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唐-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

    晚上休息的时候,花解语说起白天老太太的话,告诉李清过些时日就会安排他去学堂读书,到时候就会见到什么人什么事云云。

    “又要上学了么?”李清暗道。前世上了二十年学,从小时候第一次迈进学校大门,到大学博士毕业,再到后来留校教书,自己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学校中度过。没想到穿越过来还是逃不了这一命运。呵呵,这样也好,总不会比以前上学吃力,毕竟自己有些前世的经验和学识。就算在其他方面不如当世的书生学子,大不了比拼算学好了。虽说自己以前的专业不是这个,但是自己在算术方面的知识储备应该还是能比得过现在的所有人,更何况明算不也是科举的一种么。

    此后的几日,李仁济便让人安排了李清去学堂的事宜。

    学堂应该算是私学的性质,但是还是有些规模的。大致是住在修文坊的一些商贾们自己出钱请了人,安排了专门的地方,让这些家中适龄的孩童学些初步的启蒙的东西。

    请的人也都是有学问的人,甚至于还有中了举但没有门路去做官而留在洛阳的学子。学问是有的,但是相对来说人就显得迂腐一点,要不应该会走些门路去应个官职。在唐朝靠走门路做官的人比比皆是,更何况一些大的世家本身就是盘根错节,很多世家子弟并不靠科举也能进入官场。大约科举还是穷人们进阶的一个机遇。这些学子们在洛阳没有相应的收入,于是被请了来,专门为人教书,算是一个谋身之策。

    老太太从家中的奴仆中间挑选了两位机灵、懂事的孩子跟着李清一起去上学。虽说这两个跟李清年纪差不多,但是还是要大上两、三岁,已经十分懂事,处理事情、照顾李清也是有序不乱,算是李清在学堂上有个伴。

    在这两人被老太太选中的时候,两人的父母们千恩万谢,同时一再的嘱咐两人好好伺候清儿小郎君。作为奴仆,大约自己的孩子在主人家开恩并让其上学的机会并不多,很多人一辈子都是不识字的,能有这样的机会,自然尽心尽力。

    “小啊小二郎,背着书包上学堂……”李清哼着这正对自己身份的儿歌前去学堂,在家中排行二,五六岁的年纪还真是小二郎。小二郎,你以后就要背着书包重新上学堂了,李清自嘲着心道。书包自然是没有,但是文房四宝却是齐备,被后面跟着的仆人拿在手里,一边紧紧的跟着李清,一面叮嘱着:

    “小郎君,慢点跑,小心摔跤。”

第12章 花解语() 
自此以后,每日里李清都会按时上学不提。

    其实学堂的东西对于李清来说很是简单。这时候教授的都是识字的启蒙读物,对于大学教授的他是没有什么难度的。于是每日里神游,先生看到,突击提问却也难不倒李清。

    倒是跟去的两位仆人家的孩子在学堂颇为用功。虽说两人跟去主要是为了陪读,说白了就是伺候李清。但李清那里需要被人服侍,基本上什么事情都是自己动手,并且后世的思维作祟,凡事让别人服侍有些许的不自在。偶尔两人疏忽了什么,李清也不以为忤,反倒是劝说两人努力读书。两人甚为感激,自是待李清更加尽心一些。

    这一日早晨,花解语早早的把笔墨纸砚包好,收拾的停停妥妥,待到时辰叫醒李清,侍奉李清梳洗。

    自李清病好以后,穿衣洗脸之事基本上是自己完成,因为让别人帮忙实在是不太习惯,花解语和其他的丫鬟这时候基本上就是在旁端端水之类的伺候着。待李清梳洗完毕,看到花解语不同往日,闷闷的有些不乐,问道:

    “解语姐,你看起来今天好像不太高兴啊。”

    “没有,只是这两日有些乏,过几天就会好的。小郎君快去给老太太请安,然后吃过饭就去学堂吧,这时候李安、李全已经在门外候着了。读书可不能误了时辰,免得学堂的先生责罚。”花解语说完,牵了李清的手,带他去附近老太太那里请安并一起吃早饭。

    李清其实就住在老太太的前一进院子的东厢房里,出门右拐穿过长廊,走过一道月牙门,过天井便到了老太太房里。老太太已经醒了,这时候在房间闲坐,跟着伺候的两个贴身丫鬟在说着话。见李清进来,满脸笑容,问道:

    “清儿今天怎么起的早了些?学堂学习费力,休息一定要好。”

    “是,休息很好。课业并不费力,倒是让奶奶牵挂了。”李清说着便要上前请安,早被老太太制止了。

    老太太拉过李清,认真的看了看,整理了一下李清身上的衣服,满是慈爱。李清在老太太身边坐了,回答些老太太问的学堂的事情,偶尔还会被考校一番。正说着话,丫鬟说饭菜已经准备好了,请老太太就餐。

