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南国江山-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另外,新军里肯定也需要一个德望深厚,能够镇得住场子的人来担任总教官,杨渥选择的是一个名叫丁袗的老将领,是个都指挥使,当年杨行密在庐州起兵时他便加入了,后来虽然没有什么大的功绩,但胜在沉稳,不断积小功成为都指挥使。

    丁袗德望深厚,但为人非常低调,而且深知进退,明白如今的淮南正是新旧两代人权利交接的时候,既存在机遇,同时也有巨大的风险,所以他很早就递上了辞呈想要回家养老,后来在杨渥的劝说下才来这里担任总教官了。

    搞定了教官的人选后,新军的也就正式建立,开始逐渐走上正轨,而杨渥也能从这些繁杂的事情中抽出神来。

    这天,杨渥刚刚从他的母亲史氏那里问安出来,便被他父亲派的人给请到了前厅书房之中。

    “什么?徐温上书说要搞军政分离,还主动提出辞去军职,只负责民政?”杨渥瞪大眼睛满脸不可思议的看着手中的这道奏章。

    就在刚才,一封从苏州紧急送来的奏章被摆在杨行密的桌案前。奏章中,徐温提到,自从淮南彻底平定至今已有十余年,虽然杨行密一直要求各地宽以待民,休养生息,但各地百姓依旧生活困顿,比起战乱时来好不了多少。

    徐温说,这其中的原因主要在于各地担任刺史的多是军中武将,本来就不擅长治理民政,加上他们还要忙于军务,就更没时间去处理民政了。

    他还特意举了个例子,说他在接任苏州刺史的职务后,整天都忙于政务,比如即将来临的秋赋,他就发现如今秋赋使用的账册居然还是十几年前的老账册,有的家庭的田地早就卖出去了,但还是需要按照旧账册上写的来缴纳赋税,而有的家庭则刚好相反,在这十几年中变得富裕了,但因为旧的账册上没有他们的田地信息,结果他们根本不需要缴税。

    这种种情况都需要徐温去理清,让他深感地方的治理实在不易,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再去担负带兵打仗的职责。

第207章 徐温的上书(续)() 
苏州的情况是如此,想来其他各州的情况也差不多,所以徐温主张实行军政分离,让那些担任刺史的武将或者选择以后专门负责带兵打仗,而将治理民政的事情交给更加擅长的文官去做;或者选择专门负责文治,将带兵打仗的职责交给他人。

    在奏章的最后,徐温又提到,他本人不擅长带兵打仗,倒是对治理地方有些心得,所以恳请杨行密同意他辞去军职,今后做个只负责民政的文官。

    看完整个奏章后,杨渥不禁皱起了眉。

    军政分离可不是件小事,牵扯的关系实在太多。他不知道是有人泄露了他正在准备军政分离的计划,还是说徐温的奏章只是个巧合。不过不管如何这封奏章已经递上来了,而且说不定里面的内容已经泄露出去了,再想在暗中为军政分离做准备是很难了,这无疑打乱了他之前的计划。

    “难道是朱思勍他们有谁不小心泄露了秘密?还是说眼前书房中的这几人里面有人泄密了?”杨渥不由思索着。

    一旁,严可求似乎看出了他心中的疑惑,站出来苦笑道:“世子殿下,这件事却是在下的失误,前些日子徐使君的公子徐知诰来拜访我,在与他聊天的时候无意中提到了世子殿下关于实行军政分离的计划,可能就是这个原因才让徐使君得知消息的吧!总之,这件事的责任全都在在下身上,还请世子责罚。”

    严可求心中有些惭愧,他觉得自己向徐温泄露秘密本来就有些对不住杨渥,如今又以言语相欺,就更加不好意思了。不过他也没有办法,徐知诰对他提到的杨渥对徐温有敌意的事情毕竟难以说清楚,也没法明说,所以只能用自己在无意中泄露秘密的理由来解释了。

    事实上,严可求也没想到徐温竟然这么快就做出了决定并且采取了行动,按照他的想法,应该是先和杨渥进行沟通,按照杨渥的安排了进行上书。就像李承嗣和李神福二人那样,虽然很早就做好了上书的准备,但要等到杨渥下达命令后再采取实际行动。

    不过严可求却不知道的是,当徐知诰将消息传到徐温那里时,却让徐温心中更加惊骇起来,因为他以前还没意识到,但如今被徐知诰一提醒,他就回想杨渥以前每次和他见面时态度总有些奇怪,似乎有些堤防的意思,不过那时候徐温并没有多想,毕竟他和杨渥也是第一次正式打交道,杨渥对他有些提放也很正常,加上杨渥后来又推荐他做了苏州刺史,所以徐温也就没把当初的那点奇怪感觉放在心上。

    但加上如今徐知诰的感觉,那问题就有些大了。思来想去,徐温最后还是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得罪了杨渥,但在应对措施上他却想明白了。

