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丝路龙船-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着伏地请罪,痛哭失声的军中大将,文天祥心中同样不好受,喟然长叹一声缓缓坐回帅案之后,黯然伤神的说道:“韩猛身为我朝忠良之后,自昔年我大宋嘉兴朝通义郡王(韩世忠)之后,韩氏后人在军中累世为将,实为我大宋军中这栋梁。韩指挥使对我大宋之忠,本相从不置疑。临敌之勇,待下之义,以死殉国之诚,文某亦感佩万千。然朝廷军法非因人而设,功败得失岂能因情而废典。韩猛此战之失,使我大宋水师精锐折损近半,再无正面阻挡元贼水师南下之力。”

    在刘栋仍然不断的叩首哀求中,文天祥声音转厉,痛心疾首的说道:“腾蛟水师损兵折将,你以为本相就不心痛,然若处处循私情而废军律,常此以往,军规戒律何在。所以,韩猛死战殉国,其情可悯,丧师辱国其罪亦不可轻恕,非如此不足以严明军纪,令军中将领们引以为戒。“

    “枢相,万万不可啊,所有的罪责皆因末将等麾下军将们征战不力,与指挥使大人无干啊!枢相,指挥使大人身陷绝地,仍念念不忘要直取敌酋为国尽忠。末将当日拼命苦劝,可指挥使大人却割发代首,逼迫属下等保存实力撤离战场。若非如此,末将宁肯战死也不愿抛下指挥使大人啊!“

    在苦苦的哀泣中,刘栋双手颤抖着从怀中取出一团物事,号哭着双手奉于头顶,再次恳求道:“枢相,此乃指挥使大人最后冲入敌阵前割下的发髻,就请枢相看在指挥使大人已经以死殉国的情份上,别再让指挥使死后蒙羞了吧。我腾蛟军幸存的两千兄弟,来日必重整旗鼓,以百倍战功雪今日之耻,求枢相开恩啊!“

    说完,腾蛟军副使刘栋,双手仍然捧着韩猛身上唯一留存于世的一团散发,不断重重的以首顿地,哪怕是额头处已经鲜血涔涔,却仍没有停下之意。

    看着刚刚血战沙场之后却在帐内泣血哀求的军中勇士,哪怕心志坚毅如铁的大宋枢相文天祥,亦是忍不住眼角湿润,心潮起伏。

    快步从帐内帅案后走出,一把拉住仍在苦苦叩首哀求的刘栋,文天祥再次长叹了一口气,轻声问道:“刘副使,你的心情本相何尝不知,只是军法如山,军规如铁,腾蛟军此败,韩猛与你身为军中主将、副将,只怕罪责难逃啊。本相问你,腾蛟军此战可曾有什么军功,足以将功补过折抵尔等此战之罪?“

    听到文天祥语气中似有转机,刘栋下意识的抬头,可是临到张嘴时,却终是再次颓然的低下了头。虽然腾蛟水师确实一战令元军水师中路的五百战船也全部化为灰烬,可出一位军中武将的尊严,刘栋实在无颜将这件元军主动设伏纵火的结果说成是自己的战功。而随后的溃逃之际,虽说也曾击沉了三五艘元军主力战船,可比之自身的损失,这点战果又如何能说的出口呢?

    而韩猛拼死杀入元军重围中时,刘栋正率领着幸存的腾蛟军战船全力突围,对韩猛等人连破数阵击沉元军主力战船九艘,并阵斩元军水师主将张弘范的战果一无所知。

    就在腾蛟军副使刘栋心如死灰等待着军法发落时,文天祥身边负责文书、军令传递的承信郎金应,手持一封文书,面带无限的感慨和哀伤之意,快步走进了帅帐。

    “文相,南澳岛上驻守的冯晓亭冯统制刚刚发来了一封军报,据他在南澳岛的望楼上所见:腾蛟军指挥使韩猛,主动断后掩护属下突围。以五艘战船深入敌阵,连破元军数重阻拦,击毁敌船近十艘之后,直扑元军水师旗舰,金蛟号与元军旗舰并沉与海底。元贼此战的水师主将,亦被韩指挥使与冲阵的勇士当场击毙于海战之中。然腾蛟军所有冲阵的战船与船上军将,决死奋战,不见一人一船畏死不前,直至最后船毁人亡,无一幸存!”

    (本章完)

第217章 各尽所能() 
    大宋景炎三年七月二十一日,又一个令大宋军民“欢欣鼓舞”的捷报从广南东路南澳岛传遍岭南。

    大宋水师腾蛟军指挥使韩猛,率战船一百余艘,与元军水师再次于南澳岛海域激战。是役,腾蛟水师共击沉元军大小战船五百余艘,阵斩元军水师主将——大元江东宣慰使张弘范。

    然腾蛟军自身也损失惨重,出征的百余艘战船,主力战船仅回来了十二艘,飞蜈快船也只剩下不足二十艘,腾蛟军指挥使韩猛亦在冲入敌阵击毙元军主将之后不幸以身殉国。

    只是与普通百姓在唏嘘感慨于腾蛟军指挥使韩猛的功绩和为国捐躯的壮举时,身在琼台行宫的赵昰正与一脸阴云的大宋丞相陆秀夫对坐而谈。

    经过了赵昰与陆秀夫的再三苦劝,如今太后、卫王已经随着朝廷百官一道,按着天子与两位宰相的计划前往广南西路梧州了。

    只是原本做好了准备就要动身赶赴梧州主持朝廷大局的陆秀夫,在收到南澳岛的军情与枢相文天祥的密信后,却突然暂时止住行程留在了琼州,并心急火燎的入宫面圣。

    “皇上,文相的密奏里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如今腾蛟水师几乎尽丧,飞鲨水师亦是折损不小正在文昌船港休整,仅以玄武水师一军之力,根本挡不住元军数千水师战船南下。若是皇上继续留在琼州,风险实在太大,臣请皇上还是速速离开琼州,前往梧州安顿为宜……。”

    听着陆秀夫苦口婆心的再三恳求,赵昰却并没有回心转意的意思,“前些时日咱们不是已经商议过了吗?当初丞相可是已经同意朕留在琼州以安军心民心,丞相乃是我大宋百官之首,岂可朝令夕改呢?”

