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超时空航班-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战术倒还不足以让塞克特将军这样的宿将吃惊,如果是在欧洲战场上,这种战术不会有多大效果。不用说德军,即使以法国军队的战术素养,步兵也可以踩着炮着点前进,几乎是在火力覆盖一结束、向纵深延伸的半分钟之内就攻上敌方阵地(据说德国军队的步炮协同水平可以让大炮的把弹着点准确落到步兵前方五十米,五十米对于全副武装的士兵来说,发动冲锋大约只需十秒钟左右,法国军队的水平比德军差一截,不过半分钟应该也足够了),这么短的时间并不够匪军从藏身之处进入阵地,再说还有火力遮蔽。

    然而革命军的步炮协同战术并不熟练(好吧,这是比较委婉的说法^…^),火力强度也不足,从火力延伸到步兵冲上阵地,这中间的空隙足有两分钟以上——用中国人的话来说,黄花菜都凉了。

    (红军没有在任何一条战线上建设如同上甘岭那样完备的坑道防御体系,只是利用野战阵地,要不然这个并不成问题。最主要的,红军的物资并不足以支撑他们打阵地战)

    2,阵地进攻战术。

    总的来说,红军是在不住退守,但是在某些比较关键的节点上,还是会对革命军的阵地发动进攻。

    他们的进攻,多半选择在半夜里。先是组织相当的部队潜伏接近,然后用少量精锐部队做为刀尖,不停向纵深突破,后继以大部队突入。对全线发动牵制和压制性攻击。

    他们的突击方式也在不断完善中,一开始是连续的爆破进击,到了后来,不知怎么的,就开始使用重炮了。

    ————

    3,小股突击渗透战术。

    对于革命军坚固的正面防线,匪军是没有什么好办法的,即使他们有了炮,也无力跟占优势的革命军炮兵打炮战,他们没有这个本钱。

    所以他们避开正面战场,频繁派出小股精锐部队,借着夜色掩护渗透到战线后方,对粮仓,弹药库,兵站,医院等目标发动攻击,迫使革命军不得不在后方留下大量部队担任警戒护卫。

    让人诧异的是匪军似乎对夜战有特别的天赋加成,他们的渗透行为总是能获得成功。革命军不是没有想过对抗的办法,比如,某部革命军曾经在一条必经之路设下埋伏,然而这埋伏一次也没有成功过(革命军自以为隐藏得很好,不过对于使用红外夜视仪——陈大将在知道红外和微光的区别和发生原理之后,订立了条例:即使在可以使用微光夜视的情况下,也必须保证队伍中有一定数量的夜视仪是红外的——的红军来说,埋伏的人就好像白天的太阳一样晃眼)。没有成功过也就算了,匪军竟然纠结了大部队,对革命军的埋伏部队发动了突击,让革命军“偷鸡不成蚀把米”。

    事后该部革军以为是消息走漏,严令盘查,当然到最后也没查出个所以然来。该部革军倒是很有毅力,在连续吃了两次同样的亏之后,指挥官想出了法子:用人来埋伏不行,是吧?好,我不用人埋伏,我挖陷阱。你匪军的探子再厉害,我一口气挖上几十数百个陷坑,你总不能都记得住位置。

    匪军似乎吃了点小亏,踩中了两个陷坑——把坑里的竹钉踩坏了几个(也是事有凑巧,当时从这里经过的不是普通穿草鞋的红军部队;而是特勤大队,特勤大队在执行远程奔袭任务的时候,按条例是要穿野战靴的)。然后,一路过去上百个陷坑就没用了。是匪军知难而退吗?当然不是,就在当天晚上,那条路方向上的一个弹药库被摧毁。

    “简直就跟暗夜精灵一样。”某个德国顾问这么评价,“太可怕了。”

    4,骚扰战术。

    就好像俄国人有两个天然盟友,风将军和雪将军一样,黑夜似乎是这支匪军最好的战友。一到了夜里,他们就开始了活动。对于小目标,软目标,他们就一口吞下去;遇到大目标,硬目标,他们就背上汽油桶子,隔着百十米一口气扔过来许多炸药包(利用点烟器点火,魏承恭从未来带来的^…^),或者在铁皮桶里扔一挂鞭炮,总之就是搅得部队夜里睡不好觉——这种骚扰行为有时候一夜之间要发动很多次。

    他们还利用黑夜做掩护,在部队的必经之路上埋设陷阱和地雷,陷阱就不提了,匪军用的地雷可是真有些古怪,大约是有了某种技术上的突破,匪军的地雷让曾经在半年前履立功勋的革军工兵伤亡惨重。

