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丝路龙船-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朝廷南迁至今,在大宋朝廷遭遇的诸多困境中,这位年方十四岁的少年,身上总有一种令人难以理解的超越年龄和阅历的睿智与远见,总能在山穷水尽之时,引领着大宋这艘行将沉没的巨轮重新找到航行。

    文天祥此次之所以搭乘飞蜈快船以最快的速度赶回琼州,为的就是与赵昰碰面。

    在收到飞鲨军指挥使佟阳送去的书信,初次接触到游击战这种全新的战术思想后,文天祥当时就有种眼前一亮茅塞顿开的感觉。

    这种战术之决要,就在于如何用劣势兵力以弱胜强,当文天祥将游击战的指导思想联系到大宋水师的现状之后,越品味就越觉得这种战术几乎可以说是为身处弱势的大宋水师量身定制出来一般。

    而更让人欣喜的是,天子的手段显然还不止于此。想到如今朝廷水师面临的危局,文天祥也不禁用期待的目光紧紧的盯在赵昰身上。

    面对着文天祥目光炯炯的注视,赵昰略显忸怩的咳了两下,这倒不是心虚。赵昰只是在内心里,对自己的“剽窃”行为而感到有些惭愧。

    那位永远令人崇敬的伟大的老人家,当年所创造出的这一精妙战术,可是在战场上展现过神奇的威力,并取得过诸多令人目瞪口呆的辉煌胜利。

    收起略有些飞扬的思绪,赵昰起身走到一幅军用舆图前,指着南澳岛至东海岛之间的漫长海岸线,满是自信的说道:“文相请看,从南澳岛至东海岛之间,千里海疆皆是战场。朝廷水师如今实力确实不如元虏,可论战船之精良,军卒之精悍,操练之娴熟,地形之便利,元贼却皆不如我。若水师能以游击之法,不断袭扰缠斗以疲其师,诱敌深入之后,择一有利地形提前设伏,必可一战而扭转乾坤。“

    听完了赵昰的谋划,文天祥沉思了片刻,抬头轻声问道:“皇上,诱敌深入不难,只是这诱敌深入之后,该在何处设伏?设伏之后,又该以何为饵,方能让元军水师轻易上钩?”

    在文天祥的询问中,赵昰将自己的手掌重重的拍在地图上标识出的一处地方,豪情满怀的笑道:“就在江门崖山设伏,到时以天子龙舟为饵,朕就不信那些蒙古人不上钩!”

    (本章完)

第221章 惊倒枢相() 
    “扑通“一声传来,堂堂大宋西府相公,枢密院正使文天祥,在听到少年天子突然提出的“离奇”想法时,因为太过震惊,以至于慌乱之中起身劝阻之际,被椅脚绊了一下,当场跌了一跤。

    略有些狼狈的起身之后,顾不上整理衣物,文天祥就连声惊呼道:“皇上,此事万万不可,万万不可!”

    自始皇帝一统六国登基称帝以来,历代帝王御驾亲征之事并不罕见。只是,不论是史书记载中第一位御驾亲征的汉高祖刘邦,还是后来的汉武帝刘彻、魏孝文帝拓拨寿、隋炀帝杨广,不论贤愚,却均不曾真正取得过什么像样的战绩。

    即便是称帝前战功显赫的大唐太宗皇帝李世民,登基后亲征高丽却同样折戟沉沙碰壁而归。

    大宋开国太祖早年虽是沙场大将,可自黄袍加身之后,却从没有再上过战场。大宋平灭南唐、北辽、吴越诸国一统天下,靠的全都是高怀德、曹彬等开国大将。

    而及至太宗继位,亲征契丹,当即就丧师十数万,大败而回。真宗皇帝继位之初胸怀壮志,为一雪前耻,再次御驾亲征契丹,却败的更惨。

    天子者,富有四海统御万民,为天下至尊。可也正因为天子的身份是如此的贵不可言,一旦踏上刀枪无眼的沙场面,往往会令军中将领和军士们无时无刻不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历史上许多明明拥有极大优势的战役,却往往因为担忧天子安危,以至于军将们在战场上畏手畏脚,结果竟是落得个一败涂地。

    更匆论如今大宋正处于被强大的元军逼迫的喘不过气来的危局之中,让还未满十四岁的大宋天子,在身边没有强兵护卫的情况下冒着天大的风险去充当诱饵,这样近乎于弑君谋逆的疯狂念头,哪怕是想一想都是大罪啊。

    一旦上了战场,大宋天子御驾毫无疑问马上就会成为元军水师最大的目标,如果按着赵昰所谋,诱敌深入、诱敌入伏肯定是没有问题的,而且效果绝对一流。

    可是问题就在于,这个“诱饵“的价值,太大了!

    有谁愿意把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摆在盗匪面前充当诱饵?

    有谁能接受让自己的生身父母,代替自己去承受极度危险九死一生的任务?

