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南国江山-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若是钟传对他不满意了,只要一纸命令就能废掉他的继承人身份。

    所以钟匡时很明智的选择了答应钟传的吩咐,不过日后钟传死后会如何,那还不是自己说了算。

    听到钟匡时答应下来,钟传终于松了口气。

    如今执掌淮南的乃是杨渥,是他的女婿;而他如今已经六十多岁了,执掌江西近三十年,当年他拥有江西之时,杨行密都不过是个庐州刺史而已。

    让他这个即将老死的人去向一个后辈低头顺服,这一点他是无论如何都做不出来的;所以只能希望自己儿子能够明智一点,看清楚形势,不要做逆天之举。

    福州。

    对于淮南这个南方霸主,王审知一直以来都是以一种逃避的心态对待的。

    王氏一族本来不是福建本地人,而是起家于如今被淮南占领的光州。

    二十多年前,天下大乱之时,寿州人王绪起兵占据光州,被当时的蔡州军秦宗权任命为光州刺史,正式成为蔡州军中的一员。

    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就是在那个时候投靠了王绪。

    后来王绪因为没能按时完成秦宗权给他的军令,害怕秦宗权杀他,于是率领五千蔡州军一路南下,最终进入漳州。

    而王绪因为猜忌部将,使得众将人心惶惶,最终被众将推翻,转而推举王潮担任主帅。

    此后十多年,王潮以漳州为根基,凭借手中从北方带过来的五千蔡州精兵,逐渐占据了泉州、汀州、建州以及福州,成为名副其实的福建王。

    八年前,王潮病重,临死前并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儿子,也没有传位给自己的二弟王审邽,而是选择了传位给三弟王审知。

    王审知则十分谦让的将职权让给二哥王审邽。

    王审邽则认为王审知有功,推辞而不接受。王审知于是嗣位,自称福建留后,上表告知朝廷。

    这段王家兄弟相互礼让的事迹在当地一时传为佳话。

    如今转眼多年过去,王审邽也同样病死了,只留下他独自执掌福建。

    如果说刚开始执掌福建的时候,他心中还有些兴奋的话,那么这么多年下来,他的心中就只剩下惶恐不安了。

    这个时代的福州可是名副其实的不毛之地,人口稀少,物产也不丰富。

    所以以绝对的实力来看,福建的实力比之江西还要弱了很多,更不用说与淮南相比了。

    当江西都在为淮南的强大而感到惶恐不安时,王审知自然也不例外,尤其是越王钱镠被消灭之后,淮南如今与福建已经接壤了。

    好在,让王审知感到安心的是,福建地势偏远,而且多山地,淮南即便想要讨伐他,也很难派出太多的兵力;此外,因为有江西在前面顶着,福建这边感受到的压力还是很小的。

    所以王审知一直一来都以这两个理由来安慰自己,不愿正视淮南的威胁,而是一心放在了治理内部,巩固根基上。

    他厉行节俭,多行德政,劝课农桑,宽刑薄赋,境内大安;又大力发展海上贸易,与占城、真腊等地多有来往,再加上去年朝廷派人来加封他为琅琊王,更是让他声望大振,深得福建百姓的拥戴。

    这些都让他觉得,淮南一时威胁不到他,没必要为此感到担忧。

    然而这一次淮南大胜梁军的消息却让他明白,淮南终究是一个他无法逃避的问题,该如何面对是他必须尽快做出的选择。

    二十万梁军都被淮南击败了,出兵北伐更是号称三十万大军,这种实力福建如何能抵挡?

    即便福建地势偏远,难以派出大军来讨伐,但以淮南军的战斗力来看,即便淮南只派出少量军队,福建也未必能够抵挡住。

    更重要的是,听说江西钟传已经卧病不起,或许要不了多久就会病死;他的几个儿子都很懦弱无能,看来江西落入淮南手中也是为时不远了。

    到时候失去了江西这个挡箭牌后,福建就会面对更多的压力;若是到了那个时候再来筹谋如何应对淮南,只怕就已经迟了。

    想到这,王审知终于下定决心,不管如何先派个使者前往广陵为淮南大败朱全忠道喜,先与淮南取得联系,再徐徐图谋日后。

    不久,王审知以长子王延翰为使者出使淮南,传达交好之意。

第三百一十三章 海堤() 
宿州古称符离,因为位置显要的缘故,一直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淮南为了夺取这里,曾经多次兴兵北上,尤其是三年以前的那一次,杨行密亲自率领六万大军北伐,结果在宿州城下苦战一月,最终因为粮草不继而被迫退兵。

