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丝路龙船-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忌舷露加兄帜岩匝员淼木谏ズ褪洹>土詴g也深深体会到了那种深藏心底的无助和恐惧,面对着元军但凡受挫即残忍屠城的血腥暴行,除了愤怒和悲哀以外,大宋的军民同样还有种深深的恐惧感。

    这种恐惧在朝廷军事上连连失利,丢城失地一路败逃的情形下,就越发的让民无信心、军无斗志。犹如一群善良的羔羊,在前路迷茫而身后又有群狼紧追不舍之际,虽有刘建民、张春林这等忠义之臣舍身抗敌,却仍落得个城破身死尸骨无存,连带着宁德满城百姓亦被元军屠戮殆尽。再长此以往下去,只怕大宋再无敢与元军对峙之兵了。

    虽然明知此时此刻,朝廷万分需要一场军事上的胜利来鼓舞军心、民心。可是遍观朝廷上下,太傅、录军国重事张世杰,枢密使陆秀夫,大宋最高军事决策权的两位掌管者,虽都是常年忙碌于军中,可是实际上却仍是文人出身。而右相文天祥,昔年的朝廷状元,如今亦是以右相之尊而亲率大军与南路元军张弘范所部征战不休。

    可是朝廷中真正的禁军大将们,如殿前禁军都指挥使江万载,殿前奉日军都指挥使石义坚之流正统的朝廷大将,大都只是成了管兵不管战的摆设,最大的职责变成了拱卫朝廷中枢的侍卫之臣。

    再想到率军民死战宁德的刘建民、张春林两位忠义之臣,仍然是文人出身统御武事,军中的悍勇之将虽有,却只能成为惟命是从只知拼杀的莽夫。

    大宋自太祖杯酒释兵权后定下以文御武的国策,历经三百二十余年,早已形成了一种强大的体制和惯性。哪怕是在昔年靖康之难后,建炎南渡朝廷危在旦夕之时,虽有岳飞、韩世忠这等不世出的英雄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可是但得朝廷稍定,即有朝臣以岳飞、韩世忠霸揽兵权不尊号令为由横加指责,多方掣肘。

    到后来,英国公、太子太保韩世忠心灰意冷之下默然引退,而刚烈不屈的武昌郡公、荆湖北路兼京西南路宣抚使岳飞却在连战连捷行将率军反攻入金国境内之时,被朝廷以十二道金牌召回,最后以莫须有之罪被冤杀于风波亭内。

    自此以后,朝廷再未闻有武将敢未奉上命擅动刀兵者。昔年岳飞、韩世忠那等不惧敌势,闻警则动,见敌则战的武将几乎无从得见,军中悍勇之气愈发低落。

    然而军中果真再无智能双全的猛将了吗?刘正华区区一个十七岁的青年,只带着十名亲卫,凭着一腔血勇和胆大心细,潜入数万元军大营焚其粮草辎重。如果他仍在宁德城中,伴着德隆望尊的老父刘建民、沉稳勇猛的长兄刘正泰,刘正华最后也只能落得个随父殉国的下场吧。

    大宋非是再无敢战之兵将,实是对于武将有着太多的束缚啊。想到这里,赵昰也不禁对刘正华生出了更大的好奇和期望,这是一个极好的大将之材啊。

    赵昰心里清楚,如果想让大宋的国势出现真正的转机,那么自己就必须革除以文御武的国策,提高武将在朝中地位,让武将们手中真正握有征战沙场的自主权,解除文臣加诸在他们身上的层层束缚。

    文臣掌朝政理顺经济民生,为武将们提供军需粮草后勤,武将们操演兵卒,征战沙场,保家卫国。文武分治,各司其责互为表里,这就是如今摆在赵昰面前最大也是最迫切需要做出的变革。

    在赵昰静静的思索中,龙舟沿江而下两个时辰左右的时间后,当龙船轻轻的一个转折船身猛的一震之后,回过神来的船上众人这才发现自己已经从琅岐岛旁的闽江出海口冲进了广阔无垠的大海之中。

    蔚蓝色的大海,微带着腥味的海风,不时跃出海面的大鱼加上天空中成群飞翔的海鸟,这一切终于让赵昰的心情开始好转了起来。而头一次见到大海的晴雯早已经忘掉了所有的忧愁,兴奋的指着面前的大海在赵昰身边不时的欢呼雀跃着。

    慢慢的当身下这艘小山一般的巨舰借着海风将船上前四后三七面副帆和中间两幅主帆全部挂起满帆后,这艘原本就是为了大海而生的巨舰显露出了它超卓的性能。

    巨大的船体劈开海浪,平稳而又迅捷的将两艘护航引路的福船轻易的抛到了身后,若不是临时兼任船长职责的王翔老人急忙下令将主帆收起一半,身后的两艘福船就要和龙舟失去联络了。

    沿着海路前往平潭岛距离比起走陆路要更近一些,天色沿早时分赵昰身下的龙舟就已经出现在了平潭岛。巍峨如山的龙舟让所有第一次看到这么大巨舰的大宋军民都忍不住惊呼感叹。当赵昰在几位大学士的簇拥下缓步走下龙舟时,见到皇上终于平安到达平潭岛,岛上迎候的左相陈宜中率领众臣山呼万岁,一时之间岛上数万军民百姓也都高声附和,巨大的声浪震起了岛上飞鸟无数,也让赵昰心中激荡起了万丈雄心。

