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隋唐之李家庶子-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建成、李隐、李世民三人一同到太极宫面见李渊,父子互诉离别后的事后,李渊叹道:“看来图谋中原,仍未是时候啊!”

    李渊随即看向李隐,“要是为父当初听了你的,就不会白白的让大军在中原耗费时了!”

    李隐连忙谦卑的道:“儿当时也不敢肯定自己的见解就是对了,大哥与三弟出潼关,虽未取得洛阳,但也震摄了天下群雄,大扬了我李唐的威名,也并非是徒劳无益。”

    李渊听后,略感欣慰的点了点头,原本有些窘迫的李建成和李世民,脸色也稍微变得好看了一些。

    李世民这时目光火热的看向李渊,“父亲,您这么着急召我们兄弟回来,可是……可是要代隋了?”

    李渊也是一时间难掩兴奋之情,“是的,我李家终于要代隋而立了!”

    自杨广被弑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李家控制下的各郡县,频频有祥瑞现世,甘露降,斗极明,江出大贝,河出马图,洛出龟书……

    这些所谓的祥瑞,自然是各地官员制造出来的了,李渊也并没叫人弄这些,不过各地官员“闻弦而知雅意”,自是知道这时该如何表现,这才弄出了祥瑞频出的现象。

    大家这时都互相道,这是老天要让贤者代隋,这才降下众多祥瑞来,向世人传意,贤者是谁则是不言而寓的。于是各地百姓纷纷上书,请求唐王李渊继皇帝位,李渊笑而推辞。

    十三日,百官齐聚太极宫,再次请求李渊继位,李渊称自己无德无才,不敢代天行狩,二次推辞。

    同日,隋帝杨侑又在百官的陪同下,又一次请求李渊上应天意,下顺明心,登基为帝,李渊坚决的推辞了,杨倓与百官再劝,李渊见戏份已做足,这才勉强接受。

    五月十四日,百凤朝鸣,龙吟于野,隋帝杨侑登高台向李渊举行禅让仪式,禅帝位给李渊,并让刑部尚书萧造、司农少卿裴之隐奉玉玺给李隐,然后搬出了皇宫,住在代邸。

    五月二十日,李渊在太极殿即皇帝位,派刑部尚书萧造在南郊祭告上天,大赦天下,改年号为武德,这一年称武德元年,以李家世袭爵位“唐”为国号,这个后世威震海内,名传千年的大唐,正式代隋而立!

    “大唐万岁!大唐威武!”这一天,无数的大唐子民走上街头,发自内心的大声欢呼,庆祝大唐的建立,一个崭新的时代,已慢慢开启……

第186章 封赏() 
所谓新朝新气象,李唐既立,旧朝的东西就理该被改掉了。

    于是李渊坐上龙椅后,首先便下诏废除大业律,命令裴寂、刘文静等人编纂审定律令,设置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生,共三百多人,各郡县学校也都设置学员名额,改郡为州,改太守为刺史。推演大唐五行的运行属土德,颜色以黄色为尊。

    武德元年六月初一,李渊提拔百官众臣,以李隐为中书令,李世民为尚书令,在名义上让李隐与李世民两人分掌百官,当然,这更多是一种荣誉性质的,毕竟无论是李隐还是李世民,都手握着李唐王朝的重兵,再管理百官,权势可就要大过天了。

    李渊又任命黄台公李瑗为刑部侍郎,相国府长史裴寂为右仆射、知政事,司马刘文静为纳言,窦抗、萧瑀为内史令,李纲为礼部尚书、参掌选事,掾殷开山为吏部侍郎,属赵慈景为兵部侍郎,韦义节为礼部侍郎,主簿陈叔达、崔民同为黄门侍郎,唐俭为内史侍郎,录事参军裴为尚书左丞;礼部尚书窦琎为户部尚书,蒋公屈突通为兵部尚书,长安令独孤怀恩为工部尚书。李瑗是李渊的侄子;独孤怀恩是李渊舅舅的儿子。

    初六,唐皇李渊祭祀四亲庙主。以李渊之祖李虎为景皇帝,庙号为太祖,祖母为景烈皇后;父李曃实郏砗盼雷妫盖锥拦率衔昊屎螅蛔汾终揆际衔禄屎蟆C磕昙漓腙惶焐系邸⒒实仂蟆⑸裰莸仂螅跃暗叟湎恚栏猩邸⒚魈茫栽叟湎怼

    初七,李渊大封亲族,立世子李建成为皇太子,封晋国公李隐为晋王,秦国公李世民为秦王,齐国公李元吉为齐王,宋国公李智云为宋王,李秀宁为平阳公主,剩下的三个女儿也各为公主。

    之后,李渊又封宗室李神通为永康王,黄瓜公李白驹为平原王,李孝恭为赵郡王,另有李氏宗亲李孝基、李叔良、李神符等十数人,也都被一一得封为王。不过这些宗室被封的王,都为二字王,比之李渊亲子李隐等人的一字王,要差上一筹。

    就在唐朝中的众人,都在为王朝新立、官爵升迁而欣喜的时候,忽然却传来了几个不好的消息,首先的西秦薛举,再次率军十数万大举进犯,散兵游骑已到达豳、岐一带,兵锋甚强。

    再有朔方梁师都寇掠灵州,迦楼罗王朱粲进犯宣州,河西之地的大凉王李轨,也加强了双方边境的驻军,似乎蠢蠢欲动,意图对李唐不利。

    唐王朝面临着建国之后的第一场挑战。

    李渊于是召集文武百官,商议对敌之策,李隐和李世民同时出列,都言要带兵前去对付薛举的大军,因为李隐和李世民都知道,此时进犯李唐的势力中,以薛举兵力最强,威胁最大,只要将薛举击败,其他的势力都不足为虑。

