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丝路龙船-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八月初四的晚上亥时(21…23)初,韶关城头值守的兵将们,刚刚又打退了五千元军的一拨夜袭之后,疲惫已极之下,连脚步都不愿意挪动,不顾身边满是战后倒地不起的尸骼,和四处流淌的鲜血,抱着手中的兵刃,就地倚在城墙根部,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五百地方民壮在韶关知府苏朋的指挥下,正忙着清理城头倒毙的双方兵卒尸体,收扰遗落的兵器。至于屡经损毁、修复,破烂不堪的城墙豁口,如今已经没有东西可以用来填补修造了。

    望着越来越残破的关墙,苏朋终于忍不住走到城头望楼门口,对一直坐镇城头的御林卫指挥使石义坚轻声道:“石指挥使,如今韶关已被元军猛攻多日,关内守军伤亡惨重。元贼势大,兵力几近二十万之众,朝廷再没有援军前来,只怕这韶关失守只在眼前啊。”

    多日不曾真正休息过的御林卫指挥使石义坚,闻言用满是血丝的双眼盯着韶关知府苏朋看了一会,除了满脸忧思和同样血红的双眼之外,却并没有从苏朋脸上发现畏缩之意。

    这些天来,韶关知府苏朋亦是彻夜不眠不休的指挥韶关的地方官员差役,组织民壮、打扫战场,为城头守军运粮送水,救治御林卫受伤的将士,拆除韶关城内民宅为城头运送滚石檑木。

    可以说御林卫能在近十倍于己的元军猛攻下,坚守韶关近十日,韶关官府和地方百姓民壮也是功不可没的。

    石义坚下意识的回头观望了一眼身后的韶关城,整个城内处处狼藉,连一幢完整的民居都很难寻出来了,全被苏朋带领民壮们拆成了破瓦残垣。

    城内老幼妇孺皆已在开战之初就送出了韶关,如今城内除了御林卫残存的万余军将外,也只有韶关知府苏朋和三五个文官带着五百民壮仍在尽力为御林卫提供着后勤支援。

    目光回到残破的城头,在疲惫不堪的将士们身上扫过几遍,又在心里仔细衡量半天之后,石义坚也不得不悲哀的承认,这韶关只怕是真的守不下去了。

    军中弓弩早已用尽,城内民居都拆完之后,城头也再难寻觅大量滚石檑木等守城物资了,御林卫三万大军,如今迭经苦战,也只剩下一万出头的可战之卒。

    在面对着韶关坚城和守城的御林卫两万余精锐步卒,指挥元军作战的镇南王脱欢,硬是以优势兵力轮番攻城,与御林卫拼消耗,拼体力。

    脱欢这种平淡无奇的战术,看起来是最平常也可以说是最慢、最笨的方法,可它同样也是最稳妥最没有漏洞的方法。

    虽然在连日的攻城战中,元军的伤亡倍于据险而守的御林卫,总计十八万大军如今也只剩下不足十五万了。可即便如此,在互有消耗的情况下,双方的兵力对比却从初时的不足一比十,扩大到了如今的将近一比十五,绝对伤亡更大的元军,如今的兵力优势反而比开战之初变的更大了。

    可真正让石义坚心中绝望的原因,是元军因为充足的兵力,可以轮番换替着攻城,而守城的御林卫将士们,只要没有受伤,就只能拖着疲惫的身躯,一直坚守在激战不休的韶关城头。

    守城军资、军械消耗殆尽,朝廷也根本没有多余的兵力前来增援,坚固的城墙已有多处残破缺口。如果明天元军依然保持这种强度的攻势,伤亡过半疲惫不堪的御林卫将士们只怕很难再挺过去了。

    想到这里,石义坚抬头对韶关知府苏朋长叹一声道:“苏知府,如今朝廷形势处处危急,只怕韶关这里是无兵可派了。如今战事至此,已无可挽回,苏知府还是今晚就带着这些民壮百姓们撤出韶关吧。”

    “什么?”突然听到御林卫指挥使石义坚的建议,韶关知府苏朋吓了一跳,当即反问道:“石指挥使决定放弃韶关,可有朝廷旨意或是枢密院军令?苏某身为韶关知府,守土有责,未闻上命岂可弃城出逃?”

    眼见苏朋仍不愿弃城出逃,石义坚身边的御林卫副使张嘉义也叹息着插言道:“苏知府,这些天来承蒙你辛苦操持,我御林卫将士后顾无忧,这才勉强坚守至今。只是方才张某与指挥使大人也曾仔细商议良久,在如今的局面下,这韶关确实是守不住了。真到了元军破城而入之时,苏大人和那些手无寸铁的民壮百姓,只能是白白葬送性命却于事无补啊。“

    听着御林卫两位主将的善意劝解,韶关知府苏朋却第一时间想起了昔年那些大宋军队,空有数十万大军和精良装备,却在元军面前逢战必败望风而逃的旧例,下意识人认为石义坚劝自己离开韶关之后,必定也会随之率军弃城而逃。

    身上那股书生清高意气,和文臣崇尚忠贞的风骨激荡之下,苏朋当即开口怒斥道:“身为朝廷一军主将,未得军令就想擅自弃城而逃,石指挥使可曾想过,若军中人人如此,我大宋莫说来日中兴,只怕连国祚也难以保全。本官身为韶关知府,身负朝廷守土牧民重托,即便手无缚鸡之力,也宁愿与城偕存,决不做贪生怕死遗臭天下之事。“

    在苏朋的怒斥中,石义坚先是愣了一下,明白了苏朋之意后,却并没有动怒,反而极郑重的对着苏朋抱拳行了一个军礼。

    “苏知府拳拳为国之心,以身殉国之意,石某钦佩万分。只是如今朝廷早已革新祖制,文武分治,各司其职。守境御敌乃是我等这些军中粗汉之责,如今韶关百姓皆已撤离,苏知府又何必将大好头颅枉自丢在这韶关城内。即便明日韶关有失,可韶关百姓犹存,苏知府难道就此将百姓们抛下不管了吗?”

