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武则天大全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州刺史,母亲韦氏、臧氏皆封太夫人,兄长张昌期、张同休以及弟弟张昌仪、从兄张景雄也均入仕为官。女皇宠溺张氏,却无人上疏谏阻,毕竟二张也是迎立武显的功臣嘛,还有人竭力逢迎以助女皇之兴,郁林王李千里便是其中之一。

    李千里原名李仁,是吴王李恪的长子,昔日李恪被长孙无忌诬陷而死,李仁流放岭南长达三十年,武曌至革命之际对李氏大加屠戮,唯独对他家网开一面,并盛赞其为“吾家千里驹”,解除其流放之苦,并授予刺史之职。李仁自知这是女皇见他家支系衰败毫无威胁,故作宽宏之态,所以竭力献媚以求自保,先是依女皇之言改名李千里,又在劝进等事情上表现积极;武曌倒也投桃报李,先后任命他为唐、卢等州刺史,又晋升郡王,授岭南讨击使之职。李千里小有心计,知道自己身份尴尬,无论到哪儿当官都不问政务,差事一律推给属下,整日挖空心思讨好女皇。这年新春入京述职,他又给女皇献上礼物——两名小宦官。

    这俩宦官年方十五,乃是岭南獠人,因家族牵扯叛乱阉割为奴。虽说是阉人,却相貌清秀聪明伶俐,李千里一眼就挑中了,召入府中精心调教以邀圣宠。因女皇自诩佛陀,他还很贴心地给这俩宦官改了名字,一名金刚,一名力士,喻为佛陀身边的护法。武曌见了这对玉娃娃般的小宦官果然很喜欢,叫他们侍奉在身边,命高延福收他们为养子,自此宫廷内外呼此二人为高金刚、高力士。

    年轻英俊的男宠整日陪伴,聪明伶俐的宦官侍奉在侧,更何况还有太子、相王、太平公主及武氏诸王时常入宫问安,这样的晚年生活可算幸福至极,但武曌并没有满足,不久又在禁中设立一个特殊的官署——控鹤监。

    鹤不但羽翼洁白、高挑美丽,还是传说中的仙鸟。据《列仙传》记载,春秋周灵王之太子姬晋,字子乔(又称王子晋、王子乔),天性聪明,精通音律,游历于伊洛之间,十五岁得道士浮丘公点化,于缑氏山骑白鹤飞升。自此他成了后人追慕的神仙,鹤也成了仙家不可或缺的坐骑,竹林七贤的阮籍曾有诗云“朝为媚少年,夕暮成丑老。自非王子晋,谁能常美好?”武曌以“控鹤”命名可见有解脱俗务、悠闲自在之意,也可见这个官署与朝政无关,纯是享乐之用。控鹤监坐落于武成殿以北、迎仙门以内的集仙殿,属于内宫之地,她可以在此赋诗弄乐、饮酒下棋,甚至召幸男宠优伶为乐。

    这一官署设立后张昌宗、张易之当仁不让,分别荣任控鹤监、控鹤丞,其下又设左右控鹤各二十名,官秩从五品下,多由年轻的公侯子弟充任。而除他们之外,御史中丞吉顼、殿中监田归道、夏官侍郎李迥秀、凤阁舍人薛稷、正谏大夫员半千、通事舍人姜柔远等人也兼领控鹤府内供奉。皇帝享乐的地方何以要让这么多外官介入?原来武曌还有另外一个心愿——自魏文帝曹丕编撰《皇览》创立类书(大型资料性书籍,类似百科全书),历代帝王纷纷效仿,不但用于参考资治,也是国家富强、文教昌明的体现。梁武帝编《寿光书苑》、隋炀帝编《长洲玉镜》、唐高祖编《艺文类聚》,李治更是曾编修《瑶山玉彩》《东殿新书》《文馆词林》等鸿篇巨著,动辄几百上千卷;武曌虽然也曾编修《臣轨》《少阳正范》等书,与李治相比则望尘莫及,而今武周社稷不知还余几日,不如在最后的时光里完成一件雕龙壮举,让后世铭记她这一朝的文艺繁华。因此她将一批颇有声望的外臣纳入,并挑选李峤、徐坚、薛曜、张说、阎朝隐、徐彦伯、刘知几、沈佺期等二十余位文采拔群的大臣,组织他们编书。

    这部书的底本是太宗至天皇年间编纂的《文思博要》,最初是由高士廉、魏徵、房玄龄等十六位大臣汇编,贞观十五年初步完成,天皇时又由许敬宗、崔行功、张大素等人完善,收录古今逸闻、诗词歌赋,诚如该书序言所说“总质文而分流,混古今而共辙。万物虽众,可以同类;千里虽遥,可以同声。义出《六经》,事兼百氏。究帝王之则,极圣贤之训”。但再详实的类书也不可能把古往今来所有图书搜罗全,况且收录的只是儒家的著述。武曌却独出心裁,欲在此书中再加入历代僧道的作品,改名《三教珠英》,使之融合佛、释、道三家思想,这在类书编纂史上是前无古人的创举。

    著书立言留名千古,而且可以经常入宫与皇帝接触,对仕途大有帮助,这些文人谁不愿参与?沈佺期、张说、崔湜之流都是二三十岁的晚生才子,一门心思想往上爬,自然求之不得。年迈保守之人就不然了,员半千已七十七岁高龄,他原名叫员余庆,咸亨年间连中八科制举,被时人誉为“五百年一遇之贤者”,故而改名“半千”,因冒罪开仓救济灾民受到李治关注,召为弘文馆学士;武曌也曾对他极为赏识,明堂礼便是他和韦叔夏、祝钦明、郭山恽等当世大儒制定的,先后受赐的锦缎多达千余匹。但员半千是传统儒家士人,对男宠甚是不屑,也不愿与浮华逐利的后辈文人为伍,于是公然上疏反对设立控鹤监,惹得武曌大不痛快,将之贬为水部(工部四司之一,掌管水利工程)郎中。