    他觉得与杨渥直接对抗是不可能的,他刚到苏州没多久,一点根基都没有,如何与杨渥对抗?而且他手下也没多少军队,自己又不擅长带兵打仗,就更不可能造反了。

    至于说投降其他势力,周围的也就钱镠距离比较近,不过苏州与钱镠的杭州之间还隔着一个嘉兴,嘉兴守将张可宗可不是他的人;再加上如今的钱镠正在极力避免与淮南发生冲突,所以投降钱镠的办法也不可取。

    既然不能对抗,也不能投降别的势力,那就只好按照严可求说的,主动提出辞去军职,帮助杨渥做好军政分离的事情,以此功劳来作为投名状,向杨渥示好。

    想来只要杨渥还有志于做一个好的统治者,就不会对他这种既有资历,有功劳,而且还主动向他靠拢,又没犯什么错误的人下手吧。

    所以徐温按照严可求的建议立即付诸行动,结果使得杨渥也有些措手不及。

    杨行密不等杨渥开口便摆摆手道:“好了,这件事不怪你,你毕竟当过徐温的幕僚,与他的公子在交谈时泄了密也情有可原,只是以后要注意就是。”

    见他如此说了,杨渥也只好点道:“父亲说得没错,如今事情已经发生了,再追究责任没什么意义,还是讨论一下该如何应对这件事吧!严先生,你来说说这件事对我们都有什么影响?”

    杨渥口中说着,心中却感叹着,严可求与徐温关系实在不一般,看来以后在用他的时候还真得防着点。

    “影响的话肯定会有一些,最主要的影响还是现在许多准备都还没做好,若是贸然实行军政分离,万一出现什么****,要应对起来就有些麻烦了。”

    杨渥点点头,这的确是个问题,如今各地刺史都是军、政、财一把抓,虽然不是节度使,但与节度使的权利也差不多;如今杨渥想要实行军政分离,这肯定会受到一些刺史们的反对,倒不是说他们敢于直接抗命,毕竟有广陵城外数万大军镇。压着,还有刚刚平定田覠叛乱的威势震慑着,应该还没人有这个胆量敢于直接对抗。

    不过不敢直接对抗不意味着他们就不会反对,许多刺史都已经在当地经营多年,根基比较深厚,若是他们暗中鼓动当地势力搞些暴乱等,虽然不会对整个淮南造成冲击,但大小也是个麻烦。

    此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些处于边境地区的州刺史,他们会不会就此投降别的势力以保全自己的权利?要知道,越是边境地区,节度使府对他们的掌控力就越小。尤其是北方靠近朱全忠势力的州刺史,当初为了拉拢他们,同时也是为了保证当地刺史能够集中力量对抗北方强敌,杨行密给那些刺史的权利非常大,人事任命都是由当地刺史说了算。

    甚至有的刺史在死后还会将自己的位置传给他们的后代,比如杨渥的那位大姐夫刘仁规,历史上刘仁规的父亲在濠州刺史的位置上病死,刘仁规接任,后来刘仁规死去,其子再一次接任,连续三代人都是濠州刺史。

    若是这些边境地区的刺史投降别的势力,那才是对淮南的巨大危害,由不得杨渥等人不谨慎对待。

第208章 问题() 
只听严可求继续道:“按照咱们的计划,这一次军政分离的计划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内地各州的刺史改为文官担任;第二个方面是边境各州的刺史继续用武将担任,但考虑到许多刺史在当地已经经营多年,为了防止尾大不掉的情况出现,所以这些刺史的具体人选也有有所调整;第三个方面便是与军政分离计划相配合的军队整编计划。”

    “这三个计划本来应当在时机成熟后同时进行,以集中解决问题。如今因为徐使君的上书,恐怕咱们不得不提前进行了。”

    这时候,已经完全接任的掌书记殷文圭问道“那以严先生之见,如果现在就实行军政分离,会有哪些地方可能出现****?”

    “不好说,如今毕竟是乱世,人心难测,谁也说不清楚在这种情况下各地刺史会作如何反应。不过在下觉得,将内地各州的刺史改为文官担任这一点受到的阻力应该是最小的,这几个州毕竟距离广陵最近,节度使府对这些地方的掌控较强,而且其中的润州已经是由王令谋担任了;升州的李神福将军也不必担心,其余几个州只要大王稍加安抚,应该没什么问题。”

    “你说的不错,那么第二个方面呢?”杨渥问道。

    “第二个方面,对各边境州的刺史进行调整,这一点的话,苏州、湖州、宣州、寿州都是新任命的刺史,不需要调整,其余州里面,因为种种原因,在下觉得最容易出问题的在两个地方,若是这两地处理的好,没出乱子,那么别的地方也能保持稳定;反过来,若是这两地处理得不好,别的地方也可能会出现动荡。”

    “第一个地方是光州!”严可求道。

    光州那边因为靠近蔡州,加上一些历史原因,当地豪强势力的力量很大,而且许多都与当年的蔡州军有关系。当初朱延寿率军攻破光州时取了巧,这才打下了光州。但后来随着朱全忠势力的卷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