    大宋南迁琼州的第一步总算是迈出来了,前方无尽的黑暗中总算是微微透出了一丝光芒,看着面前这数万忠诚的军民百姓,赵昰在心中暗自发誓,一定要引领他们、引领整个大宋重铸辉煌。

    皇上乘着一艘前所未见的庞大龙船从福州平安抵达,这个消息也让平潭岛上原本忧心憧憧的军民百姓心中稍定,而那艘举世无双的巍峨龙舟也让大宋百姓们心中多少有了一丝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

    在平潭休息一晚之后,第二天清晨从泉州返回的船队加上福州汇集而来的数十条大船,总计三百八十余艘大小船只从平潭岛出发,在庞大龙船的引领下开始向着泉州出发。

    安坐在高大的龙舟上,赵昰和左相陈宜中、几位朝廷翰林学士们都在纷纷谈笑议论着这两天几乎不怎么露面的太傅张世杰。因为这位征战四方威望极隆的太傅大人,竟然是一个晕船的旱鸭子,自从登船不久就因为晕船开始呕吐不休的张世杰,如今已经吐的浑身酸软无力,只能病病恹恹的躺在一间船舱里起不了身。

    (本章完)

第22章 狼与猎犬() 
临安城外有西湖,清灵俊秀婉若佳人,苏东坡曾有诗云: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湖以西,灵隐山麓,前饮碧水绿荷,后交浮菱青湖,背靠北高峰,面朝飞来峰,两峰挟峙之中,就是江南禅宗五山之一的灵隐寺。寺内寺外绿树森森、翠柳成荫,绿影婆娑间云烟万状,寺内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大小僧房一千三百间,规模宏伟气象万千。

    自德佑二年大宋恭宗皇帝献城而降之后,临安城历经动荡兼之蒙古人入驻之初亦曾大肆劫掠过一番,繁华冠天下的临安城如今已不复昔日盛景。连带着临安城外,原本香火鼎盛信众如云的灵隐寺如今也日渐萧索,昔日寺内上千僧众也仅余三百多人。

    如今就连这三百多僧众也都在无奈之中被强行集中迁居到了灵隐寺后院的几个偏殿和僧舍之中。若非大元朝崇信佛教,只怕就连这三百僧侣也会被尽数扫地出门。

    临安归入大元朝治下之后,丞相伯颜旋即带着恭宗皇帝、全太后,以及当时实际监国的太皇太后谢太后返回大都,向元世祖忽必烈献功。而留守临安的征东元帅阿里海牙,被任命为江南行省平章政事总领江南军政,追剿南宋残余。

    原本阿里海牙欲将自已的平章行辕设在临安皇宫以彰声势,可是在丞相伯颜临行前的一番劝戒下,最终将行辕转而设在了临安城外的灵隐寺。昔日灵隐寺广阔的前院、中庭、楼阁大殿全部被戒备森严的元兵占据。

    自二月中旬得知大宋朝廷开始南迁的消息后,大元朝左丞相伯颜再次从大都赶赴临安,住进了阿里海牙的江南行省平章行辕已有十几日了。只不过自伯颜抵达临安后,整日呆在江南行辕里的几幢阁楼内足不出户,除了不时有传令亲兵进出不停外,竟是连阿里海牙也极少传见。

    端坐在自已处理公事的大殿内,看着各处传回的军情急报,阿里海牙已经连拍了几次桌子了。连日来,无论是从屯兵赣州的张弘范处还是进兵宁德的李桓处,传回的军情都让阿里海牙十分恼怒。

    江南东路宣慰使张弘范屯兵赣州积蓄粮草兵力,可是恰逢春汛,从荆湖北路和淮南东路向赣州转运兵力粮草的最要紧水路通道九江府,因江水暴涨冲毁了江边数万亩良田和数百个村落,致使数万百姓流离失所,九江城内城外到处挤满了等候救济的难民。九江府知府一边忙着安抚难民以防生乱,一边还要督促府中各县的春耕以待秋收。

    而坐镇九江的达鲁花赤(蒙古镇守官)蔑儿赛布,这个蒙古军中千户出身的九江军政首脑,却是对于这些民情政事一窃不通束手无策。每天只管花天酒地,兴致上来时即带着亲兵卫队四处狩猎活动筋骨,不仅不理九江军政民情,反而因为不时有手下为讨好他时常勒索当地豪门,甚至连强抢民女之事也时有发生。本就焦头烂额的九江知府还要四处安抚给他善后,这也让九江政事越发的混乱,张弘范在赣州屡屡催促却仍是只有数千汉军和少量粮草勉强运抵赣州。

    江南西路宣慰使李桓倒是出兵甚速,两天时间就从温州进兵宁德,花三天时间也算是攻下了宁德城。可眼看着离福州不到三百里了,在宁德损折将的李桓竟然因为被宋军偷袭而致使粮草辎重尽毁,不得不停在宁德等候粮草接济,向临安再请援兵。

    连番受挫之下,眼看着大宋朝廷已经从福州全部南迁了,阿里海牙已经数次按捺不住想要亲自率军南下,可是全被伯颜丞相拦了下来。

    烦闷之中,晚饭时阿里海牙吩咐侍女备好一桌酒菜,独自饮酒解闷。

    “海牙月夜独酌兴致不浅啊。”随着一个温和的声音传入耳中,微有醉意的阿里海牙抬起头一看。只见一个身材中等,相貌清矍穿着一身素雅儒生长衫的中年人正站在自己面前含笑而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