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1624-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运载从欧洲挖来的科学家。

    ……

    凭借着大明强大的经济势力和国家影响力,朱由校在欧洲的计划开展地极其顺利。在大明本国开展的工作反而有些不尽如人意。

    杨涟带着督察院工作组在六月份就抵达山东了,但是一直都七月份进展都并不是太顺利,小鱼小虾是抓了几个,但距离解决山东之事达到朱由校要求还有很远的路要走。敢唆使流民砸抢帝国银行,一般小鱼小虾是不可能有这个胆子的。

    而现在整个山东官场在这件事情似乎是铁板一块,袁可立虽然支持杨涟的工作,但是取消火耗,损害的是整个官场的利益,就连袁可立的亲信在这件事情也显得不是那么积极。

    “袁抚台,已经七月底了,如果到八月底如果还不能解决帝国银行一案,到时候恐怕会有大麻烦。”杨涟坦诚地说道。

    “可是陛下要亲自过问此事?”袁可立问道。

    “陛下蛰伏三年多,自天启四年起,励精图治,甚至不惜赌上帝国的国运,只为中兴大明。现陛下欲推行新政,没想到刚出京师就遇到如此的大阻力。为了山东帝国银行一案,陛下已是龙颜大怒,如果迟迟不能破案,陛下一定会拿山东第一个开刀,到时候必定又会是血流成河。”杨涟说道。

    “杨宪政,陛下可规定破案的时间?”袁可立问道。

    “没有,但依陛下的性格,他不可能无限期拖下去的。”杨涟回答道。

    “我以为此事极有可能牵涉到了山东一地的藩王。”袁可立轻声说道。

    “山东一地可有鲁王、德王、衡王三位王爷,不知与哪一位有关?还请袁抚台明示。”杨涟立刻问道。

    “我也只是有耳闻,但却没有确凿证据。”袁可立说道。

    袁可立在山东待了好几年了,很多事情瞒不过他的眼睛,只是这次有藩王插手,他是真的有点担心最后的局面不好收拾。朱由校是要削藩的,这是天下皆知的事情,而且还被列入了新政,袁可立现在担心的是朱由校会借机削藩。

    大明的藩王现在处于一种非常微妙的状态,仿佛就像一根被崩到了极致的弓弦,只要朱由校再稍微压迫一点,极有可能就会有藩王造反。狗急了还会跳墙,何况是人,这些藩王虽然被皇室当猪养着,但毕竟都是有想法的人,如果真的连食都不给,肯定会有一两个藩王会跳出来的。

    袁可立从内心是希望朱由校暂时不要削藩的,毕竟现在帝国内忧外患,如果内部先乱起来,到时候肯定会给敌人有可乘之机。这一切就使得他在他的人在消极对待这件事情的时候,他并没有太过在意。

    “袁抚台可是在担心陛下借机削藩?”杨涟轻声问道。

    “我以为此时并不是削藩的时候,虽然皇室宗族给帝国造成了巨大的负担,但是各地的藩王在当地都是极有影响力的。”袁可立的话只说了一半,但意思却是非常明了。

    “我以为陛下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并非全无道理,现在国库空虚,国家的赋税有很大一部分都给了这些藩王们,到现在还欠着各地藩王的俸禄,而各地又贪官污吏横行,甚至就连军队都毫无战心,这些都已经动摇了帝国的根本,如果再这么下去,国将不国。”杨涟说道。

    “鲁王、德王、衡王三王与陛下的血缘关系都已经疏远,如果真的其中有哪一位跟帝国银行一案有关,我怕陛下会下重手,你也能感觉得到现在帝国之内的藩王是什么状态?”袁可立说道。

    鲁王朱以海、德王朱由枢、衡王朱常?与朱由校都已经隔了许多代了,俗话说:一代亲二代表,这都好几代了,跟朱由校已经谈不上任何感情了。

    “袁抚台,你到现在还没明白吗?此事我们出手还余地,可以控制事态的发展,如果是陛下莅临山东,那真的是什么余地都没有了,陛下的山西之行你也看到了。”杨涟劝说道。

    袁可立犹豫了一会,说道:“杨宪臣,你再向陛下申请两个月的时间,两个月之内我尽全力协助你侦破此案,可好?”

    “可以,此事我保证不牵扯到三位藩王的身上,但山东一地的蛀虫我们必须得将他们全部挖出来,这是我职责所在。”杨涟点头说道。

    ……

    山东帝国银行一案的确牵扯到当地藩王,而且三位藩王全部都牵扯到了。在整件事情之中,尤其是鲁王还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新政对藩王的损害是最大的,如果新政真的推行下去,他们这些藩王的好日子就真的到头了。

    无论哪个藩王都不想这件事情发生,抵制帝国银行是藩王们想到的第一步,毕竟造反这样的事情,不到万不得已谁都不想走上这一步。如果朱由校新政第一条都无法推行下去,甚至都无法取得好的结果,那接下来的九条新政的推行就更是无从谈起了。

    (本章完)

