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愤怒的两晋南北朝-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之后,孙恩又进行了数次尝试,全都无功而返,于是决定绕过句章,向北直扑海盐。

    刘裕发现了敌人的动向,立刻率领机动部队尾随追击,干扰变民的行动,并抢先在海盐老城构筑阵地,等到孙恩大军赶到,一时不能攻克,反而死伤惨重。

    但城中的政府军到底太少,时间一长,终究很难抵挡,刘裕便连夜把军旗收起来,派精锐部队全部藏匿埋伏,到了第二天,下令大开城门,并让几十个老弱残兵登上城墙。

    变民大军很快又来攻城,发现这种阵势,忍不住问城上的士兵:“刘裕在哪里?”

    士兵回说:“昨夜已逃了。”

    城门大开,军旗全无,城上的守军也都是老弱病残,不由得变民不信,立即一拥入城,结果被刘裕埋伏的精锐伏兵打得落花流水,孙恩无奈之下只得放弃海盐,继续向北推进,攻击沪渎。

    刘裕也放弃海盐,继续尾随追击。

    海盐县长鲍陋得知刘裕的战绩后,非常兴奋,准备派儿子鲍嗣之,率县里的士卒一千人担当讨伐变民的先锋。

    刘裕察看了一下这一千人的队伍,婉拒说:“贼寇的军队十分强悍,如果前锋失利,势将影响我们的主力部队,你既有心为国杀敌,最好作为殿后,壮一壮我军声势也是好的。”

    鲍嗣之不甘示弱,也不理会刘裕的部署,奋不顾身地领兵突击。

    刘裕没办法,只好在沿途埋伏大量军旗和战鼓,等到鲍嗣之与变民交锋,刘裕亲自高举军旗,狂擂战鼓,变民以为陷入包围,立即撤退。

    但此时敌众我寡的形势并未变化,鲍嗣之却认定建立大功证明自己的机会来了,不顾刘裕的制止,驱动全军发动追击。

    变民集团跑了没多远,就意识到政府军的人数并不多,于是又折返回来,将鲍嗣之的队伍击溃,甚至斩了鲍嗣之本人。

    如此一来变民士气更加高昂,向刘裕发起猛攻。

    刘裕一时不能招架,且战且退,所率军队几乎全部伤亡,好不容易到了发动伏击的地方,刘裕让残余的部众剥去死者的衣服,然后整整齐齐地摆在旁边。

    变民很快追到,但见眼前的情景,怀疑有什么诡计,不敢立刻进击,刘裕突然大喊,率领部众反攻,变民不明底细,仓惶撤退,刘裕也迅速撤离战场。

    外援退去,沪渎不久便被孙恩攻克,吴国郡长袁崧阵亡,部众杀伤四千多人。

    6月1日,孙恩终于清除了进入内陆的障碍,准备从海上进入长江,突击丹徒,此时已拥众十余万人,战舰也有一千多艘。

    变民声势浩大,建康城内外全都戒严,冠军将军高素,驻防石头,辅国将军刘袭,用木栅切断淮口,建康市长司马恢之,在长江南岸布防,冠军将军桓谦,驻守白石,首都东区卫戍司令官王嘏,负责保护宫廷,司马元显仍不放心,又征召豫州督导官司马尚之返京协防。

    孙恩既从北路进击建康,南路防线的镇北将军刘牢之也便没有驻防的必要,从山阴出发,率军北上阻截,可惜没能赶上,便让刘裕从海盐紧急驰援。

    刘裕此时的兵力不足一千人,人数少的好处是行军速度快,得到军令后,快马加鞭,日夜前进,终于和孙恩同时抵达丹徒。

    但人数人的缺点当然也是非常明显的,而又长途跋涉,体力不继,虽然与敌人遭遇,却并不能迅速扭转局面,孙恩也瞧不起刘裕那么点兵力,无意在当地纠缠,亲率大军登上蒜山,向建康直扑。

    变民的船舰高大笨重,又值逆风而上,几天后才只到达白石。

    孙恩原以为政府军分散各地,兵力不能集中,打算趁此良机发动突击,却不知道竟在半道上耽搁了那么久,而豫州督导官司马尚之已领兵入城,刘牢之也正在北上的路上,过不了几天就会被三路军队包围,看着手下的那一根根锄头铁棒,自知很难抵大批正规部队的剿杀,虽然遗憾,但也只得先行撤退,由海道北上,直扑郁洲。

    政府军不久便会集京城,司马元显终于恢复了底气,听从刘牢之的建议,任命刘裕为下邳郡长,前往郁洲讨伐孙恩。

    刘裕的部众得到补充,士气高昂,连战连胜,大破变民集团,孙恩被迫沿海南下,刘裕则采取一贯的策略,一路尾随追击,一直把孙恩赶到海岛才罢休,斩杀数万变民,虽没能彻底铲除孙恩集团,但也对其造成了极其严重的伤害。

    东晋政权再度转危为安,但新的威胁正在步步逼近。

    荆州督导官桓玄,一直厉兵秣马,密切观注着朝廷的变化,听说孙恩逼近京城时,立即竖起军旗,上奏朝廷要求东下讨伐,实则想趁机控制建康。

    司马元显知道他的小心思,正巧孙恩退走,急忙下诏制止,桓玄才解除了戒严,但也不可能就此松手,接着上疏推荐哥哥桓伟担任江州督导官,镇守夏口,军政官刁畅,担任辅国将军、八郡军事指挥官,镇守襄阳,另派将领皇甫敷、冯该,驻防湓口,强迫把沮水、漳水一带的少数民族二千户人家,迁到长江以南,设置武宁郡,又招徕流亡的难民,设立绥安郡。

