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武则天大全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事都给否了。

    换别人这么说,武曌八成要恼,可眼前这位比自己还老好几岁的人,大老远请人家出山,怎好意思辩解,给个耳朵听着吧。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今日契丹之祸虽起于边庭,却未尝不是群僚崇尚浮华、因循懈怠所致,自从陛下罢免李昭德,朝廷上下貌似一团和气,其实高官不思善政,下僚行事草草,除了陛下亲自部署之事,一切政务皆是敷衍搪塞,个个苟且偷安只顾自己俸禄!臣虽在乡里却也听到不少流言蜚语,皆是揶揄朝廷之言。”

    武曌刚开始还有些不耐烦,但听他越说越激烈,不禁暗自反思——是啊!自从罢免李昭德,朝廷似乎太“顺”了,一点儿不同的声音都听不到。而且她再度亲掌大权,精力已大不如前,不可能像过去一样事事都顾及到,朝廷风纪更是不曾留心,后来东北出这么大乱子,军务还操心不过来,谁晓得官员们走出贞观殿又是什么样子?想至此她也重视起来,追问道:“你都听到些什么传言?”

    “陛下开设试官,多充御史、补阙之任,至今已达数百人,也不知其中有几人确有才干。近来民间流传一事,也未知真假。据说有位令史入宫办事,行至肃政台门下,见一群试官御史正簇拥一处说说笑笑,全无台谏官仪态,令史心中不齿,遂驱使所乘之驴撞向人群。试官被撞倒数人,起来恚怒不已,要杖责那名令史,令史假意道歉:‘今日之过实在此驴,容我先责此驴,再受诸君责罚。’于是冲着驴指桑骂槐道:‘汝既无技艺又无仪态,精神极顿,何物驴畜?也敢跻身御史之间?’骂得众试官面面羞愧无言而散。”

    武曌听了忍俊不禁——这等事未必是真,说不定是哪个不得志的文人编出来嘲弄朝廷的!但笑过之后她把心一横,试官确实太多了,朝廷俸禄负担甚重,到秋后算账的时候了,无用之人该清理啦!

    王及善也这么想:“以臣之见,讥讽朝廷固然不对,却也怪官员自身懈怠无能。类乎试官毕竟是微末之流,就算高官显职中又何尝没有滥竽充数之人?凤阁舍人阳滔,无真才实学而处机要之位,每逢起草制书全靠抄袭旧章,将前人文书词句录下来,改换事件名姓下发。有一次凤阁只他一人留守,姚令璋亟须颁布制书,适逢掌管文书房钥匙的令史出去了,阳滔想抄没得抄,只能自己写。结果攥着笔憋了半个时辰,一句也写不出来,姚令璋连连派人催促,他情急之下竟取了把斧子劈开文书房窗户,钻进去抄了一篇才算应付过关,朝野之士就此给他取了个嘲讽的绰号,唤作‘斫窗舍人’。地方官里也有这等无知无识之辈,沧州刺史权龙襄,因是功臣子弟恩荫入仕,熬履历熬至今日之位。新春之际京中同僚写信向他问候,其中有‘改年多感,敬想同之’一句,权龙襄胸无点墨不通文理,误认为是朝廷‘改元多感’,竟命判司贴出告示传达百姓,还派人入京询问改元为何不大赦……”

    听着这一桩桩官场奇谈,武曌既感好笑又觉惭愧,这等人身居高位何尝不是她疏于考查所致?

    王及善兀自侃侃而谈:“疏少实才还倒犹可,更可恶者乃是风气败坏。秋官侍郎侯知一,只因是侯善业之子得以身居高位,此人才干平庸还时常闹病,却贪图俸禄不肯辞职,天官之人建议他辞职,他竟在众人面前勉力奔跑,示意自己没病。上行下效,他手下有个叫张悰的员外郎吧?母亲过世本该回乡守孝,张悰却恐丁忧耽误升官,赖在京城不走。还有个叫高筠的天官主事,也是家父过世不肯守孝,竟致书家乡亲友,以忠孝不能两全为辞请族人代为理丧。有不肯守孝的,还有抢着守孝的,比如地官员外郎张栖贞,为人贪鄙收受贿赂,听说有人要弹劾他,竟诈称老母过世回家躲避。这些事都被人编成顺口溜了,什么‘侯知一不伏致仕,张悰自请起复。高筠不肯作孝,张栖贞情愿遭忧’,这都是些什么兽心人面之徒?天官长官不加纠察,宪台弹劾也多半无果而终,说到底还是和光同尘、各顾俸禄,都存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能糊弄就糊弄!听闻今年的诠选也是多恩多怨,天官侍郎张询古、许子儒,郎中石抱忠、刘奇,这几人掌管诠选之事,或贪财索贿,或沽名钓誉,或尸位素餐,搞得朝野议论纷纷,臣乃致仕之人,所闻者有限,但想来军中诸将御敌无方也多半是诠选不当所致。神都吏治已败坏至此,离开洛阳又是何种情形?陛下敢想吗?”

    武曌闻听此言顿觉悚然,忙抬手打断:“爱卿不必去魏州了。”

    “呃……”王及善一阵错愕,以为自己哪句话招她不悦,却见女皇站起身踱了几步,阴沉着脸道:“叛乱是四肢之害,吏治乃腹心之患。屋漏在上,知之在下,长此以往难以为继,朝廷必失人心。爱卿乃当今德望至高之人,朕要留你在朝中匡正纲纪,必须好好惩治一下那群无才无德、玩忽懈怠之徒了!”