五 长征路上3() 
以上这些就是匪军在这次围剿中表现出来的常用战术。至于其它一些不是在这第五次围剿中出现的战术(当发现这支军队非同小可之后,出于好奇,以及切实了解对手的需要,塞克特将军他们把这支军队的战史都调来参考),比如分割包围,声东击西,围点打援……等等,让塞克特将军和他带来顾问团意识到,这支军队不是什么土匪。抛开武器装备不谈,他们灵活多变的战术,强韧得不像话的战斗意志,以及严明整肃到近于苛刻的军规军纪(这一点是通过对战区民众了解到的)……比照革军的所作所为,似乎这支“匪军”才是中国最为现代化,最为正规化的一支军队。

    革军的优势,也就是体现在兵多将广,以及武器装备好而已。

    说到武器装备,塞克特将军有些无语。作为一个优秀的军人,他深深了解武器装备并不能决定战争胜负这一道理,就像他自己说的两句话:

    “任何不平等条约、任何敌人不能从我们身上夺走的东西是坚强的信念。当命运再一次召唤德国人民武装起来时(这一天终将到来!),他将看到勇士而非懦夫紧紧握住忠诚的武器。只要有钢铁般的双手和意志,使用什么武器都无所谓。”

    “先进装备能战胜一个个血肉之躯,但无法战胜人类不朽的精神!”

    好吧,这是他对一手缔造的德国国防军说的话。目的是让受到凡尔塞和约限制,不能装备高技术武器,数量也有限(针对当时德军的数量特点,塞克特将军还有一句话,就是“未来战争取胜之道在于调动人数少但素质甚高的机动部队,其配以飞机,则作战效能更高。)的德国国防军鼓舞起胜利的信心。不过这也是塞克特将军的肺腑之言——如果不是深信这“高素质,差武器,数量有限”的十万德国国防军真的能够打赢未来的战争,他压根儿就不会致力于重建国防军的工作。

    他来到中国,主要的任务是受命对革命军进行改造,把革军建设成一支在未来的中日战争中足以抵御日本人侵略的军队。考虑到中日两国工业水平的差距,中国军队想要在武器装备上胜过日本人基本上办不到。这就要求这一支军队要向自己缔造的德国国防军那样,切实地相信并践行自己的这个观点——而他也在努力把“意志制胜”这个观点灌输给中国军人(中国军队数量巨大,“少而精”的要求不是那么迫切)。

    悲哀的是,同样的观点在德军那里被深信着;到了中国这里,受命改造的这支军队对这点却并不在乎。白党上至伪员长,下至基层军官,他们都觉得,有了更好更多的枪支,飞机,大炮,就能理所当然地打赢战争。

    聘请自己过来改造军队,却又不相信自己的观点——塞克特将军也只能苦笑,并感受到深深的讽刺意味。

    倒是这一支匪军,让将军眼前一亮。这支匪军的所作所为,几乎就是在对自己那两句话注解,而且还是最好的哪一种注解。以至于塞克特将军有时候会忍不住想到,这支军队如果再拥有德军的技战术水平,以及德械师的装备水平,那简直就是自己理想中的军队模板。

    如果,自己受命改造的,是这一支军队,该有多好?

    一支不相信自己观点的军队,聘请自己做了总指挥,而自己却要指挥这样一支军队去攻击、去消灭另一支自己理想中的军队……如果塞克特将军的中文过关的话,他估计就会感叹“造化弄人”了。

    (待会儿也许还有一更,不过数量不会很足)

    看看自己记录下的匪军战术报告,塞克特将军满意地甩了甩手里的钢笔,转向旁边的副官:“把他们说的,第四次围剿……把前四次围剿的战斗走势都整理一下,三天后报告给我。”说罢,端起手边上好的雨前龙井喝了一大口,站了起来,踱步到窗前,看向远处的群山。

    “好的,将军阁下。”副官答应一声,把桌子上的材料整理了一下,下去组织人手翻译整理战斗报告了。

    到底是老了。虽然头脑依旧清醒,对战场信息的把握依旧敏锐,但是精力终归是不比从前了,工作不了多长时间,就觉得头痛得厉害,必须要休息。

    塞克特将军轻轻揉按着太阳穴,感叹着。

    或许,自己就要蒙上帝的召唤了。在临去之前,尽可能地为祖国再做点什么吧。

    比如,桌子上刚刚整理出来的,给德军总参谋部的,有关这支东方军队的战术报告。

    诚然,自己一手缔造的十万陆军堪称是这个星球上最为精锐的力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她不需要学习和进步了。事实上恰恰相反,德军正是在不断的学习和进步中,才走到今天傲视全世界的高度。

    跟德国陆军比起来,当面这支匪军无疑是一支很不正规的武装,他们在正规化、现代化、集团化的道路上,确实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但是他们表现出的小集团的灵活战术,对各种战场情况的应变能力,特别是用各种土办法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值得德军学习的。

    好吧,就算这些东西德军用不上,总也有能用得上的东西——这些人用土办法弄出来的,一些很有效的土造武器。

    围剿进入五六月份之后,不知为什么,匪军的武器装备有了极大的改善。

    首先,是汽油桶改造的土造重炮。

    匪军的“重炮”威力不小。塞克特将军并不是一个人来中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