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1624-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政题。朕不需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这样的人一旦当政只会误国误民。”朱由校解释道。

    “臣明白了。”

    “至于数学该考哪些内容?这就不需要朕来明说了吧。”

    ……

    第二个最大的变化的就是以后所有的官员都要从胥吏做起,而且必须担任胥吏一年以上才可提拔。以前朱由校只是给了胥吏一个提升的通道,现在朱由校要求所有的官员都必须从胥吏做起,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意味着胥吏地位的提高。

    “陛下,以后的官员都必须从胥吏做起,这对于寒窗苦读的士子来说,是不是太不公平了?”孙元化问道。

    “大明自开国之初,便规定国子监生都需在各部历事三个月,历事期间所做之事便与胥吏并无差别。只不过与胥吏不同的地方便是,他们有提升的机会,而胥吏一辈子都是胥吏,这对于胥吏来说,难道不是不公平吗?而事实上,在帝国启用胥吏之后,朝廷发现胥吏在治理地方的能力上比起这些国子监生有过之而无不及。朕认为胥吏强,便强在他们长期在基层,对于基层的情况了如指掌,这才使得他们在治理地方上强于所谓的监生。”朱由校解释道。

    其实王安石变法时,王安石主张,即将出任公职的人都应当先担任胥吏的职务,让他们预先学习将来自己所要指导和监督的工作。其次,他主张提高胥吏和下级僚属的地位,以消弭或缩短他们被隔绝于文官制度之外所造成的差距,希望将他们纳入儒家伦理和社会规范的约束之下,并启发他们忠诚奉献的精神。

    朱由校便是借鉴了王安石变法中的一些主张。

    第三点不同是,朱由校废除了童生试,乡试,自从帝国推行义务教育之后,童生试已经失去了原来的作用,在乡学毕业的学生都可自动可获得毕业证,毕业证的作用就已经等同于考过童生试了。

    县学不是义务教育,必须参加地方上考试,考试合格者才能进入县学,县学的考试已经起到了乡试的作用,取得县学的毕业证,便是等同于通过了乡试。

    朱由校暂时只废除了童生试和乡试,却保留了会试和殿试。朱由校知道现在在帝国有数以十万计的秀才,他们可以说帝国的一个支柱,朱由校不可能将这批人全部逼上绝路,这跟自掘坟墓没有区别。

    这一点反对的人倒是不多,毕竟义务教育已经推行这么长的时间,乡学、县学、府学在地方上已经非常完善,帝国每年在教育上千万两银元的投入可不是没有一点的效果的。

    第四点不同的是,朱由校鼓励各省兴办高等学府,同时朱由校鼓励朝廷各部不但要从国子监选拨人才,更要其他高等学府选拨人才,担任胥吏。

    “农部便可从农学院中选拔才能,而不一定非要从国子监生中选拨,相比于国子监生,农学院的学子对农事更为了解。”朱由校解释道。

    ……

    至此,朱由校的十条新政全部颁行天下。朱由校的十条新政,并没有太过超前,总的来说,朱由校的新政有的可能只是领先了这个时代半步,有的可能领先了这个时代一步,但绝没有太过超前的新政,新政可以说是依据这个时代的特点而制定的。

    (本章完)

第446章 姬路城() 
    “各地对第十条新政的反响如何?”朱由校问道。

    “在民间,年轻一辈的学子大多都支持陛下,而反对陛下的,大多都是秀才,臣认为这群人妄议朝政,应该严厉处置。”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答道。

    “年轻一辈的学子大多都是从乡学读起,读到县学,再读到府学,这么一级一级读上来的,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模式,这次的科举改革对他们来说百利而无一害,而朕取消乡试,这些秀才前途无望,自然对朕心生怨恨,这都在朕的意料之中,朕允许他们参加各州府的府学考试,如果能考上府学,府学毕业之后,朕允许他们参加会试。”对于帝国的秀才出现这样的情绪,朱由校还是能理解的,他决定给这群秀才另外一条路走。

    “陛下仁慈!”

    “朝廷上下的反响如何?”朱由校问道。

    “朝廷官员支持的人不多,以孙元化等人为代表,公开反对的人也极少,以侯恂等人为代表,但大多数的朝廷官员对于新政都是持中立的态度,既不支持也不反对。”骆养性答道。

    “朕在位二十九年,铸就中国从未有之盛况,帝国上下无不归心,敢公开反对朕的,屈指可数,他们中立的态度,就表明绝大部分人在心里不是支持朕的,但是无妨,朕每一条新政都曾经历过这样的过程,朕相信科举改革也会像其他九条新政一样最终会被大家所接受的。”

    “从乡学,县学,府学走出来的学子已经在走上前台了,他们对陛下是绝对支持的,臣相信十年之后,朝廷中能理解陛下,支持陛下的官员会越来越多。”陈四说。

    “正是如此,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朕种了这么久的树,也快到收获的时候了。”

