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晚清崛起-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江南机器制造局是自强运动几个兵工厂中,规模最大、预算最多的一个,除了开设当年投资约25万两的费用之外,其后早期主要经费来自于淮军的军费,后来1867年时曾国藩获得许可从上海海关取得百分之十的关税作为制造局的经费,1869年又提高到百分之二十,这相当于每年有至少40万两以上的经费,这光是他们的的后期投入就有一千多万两了。

    制造局最高领导人是督办,曾国藩、左宗裳、张之洞等人均曾担任,但晚清大多时期是由李鸿章担任,督办以下为行政主管,早期由李鸿章选任冯焌光和沈保靖为行政主管,并由上海道台(1865年时为丁日昌)加以兼督,实际的机械管理方面的工作则多由西方人负责,例如早期的首席工程师霍斯(t。f。falls)为美国人。

    江南制造局底下雇用了大量的中国工人,包括满人和汉人,在其中操作及学习机器,因其专业技能,当时工人的薪水是一般城市中苦力的4至8倍。这些工人成为中国近代最早形成的一批产业技术工人。

    每支步枪的成本高达17?4两,而外国同类产品成本仅为10两左右,江南机器制造局在同治年间,是全东亚最大的兵工厂,对于清朝的军事力量以及重工业生产都有提升作用。例如从1865年开始,在李鸿章、曾国藩的主持下,江南机器制造局开始了对德式武器的仿制,1867年仿制出德国毛瑟1该枪使用黑火药和铅弹头,威力惊人。在1867年时,每天平均可以生产十五枝毛瑟枪和各式弹药,李鸿章认为当时该局生产的枪械弹药。对于后来捻乱的平定有所助益。除了枪弹之外,该局也在1868年生产出了中国第一艘自造的汽船(木制船身)惠吉号。1891年时。为中国首次炼出了钢铁。

    但整体而言,江南制造局在晚清时的军备生产品质并不好,例如步枪的水准不高,性能不佳(据说因此连李鸿章率领的淮军都拒绝使用),且生产成本高于直接购买。造船的情形亦类似,1868年首次生产之后,陆续造了数艘汽船。但所造船的速度不快,整体生产成本及耗燃料都高,结果反而不如直接向外国购买(自造一艘船的钱大约可以向英国买两艘船)。

    制造局军备生产成本的高涨,可归因于几个方面:一、所有的生产原料几乎都靠进口。二、人员薪水偏高。三、申购物资浮滥。四、人员人数过于浮滥:除了外国顾问日渐增加。中国官员、职员有不少人是利用关系进入,坐领干薪。以官员而言,1870年代初期只有40人,大约不到十年人数就增加了一倍之多。

    到19世纪末,江南制造总局一年可以制造子弹9万发、地雷200枚、枪支2000支。

    进入到机器局里以后。三人都是一副墨镜,别人也看不出他们的样子,他们到处去转了一下,看到这个当时在东亚最大的机器制造工厂,现在已经成了李鸿章手中的鸡肋。这真让李振华有些哭笑不得了。

    管理上的落后,人员的冗余,技术力量低下,,工人们在混日子,这些都是厂里致命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大刀阔斧的改革,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盛宣怀这一次到江南来的目的,那就是来解决问题的,可是不从体制上改变,那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解决问题的,就光是那些编制外人员,那都是不能处理掉的。

    现在李鸿章心里是十分的茅盾的,扔了固然可惜,但是不扔,每年几十万两个投入,制造出的武器也从不合人意。他只好是一次次的把盛宣怀派来救火,来一次解决一些皮毛问题,不久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他还是得再来。

    三个人在车间里转着,盛宣怀在向李振华进行介绍,这里生产一车间是专门生产枪支的,那里的二车间是生产子弹的,但是在他们的门前却是看到大批的废品堆放在那里,李振华不由得问道:“盛先生,怎么这里会有这么多的废品啊?”李振华答应盛宣怀到防城来连他的称呼也改了,不叫他大人而是改为称呼先生了。

    盛宣怀说道:“外国进口的机器已经非常落后,同时技术力量也不行,工人的技术水平较低,这几方面凑合到一起,那还不就完了,以前我第一次来的时候,废品最多时占到百分之九十,就这样那些只领钱,不干事的人还是一个劲地大吃大喝,继续在中饱私囊。我来了几次以后,虽然说是好了一些,但是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什么叫不干事的人?”

    “唉!这里的制度将军您是知道的,那就是官督商办,那个衙门不想沾点光啊,他们都派出自己的人进驻到厂里来,一开始是督,后来就只是占个位子什么也不管了了,再往后又有一些人挤进来,他们只是来拿松心的薪水的,他们什么也不干(他们同时也是什么也不会的)。而且他们的工资要高于普通工人几倍的工资的。”盛宣怀答道:“养了他们这一帮子蛀虫,那机器局就别想搞好了。”

    “那现在的设备怎么样?”

