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武则天大全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去,早晚厄运会降临到皇嗣妃刘氏身上;而且刘氏之父陕州刺史刘延景已在改朝前的大清洗中被冠以谋反罪处死了,再编造个罪名加在“罪人之女”的头上真是再容易不过了。

    刘氏一旦获罪,她所生的嫡子成器作为罪人之子也就不保,既而随着武承嗣的煽动、酷吏的罗织,他们一家谁也逃不出魔掌,到最后玉石俱焚。即便那时女皇尚念一丝母子情义不加罪武轮,母子关系也会彻底破裂,继承皇位想都别想——这就是武承嗣的奸计。

    而且这个奸谋一箭双雕,史务滋的死印证了这点。武轮早就听说朝会上的事,史务滋曲解谶纬,险些令武承嗣计划落空,武承嗣焉能不报复?将史务滋勾连其中置于死地,等于向满朝官员示威,谁阻挡他谋取储位的步伐,谁就得死!在这么强大的威慑下,还谁敢帮武轮说话?长此以往必然失宠、失势、失位,最终失去性命!

    武轮预感到不妙,但他又有什么办法?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他非但无法替那些维护他的人辩护,甚至连自身都难保,生死祸福皆系于母亲一念之间。他所能做的只是更加谨慎、更加殷勤、更加谦卑,从那之后他入宫更频繁,无论天寒地冻还是骄阳似火他都要出现在母亲眼前,试图用忠孝感化母亲那颗被权力迷惑的心……

    今天也不例外,他顶着太阳来到宫中,却赶上母亲视察刚刚完工的遍空寺,就在寺外恭恭敬敬等候。天气实在炎热,即便躲在树下也汗涔涔的,知了的叫声吵得人心烦,武轮默默隐忍,吟诗聊以自慰:“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此诗乃凌烟阁功臣、书法大家虞世南所作,长安宫中存有手稿,小时候他为了练字曾摹写过百遍。今日触景生情,重新品味别有一番滋味,蝉儿居高而声远,貌似引吭高歌,焉知不是在烈日炙烤下的悲鸣?夏虫不知冰,秋风凛冽之时便是魂断之期,而他自己的断魂之秋会不会骤然降临呢?

    正胡思乱想之际,他听到一声甜美的呼唤:“皇嗣殿下……”

    武轮一直浑浑噩噩低着头,这会儿猛然抬起,顿觉眼冒金花,缓了片刻才看清,不知何时有一位俊俏的宫女已来到面前。

    “韦姐姐。”武轮赶忙微微躬身——这宫女姓韦,名团儿,是女皇贴身之人。自改朝换代后上官婉儿协理政务,替女皇打理文书,一般端茶倒水的小事不做了;韦团儿聪明伶俐、生得俊秀,又颇会看人眼色,很快就接过这些差事。其实她才刚二十岁,武轮却已年近而立,但出于对母亲的尊敬,凡母亲身边的宫人无论大小都称呼姐姐。

    韦团儿嫣然一笑,双手捧上一只托盘,盘上放着碗水:“瞧您汗流浃背的,快喝了吧。”

    “这……”武轮不敢接。

    “放心!”韦团儿知他所虑,“我哪敢随便赏您?万岁知道您在外面候着,命我端来的。”武轮这才放心,先朝着遍空寺遥施一礼以示谢恩,才捧起碗来一饮而尽。站了半天他确实口渴,虽是平平淡淡一碗水,喝来却似蜂蜜甘露,暑气减了不少。哪知滋味尚未褪尽,韦团儿一改笑盈盈的表情,左顾右盼一番,忽然凑到他耳畔,压低声音道:“有件事关乎殿下安危,我得告诉您……”

    武轮甚是紧张,且不论韦团儿要说什么,他是绝不敢跟母亲的侍女私自耳语的。万一这是母亲设计试探他,考验他的忠诚,该当如何?可是眼见韦团儿提心吊胆一脸真诚,不似有歹意,他又有点儿犹豫。这闲话听也不是,不听也不是,无奈之下他只好低头故作木讷。

    “今晨万岁接到一份上书,是一个叫王庆之的京城百姓写的,他请求立魏王为太子……”

    武轮心头一紧——糟糕!终于有人把这层窗纱捅破了。哪儿来的这么个王庆之?八成又是武承嗣捣鬼。制造冤案算计我还不够,又假托民意索要储位,真是咄咄逼人啊!

    “万岁看完奏疏愣了许久,表情怪怪的,虽未应允却也没动怒,还派宦官出去夸了王庆之一番,说他身为草民关心国事,值得嘉奖。总之这事儿透着蹊跷,殿下还是多小心为妙。”

    武轮暗自苦笑——多多小心?我已谨慎至极,还能怎么小心?

