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武则天大全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副总管,右豹韬将军何迦密为先锋,第三次征讨叛乱。

    兵是勉强凑起来了,战马却无处着落。陇右各地牧院的群牧使尽皆上奏,因两度大兴兵马,所有牧院的马匹都是征空,只剩种马了。要奔赴东北与游牧部族征战,没有马怎么行?武曌只得把御厩和各官署的马匹抽调出来,并向京城所有官吏宣布,凡能贡献良马者晋官一阶。社稷安危匹夫有责,群臣纷纷把自家蓄养的良马献给朝廷,多数人是真心实意为朝廷出力,却也有投机之徒,最过分的当属朱前疑。三度靠做梦晋升受赏,朱前疑仍不知足,总觉得自己的绿袍与绯算袋不般配,非要谋到五品之位不可。谕旨下达他又逮到机会,本来他手中并无良马,却利用驾部员外郎的职权命手下小吏四处搜购,献给女皇以谋升官。然而这次进献却没有下文,他等了几日心中焦急,竟上书询问为何不升官。

    其实武曌对朱前疑早有些厌恶,得书更是大怒——你屡次做梦是真是假,难道朕不知?利用职权买马的事早有人汇报了,朕没揭你的老底已是照顾,竟还上书要官。如此贪得无厌,还有个够吗?于是责令有司退回朱前疑的马,并褫夺官职永不叙用,命他限期离京还乡。人苦不知足,幸进者终因贪婪太过招致厌弃,一切富贵得而复失,连当初那一介九品小吏都不能当了,朱前疑只能牵着他的马在同僚百姓的讥笑声中离开洛阳。

    经过一个多月的筹办,兵马总算是凑齐了,出征之日文武百官皆至都亭送行,期望大军马到成功。武曌之所以任命武懿宗为帅,乃因他在刘思礼案中展现出狠辣残忍的一面,不亚于来俊臣等酷吏,武曌希望他能在战场上发挥这一点,对敌人狠打狠杀,提振全军的士气。可惜事与愿违,对同僚凶残之人未必有胆子跟敌人拼命。武懿宗本无统军之才,离朝之日仗着兵多倒也威风凛凛,还命张说写了一份杀气腾腾的檄文,可行至途中听说契丹已袭至幽州(今北京),心里便有些打鼓;抵达赵州时又获悉敌将骆务整率数千骑兵来犯,他脸色苍白浑身战栗,再也按捺不住恐惧,立刻下达一个命令——撤!

    众将都懵了,二十万大军面对数千敌人竟要逃避!杨玄基、何迦密乃至张说等人纷纷劝阻:“虏无辎重,以抄掠为资,若按兵拒守势必离散,从而击之可有大功!大王奉钦命而来,以众对寡,岂能不战而避?”武懿宗的心已被恐惧占据,只想躲到安全的地方去,哪还听得进众人之言?忙不迭分兵一半给何迦密等将,叫他们去御敌,自己灰溜溜后撤至相州,美其名曰“遥做声势,统摄全局”。

    消息传至洛阳,武曌真是郁闷到极点——相州距前敌千里之遥,还怎么指挥?武懿宗这点儿胆子还不如武攸宜呢!怎么自己这群侄子就没一个顶用的呢?

    其实也未必是武家子侄废物,而是任非所能,类乎武懿宗、武攸宜之辈若授以爪牙之任、州郡之位还是可以升任的,可若叫从没上过战场的他们统兵打仗,那就强人所难了。局势陷入一个循环往复的怪圈,武曌越以武家宗室为帅战况越糟,而战况越遭契丹人高嚷“归我庐陵王”越起劲,他们越这么喊武曌越不敢信任手下将领,只能以武家宗室为帅,如此推延下去戡平叛乱只怕真是遥遥无期了。幸而此时有一位旁观者看不下去了,要来“帮忙”——那就是阿史那默啜。

    默啜可汗这两年反复无常,时而帮武周对付契丹,时而又占武周的便宜,其实为的都是自己的利益。对他而言他固然不希望武周强盛,对他构成威胁,却更不希望契丹崛起。因为武周毕竟是在关内,他觊觎中原的财富,却自知不可能直接统治中原汉地,反之武周也很难吞并他的大漠,就算当初李唐灭了东突厥,不也是设立都督府羁縻而治吗?所以两者之间并没有你死我活的矛盾。契丹可就不一样了,同处关外之地,这个民族一旦崛起扩张,必与突厥有领土之争,何况两家本来就有仇,迟早要翻脸。现在武周用兵一再受挫,孙万荣割据之势已露端倪,奚族、靺鞨、室韦听其调遣,再这样下去这个强敌真要屹立起来啦!为此默啜一改先前凶恶的嘴脸,又遣使到洛阳,声称两国亲厚、母子之邦,孩儿愿为母亲分忧解难。

    当然,买卖人无利不起早,鉴于武周叛乱局势进一步恶化,他提出的帮忙条件也十分苛刻:第一,归还丰、胜、朔、代、胜、灵六州境内所有降户;第二,将原单于都护府辖下的土地割给突厥;第三,提供谷物种子四万斛、绸缎五万匹、农具三千套、铁四万斤;第四,允许突厥可汗家族与中原皇族通婚。

