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丝路龙船-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所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朝廷运回大批粮食的消息在琼州传开后,岛上的军民百姓们也都安心了许多,慢慢接受了琼州湿热的天气所带来的困扰。在乱世里,百姓们最关心的其实也就是能不能过上安稳的生活,有没有充足的口粮罢了。

    军民百姓们心中安稳口中欢呼之际,朝廷五月底的朝会上,却有一股低沉、愤怒的情绪在朝廷百官中弥漫着。

    堂堂天朝上国,在这次赴南洋诸国购粮的过程中,居然被昔日的蕃属国交趾、缅甸和暹逻三国的粮商们联手狠狠敲诈了。

    负责这一次南洋购粮任务的是文天祥麾下的军中参赞赵孟荣。因为多年在军中并没有什么商贸往来的经验,再加上管理军中军需后勤诸事也并不需要太多的勾心斗角,赵孟荣被那些看似恭敬实则奸滑的南洋粮商们套出了大宋急需粮食的实情。

    往日一石大米一贯钱,在这些盛产稻米的地方已经是高价了,可是南洋诸国在得知大宋如今的困境之后,经过暗中的联合之后,竟然狮子大张口将一石大米的价钱硬生生提高了十倍。

    无人商议对当地又不熟悉,在琼州急需粮食的情况下,赵孟荣也只得果断的将原本计划采购土布、木材、铁矿石和石碳的银钱全部用来换购大米。

    虽然陈宜中潜逃后,朝廷侥幸抢回了一船黄金,折合成白银也足有近五千万两。可是在琼州物产不丰的情况下,朝廷原本可是做好了向南洋几个产粮国长期购粮的计划。如果按照现在的价格,朝廷手中的存银购粮虽还可以坚持几年,可是其他如布匹、军需、军晌和官员俸禄、民生所需这些同样要耗费大量银钱的事情还怎么落实呢?

    这个问题如果不尽快解决,不仅大宋朝廷的颜面和影响力会在南洋诸国荡然无存,甚至可能会让那些原本对大宋毕恭毕敬的小国生出落井下石的想法都未可说。国与国之间,只有长久的利益,哪里会有纯粹的情谊可谈呢。

    如今的大宋朝廷内,能被右相文天祥和枢相陆秀夫赏识重用的也大都是些对朝廷忠诚有真材实学行事干练的官员,可是在受到南洋诸国这种摆明敲诈的行径,大家虽然都满腹怒火却无计可施。

    朝廷如今哪里还有余力去对那些昔日的蕃属小国开战以宣扬大宋国威啊。

    清楚了事情的始末后,右相和枢相二人并未责罚正跪在大殿内向朝廷自行请罪的赵孟荣。虽说此事与赵孟荣不够圆滑多少有些关联,可是说到底还是朝廷如今的威势大不如前,这才让南洋诸国的商人们趁机起了贪念。

    为了安抚人心,右相文天祥面色平静的向太后请旨,以赵孟荣远赴南洋购粮有功为名,将其官职升迁为朝廷礼部侍郎。只是待散朝之后,右相文天祥、枢相陆秀夫以及兵部尚书杨云峰、刑部尚书俞岩和工部尚书焦熙明五个大宋朝廷重臣在私下里都忍不住大发雷霆。性子直爽的兵部尚书杨云峰在太后和天子面前都不曾控制住自己,对那些南洋奸商的卑劣行径怒骂不已。

    等朝廷重臣们情绪缓和一些后,在太后不知所措沉默不语的情况下,赵昰却微笑着起身安抚几位艰难的支撑着朝政的大臣们。

    “诸位卿家不必如此气愤,所谓落井下石者众,雪中送碳者稀。那些南洋小国之辈多是些鼠目寸光之徒,看着我大宋如今势弱,借机敲诈原也不是什么稀奇之事。异日我大宋重整旗鼓收拾旧河山之时,想来他们也仍会一如往日行径,轮番来我大宋称臣纳贡。”

    听着少年天子面带微笑的和缓声音,眼看一位十几岁的少年都如此镇定自若,众人心中的阴郁和愤怒也渐渐平息下来。右相文天祥率先说道:“皇上所言极是,自哀自怨于事无补,如今朝廷还是要尽快对此事拿出一个章程出来。否则最多一个半月之后,琼州百万军民的口粮又要从何而来?”

    右相开了头,冷峻的枢相陆秀夫也出言附合之后,大家商议的重心这才回到现实的困境中。一番各抒己见的争论过后,大宋朝廷中枢重臣们这才重新商议出了应对之策。

    首先在朝廷尚未找到新的粮食来源之时,命新上任的户部右侍郎邹洬与赵孟荣一道,马上带着船队和黄金继续向南洋诸国购买三十万石左右的粮食以确保朝廷手中有一定的储备之粮。

    其次由兵部尚书杨云峰和刑部尚书俞岩两人共同负责,协调组织琼州各县百姓和军中士卒们开始捕捞海鱼,并用海盐腌制后大量储存起来以弥补粮食不足。

    第三则由户部左侍郎江涛,率领一支小型船队绕过南洋诸国,直接到广阔的天竺大陆寻找新的粮食来源。昔年大宋商贸兴盛之时,与天竺大陆上的诸多部落和小国都曾有过来往。当初主要是做的香料和宝石生意,毕竟远涉重洋运送利润微薄的粮食是极不划算之事,不过如今却总比白白让南洋诸国敲诈十倍高价要强的多。

    安排完了应对之事,右相文天祥满脸从容语气坚定的鼓励众人:“崇山峻岭虽险,若不畏艰难必有攀登之路。本相愿与诸君携手,待我大宋复兴之日,再腾出手来好好教训那些卑劣小人,重振我大宋国威!”

