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秦·君临天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秦黑冰台发自金陵的密报显示,金陵邑城郊多有秘密洞窟,不但藏匿了楚国贵族后裔,且啸聚了诸多中原贵族后裔。若要彻底查抄,必须凿山断垅,断绝这些逆犯沟通道路,阻断洞『穴』间的相互勾连。

    嬴政立即与李斯商议后,下令蒙毅派出便装吏员大肆散布皇帝要破“东南天子气”的传闻。与此同时,嬴政命赵高和子婴调集士伍凿山断垅,捣毁复辟根基之地。

    没过几天,皇帝断绝地脉的消息传遍江东。百姓们议论纷纷,都说皇帝开出了万余刑徒,凿开了金陵北山,掘断了山脊长垅,金陵邑地脉已绝,虎踞龙蟠气象不复存在了。

    在听到黑冰台密报的民间百姓传言之后,嬴政这才放了一半的心,随后嬴政又和李斯商议如何制止民间流言。

    李斯:“楚人民风好巫术鬼神,当改地名以示天道昭彰,使民心不再为神秘流言所纷扰。”

    嬴政觉得这主意很好,于是当即下诏改金陵邑为秣陵。秣者,牛马牲畜之饲料也。秣陵者,牲畜之地也。

    嬴政把金陵改为秣陵其实是带着侮辱之意的,这主要是因为反秦势力尤其是项梁叔侄藏身于此,而且金陵正应了嬴政自己编纂的东南有天子之气的这个借口,所以让嬴政心里对金陵这个名字十分的反感,所以才会给金陵改了这样一个名字。

    改个名字看似简单,但在消息传开之后,江东百姓却是敢怒而不敢言。金陵这个名字多好,听着就有富贵之气,自古以来住在金陵的人都觉自己沾了金陵的贵气。如今因为皇帝一句话,金陵这个富贵之地一下变成了牲畜之地,这差距不是一般的大,江东百姓心中能不有气吗。

    嬴政断绝地脉,修改地名的做法,让江东反秦势力表面看起来销声匿迹,但实际上却更为隐秘,且更能蛊『惑』百姓了。这主要是因为有项梁和项羽的存在。叔侄二人凭借项氏部族世居在江东根基深厚人脉广泛的优势,长期以来一直秘密经营江东等待时机。虽然这叔侄俩先是被白宣灭了太湖中的基地,后又被嬴政灭了在金陵的基地。但是,项梁叔侄俩只要不离开江东,那就好像是鱼儿始终藏在水底一样不是那么容易被捉到的。

    断了金陵地脉之后,嬴政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下令赵高调集三千刑徒凿断了朱方邑城外的一座小山。随后嬴政下诏,将朱方改为丹徒。

    丹徒者,身着赭『色』囚服之囚犯也。尽管其本意是指此地窝藏罪犯,然以丹徒为地名,显然使人产生此地是刑徒之乡的联想。这个地名在近代曾改为镇江,后来又改回丹徒了。

    嬴政又在云阳邑凿断了北岗,将平直的官道挖成了曲曲折折的小道,地名改作了曲阿。

    嬴政驻跸江东月余,缉拿六国反秦贵族两千余人,极大地震慑了甚嚣尘上的反秦暗流。自此之后,种种流言预言销声匿迹,六国遗族的反秦密谋却更为隐秘。

    至此嬴政算是志得意满,因为就连白宣都没能解决的六国反秦势力却被嬴政用这一招给解决了,虽然项梁叔侄最终还是没有落网,但至少表面上看起来反秦势力已经不敢无所顾忌的行事。如果长期保持这种高压态势,假以时日,反秦势力定会逐渐萎缩直至最终消失。因为在生死考验面前,没有几个人能坚守本心。

    六国遗族不管是出于愤恨大秦,还是想要复辟之后重享往昔的富贵荣华,要他们出钱出人出力都可以,可一旦要他们面对血粼粼的屠刀时,六国遗族中大多数人都立刻会变得懦弱胆小,甚至会出卖盟友。所以,嬴政觉得大秦在江东地区必须保持这种高压态势。

    嬴政决定,把这个任务交给子婴,他要让子婴的手上沾满六国遗族和江东百姓的鲜血。有天子之气又如何,线断了地脉,再让你失去民心,如此你就成不了气候。

    嬴政把子婴叫到面前先是严厉斥责子婴搜剿反秦势力不利的错误,随即严令子婴今后务必对江东严加整饬,还是那句话,宁可错杀绝不放过!

    子婴想要反驳可没等他说话,嬴政就告诉子婴,等到嬴政大巡结束回到咸阳之后,就立刻恢复子婴长安君这个封号,同时把子婴的封地再扩大一倍,前提是子婴必须按照嬴政说的去做。子婴无奈之下,只得领命。

    又过了半月,嬴政的船队离开了金陵。

第660章 彼可取而代之() 
嬴政的船队停泊云阳邑之后,嬴政弃船登岸改坐车骑南下震泽(今太湖),随后大队人马拐上了通往会稽郡的那一路驰道。此时正值初夏,浩渺的太湖碧波连天,白帆点点。太湖东岸的驰道上,皇帝巡狩的车马隆隆南进,两侧哨骑飞驰,车声辚辚旌旗蔽日,在青山绿水间分外壮阔。

    吴越百姓拥挤在道边的每座小山包上,观看着终生难逢的皇帝仪仗。在一座林木遮掩的山包上,有两位男子身着布衣隐身树林之内遥望驰道上由远及近的皇帝车驾。

    两人一个是精瘦结实的长者,看他那斑白的头发和胡须就知道,他是身边那个身材魁梧,虎虎生气充盈于外的青年的长辈。这两位就是白宣、嬴政、赵高苦苦追寻却始终没将其抓住的项梁和项羽叔侄。

    项梁看着嬴政那霸气侧漏的车队,他咬牙切齿的说到:“嬴政灭楚,项氏血流成河。国仇家恨,世代难忘。羽儿,你要牢记你祖父之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项羽一拳砸向树身旁大树,那大树颤抖不止簌簌落叶。项羽大声喊到:“彼可取而代之!”

