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晚清崛起-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东海上的军事演习结束了,无论是观众还是演员,他们都有自己的工作要去作,只有李振华是当了甩手掌柜的。他连自己的专列都没有坐,他到了上海以后他去找他的老朋友沈保祥去了。

    这时候的沈保祥,他只是一个自在的闲人,公司的业务他交给了专业的人员去进行打理,原来的黑道老大。他已经成为了一个不管世事的人,李振华的登门拜访,却是让他吓了一跳,多年了没有见过皇上了,现在猛然一见还真有点不适应。

    然而李振华与他亲热地交谈,慢慢地又让他回到了以前在一起的日子。李振华到他这里来没有什么别的事情,他是要和他一起到长江上再走一趟,看一下长江上的两座大桥。

    这两座大桥的修建,让中华帝国的南北交通有了很大的改观,一开始沈保祥对此真有些害怕,他怕李振华的这一下子,如果搞不成他会在全国人民的面前丢了面子,他特地让朱保三代他向皇上传了个话,不要落下个劳民伤财的话柄,李振华自然知道沈保祥是一片好心,但是在长江上修建大桥这是势在必行,一定要搞。而且这也已经不是太难的事了,于是他让人专门跑了一趟上海,来看望他并给他送了一些礼物,对他的关心表示了感谢。

    他当时就想到以后要是修建好了这两座大桥,一定要邀请沈保祥一起去参加通车典礼,让他也高兴一下。在沈保祥家里休息了一晚上,两人于第二天一早就登上了海军的快艇,他们要逆流而上,到南京和汉口去一下了。

    很快地他们的快艇就到了南京,几只巨大的桥墩已经矗立在了江心的两侧了,原来南京这里的水下地质情况非常的复杂,每个桥墩下面的地质情况都不一样,因此大桥的修建工作也就慢了下来,现在南京长江大桥的十个桥墩位置都已经搞清楚了它的水下的地质情况,也制定了相应的建设方案和措施。

    现在的长江上可以行走万吨巨轮,那桥墩的净高度已经达到了四十米,是后世的南京长江大桥所不能比的,后世的南京长江大桥桥墩的净高为二十四米,只能行走三千吨以下的轮船。

    他们没有在这里停留,直接向汉口而去,很快他们就到达了汉口,在这里大桥的修建已经基本完工了,钢粱已经架在了桥墩上,上面已经连成了一体,最后的装饰建设正在进行着。

    这一座长江上的大铁桥,是中国第一座横跨长江的桥梁,大桥为上面是公路,下面是铁路的两用桥,上层为公路,双向四车道,两侧有人行道;下层为复线铁路。

    李振华和沈保祥一起来到了大桥的建设总指挥部,一位正在值班的技术人员向他们介绍了一下大桥的基本情况:

    全桥总长1670米,其中正桥1156米,西北岸的引桥长三百多米,东南岸引桥长二百多米。从基底至公路桥面高80米,下层为双线铁路桥,宽14。5米,两列火车可同时对开。上层为公路桥,宽22。5米,其中:车行道18米,设4车道;车行道两边的人行道各2。25米。桥身为三联连续桥梁,每联3孔,共8墩9孔。每孔跨度为128米,为终年巨轮航行无阻起了很大的作用。

    正桥的两端建有具有民族风格的桥头堡,各高35米,从底层大厅至顶亭,共7层,有电动升降梯供人上下。附属建筑和各种装饰,均极为协调精美,整座大桥异常雄伟。若从底层坐电动升降梯可直接上大桥公路桥面参观,眺望四周,望大江东去,整个武昌、汉口、汉阳三镇连成一体尽收眼底,也打通了被长江隔断的京汉、粤汉两条铁路,形成完整的京广线,使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真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长江大桥西北始于汉阳龟山南坡,东南止于武昌蛇山入江的山头。由于龟蛇锁江,江面狭窄,这样就缩短了大桥的长度。江底为两山余脉,除7号墩地质条件比较差以外,正桥的7个桥墩都立在坚固岩石上。利用两岸山势,桥下净空高,可满足通航的需要。

    正桥8墩9孔,每孔桥跨128米。桥墩基础施工采用“管柱钻孔法”,开创了中华帝国建桥史上的新工艺。正桥钢梁由平弦菱形连续梁组成,钢梁设计为三联,每联三孔。钢梁制作精确,由两岸平衡悬臂向江心拼接合拢。连续梁由一组绞式固定支座和三组辊轴式支座所支撑。在最高洪水位时,桥下净高达到了18米,可满足上下行大型轮船的通航要求。

    汉阳的北岸引桥长三百多米,共有十七孔;武昌的南岸引桥长二百多米,共十二孔。每孔跨度不超过17。2米,均为钢筋混凝土门式拱桥。连接正桥与两岸引桥的桥台为8层楼式桥头堡,第8层在公路桥桥面两侧各设一对仿古双檐小角亭,成为桥头附近黄鹤楼与晴川阁之间的连结点。桥面上下分为两层。

