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的军团--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现之谜-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界兴盛起来。有人肯定,有人否定。当史学家们为此难以定论以至争执不休之际,
谁也没有想到,在世界东方的黄土高原上,突然跃出一支秦代的大军。8000  余名
披铠贯甲的将士,乘着隆隆的战车,风尘仆仆浩浩荡荡地冲入现代人类的视野——

    世界震惊了。

    安提巴特那个辉煌的梦想复活了。

    世界第八大奇迹——在中国。

 第一章 穿越世纪的曙光

    秦俑的问世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个喜讯。埃及金字塔虽好,但不能与此相匹敌。
这是中国的骄傲,也是整个东方的自豪。

    ——日中友好联盟会会长浜野靖吾

    走出混沌

    1974  年春天,严重的旱情威胁着中国西部的八百里秦川。返青的麦苗在干渴
的折磨下趴伏在大地上,以祈求上天的恩赐。水,在这片黄土地上,一切生命都需
要水的滋润。忠诚的祈祷并没有感动上帝。日复一日,依旧不曾有一滴水珠从天上
洒下来。坐落在骊山脚下的西杨村自然也不例外。或许,贫困与落后,更加重了他
们对水的关注与对麦苗的厚爱。这片土地的每一个主人都深深懂得,田园的麦苗枯
萎之时,也是他们自身的生存受威胁之日。

    一切故事都从这里开始——夕阳的余晖笼罩着村南的柿树园,白光闪闪,折射
出令人心焦的光。奔走了一下午的西杨村生产队长杨培彦和副队长杨文学,站在柿
园一角的西崖畔上。二人眼望着这片只长树木,不长庄稼的荒滩,不由再三犹豫,
踌躇不定。

    太阳从西方落下,小鸟跳动着在树林中寻找栖身之处。杨培彦终于下定决心,
挥起笨重的镢头在脚下石滩上划了一个不规则的圆圈:“就在这里吧!”杨文学望
望骊山脚下那个断裂的峪口,正和身前的圆圈在一条直线上。

    他点了点头:“但愿土地爷帮忙。”此时的他们,谁也没有想到,这个不规则
的圆卷将意味着什么。

    翌日晨,以西杨村杨全义为首的6 个青壮年,挥动大镢在杨培彦画的圆圈里挖
掘起来。尽管地面布满了砂石,镢到之处火星四冒,但在干旱中急红了眼的农民,
还是以猛不可挡之势穿越了砂石层。将近中午,工程进度明显加快。

    当挖到1 米多深时,出乎意料地出现了一层红土。这层红土异常坚硬,一镢下
去只听到“咚”的碰撞声,火星溅出,却无法穿透土层。

    “是不是咱们挖到砖瓦窑上了?”井底的杨新满放下镢头,不解地望着众人。

    “可能。听老人们说,咱这一带过去有不少烧砖瓦的土窑。”杨全义说着,递
过一把镐头,“来,用这玩艺挖挖看。”井下又响起了咚咚的声音,坚硬的红土层
在杨新满和杨志发两个壮汉的轮番攻击下,终于被凿穿了。这是一层大约30  公分
厚的粘合状红土,很像烧窑的盖顶(实则是兵马佣坑封土的夯土层)。有了这样一
个概念,在以后的挖掘中出现的陶片,都被他们和砖瓦窑联系在一起,也就不再奇
怪。

    越过了红土层,工程进度再次加快。不到一个星期,这口直径为4 米的大井就
已深入地下近4 米。这时,他们手中的镢头离那支后来令世界震惊的庞大军阵,只
有一步之遥了。

    历史应该记下这个日子——1974  年3 月29  日。

    当杨志发的镢头再抡下去又扬起来的瞬间,秦始皇陵兵马佣的第一块陶片出土
了。奇迹的第一线曙光露出地面。

    遗憾的是,这块陶片的面世并没有引起杨志发的重视,他所渴求的是水。

    此时,水比陶片更为令人渴盼。于是,杨志发和同伴的镢头便接二连三地向这
支地下军队劈去。

    一块块头颅,一截截残肢、一根根断腿相继露出,大家终于注意了。

    “这个砖瓦窑还有这么多烂东西?”一个青年抹了把额头的汗水,沮丧地小声
嘀咕了一句。

    “砖瓦窑嘛,还能没有点破烂货?快挖吧,只要找到水就行。”杨全义在解释
中作着动员。那青年人叹了一声,又抡镢劈向军阵。

    在井筒西壁的杨志发突然停住手中的镢头,大声喊道:“啊,我挖到了一个瓦
罐。”听到喊声,正在运土的杨彦信凑上前来,确是有一个圆口形的陶器埋在土中,
便好心地劝说:“你慢慢地挖。如果没坏,就拿回家到秋后焐柿子,听老人们说,
这种瓦罐焐出来的柿子甜着呢!”一旦人的具体目的改变,行为也随之转换。在得
到和利用的心理驱使下,杨志发不再盲目地大刀阔斧劈下去,而是镢手并用,连刨
带扒,轻轻地在这个瓦罐四周动作。土一层层揭去,杨志发心中的疑窦也一点点增
加。当这件陶器完全暴露在眼前时,他才发现自己上当了。

