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南国江山-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启禀大王,目前还没有新的消息。”

    话音刚落,便听到远处有马蹄声传来,等来人靠近来,一问之下才知道,原来是李绍荣亲自赶回来了。

    李存勖连忙将其招过来问话。

    “大王,末将领兵为前锋,一路向南,除了少数敌军细作外,根本连一个敌军都没见到。末将后来抓了个喉舌,这才知道敌军主力基本都集中在平阴,到东阿一线。”李绍荣气喘吁吁的答道,显然一路赶来也非常疲惫。

    “这么说,吴王的打算是集中兵力准备决战了?”李存勖目光一闪就明白了杨渥的打算。

    若是杨渥只打算阻击晋军的话,那他应该将兵力分布在各地进行阻击,这样只要得到晋军渡河的消息就能尽快应对;但杨渥选择将大军集中起来,其目的显而易见。

    搞清楚这些后,李存勖接着问道:“有没有更具体一些的消息?比如敌军的士气如何,军力如何等?”

    李绍荣道:“这个末将却未能查明,不过从末将抓到的俘虏来看,敌军的士气还是很高的。当然,若是与我军相比肯定还有所不如。”

    他解释道:“当时末将领兵与三十多个敌军斥候遭遇,我军一方的战马速度极快,超过了敌军战马,所以很快就将敌军包围起来。但那三十多个敌军却悍不畏死的与我军交战,大部分最后都战死了,只有两个受了伤的被俘虏。”

    李存勖听了顿时脸色不怎么好。

    若是经过长达八个多月的围城战后,敌军的士气依旧这么高,那么此战就有些难搞了。

    当然,他也知道能被选出来作为斥候的一般都是比较精锐的士卒,士气高些也很正常。

    他沉吟片刻,最后下令道:“传令下去,明日上午太阳升起的时候,不管有多少军队渡河,大军都要立即出发,不得停留。李绍荣,你们日继续作为大军前锋,在前头开道。”

    “末将得令。”

    李存勖点了点头,“既然兵力难以与敌军相比,士气方面也难以占压倒性优势,那么便来场以快打快的突袭战吧。孤就不信这世上能有军队可以在平地上挡住孤的铁骑纵横!”

    他不再关注河面上的情况,直接回到自己的营帐,也不卸甲,直接找了件厚毛毯盖在身上,就着火堆闭目休息。

    ……

    第二天一大早,正如他下达的命令那样,当天色刚亮的时候,整个晋军营地便立即活了过来,无数将士们点燃篝火开始埋锅造饭。

    与此同时,原本还在渡河的船只大部分已经停了下来,只有少数船只还在继续摆渡,为大军运送一些急需的辎重。

    此时晋军作为主力的三支军队以及他们的兵器铠甲、粮草辎重等都已经安然运送过河,另外还有三千相对老弱些的军队也成功过河。

    这样一来,最终得以渡河的军队数量就达到了三万五千人。

    能够在短短一天时间内就把三万五千军队以及相应的粮草辎重全部成功渡过黄河,这等效率在这个时代不可谓不高;事实上这也是李存勖在北岸精心准备了大半年时间才取得的成功。

    若是放在大半年前,杨刘南城刚刚被吴军围困的时候,那时的晋军是绝对不可能有这么快的渡河速度的。

    至于西面与吴军水军的战斗,出乎意料的是,经过一夜的激战后,吴军最后居然被晋军击退了;换言之,如今渡口处依旧在晋军的掌控之中。

    这个结果让李存勖有些惊讶,毕竟吴军水军之强他早有耳闻,若不是畏惧吴军的水军,他何至于打仗打得如此束手束脚;而晋军的水军却不过是些旱鸭子临时凑数的,实力应该远远不如吴军才对。

    他却不知,其实他远远高估了吴军的反应速度,昨天晚上赶到战场的吴军水军并不多,仅仅是充当前锋的少数战船而已,其主力还留在后面,想要赶到至少还需要大半天时间才行。

    事实上这个时代的军队反应速度都很慢,吴军的表现其实已经很超出李存勖的意料了。

    而仅仅凭借前锋的少量军队,未能突破晋军的封锁却也正常。

    不过李存勖也不打算改变之前的命令。

    等到吃过点东西后,太阳也刚好升起,随着一声命令,大军随即出发。

    从刘家村渡河之后,一直到隔马山前,这一路上的地势都非常平坦,只有偶尔一些小河挡住去路。

    这样的地形对于骑兵众多的晋军来说实在是太适合不过了。

    所以李存勖命李绍荣领一千骑兵作为前锋,为大军扫清道路,同时清楚敌军的斥候;命石敬瑭领五千骑兵从右翼进军,命赵在礼率领银枪效节军从左翼进军,他自己则率领从马直和剩余的突骑作为中军,目标直指平阴吴军大营。