    下层设计为铁路双轨,南北列车可同时对开。两侧有2。25米宽小道,专供大桥养护人员行走。上层为公路桥桥面,车行道宽18米,可并行6辆汽车,设计荷载汽—18吨、挂—100吨,其两侧人行道宽2。25米。正桥人行道外缘为铸铁雕花栏杆,图案有丹凤朝阳、孔雀开屏、雄鸡报晓、鸟语花香、菊黄蟹肥、石榴结籽、猕猴摘桃、鱼跃荷香等。

    人行道内缘后来增设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防撞护栏。每隔32米矗立一对灯柱,兼作无轨电车供电线路的支架。入夜成串的桥灯远望如过江银龙,壮丽奇绝。大桥管柱基础、墩台、梁体及铁路联络线由铁道部大桥工程局施工,公路桥桥面及两岸引道由地方建设部门协同施工。大桥工程耗用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一十二万多立方米;安装钢梁二十五万吨;打入钢筋混凝土管桩3000多根,总长度超过了六十多公里;直径1。55米的钢筋混凝土管柱224根,总长将近四千米。公路桥桥面由地方建设部门负责维修管理,其余均由郑州铁路局长江大桥桥工处维修管理。

    大桥通车前,一列铁路货车车厢经轮渡过江,需往返多次,最快也需5个多小时。而大桥通车以后速度为两分钟,这就极大地节省了时间和人力物力。这座万里长江第一桥修建以后,为以后长江上各处修建大桥,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培养造就出了大批的大型桥梁的设计和建设的人才。(。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850章 武汉市() 
第850章 武汉市

    前世的李振华曾经多次的从大桥上经过,但是他却没有能够在大桥上走上一走,仔细地看一下,现在他在沈保祥的陪同下,在这里仔细地看了一下,他们正在这里看着,詹天佑已经跑来了,原来他从大桥一开始他就经常的到这里来,他是这一座大桥的总工程师,几乎所有的设计他都要仔细地进行审查,这一座大桥要是就是百年大计,质量是必须要保证的。

    武汉长江大桥的初步设计是采用桥梁建设界惯用的气压沉箱基础。这种技术工人必须要到到深水里去进行作业,他们要承受气压和水压的巨大变化,在长江这样接近40米深的江底,每个工人一天只能工作2小时,而且呼吸困难,极易出现氮麻醉现象,得一种“沉箱病”。

    后来有人提出了“管柱钻孔基础”的创议,就是将空心管柱打入河床岩面上,并在岩面上钻孔,在孔内灌注混凝土,使其牢牢插结在岩石内,然后再在上面修筑承台及墩身。这是一项完全创新的技术。所有的设计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紧密合作,经过一年多的地质勘测和艰苦的试验研究,最终决定使用这种技术。

    因为使用了这一当时世界最先进施工方法,武汉长江大桥原计划4年零1个月完工,实际仅用2年零5个月就完成了。

    沈保祥和詹天佑也是老熟人了,大家在一起自然是十分地亲切。詹天佑对李振华说道:“皇上,明年的5月1日,我们将在这里举行通车仪式,希望皇上到时能来,沈先生到时也不能不来啊。”

    两个人一起说道:“到时我们一定会来的,这样的大好事事我们怎么能不来呢?”

    李振华对詹天佑说道:“詹部长,这是我们在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这质量方面应该是没有问题吧?”

    “皇上请放心,我们对大桥进行了评估,它可以安全使用一百年以上。任何一件小事我们都不会放过的,在大桥的施工过程中,每个步骤大家都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去年6月。大桥钢梁铆了一个月后,有一个工人发现有的铆钉不能全部填满眼孔,有松动的现象。大桥局立即进行现场试验,结果证实了工人的发现,于是下令,在铆钉施工办法没有解决以前,停止铆钉的铆合工作,钢梁停止拼接。直至8月,长江大桥钢梁铆合试验得出结论,铆钉完全填满眼孔。并高出国家指标5%,大桥工程才重新开始启动。”

    詹天佑又接着说道:“大桥通车后铁路通过货运量按每年100万吨计算,缩短运输时间约300万车小时,只需要用五年的时间,货运费用的节约就可以超过大桥的总造价。”

    听到詹天佑的这些介绍。李振华很高兴,他对詹天佑说道:“我们建设这一座大桥,图的就是百年大计,我们要保证和延长大桥的使用寿命,这大桥的寿命,一是靠养护。二是靠管理。现在很多桥梁出问题就是因为管理不当,超负荷运行。这一座长江大桥只要养护得好、管理得当,就可以延长大桥的寿命。”

    “长江大桥是我们中华帝国成立后在长江“天堑”上修建的第一座大桥,也是古往今来,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是我国第一座复线铁路、公路两用桥,建成之后,成为连接我国南北的大动脉,对促进南北经济的发展必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大桥建成之后,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连为一体,极大的促进了本地区的发展。从全国的宏观角度来看,大桥的建成意义更是在于将京广铁路连接起来,使得长江南北的铁路运输通畅起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