    (本章完)

第81章 千里为官只为财() 
借着练兵以及重整琼州防务的名义,大宋所有的兵力在随后的几天内全部集中到了琼山县与海口浦之间的平原地带。

    三万新军、三万禁军和巩信等人率领的四万步卒,再加上湛江苏刘义、石义坚麾下的五万大军,整整十五万大军,做好了与元军大战前的集结准备。

    不过正所谓机密大事不可谋之于众,整个朝廷内外,除了右相、枢相、三位尚书大臣和军中统军大将之外,所有的官员和军民百姓都对朝廷策划的军事行动一无所知。

    无知者自然无畏,在朝廷重臣和军中大将们心中承担着巨大的压力时刻准备出征时,琼州各县的百姓们正在满怀希望的为自己的新家努力耕耘。

    虽然并不曾反对朝廷重臣们大举兴兵的计划,可是出于一位柔弱妇人对战争天生的恐惧感,太后在内廷琼华殿内却整天都处在惊惧担忧之中。而赵昰在每天安慰母亲的同时,心中虽然也同样不可避免的会有些担忧,但更多的却是一种按捺不住的兴奋和冲动。对于右相文天祥敢于抓住机会策划这一场倾尽全力的反击计划,赵昰确实是钦佩万分的。

    大宋想要在琼州获得休养生息的时机,就必须将步步进逼的元军打退。正如面对着凶残嗜血的狼群,无论是逃跑、求饶都躲不过被狼群撕碎的下场,想要脱离险境,就必须有勇气去面对狼群将它们打跑,这才是唯一正确的生存方法。

    在朝廷疲弱之际,不借琼州海峡之利据险而守,反而准备集中全力渡海反攻。这样的决断一旦出错,就等于是将大宋朝廷的生机全部断送了啊。背负着如此巨大的压力,仍然坚持做出这样的决断,除了要有精准的战略眼光之外,还必须要有过人的胆气魄力和担当,文天祥确实称得上是国之柱石啊。

    不过不管赵昰再如何兴奋、期待,身上背负着千钧重担的文天祥和陆秀夫却都不可能让他到军中添乱。因为早前少年天子在泉州时曾经有过的“劣迹”,在右相和枢相的严厉警告下,御龙直指挥使江国栋严守内廷断绝了赵昰任何出宫的可能。

    无奈之下的赵昰每天除了在内廷陪伴、安慰母亲,也只能将内心的兴奋、不安和期待等种种情绪全部发泄到了习武之上。在南少林武僧智能和尚的指点下,赵昰手中的盘龙棍挥舞的越发灵动起来。

    而为了增加力量将盘龙棍法的威力更好的发挥出来,总是带着满脸微笑的智勇和尚,在崇华殿后花园的一处角落里,为赵昰精心树好了丈许高的梅花桩、木桩和沙袋、石锁等练习力量的工具。

    和当初太后与朝廷重臣们总是担心少年天子因习武而伤身不同,心思质朴单纯的两位僧人毫不藏私的将自己幼时习武以来的所有决窍全部传授给了赵昰。

    多了绕梅花桩,劈扫木桩,挑沙袋、举石锁等种种高强度的力量训练之后,赵昰每天都是手脚发麻浑身酸痛不已。而最让赵昰难受的却是智勇和尚每周为赵昰配好的一份药汤。这种名为壮骨汤的南少林锻体密方,是用各种名贵药材磨成粉洒入滚烫的热水里,再让人泡在其中,浸泡之时还需要不断的添加热水以保持药汤的热度。

    习武之后浑身酸痛之际再泡进这样特制的药汤中,每寸肌肤都能感受到那种不断有针尖刺入体内火辣辣的痛。第一次享受这种药浴之际,赵昰连一秒钟都没忍住就从药汤中跳了出来。还是在智能和尚再三强调这种药浴的好处和重要性之后,赵昰才用自己最大的毅力强忍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在滚烫的药汤中泡了半个时辰。

    不过在第二天起床后,感受着浑身上下那种舒畅和轻松以及身体内涌动着的充沛精力,想起孟子天将降大任于人的说法,赵昰对每周一次的刺骨之痛表现出了极大的期待。

    天子远超普通少年的成熟和毅力,也让两位和尚在惊诧之余,生出了由衷的赞叹之心。

    朝廷内右相和枢相时刻紧张的关注着广南东路元军的动向,赵昰困守内廷苦练棍术之际,也没忘了让江国栋派人给方兴传令,命潜龙司密切关注江南行省元军的动向。

    而收到了朝廷的指令之后,方兴在确认江南行省的元军早已经退出广南东路的情况下,除了安排少量人手暗中关注驻扎在漳州的张弘范和李桓两部兵马之外,最重要的精力都放在了接触新上任的大元朝五邑县知县身上。

    自大宋朝廷南迁退出广南东路后,大元朝广南行省平章政事察不忽木委任的各府县官员在元军兵马的护送下,轻而易举的接过了整个广南东路各府县的管辖权。

    大元朝委任的地方知县,想尽快掌握地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