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晚清崛起-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间闲房子里,她也就听不到了,晚上再看书看戏什么的那可就方便多了,最起码不用闻那些蜡烛的味道了。

    这样在太后的身边就又多了一些兴华集团公司的人,同样的那些电工,也是一些情报处的一些女特工在担任的,这些些人可都是有特权的,就是太后的寝室她们也可以进去,而且这些司机和电工都是一些好手,和那些太监宫女们处的关系很好,同时比她们可是会来事多了。

    当翁同和对太后说要在北京修建一座发电厂时,太后非常爽快地答应了。慈禧太后和翁同和俩人都觉得有些奇怪,太后奇怪这些守财奴怎么想到花钱了,而且还是在一种新事物上进行投资,平时他可是凡是新事物他都要反对的呀,翁同和也在想,怎么这一次太后压修“园子”的钱怎么如此痛快呀?

    不管怎么说,反正项目是批下来了,施工的事情自然轮不到外国人干,那就是直接让额驸解决就行了,很快银子就打到了兴华公司的帐户上了。

    北京城西南几十里外的一处煤矿,那里忙了起来,原来国内最大的兴华集团公司要在这里施工了。

    一位年轻的总工程师率领着一群同样年轻的建设者们进入了建设工地,他们先是进行勘探。他们看到当地大量的煤,高兴坏了,他们马上开始了工作。用钻机钻了许多的眼,察看了那里的煤层厚度。然后就在那里开始施工,大量的煤开采了出来,送到了北京城里解决人们的生活,和一些小工业的使用问题,然后就是在附近建设发电厂,先是上一台机组,十万千瓦。先解决一部分照明问题,以后再上工业方面的。

    一座座高高的铁塔修建起来,一直通向了北京城区里,这些工作要到明年才能完工的。不着急慢慢地来吧。

    既然修建了发电厂,那就要考虑到以后的热能不能浪费的问题了,冬天那么冷,必须要解决取暖问题,现在向北京送暖不太现实。但是在东营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于是李振华扔下了北京的事情,他跑到东营去了。

    李振华之所以跑去了东营,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看了一个原来朝庭的圣旨,那是关于太后六十大寿的。他对于此事是非常的反感的,下面的一些数据就足以让李振华反感了:

    光绪二十年十月初十日(即1894年11月7日),为慈禧太后六十大寿,“万寿庆典”早在两年前就开始筹办。光绪十八(1892)年十二月初二日,光绪帝发布上谕:“甲午年,欣逢花甲昌期,寿宇宏开,朕当率天下臣民胪欢祝嘏。所有应备仪文典礼,必应专派大臣敬谨办理,以昭慎重。著派礼亲王世铎、庆郡王奕劻、大学士额勒和布、张之万、福锟,户部尚书熙敬、翁同龢,礼部尚书崑冈、李鸿藻,兵部尚书许庚身,工部尚书松溎、孙家鼐,总办万寿庆典。该王大臣等其会同户部、礼部、工部、内务府,恪恭将事,博稽旧典,详议隆仪,随时请旨遵行。”随后于此年春,成立了庆典处,专司办理庆典事宜。

    下面就是用钱的地方了

    一、备办太后专用器物、修缮等情形:

    龙袍、龙褂、氅衣、衬衣,各色蟒缎、丝绸等面料。以上共耗资二十三万二千余两银子。

    加徽号所用玉册、玉宝、册文、宝文,金箱、金印池等,合银三十八万六千两。

    金辇一乘,耗银七万六千九百一十三两。

    各式暖轿、亮轿、漆车灯,共耗银七万八千九百余两。

    彩绸工费、津贴等用银十四万四千一百五十两,彩绸用银八十六万六千六百一十两。

    颐和园等处彩棚、彩殿物料工价等银四十六万零八百七十八两。

    颐和园和中南海所需铺垫,共耗银二十二万四千五百四十五两。

    紫禁城等处灯只需银二十万两。

    各处破旧殿宇、门座、寺庙等修缮、漆饰“以壮观瞻”,计其大者,已达八十六万。

    二、修葺街面、点设景物情形

    庆典期间,凡慈禧太后由颐和园进宫所经过的道路两旁,街道铺面要修葺一新,并分段搭建龙棚、龙楼、经棚、戏台、牌楼、亭座及点设其他景物。

    龙棚、龙楼、经棚,每段用黄缎龙旗一面,祝嘏牌一对,上书“某处某官恭祝万寿无疆”字样。每段安设鲜花数盆,派官员、茶役、士兵三十八人照料,僧众、乐师二十九人。共六十四段,每段需银四万两,共需银二百四十万两。

    三、筵宴、演戏、仪仗情形

    庆典期内,照例要给慈禧太后加封徽号,至此徽号长达十六个字,即“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他们还真是不嫌啰嗦。

