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雍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是这些酒菜都不是放在盘子里面。都是放在一片大片的树叶之上。这些树叶好像是荷叶,但是又好像是芭蕉叶。朱厚煌认不得。不过与屋顶上的叶子,差不了多少。

    他们的菜肴,大多是鱼肉为主,虽然味道不好,但是食材倒是挺新鲜的。主食都是米饭,朱厚煌倒也吃了的习惯。

    一顿接风宴下来,这才安排使节一行人去了驿站。

    其实,古晋城之中,也没有驿站这个建筑。之前几个国家之中,安南倒是有驿站,但是占城,真腊,暹罗或许有或许没有,不过朱厚煌也无意了解他们住在什么地方,都当做驿站,但是在古晋,他却知道他住在什么地方了。却是华人世家张家,名字上挂着一个大匾,上面写得张府两个大字。

    张家家主张庸,将整个使团迎入家中。

    张庸带着王阳明,朱厚煌,徐爱一行人走在张府之中。

    王阳明说道:“这样样式有几分江南的风韵。”

    张庸说道:“王大人,法眼无双,我家祖上就是来自江南,虽然在渤泥时代为官,但心中依然思念家乡。就仿造江南园林,聊慰思乡之情,能得王大人金口一赞。也是张家的荣幸。”

    王阳明说道:“张大人,过奖了。”

    朱厚煌说道:“张大人,看你这园林在古晋城中,或许是一等一的去处了吧。”

    “一等一的不敢说,但是这古晋偏僻地方,没有什么像样的园林,即便是大王的皇宫也不及我这园子,倒也不错。不过有一处去处,倒也胜过这里。”张庸缓缓的说道。

    朱厚煌问道:“哦,哪里?”

    张庸说道:“是宁山镇国之碑。”

    朱厚煌说道:“宁山镇国之碑,听这个名头不像是南洋地方东西吧。”

    张庸说道:“许大人,果然高见,这宁山镇国之碑,的确不是南洋所有。”

    “是永乐年间,成祖皇帝赐给渤泥国的石碑,书法为张敬之所书,也算是一处名胜了。”王阳明从记忆之中,翻出了张敬之的名字。

    张敬之是成祖之时的御史。书法也在水准之上。不过也就是这样了。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王阳明所说的话,不过是谦虚而已。

    比起这个王阳明更关心,这为张大人为什么说出这般话来,是为了表达对大明的一片忠心,还是仅仅想拉关系。

第三百一十一章渤泥() 
第三百一十一章渤泥

    第二日,渤泥王并没有召见王阳明一行人。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昨天接风宴上闹得太欢,渤泥王宿醉未醒。

    王阳明一行人只好到处逛逛。

    张庸带着王阳明朱厚煌一行人去看宁山镇国之碑。

    这个碑就在古晋城东南方向,出了古晋城就看见一座山峰出现在眼帘之中。望山跑死马,他们走了大半天,才来到了宁王镇国之碑。

    朱厚煌先是大为失望,因为所谓宁王镇国之碑,并不是高大绝伦的雄碑,也上面笔法,并没有是大不了的,朱厚煌在大明日久,对笔法还有几分眼力的。而且碑文的文采也不过如此。“炎海之墟,浡泥所处。煦仁渐义,有顺无迕。撦撦贤王,惟化之慕。导以象胥,遹来奔赴。同其妇子、兄弟、陪臣,稽颡阙下,有言以陈。谓君犹天,遗以休乐,一视同仁,匪偏厚薄。顾兹鲜德,弗称所云。浪舶风樯,实劳恳勤。稽古远臣,顺来怒趌。以躬或难,矧曰家室。王心亶诚,金石其坚。西南蕃长,畴与王贤。矗矗高山,以镇王国。镵文于石,懋昭王德。王德克昭,王国攸宁。于万斯年,仰我大明。”

    看上去四字一句,文采飞扬,但实际上空乏之极,没有一点内容可言,用最后八个字,就能概括为“于万斯年,仰我大明。”

    张庸左右一摆,避开左右仆从。说道:“王大人,觉得这碑如何?”

    王阳明眼睛一缩,心中暗道:“这一样,这个人的言语之间,有些不对劲。”说道:“不错,不错,是翰林的手笔。”

    虽然一个翰林学士很难得,但是一篇翰林学士的文章,在茫茫历史长河之中,并不罕见,甚至极多,所以对一篇碑文的评价,王阳明的评价还是有几分保留的。

    张庸说道:“这碑文在渤泥已经有一百多年了,我家来到张庸也来渤泥一百多年,下官,南洋锦衣卫渤泥千户所千户张庸,见过大人。”

    朱厚煌与王阳明,徐爱对视一眼。心中大惊。

    他们完全没有想到,在这个远离中原的偏远之地。渤泥国的大官,居然是大明的锦衣卫千户。

    张庸说道:“本来按照规矩,我们这些锦衣卫暗桩,不遇见上峰是绝对不能暴漏身份。但下官家在渤泥已经经过六代人了,下官家世世代代都在等着北京的一个命令,但是始终没有。下官家中已经等了实在太久了太久了。”