    眼前的东西根本不是要找的瓦罐,而是一个人样的陶制身子(实则是一个无头
空心陶俑),他晦气地摇摇头,用足了劲掀入身旁的吊筐,示意上面的人拉上去。

    当这件陶俑身子刚刚抛入荒滩,井下忽然又发出一声惶恐的惊呼:“瓦爷!”
众人又一次随声围过来,又几乎同时瞪大了眼睛,脸上的表情有了明显的变化,肌
肉在紧张中急骤收缩起来。

    摆在面前的是一个陶制的人头,形象极为可怖。

    只见这个人头上长角(实则是武士俑的发髻),二目圆睁,紧闭的嘴唇上方铺
排着两撮翘卷的八字须,面目狰狞可怕。有一大胆青年用镢头在额头上轻敲,便听
到咚咚的响声。

    “是个瓦爷。”有人做了肯定的判断。

    “我看咱们挖的不是砖瓦窑,是个神庙摊子,砖瓦窑咋会有瓦爷的神像?”有
人推翻了以前的判断,同时又提出了新的见解。这个见解得到了多数人的认可。

    “甭管是砖瓦窑还是神庙摊子,找到水才是正事,快挖吧!”组长杨全义又把
大家的注意拉回现实的生活中来。没有人再去发表见解和为此大惊小怪了。摆在面
前的的确如杨全义所说,找到水才是正事。

    随着镢头的劈凿,铁锨的挥舞,一个个武士俑头、一截截残腿断臂,一堆堆俑
片,被装进吊筐拉上地面,再抛入荒滩野地。

    出土的陶俑终于引起了一群儿童的兴趣,他们纷纷奔向荒滩捡拾俑头,先是好
奇地玩弄,接下来便将俑头立于荒滩作为假设的坏蛋,在远处用石头猛烈轰击。有
聪明的孩子则采取“古为今用”的方针,将俑身和俑头一起搬到自家的菜园中,在
俑的手里塞上一根长杆,杆头上拴块红布,然后再找来破草帽,将陶俑打扮成一个
活脱脱脱的看园老翁,立在院中,日夜守护菜园,使麻雀不敢放肆地前来啃啄返青
的菜苗。

    在所有拿走俑头的人们中,只有一个70  多岁的老抠作了完好无损的处理。她
把俑头的尘埃用水冲洗干净后,在自己那两间低矮灰黑的土屋里摆上案桌,将俑头
小心地放在上面,点燃香火,以虔诚的姿态大加叩拜。自后,家中整日香烟燎绕,
老妪的精神日渐爽朗起来,和儿媳的吵骂也明显减少。

    正当人们对陶俑大加戏弄,损毁或膜拜之时,村南的井下发现了更加奇特的情
形。

    在离地面约5 米的深处,大家发现了青砖铺成的平面,同时,还有3 个残缺的
弩机和无数绿色的青铜箭头。这是地下军阵向两千年后的人类发出的最后一丝信号,
兵器的出土意味着对砖瓦窑和神庙两种推想的彻底否定。随之而来的应是一种更切
合历史真实的构想诞生。可惜,这里没有人再去理会这最后的讯息,更没有人再围
绕这稍纵即逝的讯息去思考些什么了。让众人欣喜和激动的是,尽管没有找到地下
水,但却找到了硕大的青砖和铜器。本世纪20  年代,骊山脚下的秦始皇陵周围,
不断有秦砖在农民的耕作中出土。

    这些刻有精巧图案的秦砖,引起了官僚、军阀以及小姐、太太们的兴趣,从而
兴起一阵抢购秦砖之风。伪陕西省省长宋哲之,曾用一块秦砖一斗麦的高价,搜购
了一汽车秦砖拉往省城。农民们并不知道秦砖汉瓦的文物价值,见抢购之风兴盛,
便好奇地四处打听和猜测,最后一致的结论是:用秦砖作枕头,可以避祸免灾,延
年益寿。对于今天正在打井的农民来说,砖层的出现自然是个喜讯。尽管一时还不
能辨别是不是秦砖,但毕竟是古代的东西,先拿回家做成枕头试验一阵子,再做好
坏真假的结论,则是最明智的办法。于是,井下的秦砖很快被哄抢一空,走入千家
万户的炕头。

    当别人哄抢秦砖时,有一位青年却棋高一招。他默默地伏在井下,从泥土中捡
拾看上去并不显眼的青铜箭头。附近的三里村收购站以14。4  元的代价,将这几公
斤青铜购去后,村人才蓦然醒悟:“还是这家伙有心计。”打井工地围绕着“瓦爷”
的出现这个话题,确是沸沸扬扬热闹了一阵子,终又归于静寂。大家像什么事也不
曾发生过一样,重新抡起手中的撅头,向大地母亲的肌体劈去。

    那支庞大的地下军队,不惜以个体毁灭的代价向世界投递信息,却未能得到破
译和救援的相应的回声。人类的目光,穿越军阵又匆匆移去,双方都未能抓住这个
千载难逢的契机。纵然地下拥有千军万马,但他们已无法再向人们发出一丝哪怕是
微弱的呼唤讯息了。

    绝望中诞生

    历史应该记住他的名字——临潼县晏寨公社水保员房树民。

    他的工作职责是管理、调配晏寨公社的水利建设和水源利用。西杨村打井的消
息自然会输入他的意识储存。事实上,这口井开工的第三天,他就察看过地形和工
程进展的情况,并对在此处取水充满了信心。于是,听说井已深入地下5 米多,仍
不见一点水星时,他便揣着诸多疑问来到西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