    对中下层官员可以压制,对社稷老臣则不便轻易处置了。环顾当朝资历最老者莫过王及善,而且这位老宰相有出入禁中之权,也正因如此他对控鹤监很看不惯。有时武曌与二张饮宴,众文人陪侍在侧,有的献诗作赋、有的吹笙弹琴,不但与伶官优人杂坐,甚至上官婉儿等女官也参与其中,哪有半点儿君臣礼数?故而每逢宴会他总向女皇谏言。武曌碍于他年纪比自己还大,不便说什么,只是诺诺听着。但对那群年轻文人而言,陪伴女皇看似游戏,实是幸进之途,没有宴会他们怎么升官发财?故而私下颇多诋毁,说王及善不学无术、年老糊涂,他担任内史是“鸠占凤池”,还抓住他不干实务整日纠察百官仪容、不准官员骑驴入宫这些点不放,给他起个绰号叫“驱驴宰相”。

    诚然王及善不以学识著称,又能指望一个八旬老叟做什么?整肃风纪出于一片忠心,也是老人家唯一力所能及之事,如此贬损未免苛刻。但众口能铄金,风言风语听多了武曌也觉得不耐烦,有一次王及善又来向她提意见,她委婉地笑道:“卿已年高,为国忧劳朕实不忍,不如回家陪陪妻儿,享享儿孙绕膝之乐。”王及善情知这是女皇嫌自己烦,叹道:“中书令岂可一日不见天子?”一气之下回家称病,上表章请求辞官。武曌当然不准,王及善身侍唐周五代帝王,是朝廷的颜面,也是李武一体的象征,怎能轻易罢免,便又派宦官去抚慰。

    此事传扬开,女皇对男宠及那帮“珠英学士”的庇护众所周知,狄仁杰专心于政务,对女皇的私生活能忍则忍,但朝野议论纷纷他也有些看不下去了,操劳政务之余不得不入见女皇,要求严明礼法。这次武曌确实感觉不好意思了,于是有所收敛,不过很快张氏兄弟给她出了个好主意:“既然朝中规矩甚多,陛下何不离京游幸?出了洛阳城谁还能追着上谏?”

    武曌当即动心——她早年跟随李治多次巡游,反而是自己称帝后种种烦恼缠身,除了封禅嵩山再未离开过京城,反正现在闲暇无事,何不出去逛逛呢?于是她立刻收拾行装,带着男宠、宦官、宫女以及几位年轻潇洒的文士,在羽林军护卫下趁着大好春光愉快登城,朝中重臣中只有武三思一人随行。不过在她离京前,她还是对政事堂做了调整,罢武攸宁为冬官尚书,这明显是出于巩固武显之位的考虑,既而又补夏官侍郎姚崇、凤阁侍郎李峤为同平章事。

    此番巡幸的第一站便是伊阙。此地位于洛阳城正南五里,因伊水(今伊河,黄河支流之一)中流,东西两山对峙而立(今东山名香山、西山名龙门山),如天然之门阙,故而得名。这里不但风景壮阔,而且地势险要,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战国之时秦国东侵,大将白起在此大破韩魏二十万联军,由此开启秦国统一大业。隋炀帝营建东都,勘察地形来到此处,不禁惊呼:“此非龙门耶?”遂决定让洛阳的南门正对此处,也因此伊阙得了两个响亮的别号,一曰“龙门”,一曰“天阙”。不过更引人瞩目的不是这里钟灵毓秀的景色,而是人力雕琢的宗教艺术——佛窟。

    开凿佛窟的风气源于天竺,本是末法时代的标准,僧众为避免佛教消亡塑像立碑,以免后世遗忘,而传到中原后却演变为宣扬佛法、祈求功德的方式。伊阙的佛窟始于北魏,孝文帝元宏笃信佛教,自他开始在伊水两岸的山上开凿石窟,后来北周、隋、唐无不跟从效仿,至今大小石窟佛像多达数万,法相各异姿态万千,也承载着历代帝王对太平盛世的期望。

    当然,所有石窟中最令人惊叹的便是咸亨年间塑造的卢舍那佛,不仅因为这座佛像高达六丈格外醒目,更因为它是按照女皇的相貌塑造的——昔日李治感念武曌在他重病期间的辛劳,决意开凿大佛,而且特请净土宗善导大师督造此像,耗时两年多才完成,也就此树立武曌在佛门信徒中的崇高地位。

    望着这座二十多年前塑造的佛像,武曌感慨良多——卢舍那是佛祖三身之一,象征智慧广大、光明普照;而如今她已改名为“曌”,日月凌空、自诩佛身,已满足昔日宏志,为何心中仍有失落感呢?二十六年过去,石像依旧端庄秀美,而她抬手摸了摸自己的面颊,早已皱纹堆累。无论有多大的权势,流逝的岁月永远回不来!而这尊佛像却永远铭刻了她的青春,也铭刻了李治对她的爱。她曾对这一切弃如敝履,现在想来这未尝不是此生莫大的幸福……

    武曌不愿当众露出哀婉之色,于是把脸转开,可目光所及处又看到一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