    张庸说着说着,忍不住泪流满面。他想到了他的父亲,他的祖父,他的曾祖父,甚至从来没有见过面的先祖。他们都是面向北方,看着北京方向,咽下最后一口气。说道:“下官实在等不下了,六代人啊,六代人啊。”

    张庸忍不住呜呜的哭了起来。

    朱厚煌心中也忍不住为他们感到难过。张庸他家里还在天涯海角苦苦坚持,但是关于他们的档案,早已被焚毁了吧。

    这不是朱厚煌的凭空猜测。

    自从洪武年间,时任锦衣卫指挥使的人,都没有一个人全身而退。一次次政治风波都是以锦衣卫为中心爆发的。

    成祖年间纪纲不可一世,但也逃不过大清洗,这一次次的大清洗,将锦衣卫的暗桩的档案弄丢失了,也是很可能的。

    而且大明向海外派遣锦衣卫暗桩,也只有在太祖成祖国力鼎盛之时才有的行为,太祖的时候,有布局天下的豪情,而成祖之时,有寻找建文帝的想法。在仁宣之际,大明全面收缩,早就没有往海外派遣锦衣卫的决心。

    在成化之后,大明的特务机关,东西厂,代替了锦衣卫。不过东西厂从来没有想像锦衣卫这样有大面积布置暗桩的行为,他们的势力大多密布京师之中,而且人手大多是从锦衣卫之中挑选的。

    东西厂并没有多大的造血功能。所以锦衣卫就成为他们的人才培养梯队。早已没有当初的威风,而南洋这一批人暗桩,早就成为了无用之人。他们的密档,不是沉在那个箱子最下面,要么就早已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了。是不是被虫蚀火烧了,也不知道。

    张庸收了哭声,跪在地面上,说道:“并不是下官忍不住的。而是下官担心下一代恐怕就不能效忠大明了,而且大明与渤泥的交往日益稀疏。臣今日之想问一句话,锦衣卫镇抚司,还认我这个南洋锦衣卫千户吗?”

    朱厚煌忽然站起身来说道:“张大人,你知道我是谁吗?”

    张庸说道:“你不是雍王少府丞许松许大人。”

    “不是,”朱厚煌说道:“孤乃大明雍王。锦衣卫镇抚司认不认你这个锦衣卫千户,我不知道。但是孤认你这个千户。孤出京之前,向皇兄承诺过,终我雍王一世,决力向南,将南洋收入大明版图,让南洋为我的大明的西域都护府,还请张兄助我一臂之力。”

    张庸大吃一惊,他看见朱厚煌在王阳明身边做事不拘束,自由自在,就知道朱厚煌的身份不简单啊。不过他以为许松的家世不错。或者与雍王有些姻亲,但是万万没有想到朱厚煌就是雍王本人。

    张庸再想朱厚煌的行为,心中暗道:“雍王这样的行为虽然有些鲁莽,但是这一份勇气,还是成祖之下少有的英勇。却是一个可侍之主。”

    这是张庸没有见过正德,比起正德的英武来说,朱厚煌还差了不少。不过对张庸这样有才之人。蜗居在渤泥小国之人,根本就是一种折磨。

    此刻有计划进入南洋征战的大战场之中,让他进入更广阔的天地之中。让他不由自主的兴奋起来。张庸说道:“臣,拜见雍王殿下。”

    朱厚煌将张庸扶了起来,说道:“张卿请起,孤回到东雍,就上书陛下,将整个南洋锦衣卫的管辖之权,授给孤,倒是孤就能名正言顺的管辖你了。我绝不会让你默默无闻的。”

    张庸大喜道:“多谢殿下。”随即问道:“殿下来南洋,所谓何事?”

    朱厚煌心中过一遍,觉得没有什么可以隐瞒了,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说道:“孤此次来,就是因为东雍缺乏用度。”

    随即将东雍的情况说给张庸听。

    张庸想了一阵说道:“殿下此来南洋是想以开扩贸易的方式来弥补东雍财政?臣看此法虽然可行,但是见效太慢,一时半刻缓不应急,殿下臣有一个偏门法子,不知道能不能行?”

    “说来听听。”朱厚煌说道。

    “南洋各地小国林立,殿下只需想出罪名,灭掉几个小国,既能立威于南洋,也能解决东雍的用度。”张庸说道。

    朱厚煌眼睛一亮,心中暗道:“英雄所见略同啊。”他连忙问道:“张卿久在南洋,不知道那个国家合适?”

    张庸心中一喜,殿下这个说法,就证明他没有嫌弃我这个说法。随即他心中暗道:“要那个国家好?这个国家不能太小,国家太小固然容易下手,但是多次出手,也会影响大明的威望。只有国家足够大,才能让有足够的钱粮。”他好像忽然想起了,心中暗道:“大王啊大王,我家效忠渤泥数代,最后为渤泥做一些事情吧。”

    张庸他抬起头来对朱厚煌说道:“殿下,臣以为南洋各国之中,唯有苏禄最为合适。”

    朱厚煌心中暗道:“我圈定的国家之中,也有苏禄,却不知道张庸能说出来一个什么道理。”

第三百一十二章苏禄情况() 
第三百一十二章苏禄情况

    “臣在南洋多年,辅佐渤泥王南征北战,苏禄是渤泥的主要对手,对苏禄的情况最为了解,首先,苏禄虽然说是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