    而对于晋军的作战部署,不管是吴王杨渥,还是他麾下的那些将领们,此时却是半点都没有预料到。

    ……

    平阴县位于杨刘南城的东南方三十里处,其南方便是连绵的山区;而刘家村晋军渡河的地点则位于杨刘渡口的东北方大约六十里处,与平阴的距离则为七十里。

    当得到晋军渡河的消息时,包括杨渥在内,所有人都理所当然的认为,晋军的目标必然是直扑杨刘南城,与城中的晋军一起,里应外合,击破围城的吴军。

    他们是这么想的,自然打算照此去应对。

    事实上,这也是吴军一直以来的打算,那就是将关注重点集中在杨刘南城方向,准备着在那里与晋军来一场决战。

    不得不说,当战事来临的时候,吴军的这些将领们还是爆发出了极大的热情和较高的效率。

    之前因为大军轮替的缘故,从杨刘前方退下来的军队和后方补充上来的军队有些脱了节,从而导致部分营地出现混乱。

    但随着晋军渡河消息的传来,这些混乱迅速被平息下去:刚刚退下来的军队纷纷请命,希望能参加接下来的大战,而后方补充上来的军队则加快行军速度,希望能够赶得上决战。

    一大早,有新的消息传来,前去拦截的水军前锋未能突破敌军防线,在天黑之前就被击退了。

    不过那些水军将士从河面上观看晋军营地,发现成功渡河的晋军人数众多,至少都有两三万人,这个消息让杨渥等人深感惊疑。

    毕竟这么快的渡河速度,实在有些超出预料,所以杨渥觉得,或许是水军将士的判断有误,毕竟他们也只是从河面上观察到的结果,不一定很准确。

    接着又有消息说,有大批晋军骑兵在南下活动,并与吴军斥候发生冲突。

    等到了上午的时候,有不少传言都提到,晋军主力似乎已经离开了渡河场地,目前正在南下,不过斥候们并没有得到具体而准确的消息,一切都只能靠推测。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晋军一方的骑兵已经发起了大规模的清缴,他们骁勇善战,人数又极多,完全遮蔽了战场,让吴军一方的斥候难以接近。

    得到这个消息后,吴军将领们顿时吵翻了。

    刚刚率领军队从杨刘退下来的吕师周当即便站起来请命道:“大王,末将以为晋军这是想以最快的速度突击周将军。杨刘与晋军渡口距离不远,若是只敌军只以骑兵南下的话,大半天时间就能赶到。即便是带着步兵,只要行军速度快些,也能在今晚抵达。末将以为我等不宜久留,应立即出兵支援。”

    在这个时期,骑兵的行军速度自然极快,一天走个**十里都不是问题,而步军的正常行军速度大约在三十里左右,不过在极端情况下,许多军队也能做到日行六七十里。

    所以在得到晋军出动的消息后,吕师周顿时便坐不住了。

    他的意见很快就遭到其他将领的反驳。

    朱虔佑当即道:“我军兵力虽多,但目前还没有完全集结起来。若是现在就出兵的话,最多只能出动四五万人,此时出兵,太过匆忙,不如再等一两天再说。”

    李德诚同样主张先等待时机,他沉声道:“大王,臣以为所谓敌军已经出动的消息定然有误,敌军的渡河速度不可能那么快,仅仅一天时间就将三万大军全部运送过河,这等速度便是我军都未必能做到,以骑兵为主的晋军又如何能办到?”

    他的意见受到许多将领的附和:“不错,若是晋军主力尚未渡过大河,那么所谓晋军已经南下的消息自然就是假的。此时晋王应该还在渡口等待大军渡河,南下的应该只是晋军的前锋骑兵。”

    相比之下,老将李简此时却冷静许多,他对杨渥道:“大王,臣以为此时再争执晋军能不能在一天内将三万大军运送过河的意义不大,不管怎么说,敌军的骑兵已经南下,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他看向众将,沉声说道:“诸位将军,对于晋军骑兵的战力想必大家都心知肚明,而一天时间,就算不足以让三万大军渡河,但让一万骑兵渡河却是不难。诸位试想一下,若是晋军只以一万骑兵迅速南下,与杨刘的守军内外夹攻我军,我军能否抵挡得住呢?”

    众将听了纷纷沉默不语,便是杨渥都开始沉吟起来。

    的确,事实上晋军根本不需要将太多人渡河,只要将一万左右的骑兵渡河过来,就能对周本率领的吴军起到重大威胁了。

    要知道若是运用得好,一万骑兵别说是对付周本的四万步军,便是击败黄河沿线的近二十万吴军都并非不可能。

    毕竟这样的经典战例在历史上并不少见,而李存勖恰恰又是运用骑兵的能手,谁都不能不提防一二。

    所以杨渥当即站起来问道:“李老将军的意思是,我军必须立即出发,支援周将军吗?”

    “不错,末将认为必须立即率领大军出发,至于后续军队,可以命他们随后赶来支援。”

    杨渥在营帐内负着双手来回踱步,闭目沉思。

    其他将领则纷纷闭口不言,等待杨渥做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