    “陛下,还有一事事关东瀛良仁亲王的。”陈四轻声道。

    “你们都下去吧。”朱由校让其他的人都退出了乾清宫。

    关于王赛儿的一切,都是最高的机密,只有东厂的提督和皇帝才有权查看。陈四看过东厂的绝密档案,是知道这件事情。

    见外人都已经离开了,陈四才轻声说:“陛下,后水尾天皇的中宫请求在今年八月觐见陛下。”后水尾天皇的中宫便是王赛儿,在东瀛,天皇能同时拥有两名正妻,也就是一帝两后,两位皇后中,一人称皇后,一人称中宫,皇后的地位比中宫的地位略微高一点点。

    “可以,让她来便是。”

    “中宫娘娘希望陛下能派遣舰队前往九州接她来帝国。”

    “这是为何?幕府的海军势力可以忽略不计,九州的海军完全有能力护送她来帝国。”

    “臣并不清楚,可能其中有隐情吧。”

    “难道郑芝龙要背信弃义?”朱由校疑惑地问道。

    在历史上,郑芝龙两面三刀,归顺明朝反清,又接着投降清朝,杨凤苞称“福京之亡,亡于郑芝龙之通款”,当然最后他也没得到善终。

    “中宫娘娘并没有这么说,她只是强烈地希望陛下能派遣舰队前往九州。”

    “到时候让东海海军全军出发,去东瀛迎接她。”朱由校想了想说。

    “臣立刻派人将此消息传递给中宫娘娘。”

    “另外,加派在东瀛的人手,尤其是九州的大军以帝国退役士兵为主体组建的,东厂可以在其中发展东厂的势力,如果郑芝龙敢背信弃义,朕不会让他有好下场的。”朱由校冷声道。

    “诺。”

    ……

    三月,郑芝龙再次出兵讨伐幕府。与幕府相比,九州的陆军弱于幕府,如果只是防守的话,郑芝龙还是绰绰有余的,如果是进攻,郑芝龙就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就兵力而言,他为讨伐幕府,现在能调动的兵力不足八万人,而幕府却能动员超过二十万的军队。这个时候的幕府军队的战力远远强于幕府末期时的军队战力。

    郑芝龙因兵力的原因,他的目标是控制整个本州岛的中国地区(日本本州岛西部的山阳道、山**地区)。郑芝龙之所以要发动第二次讨伐幕府的战役,他一是要给王赛儿一个交代,王赛儿一心想将良仁扶上天皇的位置,二是要继续蚕食幕府的势力。

    面对九州军神出鬼没的海军,幕府将大军主要囤积在近畿一带。而池田光政加入九州之后,使得中国地区的大名大多处于摇摆期。郑芝龙的大军出兵中国地区,并没有遇到多大的阻力,还没等到幕府反应过来,九州的大军已经完全控制了本州岛西部的山阳道、山**地区。

    四月初,九州的八万大军由郑芝虎统领进攻姬路城。姬路城也被称为白鹭城,后世被称为“日本第一名城”,是进入近畿的重要关卡,在姬路城,幕府驻扎了三万大军。而姬路藩是亲藩,藩主是松平直矩。

    姬路城是一块难啃的骨头,九州的八万大军在姬路城城下足足啃了五天,连姬路城的西丸都还没拿下。

    “刚刚收到探子回报,还有三日,从江户出来的七万援军便会达到姬山附近。”王应详说。

    “七万大军,三日之内便会与我军遭遇,而姬路城就算再有十日也不一定能拿下,不知众位有什么应对方法?”郑芝虎问道。

    “将军,姬路城并不在此次我军的计划之内,就算我军撤退,王爷也一定不会责怪。”洪旭建议道。

    “我也建议暂时撤退,姬路城城坚池深,火炮数量众多,城内的三万大军全都装备火器,据说燧发枪装备比例超过五成,是幕府最精锐的一支军队,而姬路城原本就不在我军的计划之内,此刻姬路城的援军已经距离我军不过三日的路程,我军应该及早决定,迟则,我怕大军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王应详建议道。

    “还望将军及早决定!”众人一起请求道。

    “我军已经在姬路城强攻了五天了,消耗巨大,就这么撤了,我实在是不甘心啊!”郑芝虎心有不甘地说。

    “大人……”

    “传令全军,明日一早撤退。”

    (本章完)

第447章 明俄和谈() 
    莫罗佐夫率领的俄国使团在四月份也抵达了京师。而代表帝国谈判的一方,是由洪承畴与孙传庭两人为首的代表团。

    双方一开始分歧非常大,谈判毫无进展。帝国方面要求俄国退到鄂毕河以西,承认帝国对鄂毕河以东广大领土的统治权,而俄国方面要求帝国退回到叶尼塞河以东,归还帝国新占领的曼加泽亚和托木斯克等地区。

    “现在俄国人和帝国都需要和谈来结束这场战争,但是帝国已经吃进去了就绝不会再吐出来,虽然帝国希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