    此时,在宿州之南四十里地的蕲县,杨渥将北伐大军的指挥部设在了这里。

    正如淮南在面对梁军南征时选择了坚壁清野一般,这一次淮南军北伐,梁军同样选择了以坚壁清野的办法对付淮南军。

    所以当杨渥率领大军抵达蕲县时,城中百姓基本上已经跑光了,粮食辎重也大批藏了起来。

    对此杨渥并不在意,他与朱全忠不同的是,淮南军掌握了水军的优势,所以后勤方面十分畅通,不必担心被梁军截断。

    唯一让他头痛的是,全部辎重都要从后方运输的话,广陵储备的粮食到底能够坚持多久。

    “粮草辎重方面暂时还不需要担心,属下不久前刚刚收到了骆知祥的来信,他说今年收成极好,各地大获丰收,尤其是占城稻的逐渐推广,使得粮食收成比往年多了许多。所以今年的秋税应该能按时完成。”高勖笑着说道。

    推广占城稻,这是他亲自在抓的一件事,如今占城稻收益明显,这不仅是他的一件大功劳,更重要的是,因为占城稻的推广,将会为此而养活更多的百姓,这才是他最为看重的。

    “殿下,这占城稻经过这几年的逐渐试种,基本上可以肯定它的确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尤其是耐干旱,生长期短的特点,对于增加粮食产量实在是太重要了。所以属下建议从明年起逐渐将占城稻推广到整个淮南各地!”

    杨渥点点头,如今看来推广占城稻的时机的确是成熟了,不仅验证了它的适应性和优越性,让淮南上下官员都心服口服,而且如今占城稻的种子也足够向各地推广了。

    “等这一仗打完,回到广陵后,高先生写一个奏章上来,孤让大家讨论一番,若是大家都觉得没问题,那么就开始推广吧!”杨渥同样带着喜色说道。

    接着,他又继续问道:“如今广陵那边有什么新的消息没有?我父亲的身体如何?”

    杨行密虽然重新出来执掌淮南了,不过大部分事情,只要不是急需处理的,都会转送到军前来由杨渥处理,他只负责处理那些紧急事物,这也是考虑到他的身体需要休养才这样安排的。

    “殿下放心,大王身体好得很!而且……”说到这,高勖脸色有些古怪的道:“而且殿下或许要不了多久又要多一个弟弟或者妹妹了!”

    杨渥有些哭笑不得,这算什么?感情让杨行密退下来后就整天造人去了。

    不过只要老爷子喜欢,杨渥自然没什么意见。

    “至于广陵的大小事务嘛,倒是有一件需要殿下亲自过问!”高勖接着道。

    由于军务繁忙,所以发到军前的政务杨渥一般也是让高勖总揽。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如果将来杨渥开国的话,有资格担任宰相或者首辅大臣的职务的,目前还只有高勖比较适合。

    一来高勖资格足够老,乃是和袁袭、戴友规一同投靠杨行密的;二来,高勖本来就担任过很长时间的掌书记,淮南的大小事务他都处理过,而且最近又负责统兵司的事务,对军务有一定了解;三来最近推广占城稻的事务已经为他攒足了功劳,让他担任首辅之职务是目前最合适的。

    除了他以外,其他的文官里面,周隐脾气太直,殷文圭能力似乎有些不足,严可求资历功劳都不够,骆知祥和陈彦谦等人就更不行。

    这样一来,除非杨渥准备让武将担任首辅大臣,否则就只能让高勖来。因此,这段时间杨渥逐步让他接触更多的政务,以为日后做准备。

    “殿下,事情是这样的,前段时间海陵传来消息,说是当地海堤年久失修,多处溃决,使得海潮倒灌、卤水充斥,不仅淹没了大量良田,而且毁坏了当地的盐灶,所以当地官员上书请求重修捍海堰。”杨渥一听当即引起了重视。

    淮南如今的税赋改成征收实物以后,现钱的来源就主要依靠盐、和茶这两项专卖。

    而茶专卖且不说,光是盐专卖,每年给淮南带来的收入就达到一百多万贯,占到淮南每年收入的五分之一。

    更重要的是,这每年一百多万贯的收入还不是盐利收入的最高峰,唐末天下大乱之前,淮南盐利收入每年可以达到三百万贯。

    如今虽然因为天下战乱,人口大量损失的缘故,导致食盐收入减少了许多,不过按照杨渥的估计,江淮盐场的收入应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首先一个就是晒盐法,如今的淮南使用的还是古老的煮盐法,也就是将卤水放在锅内用火熬煮成盐,这种办法不仅产量少,而且成本极高,特别是消耗木柴量大,煮成一石盐就要消耗木柴约四百斤左右。

    再加上高昂的运输成本,以及为了保证各方利益而不断加价,所以这个时代盐价高不是没有原因的,带来的问题就是很多百姓吃不起盐,以及私盐泛滥。

    所以杨渥估计,若是能将煮盐改成海水晒盐,肯定能大幅度提高产量,降低成本,从而减轻百姓负担,增加盐利收入。

    第二点就是重修海堤,江淮盐场濒临黄海之滨,如今的海堤还是一百多年前由淮南西道黜陟使李承负责修建的,因为年久失修的缘故,经常出现海水倒灌的现象。

    若是能重新修筑堤坝,解决海水倒灌的现象,不仅能大大造福当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