    项梁大惊,一把捂住项羽的嘴巴低声呵斥:“灭族!不许疯言!”

    项羽扒开项梁的手低声狠狠说道:“项羽不报血海深仇,誓不为人!”

    项梁:“如何报仇?”

    项羽:“杀光秦狗!烧光咸阳!”

    项梁冷冷一笑说:“你还是先练好剑术再说吧。”

    项羽:“不!我要练的是万人敌!剑,一人敌罢了。”

    项梁:“好,有志气!叔父教你兵书战策,长枪大戟!这一次,你若再中途而废,你这辈子就别想报仇了,也别想恢复项氏祖姓。你就永远顶着燕姓,窝窝囊囊的活一辈子,做秦狗的奴隶吧!”

    项羽:“叔父,这次项羽不会中途而废,项羽此生不杀入咸阳砍了皇帝,不烧光咸阳皇宫,项羽就不算是项氏子孙!”

    项梁听项羽如此一说,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因为项梁觉得项羽终于长大了,也不愧是项氏嫡系子孙。虽说小时候调皮了些,但是天生力大,『性』格刚烈勇猛,不是一般的孩子能比得了的。项梁没儿子,连闺女都没有,所以他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项羽身上。

    为了让项羽成才项梁可是没少费心血。在项羽少年时,项梁教他读书,但项羽学了没多久就不学了。项梁又教他学剑,没多久又不学了,项梁因此特别生气,严厉地斥责了项羽。

    没想到项羽却这样回答:“读书识字只能记住个人名,学剑只能和一个人对敌,我要学就学万人敌。”

    项梁于是又教项羽学习兵法,项羽非常高兴,但是只学个大概,不肯深加研究,项梁出于溺爱也不愿过于约束他。如今项羽已经长大成人,成了一位身高八尺,力能扛鼎,胆气过人的青年俊杰。项羽之勇悍,别说是陌生人就算是吴中子弟,也都非常敬畏。 今天项梁一听项羽说出彼可取而代之这句话,项梁就知道,反秦大业后继有人了。

    项梁叔侄的对话嬴政肯定是听不到的,不要说嬴政,就是黑冰卫也听不到,因为项梁叔侄所在的那个小山包距离驰道比较远,而且山包周围都被项氏一族的族人占据,外人是没法靠近的。大秦始皇帝嬴政就这样和他的死敌项梁叔侄擦肩而过。

    四月初,嬴政抵达会稽山。在南方山脉中,会稽山是最具神圣『性』的名山。这会稽山古名防山,又名茅山、栋山。栋者,镇也。意此山乃扬州之镇也。其山形四方,上多金玉,下多玦石。据《越绝书》云,黄帝曾在这座山中留下了金简玉字的谶书,究竟预言了什么,却没有人知道。

    但是,与会稽山关联最紧密的神『性』,还是大禹的种种遗迹。首先,会稽山之名便是因禹帝在治水成功之后大会诸侯于此山,计功封国(会计)。会稽者,会计也。此山由此更名为会稽山。

    其次,大禹在即位的第十年东巡,崩逝于会稽山,也葬在了会稽山。后世《水经注》记载了大禹陵的神秘:“山上有禹冢……有鸟来为之耘,春拔草根,秋啄其秽,是以县官禁民不得妄害此鸟,犯则刑无赦。山东有湮井,去庙七里,深不见底,谓之禹井。”

    后来,夏帝少康封少子杼到会稽山,专一守护祖先大禹之陵庙,杼的后裔繁衍至东周便成了当时的越人越国。著名的越王勾践部族,便是大禹之夏部族的后裔。

    嬴政登临会稽山的目的是要隆重地祭祀大禹。在五帝之中,禹是被后人唯一冠以“大”字的帝王。这绝不是虚妄之颂,实在是因其功业超迈前代,并奠定华夏文明之根基。

    大禹的功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治水以救民,划九州而立制,设井田以安农耕,封国建制以明国家,设天子百官并常备军队以统诸侯等等。总而言之,华夏族群迈入国家时代就是从大禹开始的。

    可以说,在嬴政称始皇帝之前,大禹所开创的诸侯封建制一直延续了近三千年。正因为如此,嬴政对大禹的尊奉是发自内心的。不客气的说,大禹是嬴政心中的偶像和楷模。所以嬴政登临会稽山祭祀大禹是真心实意的,绝不像望祀舜帝那样是做给百姓看的。

    祭祀大禹之后,嬴政登上了会稽城外最高的一座山峰,在这里眺望南海,伫立竟日不去,这座山峰被后人称为秦望山。

    《水经注》云:“秦望山,在州城之南,为众峰之杰……自平地以取山顶七里,悬瞪孤危,径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