    一系列的动作,目的性极强,就是培植自己的势力,与建康当局对抗,司马元显意识到上游已完全不受控制了,赶紧下诏让自己人广州督导官刁逵和豫章郡长郭昶之回京,能能争取两个算两个。

    但桓玄却并不松手,严令把二人留下来,不准动身,公然抗命,中央与地方之间终于到了剑拔弩张的时刻。

    (本章完)

第269章 桓玄东下() 
桓玄已坐拥东晋的疆土的三分之二,倒也有足够的实力造反,只是他本人并非雄才,单纯靠运气是不能夺取天下的。

    桓玄的运气可是比其父桓温好得多了,稀里糊涂地成了长江一霸,东晋一哥,如果细数其崛起之路,又确实是乏善可陈,既没有广阔的胸襟,也没有长远的眼光,只是靠着桓温兄弟遗留的名望,和司马道子父子的倒行逆施,终于见缝插针,搏得大权加身。

    换一种迷信点的说法,或许桓玄的出现就是为了弥补桓温当年的遗憾而已。

    现实点来看,桓玄已四处让人寻找祥瑞,以此迷惑人民,又写信给会稽王司马道子施压,信上说:“盗贼逼近京都城外,因受逆风的阻挠,不能前进,又因连绵大雨的影响,不能纵火,而且粮秣吃完,不得不退,并不是力竭战败!

    从前王国宝死的时候,王恭并没有趁着威势到京城接管朝廷,足以证明他对阁下并没有欺凌的意思,而你竟指控他不忠,而今掌管权力中枢的心腹亲信,名望才华双全的有几个?

    说白了并不是没有这种人,只是因为你不能信任他们!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正是因为你不断的犯错,终于铸成今天的大祸,朝廷官员都怕受到报复,所以不敢多言,我有幸在遥远的地方供职,所以敢于揭露事实真相。”

    敢这么与王室贵胄说话,自然不是因为距离遥远,而是因为手握重兵,有足够的实力指责非议。

    司马道子并没收到信,司马元显代为拆阅了,看完后大为惊恐,与智囊张法顺商议对策,张法顺说:“桓玄继承了几代的名望,这个人一向又有豪迈之气,既吞并殷仲堪和杨佺期,独霸荆楚,阁下所控制的不过三吴,孙恩叛变,更让东方的土地一片荒凉,朝廷和民间都陷于贫乏穷困,桓玄一定会利用朝廷的弱点,放纵他的奸恶凶暴,我心中十分忧虑。”

    这种问题不用说,大家也都心知肚明的,文人墨客总喜欢卖关子,让人很不爽,司马元显沉着脸问:“嗯,是,那你说,我该怎么办?”

    张法顺清了清嗓子,回说:“桓玄刚得到荆州,人心还没有完全归附,正在努力安抚经营,来不及打远处的主意,如果趁此机会,让刘牢之担任先锋,而阁下亲率大军随后前进,一定可以把桓玄捕获。”

    这么说还差不多,司马元显深以为然,暗中开始筹划。

    武昌郡长庾楷,并不看好桓玄,认为将来的大战中,朝廷一定能大获全胜,担心灾祸降临到自己头上,于是派出密使向司马元显报告:“桓玄严重丧失人心,部众不肯听命,如果政府派军讨伐,我可以作为内应。”

    司马元显大喜过望,迅速派张法顺到京口,与镇北将军刘牢之密谋,但刘牢之却面露难色,认为讨伐桓玄有重大困难。

    张法顺识趣地原路返回,告诉司马元显:“观察刘牢之的神色,意志并不坚定,只怕将来会不受控制,最好把他召回京城诛杀,不然将破坏大事。”

    司马元显目前只能依靠刘牢之的北府兵,岂能轻易杀他,虽然刘牢之不怎么支持讨伐桓玄的行动,但料想也不会阻挠,于是大肆整顿水师,招募战士,建立舰队,准备对桓玄采取军事行动。

    402年正月1日,经过几个月紧锣密鼓的备战,司马元显正式以司马德宗的名义下诏宣布南郡公、荆州督导官桓玄的罪状,并任命自己为骠骑大将军、全国剿匪总司令官、全国各军区总司令长官,假黄铖,又任命镇北将军刘牢之为前锋司令官,前将军、谯王司马尚之为后卫,晋升会稽王司马道子为皇家师傅,下令中外戒严,大军即刻开拔,西上讨伐桓玄。

    这时张法顺提议说:“骠骑将军府的军政官桓谦兄弟,虽然在京城,可是却一直做长江上游的耳目,应该先行斩决,杜绝阴谋!刘牢之反复无常,万一发生变化,大祸立刻来临,不妨让刘牢之杀了桓谦兄弟,表示忠心,如果刘牢之不肯听命,就证明他心怀不轨,应该先杀以绝后患。”

    司马元显心说这刘牢之招你惹你了,老是打人家的主意,坚决拒绝道:“今天除非是刘牢之,没有第二个人可以与桓玄为敌,而且军事行动刚开始,就诛杀大将,岂不自乱军心!”

    张法顺再三坚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