    王及善愣了片刻,既而一声哀叹:“臣老矣!若在昔日,执金刀于庙堂,哪个敢不遵令旨?如今却已是沉沉暮年,不知还能为陛下尽几日心力。”

    “曹孟德有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

    “可这诗前面还有两句,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王及善一阵苦笑,“臣已是这把年纪,也没什么好忌讳的。人终有一死,朝廷兴衰有赖后人,陛下还是应该培养后继之才啊。”

    他说的自然是朝廷用人之事,可在武曌听来另有一番滋味——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朝廷行政尚且有赖后人,更何况皇朝社稷?

    此时夜色已深,由于屏退一切侍者,殿内灯火无人点燃,只龙书案前一盏孤零零的宫灯释放着微弱的光芒,那昏黄之色照在王及善脸上,越发显得皱纹堆累、老态龙钟,武曌看后越发神伤。她又比王及善年轻几岁?再用心保养也早已沦入老境,有时她甚至不愿照镜子,不愿面对苍老的自己,可是光阴如梭事实如此,谁也逃避不了!

    此情此景王及善何尝没有悲怆之意?他嗟叹良久,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忧虑,脱口嚷道:“天后……”

    天后?!当今天下唯有女皇,何来大唐之天后?就凭这声称呼足可灭王及善满门,然而武曌竟没有动怒,甚至还感到一丝怀念,只是凝然注视着这位忠诚的老臣。

    王及善往前跪爬了两步,白须颤动道:“李唐武周同受天命,天皇天后皆臣之主!但陛下之社稷终究得自天皇,况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陛下统御四海所为者乃是造福于民。而今边患日盛国难当头,民有倒悬之苦,陛下真的无人可用吗?事到如今请您以中原兴亡为念,别再计较人心所向啦!”

    这话甚是胆大,却也无异于当头棒喝——天下固然是你的,却也曾是李家的,更是天下万民的家!当帝王难道仅仅就为了享受富贵荣耀?别忘了还肩负着国家民族的兴旺!现在这个时刻别再计较人心向武还是向李了,只要是能救国救民之人,赶紧拿出来用吧!

    “唉!”武曌木然点了点头,“朕明白……一直都明白……”

    两天后圣旨降下,任命王及善为内史,既而起复涪陵县令魏元忠为御史中丞,掌管朝廷风纪;彭泽县令狄仁杰为魏州刺史,安抚河北之民——昔日因有复辟之心而被贬的两大重臣再居要职,这意味着武周王朝的历史掀开新的一页。

    四、冤狱再起

    边庭还在激烈战斗中,朝廷格局却悄然发生变化,随着娄师德、魏元忠的归来,百官行事比原先谨慎不少。王及善虽已八十高龄,顶着首席宰相之名干不了什么实事,但他资历威望无人可及,尚有白发余威,只要挎着金刀朝堂上一站,群臣恭肃尽皆哑然。

    大伙心里都明白,老宰相固然严厉可怖,但更可畏的是他背后的女皇。看来两年多的轻松日子到头了,女皇鉴于内忧外患又恢复以往的严厉作风,再想嘻嘻哈哈混日子已经不成啦!而此刻最难受的还不是和稀泥的官员,而是魏王武承嗣。

    自从封禅归来武承嗣浑浑噩噩恍若失神,无缘亚献已是重创,一场战争又搞得武家原形毕露。武三思本就是安抚使,临危不振倒也罢了,武攸宜统率二十多万大军,耗费半年之久竟然没打过一场胜仗,还让叛乱之火绵延至河北,兄弟们怎么没一个争气的呢?这叫天下人如何看待他们武家?武承嗣有心自己请缨出战,可一想到契丹人来势汹汹之态,双腿也有点儿发软——他也没上过战场啊!

    而且就目前情势来看,即便他请缨女皇也未必会准允,因为事情明摆着,女皇似乎已经放弃他了。自从封禅嵩山归来,皇嗣实际上已解除禁锢,苏宏晖奉命出征,连把守在东宫外的羽林军都撤了,而且软禁在宫中的五位皇孙也屡屡出现在皇家宴会上。固然文武百官还有所顾忌,但宗亲贵族已开始与皇嗣来往,尤其是太平公主,三天两头去东宫看望兄长,女皇明明知道竟不制止,连武三思也偷偷去了两趟。反观他的魏王府,简直门可罗雀,昔日那些攀附他的人都不来了,兄弟们也不常走动。武三思两面三刀,武攸绪归隐避祸,武攸暨畏妻如虎,武攸宁也见风使舵,看来他的前途真要完啦!

    此时尚在他身边不离不弃的只剩两人,一个是河内王武懿宗,一个是侍御史吉顼。论年纪武懿宗已将近六旬,比武承嗣大十岁,在他们这一辈的兄弟中年纪最长,因为是宣城公武士逸的后人,当年在武惟良、武元爽等人获罪时未遭牵连,一直安安稳稳在朝为官,历任千牛备身、泉州司兵参军、都水监丞(掌管河道漕运)、济州(今山东菏泽)长史、司农卿,如今挂名担任右金吾大将军。虽说资历不弱,但他实在是个粗浅之人,为人蛮横胸无大志,只要有酒有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