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南国江山-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天有空的时候多在你媳妇身边陪陪她,我这里可以少来点。她是大王的女儿,世子殿下的亲姐姐,她的孩子也是大王的外孙,世子的外甥。到时候你带着她们娘两去趟广陵,多和大王还有世子交流一下,或许还能补救。”

    “另外,你这次去广陵,将你小弟也带去,那孩子很机灵,也很讨人喜,上次大王见到他时便很喜爱,曾经多次夸赞过他。而且,听说世子殿下正在为他的亲弟弟寻找伴读,这一次你去广陵就把他留在节度使府吧,给大王的二公子当个伴读也不差。”

    “小弟?他今年才三岁啊,是不是太小了?而且,如今二公子年纪还小,又能济得什么事?即便将来二公子长大了,只怕也难以与世子抗衡啊?”刘仁规有些疑惑,让自家媳妇回广陵这点很容易理解,不过将自己小弟送到杨渥的弟弟杨隆演那里,却有些看不明白,还以为刘金是想让他支持杨隆演,将来与杨渥争夺权力。

    其实,刘仁规能被杨行密看中选为女婿,在为人上自然也不差,对自己父亲极为孝顺,对妻子也算不错,对小弟也比较友爱,可惜就是权力欲 。 望有些重,所以有时候不免被迷惑了心智,作出一些傻事来。

    “愚蠢!我怎么生了你这么笨的儿子!”刘金气得要吐血,连连咳嗽,好半晌才接着说道:“世子即位已成定局,二公子如今才六岁,如何能与他抗衡?让你小弟去二公子身边当伴读,不过是找个理由好将他留在节度使府,这样你弟弟从小在节度使府长大,将来自然会得到世子的重用!”

    刘仁规这才明白过来,见刘金的病情又有发作的迹象,连忙上前为他喂药。

    ……

    在刘金的劝说下,刘仁规总算没有做出进一步的动作,而濠州也因此避免了一场动荡。不过濠州的局势没有恶化,但光州的局势却迅速出现大变。

    在唐末,若要说到天下局势,就不得不提一位重要的人物,这便是蔡州奉国军节度使秦宗权。

    中和三年(883年),黄巢起义军退出关中,进入河南。当时秦宗权率部迎战,却为起义军所败,于是投降黄巢。

    第二年,黄巢起义军被李克用的沙陀军大败于山东,黄巢本人也在狼虎谷被杀。自此,完全失去控制的秦宗权,野心也随之极度膨胀起来。

    光启元年(885年)二月,秦宗权在蔡州称帝,国号仍沿用齐,以示继承黄巢之传统,并大封亲信为官,建立起自己的******,并分兵攻取了陕州、洛州、怀州、孟州、唐州、许州、汝州、郑州等二十余州,一时成为中原地区实力最为强大的军阀集团。

    在他的淫 。 威之下,即便是朱全忠那时候也只能与其他几个节度使联手起来与之对抗。

    而秦宗权为人极其残酷,所克州县无不焚杀掳掠,百姓或被杀绝,或逃散殆尽,因此军队的后勤补给很成问题。秦宗权却并没为此发愁,他下令部下杀光当地百姓,再把尸体用盐腌制起来充作军粮。

    因此这个军阀集团在成为当时害民最烈的强盗团伙的同时,也成了人人喊打的对象,所以在他们内部反而比较抱团。

    后来,秦宗权被剿灭后,他的许多残部却留了下来,并且形成了一系列新的军阀势力。

    光州,便是众多秦宗权的残部之一。

第217章 光州() 
秦宗权虽然被众多节度使共同剿灭了,但随着秦宗权的败亡,曾经的反蔡州军联盟也迅速瓦解,朱全忠、朱瑄、朱瑾这三个曾经的结义兄弟也迅速决裂,为了争夺中原霸权而展开激战。

    于是,那些秦宗权的残部就存活了下来,形成一个个新的军阀势力。

    这些新势力中,一部分像孙儒那样继续残害百姓的,虽然能猖狂一时,但因为始终得不到民心,所以最后还是被剿灭了。

    另一部分则吸取秦宗权等人迅速败亡的教训,开始发生转变,不再像以前那样大肆残害百姓,反而加以安抚,恢复生产,再加上他们运气比较好,所处的地方没有什么强大的藩镇,所以逐渐在唐末众多势力中存活下来,甚至发展壮大。这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被杨渥视作心腹大患的湖南马殷。

    而除了这两种情况外,还有一种蔡州军的残部也保留了下来。这一部分残兵的实力其实并不算差,不仅保留了当初蔡州军的那种虎狼作风,而且兵力数量也有不少。只不过他们的运气较差,相对于周边势力来说实力却差了很远,无法在周边强大藩镇的夹缝中独 。 立存在,所以只能选择投靠一方。

    光州的情况便是这一类,地处淮南和朱全忠这两大强藩之间,根本没有独 。 立存在的可能性。

    不过,他们作为蔡州军的残部,当初与朱全忠也是死敌,而淮南虽然也剿灭了蔡州军的残部孙儒军,但与光州的蔡州军残部却没什么仇怨,所以七年前,当朱延寿率军以有些取巧的手段袭破光州时,当地的的蔡州军残部就顺势投靠了淮南。