    “设备都已经老化了,大都是外国淘汰下来的设备了。”

    “那中国人的技术力量如何?”

    “他们根本就没有发言权,他们大都不能主事,有些有思想、有头脑的,都要受到打击。”

    “那工人的情况怎样?”

    “工人也是到了这里来混日子,干一天得一天的工钱。”

    李振华心里在核算着,现在的情况这个机器局是不好干下去了,设备老化不要紧,工人松懈也不要紧,关键是看你的制度如何了,局里的总工是外国人,干好干坏一个样,再说了他们根本就不愿意让你富强起来,二是吃闲饭的人太多了,养着他们有什么用?三是设备要更新,只有彻底的革新这个制造局才能活了。

第134章 一石三鸟() 
第134章 一石三鸟

    说实话李振华现在可真是已经看上了这个机器局了,就光是它的东亚最大,就已经把李振华给吸引住了,别人可以说它是鸡肋,但是他却认为这是一个宝贝,他可不怕别人说他是乘人之危,他现在就是看上了,那就一定要把他给拿到手里。

    “盛先生,”于是他马上就问他的那位下属:“这个机器局现在李中堂有没有要出手的意思?”

    “有是有,但是那要看是谁来接手了。”

    “怎么讲?”

    “如果要是让外国人拿去,或者是其它人接手,李中堂那是万万不允的,要是像大人若是接手,那他可是巴不得呢。”

    “那是为什么呀?”

    “放眼整个大清,也就只有大人能入得了中堂的法眼,别人那是不行的了。”

    “如果要是把这个机器局接手,李中堂估计得要多少银子。”

    “大人,现在大人您如果要是接手,那就是替中堂解决了一个大难题,他是不会要多少钱的。这个问题机器局本身 在中堂大人的手中也没有什么用处,他现在就是一个包袱,如果大人接手了,那么中堂每年要省下几十万两的银子。如果去掉了这个包袱,那么中堂就可以拿出这些银子去干点其它的事情了,再说了如果是给了大人,大人也不会亏待中堂的不是。”

    李振华笑了一下说道:“要是这样的话,那我还必须要接这个局了。”

    “是的,”盛宣怀说道:“依在下看来,大人必须要接手这个局,这对国家、对中堂以及对大人那都是有好处的,中堂解决了本身的一个包袱,大人低价得到一个机器制造局。同样国家也跟着沾了光,此可谓是‘一石三鸟’了。大人您就不要再犹豫了。”

    李振华听到此处,他马上表态了:“好。就听你的了,那你就幸苦一下。马上到天津去见中堂大人,告诉他这个烫手的山芋我接手了,如果他要向上面说的话,就说额驸要弄个厂子玩玩,额驸手中现在也没有银子了,银子就先不拿了,但是从此以后就不用朝庭再出费用了。保证以后的产量不少,但是质量却是要提高的。这样就给朝庭也省下了银子。不过你对中堂说的时候,可以问一下中堂要多少银子,我还是要出的。”

    盛宣怀本是个绝顶聪明的角色。他马上就明白了李振华的意思,钱要给,那只是给了李中堂,那就是给了李鸿章的心尖子——北洋水师。但是对上却说是要来玩的,那么银子嘛也就不用给了。

    明白了李振华的意思。盛宣怀马上就要走,但是李振华后面的话却是吓了他一跳,李振华马上命令让军舰送盛宣怀回天津,李振华的心思别人是不知道的,盛宣怀可是心里非常的清楚。这位李将军已经把自己当成了他的心肝宝贝了,这个盛宣怀绝对是中国不可多得的人材,那就一定要保护好他,绝对不能让他在半路上出事,谁知道那个邻居又会出什么毛病啊,那就一定要派出军舰来保护好他。

    盛宣怀马上说道:“将军,不必如此,这条水道,我也是跑了多年了,没事的,就不要让军舰回去了,让军舰跟着你吧。”

    “不用了,再往南我就没事了,但是在黄海上就不一样了,那个东面的邻居可是不得不防,要知道你在我心中的分量可是重的很啊。”

    看到李振华如此的关爱自己,盛宣怀感动的不知道说什么好了,他对李振华鞠了一个躬正色道:“李大人,在下无以为报,但求后半生以死相随了。”

    “言重了,”李振华说道:“盛先生,咱们以后不要这样客气,咱们以后就是兄弟了,你比我年长,我就尊你一声大哥,你以后就把我当成自己的兄弟好了。”

    说走就走,李振华直接用汽车把盛宣怀送到了码头上,又给李鸿章写了一个条子,直来直去,也不转弯要求把盛宣怀给了他。

    军舰早已经等在那里了,马上升火起锚,汽笛一声长鸣,军舰离开了码头,进入了黄浦江快速向天津而去,李振华他又去找沈保祥去了。他要利用在上海的这几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