    明白自己错会了石义坚之意,羞愧的满面通红躬身致歉之际,石义坚却豁达的笑着说道:“苏知府不必如此,如今我大宋上有明君良相,下有忠贞贤臣,将来必有卷土重来收复韶关之时。到那时,还望苏知府不忘今日之志,为朝廷抚境安民,积蓄国力,那石某即使明日战死于韶关城内,也死而无憾了。”

    子夜时分,在御林卫指挥使石义坚半是劝解半是强迫的情形下,苏朋双眼通红的带着城内余下的文吏和百姓民壮悄悄从韶关出逃,沿着北江水道连夜撤往番禺城西侧的清远城。

    苏朋离城之际,石义坚主动递给他一封亲笔具名的书信。信中将韶关知府苏朋提前撤离韶关的所有原因和责任全部揽在了自己身上,并将御林卫指挥使的官凭印信交给苏朋为证。

    徒步行走在漆黑的夜里,摸着怀中的书信和御林卫指挥使石义坚的官印,大宋咸淳八年进士出身,如今的正五品文官,韶关知府苏朋,仰天长叹泪满衣襟,第一次对一位武将,生出了发自心底的浓浓感佩之情。

    (本章完)

第237章 断后() 
    八月初五,天刚破晓,直面元军大营的韶关北门,城墙内的校场上数十口大铁锅正冒着腾腾热气,阵阵大米粥特有的清香弥散在空气中,引的饥肠辘辘的军士们不由自主的流着口水。

    一队队御林卫步卒在各自上官的引领下,轮流上前,享用早餐。

    “咦,今天这顿饭真香。”

    “可不是吗!全是上好的大米,平常不是总用大米掺杂粮来熬的吗?“

    “嘿嘿,你们看,俺的筷子插在粥里都不倒,莫不是朝廷又给咱们运来了军粮接济?要不然,那些伙头军会这么大方,一顿早餐就舍得下这么多好米。“

    享用着远比往日丰盛的早餐,众多年轻的军卒们一边吃一边禁不住兴奋的交头接耳。只是那些从军三年以上,经历过无数次大战的军中老卒,和都头、提辖等中下级军官们,却人人都脸色阴沉。

    军官们的消息自然远比普通的军卒们灵通的多,朝廷根本没有一兵一卒也没有一粒军粮来援,那么今天军中突然用最好的米粮放开量供应军士们用餐,结合眼前的战事来看,也就只有一种可能了。这韶关只怕是守不下去了,大伙今天吃的可能就是最后一顿饱饭,甚就是战死沙场前的断头饭了。

    当又一队军士抬着一溜装满炊饼的大筐出现在韶关北门校场上时,那些已经被粘稠的米粥填饱肚子的普通步卒们,也终于感觉到了不对劲。

    用杂粮和面粉掺上盐巴做出的这种炊饼,吃起来又咸又香,还极顶饿,向来是军卒们最喜欢的口粮。只是如今,当军士们排队领取每人两张炊饼时,每个人的脸上却都开始流露出了不安之色。

    也就在这时,御林卫指挥使石义坚,副使张嘉义,都虞候宋国才,三位御林卫最高指挥官,一脸肃容的出现在了北门城楼上。

    “弟兄们,今天是咱们御林卫镇守韶关的最后一天了。本官昨日已收到枢密院军令,御林卫全军,午时三刻撤离韶关。“

    终于等到了朝廷撤离的军令,可以退下去休整些时日了。御林卫指挥使石义坚的话音刚落,城墙上下校场内外苦战多日的军卒们,忍不住发出了一阵阵低声的吹呼。

    就在这时,执掌军法的御林卫都虞候宋国才,板着脸从石义坚身后上前一步,朝着校场上正在吹呼的军卒们高声大吼道:“都肃静。朝廷军令明言,午时三刻方可撤军。午时三刻之前,但凡有一兵一卒擅离职守,莫怪本官手上军法无情。“

    在宋国才的警告声中,几个在军中资历颇深战功显赫的提辖终于有些忍不住了,站出来走到城楼下朝着御林卫指挥使石义坚高声喊道:“指挥使,咱们御林卫连番苦战至今,军中兄弟们折损大半,这韶关城墙如今也豁口处处,军资军械全都耗尽,除了人命,咱们拿什么来抵挡元贼十几万大军的猛攻?再说了,即便今天兄弟们拼上老命,守到午时三刻。到时候怎么撤,谁来断后?既然要撤,为什么不现在就撤呢?“

    听着麾下老卒们的质问,石义坚低头看着城楼下的几位军中提辖,指着其中为首一人语气沉稳的说道:“常大全,你跟随本官多年,也算是我御林卫军中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