑再三。”程昱拜服。

    荀攸也走了出来,说道:“臣有一言:谋取天下并不是从武力上取征服敌人,而是通过自己的仁德来感怀天下。主公当为天下之民而虑,不应该去考虑一地之得失,假如天下的百姓都惧怕主公,那么主公就会众叛亲离,纵使有强兵百万,败亡也不过瞬间。如果百姓都亲近主公,相信主公,愿意服从主公,那么即使身无分文,也是一代圣主,概因民生民德都在主公身上,所到之处,都有士族大家甘为前驱,有渔民百姓愿为锋茅。所以,请求主公,勿要以一时之利而勿千古之名。”荀攸拜服。

    满宠沉思了片刻,也走了出来说道:“臣有一言:一国之内皆有法度,凡是愿意臣服于主公,主公所管理的治下,都应该交予法律来问责。孔子云:不以规矩难成方圆。一个领地没有法律就等于没有了秩序,即使是主公您也不能轻易的触犯法律,改变法律。

    而那些被主公所占领的城市,即使有罪行也应当交由军司马处理,而不是一言而定,那样不仅乱了军法,同样也乱了国法。在无休止的放纵之下,增长了军队士兵的恶劣之风,即便是在好的军队,在严格的纪律,在严厉的军法,也会变得如同虚物。所以为国,为民不应当如此。”满宠拜服。

    “臣有一言。。。”毛玠拜服。

    “臣有一言。。。”董昭拜服。

    。。。

    前前后后有十余位谋士全部跪在地上,请求曹操许下这个承诺,不再屠城,不再屠杀任意百姓。

    而在右侧坐着的将领也在沉思,虽然很赞同他们文臣说的话,但是他们不能轻举妄动,文臣偶尔逼下主公,很正常嘛。

    文死谏,武死战。

    这些政治上的大事,文臣们处理就行了,一旦武将涉及,那么这个问题本质就变了,武将入政,这不是一件好事,所以就算武将们很想支持文臣,但是也只能干看着。

    曹操看着中间跪着的众文臣,再看看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