    韦团儿透露这件事本想买武轮一个好,却见他无甚反应,不禁皱起蛾眉:“殿下,万岁的规矩你是知道的,私通消息罪过不小,我好心好意告诉你,一会儿你见了万岁千万别把我卖了。”

    “是是是。”武轮再不能装哑巴了,赶紧恭恭敬敬道,“多谢姐姐冒险相告,此恩日后必报。”

    “不敢当……也别太紧张,瞧这一头冷汗。”韦团儿转忧为喜,朝他温柔一瞥,抽出自己怀里的帕子为他擦了擦头上汗珠,端着空碗走开了。

    武轮哪儿顾得上她?心里早一团乱麻,又思忖史务滋之案,又琢磨王庆之的事;不知多了多久又闻交谈之声——母皇从遍空寺走了出来。

    今天不是朝会日,女皇未穿龙衣,锦衣披纱、头戴髻钗而已,身边还跟着四人,一位是法藏国师,一位是大宦官范云仙,一位是专门管理工匠事务的尚方监裴匪躬——这三人自然是陪同武曌视察新寺,参详意见的。

    而紧贴在武曌身边的却是个女人,年逾七旬、满头白发,矮胖的身材,乃是安定公主——这位老公主绝对堪称“奇女子”,她乃唐高祖李渊之女,原来的封号是千金公主,两次婚姻两次守寡,论辈分本是武曌的姑婆。但此人素来唯利是图,李治在世时巴结李治,李治驾崩后又转而攀附武氏,怀义和尚原本就是她的“闺中至宝”,为了邀宠进献给女皇。前几年武曌制造冤狱诛杀李氏,连闭门自守的李慎、李元名也未能逃过一劫,她心中忧惧,于是跑到宫里哭着嚷着要认侄媳妇武曌当干娘。武曌拿她取乐,还真答应了,遂赐姓武,封延安公主,改朝换代后又改封安定公主。这封号与早年武曌夭折的女儿名号一致,这位比干娘岁数还大的老公主受宠若惊,三天两头往宫里来,陪吃陪喝陪玩,又说笑话又拍马屁,变着法子讨干娘欢心,脸皮功夫令人叹为观止!

    “大体还算不错。”武曌迈出山门,回头望了一眼法藏,“国师以为如何?若请您入居该寺,可觉有何不妥?”

    法藏道:“美固美矣,但宫殿改作佛寺,还不免有些奢华,有悖清静之德……”还有些话他没法直说,女皇与怀义的事天下皆知,现在又在宫里建这么座庙,若请他住进来讲经说法,外间之人不知实情保不准瞎议论,他这堂堂国师的清誉何在?先贤道安法师有云“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虽说四大皆空,虚名乃是浮云,终究还是少些麻烦才好。

    武曌立刻吩咐裴匪躬:“依国师之言,把禅房的绣帐换成布的,金银香炉换作铜器,供果的盘子也换成邢州白瓷(隋唐初期流行使用今河北邢台出产的瓷器,以白瓷为主,即“邢窑”),其他地方不动……也不能太过寻常,毕竟是皇家礼佛,要有些气派才显得虔诚。”

    “对啊!”安定公主忙插话,“我倒觉得这样甚好,珍奇琳琅才是皇家气象,可不能跟我那小庙似的。”大唐贞观末年天下佛寺共计三千七百一十六所,武瞾掌权以来大力推崇佛教,仅为了推行《大云经疏》就在各州设一座大云寺,如今有名有号的寺院不止四千所,还不算民间私设的兰若山房。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女皇既如此,贵族们纷纷效仿,太平公主与武攸暨共居一府,把坐落于归义坊的旧公主府舍与沙门,改建太平寺;安定公主作为干女儿也不甘落后,把坐落在皇城正南观德坊的宅子舍了一半,取名景福寺,专收纳女尼,有不少年迈有病的宫人无处着落,便在那里出家修行。

    武曌听她主动提及自己的尼寺,情知这又是故意摆功讨好,遂笑道:“是啊是啊!你也修了座庙,朕忘不了。”回头又对法藏道,“但朕这座寺院可不是给宫人建的。实不相瞒,前几日义净法师遣弟子归国,向朝廷报告了一件喜讯。”

    “哦?”法藏甚是好奇——义净法师乃河北涿县人,俗家姓张,本是律宗弟子,但他非常仰慕玄奘法师西行求法的壮举,于是在咸亨二年(公元671年)由广州出海,经室利弗逝(今苏门答腊)至天竺,在那烂陀寺、祇园精舍等圣地游历学习,并为东土搜集遗漏的佛经,至今已整整二十年。

    “他也效仿玄奘法师写了一部传记,名曰《南海寄归传》,记述他在南海三十余国的经历。此外还提到,他在南天竺遇到了高僧达摩流志,据那老僧所言,西域于阗国有个和尚,手中有一部《华严经》,与现今流传的版本不同,似乎更为完整。朕之所以修建这座遍空寺,是想延请这位西域僧人携经前来,重新翻译编纂。”

    《华严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是释迦牟尼成佛之初向众弟子宣讲的经文,关于它的流传还有一段神奇的故事。在佛祖涅槃近六百年后,佛门出了一位智慧超凡、博闻强记的龙树菩萨,短短数年间就通晓了当时的所有佛经,自以为释迦牟尼的佛法也不过如此。正当他打算自己另创一教的时候,龙王忽然现身,声称还有他没见识过的经书,龙树菩萨好奇,随之到龙宫观看,见到的便是《华严经》。据说这部佛经有上中下三部,上中两部非凡人所能受持,连龙树菩萨也不能全然参悟,于是仅将下部带出龙宫,在世间流传;而单单下部便有十万偈、四十八品,蕴藏普度众生的无穷智慧。龙树菩萨经历此事,深感佛学广大浩如烟海,于是打消了自立门户的想法,从此戒骄戒躁,修行弘法,广著论述,最终成为大乘佛教的理论奠基人,东土佛门的三论、净土、法华、律宗、唯识等宗派皆尊其为祖师,有“二世佛陀”之美誉。

    《华严经》在东晋时传入中原,由北天竺三藏法师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