    不过当时清口大战还没爆发,淮南面临着很强的北方压力,所以对光州的这些蔡州军残部也非常纵容。而且为了不刺激到他们,杨行密特地任命了孙儒军的降将,曾经也是蔡州军一员的柴再用为光州刺史,同时,柴再用带去的军队也只有一千多人,而当地蔡州军的残部却有四千多,所以柴再用在当地基本没什么话语权。

    不过随着这一次军政分离政策的实行,光州的这种平衡状态自然被打破,当地蔡州军残部都意思到了局势的不妙;而等到杨渥正式宣布任命李遇为光州刺史,并且带兵五千前去上任,这显然是来着不善。

    这些蔡州军残部同样不是什么善类,对外来者抱有极大的敌视,所以很早以前柴再用就被他们架空了。

    而这几年,这些蔡州军的残部虽然比当年秦宗权时代收敛了许多,但在残害百姓方面却并不比当初要好多少,因此在淮南也颇受诟病。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初与朱全忠之间的那点仇怨也逐渐淡去,而许多人又重新不满足于一辈子待在小小的光州;尤其是,光州经过他们多年的盘剥,早就民不聊生了,按照蔡州军的习惯,也是时候换换地方了;再加上,这几年朱全忠的势力越来越强,声势之大远在淮南之上。所以很多人渐渐有了背叛淮南投靠朱全忠的想法。

    杨渥还记得,历史上就在明年,光州便发生了叛乱事件,当地势力赶走了柴再用,投靠朱全忠。

    那时候,朱全忠早就彻底击败了王师范,大有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气势,又完全掌控了朝中局势,势力几乎达到了最巅峰,所以在得知光州叛乱后,立即亲自带领大军南下接应,围困光州的淮南军队只好撤离。

    而杨渥之所以力主要动光州,一来是为了用光州立威,二来也是想要提前激化矛盾,赶在朱全忠腾出手来之前就解决掉光州问题。

    如今随着杨渥开始实行军政分离,他的目的显然达到了。

    八月初,就在整个淮南忙于秋收之时,光州叛乱暴发,当地蔡州军残部共推一个叫王言的都头为首,发兵攻打柴再用的刺史府。

    柴再用虽然提前有准备,但依旧寡不敌众,最终率部只能逃出城外,等待援军。

    当天,叛军在光州大肆掳掠,又派遣使者北上请求朱全忠派来援军。

    消息传到广陵后,杨渥反而松了口气,知道该来的总是要来的。叛乱在这个时候爆发,总比在明年爆发要好,至少不需要直接面对朱全忠亲自率领的大军。

    他知道此时淮南上下许多人都在看着,若是应对得好,军政分离的事情差不多就能成;应对得不好,难免别的地方不会出现波澜。

    杨渥的应对方式当然是出兵弹压,面对叛乱其实也没别的选择。不过如今杨渥需要坐镇广陵,不可能亲自率兵前去,这统兵将领的人选就需要好好考虑一番了。

    目前淮南能打的将领,自然便是已经被杨渥任命为都督或者都指挥使的几人了。

    不过六个都督之中,李神福与王茂章出征在外,周本在杨行密身边,台濛镇守宣州,李承嗣镇守寿州,杨渥自己又要镇守广陵,都不能轻动,所以只能在都指挥使中选择。

    最后杨渥决定让秦裴为招讨使,率军五千人,再加上李遇将会带去的五千州兵,以及柴再用的数百残部,应该是足够了。

    其实按照杨渥的想法,这次平叛最好的带兵人选却是柴再用。

    别看柴再用在这个时期还不出名,而且他担任光州刺史多年,却始终只能做个傀儡,所以在淮南被许多人称为无能刺史,很受人轻视。

    不过杨渥却知道这个柴再用的能力其实很强,是李神福、台濛这一批老将之后最能征善战的将领,统兵之才不比周本、王茂章他们差。这一次杨渥力排众议让他担任都指挥使就是这个原因。

    不过如今军队整编还没彻底完成,柴再用手中能用的兵力只有他手中那几百人,临时给他增加兵力显然不现实,容易出现指挥不协调的问题。

    好在用秦裴为将也不差,还可以为刚刚任命为都指挥使的他刷刷功劳。所以,在得知消息的当天,秦裴便率军离开了广陵,速度之快,让淮南上下咋舌不已。

    Ps:有人提到杨渥姐姐的儿子应该是杨渥的外甥,这一点的确是作者的失误,已经改正,多谢指教。

第218章 各处战局() 
青州城外,一场大战刚刚结束,战场之上满是尸骸。

    淮南军的大营之中,虽然今天与梁军的交战并不顺利,但王茂章的部将们脸上都有些兴奋,仿佛还没有从战场厮杀的兴奋中清醒过来一般。

    自从朱全忠听说朱友宁死后,便亲自率领二十万大军日夜兼程前来,在抵达临朐后,便命令各将领攻打青州,王师范率军出城迎战,但被朱全忠麾下将领杨师厚给击败。

    之后,王茂章示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