    在君臣父子的纲常思维下,对于任何一个忠君忧国的臣子而言,这样的行径已经远远超出了他们心中的承受极限。

    想到过国事惟艰,甚至想到过自己很可能会战死在沙场之上,可文天祥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天子居然能生出如此疯狂的念头。

    不满十四岁的天子在大宋水师势孤力穷之际准备亲上战场不说,还想要以自身为饵给水师将士们创造出一个合适的战机,这让身居枢密院正使总领大宋军事的文天祥,情何以堪啊。

    惊呼过后,文天祥神情激动的对赵昰说道:“皇上身系我大宋江山社稷之安危,如此不知轻重,欲以至尊之躯而涉险境,此举将我大宋满朝文武置于何地?只要皇上无恙,这天下亿万心向我大宋的子民中,总会有豪杰之士脱颖而出报效朝廷。昔年建炎年间,岳飞、韩世忠等无双良将皆是崛起自草莽行征之中,皇上只要悉心察访、等待,广收良臣勇将,来日驱除鞑虏、恢复河山指日可期啊!”

    从文天祥激动的神情语气中,赵昰发现自己还是低估了这个时代的臣子们,头脑中那份固执的等级观念和死板却又令人感动莫名的忠诚。

    在原本的历史中,文天祥兵败受俘,被蒙古人囚禁十年,却誓死不降,于囚室方寸之地中写出流传千古,浩气长存的正气歌;陆秀夫于穷途绝路中,负帝蹈海;太后闻讯殉国,十数万军民百姓亦随之投海,这是何等的气节,何等的悲壮。

    大宋之亡,非是缺少果敢忠勇之军民,实是因难遇英明睿智、无畏进取之君啊!

    一年多以前,费尽了心力推动朝廷南迁,大宋才得以在琼州休养生息积蓄实力。在丞相陆秀夫,枢相文天祥和朝廷官将们的艰难经营下,大宋国运这才有了眼下的一丝微弱转机。

    可凶残霸道的蒙古人,却马上召集起数十万大军三路围攻而来。

    面对着一脸激动之色的文天祥,赵昰索性把自己心中所想合盘托出,“文相想必心里也很清楚,一旦水师败亡,则琼州必失。而失了琼州,断了海外商贸互市,即便朝廷暂时可以借着广南西路群山险阻而苟且一时,可是也绝无逆转之机了。”

    听到天子突然说起当下的局势,文天祥愣了一下,赵昰所说的其实都是实情,以文天祥的性子,也不可能用虚言来搪塞什么,张了张嘴,却发现没什么话可以反驳天子的论断,只好黯然的点了点头。

    可是赵昰的追问却并没有就此打住,紧接着又向文天祥发问道:“文相以为,凭元军此次来势之盛,朝廷若是退至广西,四面被围水陆断绝,内外交困之下,还能守得住吗?”

    听到赵昰用如此悲观的态度询问,文天祥刚要出言宽慰,却听到少年天子紧接着又说了下去,“或许朝廷内部有许多大臣们,在心底还抱有幻想,认为蒙古人以外夷身份入主中原,其族群人丁稀少,要不了多久就会在全天下无数汉人反抗的浪潮中重新退回草原。到那时,身为华夏正朔,只要我大宋皇室正统仍在,朝廷和满朝文武仍在,自会有无数百姓欢呼雀跃着来迎朕回临安,甚至是重返汴梁执掌天下。”

    赵昰的这一段话,让文天祥心中生出了极大的触动,因为这种想法,即便是在他心里,也同样占有一席之地。

    以天子如今的年纪,就能深刻的剖析出这种深藏于众多官员内心深处的念头,这份眼光和见识别说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只怕是积年宿儒都未必看的透啊。

    也正因为如此,听赵昰直截了当的提及这个话题后,文天祥也不禁轻声问了一句:“那皇上以为,蒙古人能久居中原吗?”在不知不觉间,就是文天祥自己都没有发现,他此时说话的语气居然和面对丞相陆秀夫商议国事时一模一样。

    (本章完)

第222章 置之死地而后生() 
    赵昰用坚定的语气将自己的答复说了出来:“除非我大宋重整旗鼓北伐中原,否则蒙古人绝不可能轻易退回草原了。”

    听着天子如此肯定的论断,文天祥迟疑了一下,还是轻声追问了一句,“皇上此论是否过于武断了些,蒙古人算上老弱妇孺举族上下人丁不过百万。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我中原数千万汉人百姓,岂会让蒙古人安坐中原?如今河南、山东、两淮、江南诸地义军四起,无不盼望着大宋王师早日北上,朝廷只要能挡住元贼此次攻势,蒙古人后院失火之下,只怕就难有余力对朝廷紧逼不舍了。”

    连坚定主战的大宋枢相文天祥,心底都难免会有这种侥幸之念,赵昰也只能是摇头苦笑不已了。难怪前世大宋朝廷会在临安城破之后,不仅不思聚民扩军,反而处处退让,一路南逃,直到最后一丝血脉和力量全部葬送在崖山一战中。

    嘴角露出一丝冷笑,赵昰沉声说道:“我大宋自立国之初,即苦于外夷之患。辽国强盛时,契丹人时时入侵,割燕云十六州,逼迫朝廷岁岁纳贡。可我大宋呢,不思强军卫国,朝廷重臣甚至多有沾沾自喜之意,以为花点小钱就可以买来我大宋长治久安。”

    叹了口气,赵昰提高声调对着文天祥问道:“可结果呢?朝廷给辽人的岁币年年增加,百姓生活越来越苦,大宋国力也日渐孱弱。及至女真人兴起,金国建立。我大宋与虎谋皮,竟与女真人合盟灭辽。这契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