    在赵昰近乎耍赖的情形下,陆秀夫不禁有些动怒了,起身先向少年天子行了一礼之后,这才寒着脸沉声说道:“皇上的心思臣亦知晓,可如今形势骤变,琼州外围防御力量折损近半,一旦元贼水师倾巢南下,皇上安危如何保障?如有不测,则我大宋江山社稷又当如何延续?若皇上执意不肯离开琼州,那老臣斗胆,惟有请出太后临行前所赐玺印,命禁军“护送”圣驾启程了。“

    熟知陆秀夫固执强硬的性子,赵昰知道,如果不能拿出一个能说服他的理由,只怕这位辅国重臣还真敢拿出太后玺印命禁军将自己强行送出琼州。

    收起脸上的微笑,赵昰同样长身而起,走到陆秀夫面前,抬头直视着当朝丞相微黑冷峻的脸庞认真的问道:“如今我大宋面临的局势丞相尽知,丞相想必是认为琼州是不可能守住了?”

    在天子清澈明亮的目光注视下,陆秀夫的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怅然之色后,还是轻轻点了点头。

    看到陆秀夫坦承琼州危局,赵昰又接着问道:“既然琼州不可守,那朕问丞相,朝廷耗费举国之力兴建的文昌船场和临高匠作坊又当如何安置?这可是我大宋恢复的根基啊,若是琼州有失,文昌船场、临高匠作坊尽失,军中断了军备,水师再无战船补充,朝廷龟缩于广西群山环绕之地,内外海陆断绝,又拿什么兴师北伐恢复河山?”

    听着天子步步紧逼的追问,陆秀夫也只能轻叹一声说道:“皇上所虑确是实情,然如今朝廷大军正与元贼征战,文昌船场与临高匠作坊都在日夜赶工为将士们赶制军械、战船。此时若是船场与匠作坊迁往广南西路,不仅断了军需后勤,也会极大的影响军心士气。”

    “丞相此言在理,那朕再问丞相,既然明知岭南战局危险,朝廷为何不提前将文昌船场所与临高匠作坊迁入广南西路,朝廷大军亦干脆放弃广南东路全线退守广西?既然明知必败,又何必让朝廷将士们去白白牺牲?“

    听着少年天子越来越咄咄逼人的追问,陆秀夫也只能耐着性子详细解释道:“皇上此言虽是事实,可广南东路既已恢复,哪怕明知元贼势大,朝廷却不可不战而逃,将我大宋治下百姓弃于贼手。朝廷军将皆来之于民,民心若失,军中士气亦将荡然无存。是故,哪怕明知元贼势大,文相亦必须率朝廷大军全力守御。一则是为了民心士气,二来,也是为了替朝廷争取那一线胜机。毕竟古往今来沙场争雄之际,也从来不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先例。“

    绕了半天,终于逼着陆秀夫自己说出了朝廷不可轻退的理由,赵昰这才肃容高声说道:“陆相所说极是,朕亦做此想。军中将士们仍在岭南诸地与元贼血战,朝廷迁往梧州本已有避敌退让之意,若朕也随丞相退往梧州,只怕军中将士们必会以为朝廷对此战已无信心,军中士气必将一落千丈。是以朕必须留在琼州,以示我大宋与元贼血战到底之决心。况且丞相亦言,沙场争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并非罕有之事,既然我大宋军中勇士们仍然在为国征战,哪怕为了那一丝胜机,朕亦愿坐镇琼州以安军心。“

    明白天子所言在理,可是身为臣属,陆秀夫还是忍不住继续劝谏道:“臣亦知皇上所言有理,可军将们本就有守土护国之责,皇上坐镇梧州同样可以总领全局,又何必定要留在琼州兵凶战危之地。若皇上实在放心不下,臣愿代皇上坐镇琼州。“

    “若论声名威望,陆相坐镇琼州自是无碍。只是丞相总领朝政,若不在梧州坐镇,则朝廷政务交于何人?政务若乱,军中后勤辎重必有缺失,只怕军中反而更加艰难。朕对于那些繁杂的政务可是一窍不通,所以,还是朕留在琼州最合适。咱们君臣各尽所能,岂不最好。“

    “唉!若皇上执意如此,那必须答应老臣一个条件,若是元贼水师果真一路南下逼近琼州,皇上必须立即从海口浦乘船赶往钦州。皇上身系我大宋江山社稷,万不可轻身涉险。“

    从陆秀夫的语气里,赵昰知道从道理上已经说服了这位当朝丞相,当下自是尽拣安稳的事情宽慰陆秀夫的担心,“丞相放心就是,这些事情朕岂能不知。若是元贼果真带近琼州,朕自会乘龙船赶赴钦州。“

    想到那艘巍峨如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