    李渊看了看李隐,又看了看李世民,一阵犹豫不决。

    右仆射裴寂似乎看出了李渊的心思,建言道:“秦王曾与薛举交过战,知己知彼,臣以为让秦王迎战薛举,比晋王更为合适。”

    今年李隐有平定稽胡叛乱的功劳,而李世民出征洛阳却无功而返,所以在李渊心中,其实是希望让李世民前去迎战薛举的,只是见李隐请战之意甚浓,一时间不好出言拒绝,脸上才会显露出犹豫之色。

    而李渊此时听了裴寂之言后,便有了充足的理由拒绝李隐的请求,不过就在李渊正要开口之时。

    兵部侍郎赵慈景出言反对道,“臣不赞成裴大人之言,秦王对薛举知己知彼,薛举对秦王亦是知己知彼,薛举上次大败于秦王,此次再来,岂能没有应对之策,所以派晋王出战反而更为妥当。”

    李建成、李世民等人看向赵慈景的目光,这时都有了些许不同意味,显然都以为赵慈景是李隐的手下之人了。而李隐对于对于赵慈景会在这时帮自己说话,也是感到大为诧异,因为他知道赵慈景并非是投靠他的中枢官员。

    其实这时李唐王朝的内斗迹象并不明显,赵慈景也只是出于自身对于军事上的理解,才会那样说的。

    赵慈景和裴寂两人又互相争论了一会后,李渊看向李隐道:“晋王,你有和看法?”

    李隐道:“儿臣并无其他看法,全凭父皇做主。”

    刘文静这时瞥了一眼李隐,似乎有意出言助他,然而李隐却对他微微的摇了摇头,刘文静感到有些诧异,却也没再多言。

    李渊沉吟一番后,终于做出了安排,派李世民率大军西出长安,迎战薛举,命李隐率军北上,击退梁师都,再让宣州刺史周超攻朱粲,西北各州刺史加强防备,警惕河西李轨趁机偷袭。

    “父皇,儿臣有一个请求。”李渊做出命令后,李隐神色平静的说道。

    李渊道:“晋王有什么请求,尽管道来,朕定满足你。”

    李隐道:“儿臣希望父皇能派右骁卫大将军刘弘基,与纳言刘文静,虽我一同前去迎战梁师都。”刘弘基因为在入关中的表现突出,被李渊评为战功前三,所以这时已被提拔为右骁卫大将军,兵权甚重。

    李渊原本是想让刘弘基与刘文静都随李世民前去迎战薛举的,但不愿再驳了李隐之意,便点头答应了李隐的请求。

    朝会散去后,刘文静追到李隐身边,低声道:“晋王为何要将这个立功的机会让给秦王?”

    李隐有些意味深长的笑道:“正如刚才兵部侍郎赵慈景所言,薛举此次有备而来,我那三弟要想取胜,可没上次那么简单了。”

    去年十月份,李世民率兵在扶风大破薛举军,并追击到垅坻才返回,薛举狼狈逃回陇右后,仍是大为惊慌,问他的臣属:“自古有天子投降的事情吗?”

    薛举这样问,便是起了投降之意了。

    黄门侍郎、钱唐人褚亮与李唐的许多官员都私下交好,所以极力赞同薛举降唐,“南越王赵佗归附汉朝,尊荣不减,蜀汉刘禅侍奉晋室,乐不思蜀,前陈的萧琮,降隋后也一直地位显赫高贵,这种转祸为福的事自古就有。”

    然而,褚亮说完话后,却有人立即跳出来反对。

第187章 高墲战败() 
反对褚亮的,是西秦的卫尉卿郝瑗,他快步上前道:“陛下不应该问这种事!褚亮的话荒谬之极!从前汉高祖经过多次逃亡与失败,蜀汉的先主刘备屡次失去妻室儿子,但他们最后都完成了帝业,陛下怎么能因为一战失利,就要做亡国的打算呢?”

    薛举听后,也对自己的言语后悔了,“我不过拿这话试试你们罢了。”于是重赏郝瑗,让他作自己的谋士。

    郝瑗的战略目光,在整个西秦势力中因是属于顶尖的,他成为薛举的谋士后,便劝薛举联结梁师共为声援,并厚赂突厥,得其戎马,结各方势力,合力进逼长安。

    薛举采取了薛举的郝瑗的谋略,策划数月,这才与梁师都等人一同向李唐发动进攻。

    不过在薛举的原计划中,与他此时一同攻唐的,应该还有突厥人才对,但是他派去使者突厥的有四五人,这时回来的却只有一人,其余的几人,都只回来了一个头颅。

    始毕可汗其时为了进一步觊觎中原,以他的两个弟弟咄苾、莫贺咄设建牙帐于五原郡(郡治为九原,在今鄂尔多斯右翼后旗西一百里)以北,薛举遣使所往之地便是这里。

    咄苾、莫贺咄设两人一开始原本已答应了薛举的请求,要与他共同攻唐的,但那时,李隐已开始带并出长安北上,然后遣刘文静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