    “把东西拿进来吧,今天外面冷些,就在我这里吃好了。”老太太吩咐道。

    丫鬟们把准备好的早餐端了进来,忙碌着摆放。花解语拿出一张长形的一尺来高的板足案放在房间的榻床上,帮忙把早餐摆在案上。

    李清蜷腿坐在榻上,老太太斜坐着,一只脚垂与塌边,另一只脚盘在身前。花解语和其他丫鬟在旁边站着服侍。

    饭菜是比较简单的,一些精致的小点心,糕点,还有几张胡饼,中间加有肉馅,另外还准备了清粥。

    边吃边聊。

    老太太问些上学的事情,问伺候的两个仆人是否尽心。李清一一答了。吃过饭,李清预备告辞去学堂,老太太想到什么,问花解语:

    “今早听巧儿说,昨天你家里来人了?”花解语是小时候被老太太买回来的,但是家人还在,大约是因为什么变故才把花解语送了人,虽说是送,但是跟卖掉了基本上是一个意思,只是赶上了好人家。在李家花解语一直伺候老太太,并没有受过什么委屈。只是当初说好了的,所以花解语与家里的人基本上从不往来。

    昨日里家里来人找到解语,正好被老太太房里的巧儿看到,留意了一下。

    “是,昨天老家托人过来传话,说家中母亲病重,希望我能回去一趟。”花解语略微低沉的回道,声音里有些悲伤。虽说是被卖到了李家,这些年也没有怎么跟家里人来往。但是花解语来李家的时候已经近十岁,完全记事了,家中人怎么会不让她牵挂。

    “哦。那明天你准备一下,带上两个小丫鬟、仆人回去一趟看看。这几日清儿由灵儿照顾好了。”老太太道,

    “总归是要回去一趟的,记得多带些东西回去,药啊什么的多备些,到时候请个大夫看看,也算代我问候一下。”

    花解语答应了,向老太太道了谢。

    正要走了的李清听到这些,说道:

    “我也要去。”

    “你去干什么?”老太太唬道:“你还要上学,哪里有时间出去,解语不能照顾你,不是还有灵儿的嘛,不行的话到我这里来。”

    “这两日,学堂在讲《千字文》,孙儿早就已经全会了,讲习《孝经》、《太公家教》的柳先生生病请了假。我在学堂确实没什么意思,想跟着解语出去看看。”李清道。

    老太太还要拒绝,但看着李清坚持的样子,心中不定。其实不止老太太,连带李仁济、李瑞对李清都是颇为溺爱的。正举棋不定间,花解语道:

    “要不让小郎君跟着我吧,我也好伺候着,到了我家不要让小郎君接触其他人就好。”

    老太太看了看花解语:

    “也好,记得多带几个人一起去,仔细伺候着,快去快回。虽说现在天气暖和些了,但是在外面还是冷的。”

    第二天,花解语与收拾妥当的李清上了马车,在老太太千叮万嘱下出了李家。因为李清的缘故,小丫鬟灵儿也一起跟着,老太太房里也跟着一个丫鬟,另有两个仆人赶车并负责沿路安全。

    穿过洛阳城的时候,李清一直不停的朝车外观看,花解语劝了几次,小心着凉。此时的洛河水已经解冻,洛河洋溢着满河的春水,带着来自上游的残冰碎块,高兴地流淌着。水面拂动,映着蓝天白云,和着两岸初春的嫩绿,微微荡漾。河水上面已经有了来往的船只,颇为繁忙。

    花解语家里洛阳并不远,出洛阳北门不远,在洛阳城郊靠近邙山的一个村子里。花解语家里其实已经没有了什么亲人,父亲在几年前死掉了,家中困顿,所以才把花解语卖给了李家。此外还有一个弟弟,与李清年纪差不多大小,六七岁的样子,叫做花惊定,虎头虎脑,敦厚老实。

    李清他们是在下午的时候到的花解语家里,有帮忙的邻居迎出来,随后花惊定哭着出来了,被花解语好一顿劝才算止住了哭声。

    花解语让灵儿陪着李清去了边上的一间干净的房间暂时休息,吩咐了人不要去打扰李清。随后牵着花惊定去了她母亲住的房间。

    在之前邻居已经帮忙请了大夫过来诊治,说过年后劳碌过重、风寒染的重了不好医治,随便开了几副药方便走人了。药是吃了几天,但是并不见好。邻居商定后决定告知一下花解语,于是托人传了话。

    花解语去了另外一间房,李清和灵儿待在一起。仔细打量这间房间,房子很小,但是很干净,收拾的井井有条,看起来花解语的母亲是一个勤快的人。李清透过窗子打量花解语家的院子时,发现院子里面已经聚集的不少的人。大约是知道花解语回来了,过来看看,还听说住家的小郎君也一起跟了来,颇是好奇的。其中也许有很大一部分看热闹的成分。

    “解语从城里回来了,这有几年没有见过她娘亲的吧?”

    “听说在主人家事伺候老太太的?”

    “什么啊?你没见人家家里的小郎君都跟来了,听说是伺候小郎君的。”

    “看来解语在主家待的还不错,要不他家的小郎君怎么会跟来。”

    李清实在没有被人当热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