    一石激起千层浪,朝廷舆论为之沸腾。以凤阁侍郎李峤为首的人坚决反对,他们认为默啜反复无常不可信赖,而且这次的条件值得警惕,索要种子、农具以及降户明显是屯田备边之用,一旦予之默啜便可在边境蓄养兵马、构建防御,以后朝廷再想北上征讨突厥就难了;至于割地更是丧权辱国之举,万万不能答应。可姚令璋、杨再思等人则表示赞同,因为契丹之叛已经够麻烦了,如果再公然拒绝默啜,可能促使突厥与契丹联手,北方边镇兵力已抽调得差不多,一旦突厥大举来犯如何应对?如果连契丹都无法搞定,还谈什么征讨突厥?两派各有道理,争论最激烈的是左豹韬将军阎知微与左卫中郎将田归道——原来前番奉命至突厥册封默啜为“立功报国可汗”的即此二人,当时默啜颐指气使,对中原使者甚是傲慢,阎知微性情恭顺,以臣子之礼向默啜跪拜;田归道却谨守上国使节的自尊,辞色不挠、长揖不拜。默啜大怒欲杀田归道,幸而昔年跟随骨笃禄举兵复国的老将阿史那元珍在场,唯恐闹个鸡飞蛋打,赶忙劝谏:“大国使者,不可杀也。”这才保田归道一命。阎知微认为前番能够结盟全是自己委曲求全所致,田归道却认为默啜跋扈傲慢全无真心,这次因和谈的问题两人又针锋相对,在朝堂上争得面红耳赤。

    武曌倾听双方意见,权衡再三还是决定答应默啜的要求——万事顾当前,先闯过眼下的难关再说吧!谷种、农具、绸缎的数目对武周王朝而言并不大,四万斤铁还不到修建天枢的一点儿零头,可见默啜心里也有顾忌,也怕谈不拢。至于河西降户更是上次拖赖未完成的条件,这些都可以答应,唯独割地断不可行。反正谈判都是讨价还价的事,可以假称平灭契丹后再行割地,先借突厥之兵对付契丹,事成后尽快和亲稳定局势,慢慢把这件事拖得不了了之。于是武曌命阎知微暂摄春官尚书、田归道暂摄司宾卿,挟带所赐物品前往突厥约盟。在她看来,这两人一柔一刚,一个红脸一个白脸,正好跟默啜周旋,国内则抓紧时间平息争议促成联姻。

    和亲之所以也会引发争议,是因为默啜提出的通婚与以往不同。自汉朝以来历代中原王朝与外族通婚,都是把宗室之女嫁出去,而默啜却要求武家宗室之子来娶他的女儿。表面上看自家人落于敌国内,岂不成了人质?实则不然,宗室之女出嫁会带去许多臣僚、侍从以及宫女,这喜人既可充当眼线又会在敌国形成一定政治势力,再者所嫁之女一旦与丈夫生下孩子,敌国贵族中就会出现具有自国血统的人,长此以往影响甚大。就武周的形式而言似乎还不必考虑那么长远,但即便如此武氏诸王也没一个愿意和亲的——默啜那等凶恶之辈能养出什么好女儿?娶个骄横跋扈的儿媳,日子怎么过啊!

    但再难的事总会有人竭力去办,刚荣升御史中丞的吉顼私下找到武承嗣,极力劝说:“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殿下前番支持判决逆案已重获圣上重视,此时若能与突厥联姻,圣上必念此功。况且一旦与默啜结成亲家,您在朝中举足轻重,入主东宫指日可待。”三说五说把武承嗣的心说动了,于是上疏女皇,愿以次子淮阳王武延秀和番——毕竟这是关乎家族血统的大事,他舍不得嫡长子武延基,故而以次子和亲。

    武曌正苦求人选不得,见他自告奋勇便答应了。结盟之事初定,她再度下达征兵令,这次连河南、山东的农民也动员起来,钦命娄师德为清边道行军副总管,百济老将沙吒忠义充任先锋,连左右羽林军所属的阎敬容、裴思谅、薛思行、赵承恩等将领也随之出征,接替龟缩不前的武攸宜、武懿宗指挥前敌作战——至此武周王朝几乎倾尽全力,再也无兵无将可派。

    仗打到这份上,又被突厥要挟,武曌的心情怎会好?而此时她也感觉身体大不如前,七十四岁的人还在为国事日夜担忧,她不仅感到疲惫,甚至有些厌烦了。在她看来除了娄师德、狄仁杰、魏元忠、唐休璟、姚崇等极少数杰出之士,其他人皆庸庸碌碌,都是因为群臣无能事态才会发展到今天这一步!在这种心理驱使下,她对群臣乃至武家宗室的态度越来越恶劣,动不动就发脾气,连素来会哄人的姚令璋也因一点儿鸡毛蒜皮的事被罢去宰相之位,贬为益州长史。

    女皇的急躁心态很快被卷土重来的来俊臣抓住了,这是他大显身手的机会,还会缺横死之人吗?新一轮冤案源于一场摆不上桌面的矛盾,来俊臣起复后的职位是司仆少卿,名义上负责皇帝车驾,其实还是掌管诏狱。但时隔三年丽景门已物是人非,当初他那群亲信手下死的死、流的流、逃的逃,就剩一个卫遂忠,仅是个不入流的小吏,现任司法官吏大多不服管,于是他决定杀人立威。

    拉来祭刀的人官职并不高,只是司刑府的一个令史,名叫樊惎,但他对来俊臣言辞不逊公然顶撞,引得来俊臣大为不快,于是给他扣上谋反大罪,并严刑逼供大肆罗织,最后竟演变为涉及百余名官员的大案。这些官员都疯了吗,跟一个不入流的令史串通谋反?谁都看得出此案有问题,唯独女皇“坚信不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