第187章 新宝钞() 
藩王想抵制朱由校的新政就必须依靠当地的官员,而第一条新政实实在在地损害官员们的利益,双方一拍即合,这就出现了山东的砸抢帝国银行的事件。

    有了袁可立的极力配合,杨涟仅仅只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就将整件事情查得水落石出。为了保住三位藩王,袁可立力主杀了数十人,整个山东官场近三成的人被解职,虽然不如山西和河北两省彻底,但也使得山东一地的吏治得到了根本性的扭转。

    山东的帝国银行案只不过是藩王们抵制新政的冰山一角。山东的藩王距离京师近,而且袁可立又长年手握着山东的军政大权,在山东享有很高的威望,可以说是稳如磐石,得不到袁可立的支持,藩王们几乎翻不起太大的风浪,就连山东的流民在京津驰道开建之后,几乎都快看不见了。

    以工代赈是朱由校救灾的一个指导思想,为了安排受灾形成的流民,京广驰道和上成驰道此时也同时开建了。

    只是袁可立和杨涟都没想到,此时有一份来自锦衣卫的密奏已经放在了朱由校的面前。朱由校派出锦衣卫不仅是为了协助杨涟处理山东帝国银行一案,也是为了从多种途径更准确地了解新政的执行情况。

    “山东帝国银行案牵扯到山东的三位藩王可有确凿证据?”朱由校问道。

    “回陛下,证据全都断了,袁抚台和杨总宪两人在山东将此案的关键人员全部都杀了,而其余涉事人员都已经流放。”田尔耕回答道。

    “下手很快啊!朕给了杨涟特事特办的权力,没想到他居然用在了这个上面。”朱由校感叹地说道。

    “陛下,要不要锦衣卫重新彻查此案?”田尔耕轻声问道。田尔耕自信就算袁可立和杨涟将此事做得天衣无缝,他也有办法重新获得证据,在这个方面,他是最擅长的。

    “不用了。”朱由校挥手说道。朱由校从密奏上就能看出来袁可立和杨涟为什么这么做?

    “事毕,只有杨涟去拜见了三位藩王,而袁可立始终都没有去拜见三位藩王吗?”朱由校问道。

    “是的,杨总宪每个藩王都只去拜见了一次,而且都是辰时去的,每次不到半个时辰就走了。”田尔耕回答道。

    “看来是为了避嫌啊!”朱由校想了想说道,说完又接着问道,“三位藩王可有何异动?”

    “见完了杨总宪之后,三位藩王一直闭门不出,也不见客。”田尔耕回答道。

    “你先下去吧,还有记得盯紧山东的藩王。”朱由校强调道。

    “诺。”

    ……

    山西自六月大地震之后,徐光启一直在组织灾民生产自救。对于大灾形成的流民,徐光启一边安排移民,一边安排到京师参与京广驰道的修建。

    徐光启组织得力,使得山西一地在受灾之后,并没有出现任何的动乱,百姓人心稳定,积极配合官府生产自救。唯一的就是朝廷送来第一批的救灾款项已经消耗殆尽,而第二批送来救灾款项却全都是制钱局的新宝钞。

    “这恐怕商户不会收吧。”徐光启担心地说道。大明宝钞的名声在帝国之内,已经是烂到底了,跟后世的津巴布韦的钞票差不多。

    “陛下口谕,山西一地的赋税以后暂时只收宝钞,而且如果商户不愿意接受宝钞的,在收到宝钞之后,可以到帝国银行兑换银元。”负责押送钞票的是锦衣卫千户易大友。

    “那以前的宝钞应该如何处理?”徐光启问道。

    “全部作废。”易大友回答道。

    “既然宝钞可以去银行兑换银元,为什么不直接给银元?而非要先给宝钞呢?岂不是多此一举?”徐光启问道。银元现在在山西的接受度非常高,现在市面上流通的都是银元,而散碎银子流通远不如银元方便,已经完全快被替代了。

    “这个在下就不得而知了。”易大友回答道。

    ……

    不过很快徐光启就想明白了,朱由校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宝钞流通起来。

    但是宝钞在实际推行依然困难重重,帝国在印制钞票上的公信力,一次就被朝廷全部给用完了。为了将宝钞使用出去,徐光启不得不亲自出面,见见山西一地的大商人。

    “抚台大人,以前都是银元支付,这次却换成了宝钞,这……”商人们都显得很为难,有人鼓足勇气说道,“抚台大人,这宝钞现在可分文不值。”

    “本官知道以前的宝钞的确分文不值,但这次是陛下新发行的宝钞却不同,以后各位的赋税暂时都只能使用宝钞缴纳,而且各位接受宝钞之后,如果不愿意持有宝钞的,可以去帝国银行兑换成银元。”徐光启解释道。

    “抚台大人,不如干脆用银元支付算了,何必多此一举。”有人建议道。

    “这是陛下的旨意,本官也必须遵守。”徐光启说道。

    听到是朱由校的旨意,在场的商人都默不作声了,朱由校在山西一地的大杀四方,给山西的商人心里留下了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