    单筵宴一项,要求户部预拨银二十三万两;乐师等所用各项约用七万两。

    唱戏所用各项耗银五十二万余两。

    庆典期间,慈禧太后乘“金辇”自颐和园还宫,或从宫中前往中南海、颐和园及举行仪式、筵宴时,需大量请辇校尉、太监及浩浩荡荡的仪仗队。请辇校尉达七百九十八名,苏拉一千六百二十八名,执役校尉一千三百六十二名。上述人等衣饰等项耗银约十五万两,黄金三百六十四两。置办赏赐物品等约三十多万两。

    四、经费来源

    筹办“万寿庆典”所需经费,一部分由“部库提拨”,一部分由“京外统筹”。部库提拨之款,从“边防经费”提用一百万两,铁路经费中“腾挪”二百万两。京外统筹,也即京内外臣工摊派的报效银两,达二百九十八万一千五百余两。以上只是有据可查的现银数据,其他帐外的巧取豪夺,无法统计。据史家估计,庆典共耗银一千多万两,相当于清政府岁入的六分之一,足以再装备一个北洋舰队。

    一看这份上喻李振华的心里早就烦了,他一见赶紧的就跑了,他妈的,我看过几天小日本和你打起来,你这个庆典还过不过?。

第204章 充分利用能源() 
第204章 充分利用能源

    还是坐汽车走吧吧,要不乘座火车到了天津以后,就没车了,天津到南京的铁路还在计划之中呢,行人只好是乘座小火轮走了,以后一定要人们能够便利地通行才行啊。

    汽车又上路了,车到天津再向南去东营,一路上很是顺利,沧州到东营的路已经修好了,只有四、五米宽的柏油路面成了,可惜自己不能在路上设收费站,老百姓的日子太苦了,商人的日子也是不好过,算了还是不要想了,要是能收的话,自己还可以多修一些路的,要知道这修路的银子,可是不少啊。

    汽车一上了那新修的路面,速度马上就快了起来,李振华来到了东营以后,先是收到了几份电报,一是防城来的,他们说经过一年多的试运行,自己生产的钢轨已经合格了,已经可以不用从美国再进口钢轨,这个情况让李振华非常高兴,要知道自己大量修建铁路,这钢轨可是一个大顶啊,现在问题解决了他有个不高兴吗?他马上让人们通知上海那里,现在要进行渣油作燃料的试验,能少用一些煤炭也是好事。

    在有就是防城海军现在已经把军舰拉到了马达维亚,在那里进行各种的测试,邓世昌报告说这几艘新军舰效果很好,无论是速度、火力、都让人很满意,这一系列的好事,让李振华心情大好。

    李振华和林志明先是见了面,了解了一下当地的生产情况,现在可以生产汽油、柴油、煤油、润滑油、石蜡,科技工作者正在研究从石油中提取更多有用的东西,塑料制品已经见到了,人们都很新鲜,他们正在研究制作化纤等。以后军队的服装就可以用它们生产了。

    东营的发电厂规模比较大,它们现在正在进行二次扩建了,发电量比原来大幅度提高。军队、农业、工业用电全都可以保证使用,但是大量的热能还没有充分地利用起来。李振华叫上了几个人,林志明和一些科技人员领着一些比较有能力的工人,他们到电厂去了,李振华向大家说了一下他的设想,就是要充分地把电厂热能利用起来,用管道把他们输送到居民的住宅区和办公区里去,不让人们再使用烧火来解决取暖问题。一是浪费,二是那样是有危险的,不是经常听到有人煤气中毒吗?

    另外石油伴生的石油液化气,也要收集起来给人们做饭用。不要再让那炼油厂的大火炬在继续燃烧了。

    人们现场看了一下以后,大家集思广益设定了一套最省、而且最高效的方案,把电厂的热能资源和石油液化气分别送到了住宅区,两条管线并行,送进了各家各户。从此以后人们告别了传统的用柴草和煤做饭的历史。同样大量的柴草又可以饲养更多更好的牲口和猪、牛、羊等食用肉食,又可以使家畜的粪便成为肥料,给地里增加了有机肥料。

    今年的小麦获得了大丰收,使这一块不毛之地第一次长出了粮食,虽说数量少一些。但是,第二季的玉米又种下去了,土地面积比去年扩大了三倍多。那些拖拉机在此时是大显身手,比人工快多了,同时拖拉机的能力在这里也得到了检验,李振华对他们以后改装成坦克,可是有极大的兴趣的,经过检验定下了一种机型的底盘和发动机,以后用于改建成坦克。

    装甲也不用太厚了,现在英、法等国的大炮的射击,现在还不是精确射击而是概略射击,那就主要是针对他们的重机枪射击就可以了,只要是重机枪打不穿就可以,那它就是无敌的,直到一战时他们还没有专门用来对付坦克的平射武器,那些东西是到二战时才出现的。

    时间很快,又到了秋天了,玉米收获了,原来没有种过庄稼的土地,现在一开始种那肯定是大丰收啊,仓库里早就满了,那些玉米只能是露天存放了,今年河南受了灾,朝庭需要向那里发放粮食赈灾,但是各处并没有那么多的粮食,李振华以兴华集团的名义向河南灾区捐献了五百六十吨粮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