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教入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佛陀的本怀未必重男轻女,因为色欲是属于男女双方的,对男众说女色 可厌,对女众说,男色岂不也是可厌?

所以,从学佛证果的观点上说,男女是平等的,女人除了必须转了丈夫身才能 成佛之外,至于成罗汉、成菩萨,根本是没有男女差别的。比如观音常现女身,也 唯有女人的气质最能近乎慈悲的菩萨精神,佛也常说「以慈悲为女」。女人所缺少 的是强劲勇猛的魄力,故在佛经中以为女人不能做统治四天下的转轮圣王。

§佛教是反对家庭制度的吗?

不。佛教决不勉强改变任何人的生活方式,出家,仅是佛教生活方式的一种, 家庭才是佛教建设的根基所在,如果反对家庭制度,佛教的僧尼也将无以为生。

相反地,佛陀却曾积极勉励家庭生活的如理建立,比如善生经,就是一部指导在家生活的经典,指导在家人应该建立正确的伦理生活:子女对父母要报恩要孝顺 ,父母对子女要教养要婚配;弟子对师长要供养要恭敬,师长对弟子要尽心教导, 要代选择明师善友;妻子对丈夫要敬爱服侍、要诚实料理家务;丈夫对妻子要给养 服饰饮食、要怜念、要亲亲;主人对仆从要给食要体恤,仆从对主人要服从要尽职 ;亲族邻友对待亲族邻友,都应互相敬爱、互相济助、互以赤诚相待、互以善言规 勉;在家人对待出家人要恭敬设座、要布施供养,出家人要教在家人信善学善(以 上是摘其大要而非经文)。此外,不妨参阅另一篇拙作怎样做一个居士。(按:此文今收于「学佛知津」一书中──本社出版)

§佛教徒可跟异教徒通婚吗?

「异教」Heathenism 原是犹太人及基督教给异民族的鄙夷之称,我们借用代 替「外道」,但不作鄙夷想。

佛教不像那些民族化或家族化的宗教,佛教没有这种种族歧视或宗教歧视。宗 教信仰虽与家庭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婚姻又是组成家庭的基础,但对一个佛教徒而 言,并不要求首先改变了对方的宗教信仰然后再行结婚。但是,一个正信而有修养 的佛教徒,必定能在婚后的夫妇生活中,促成对方来改信佛教。

这在佛教的经典中,是有根据的。曾有一个佛教徒的妹妹,嫁给了□体外道的信徒室利笈多,那个□体外道的信徒最初极端地反佛乃至害佛,最后终于唾弃了□ 体外道而皈依了佛教(根本目得伽卷七卷八)。另有佛的信女须摩提,也嫁给了外 道的信徒,感化了外道的信徒。(增一阿含卷二二须陀品之三)

因此,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在四摄法的「同事」的原则之下,不但不要求配偶 的对方首先放弃了原有的宗教信仰,甚至可以先去投合对方的宗教信仰,结婚之后 再来潜移默化,转变对方的宗教信仰。这就是先使自己同于他,再使他来同于己。

当然,婚姻是终身的大事,是家庭幸福的基础,一个初机信佛的佛教徒,不必利用婚姻作为传教的手段而致造成不幸的后果。所以,婚姻的主要条件,不应该是 宗教的信仰,而是彼此之间的情投意合。

因此,如果没有把握感化对方,最好选择同一信仰的配偶,如理组成佛化的家 庭,否则,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导致婚姻的悲剧,那是很不幸的。

再说,组成佛教化的家庭,虽是佛教徒的应有责任,万一由于配偶的信仰不同 而坚持他的不同信仰,一时之间又无法改变他的信仰,那么,宗教的容忍,应该能 使互相尊重各自的信仰。正信固比迷信好,有信仰也比没有信仰好。在如此的情形 下,应当信仰是信仰,夫妻是夫妻;教堂(寺院)是教堂(寺院),家庭是家庭。 因为,佛教本来不是家族化的宗教,而是自由化的宗教。佛陀不障碍他人信仰外道 ,佛陀不反对他人供养外道,乃至要对弟子说:「汝当随力供养于彼。」(中阿含 三二.一三三)
 

   
 

 
 

。。。。。。
 
 下一章
 
  
    
~~~ 正信的佛教 ~~~

§佛教徒必须要行佛化婚礼吗? 
佛化婚礼,在佛教的三藏典籍中,找不到明确的根据。所以,佛教并不强调佛 化婚礼的重要性,凡是公开的婚姻,都会受到佛教的认可。佛教严禁私通,私通在 佛教称为邪淫,是犯罪的行为。

至于佛化婚礼,在佛化家庭的建设上说,是有必要的。至少,佛化婚礼的举行 ,已经证明男女双方都是三宝的弟子,自从结婚之后,他们所组成的家庭,也必是 佛化的家庭。所谓佛化家庭,是指信奉三宝并且实践佛法的家庭,至少那是一个修 持五戒十善的家庭,一个和乐慈爱的家庭。

所以,凡是正信的佛教徒,应该举行佛化婚礼,并且鼓励亲友们举行佛化婚礼 。

因为佛化婚礼在佛典中没有明确的根据,对于婚礼的仪节,迄今尚没有统一的 规定。不过,主要的仪节,应该是皈依三宝及宣誓相敬相爱,在三宝的光照之下, 结为夫妇,以爱情相助,以道情相勉。

根据比丘戒的规定,出家人不得作婚姻的介绍人。但是,既没有说出家人不能 作证婚人,也没有说出家人可以作证婚人。若以解脱道的观点衡量,出家人最好不 做证婚人。若以菩萨道的观点衡量,为了佛化社会的理由,出家菩萨为人证婚,当 可视为接引的方便。

§佛教徒可以离婚吗?

离婚的问题,在佛典之中,也不容易找到明确的根据。不过,佛教主张婚姻的 美满及婚姻的责任,既然结为夫妇,结婚之后,应该相亲相爱,互相尊敬,各守各 的本分,各尽各的责任,佛教严禁邪淫(私通),婚姻破裂,多数是由夫妇之间的 不能互守贞节,夫妻之间既然都能坚持邪淫一戒,婚姻是不容易破裂的。即使破裂 了的婚姻,佛教也主张破镜重圆;所以,佛陀虽不许比丘弟子们介入婚嫁的事件, 但仍许可比丘们为「若男女先已通,而后离别,还和合」(四分律卷三)。因为, 男女的离婚,对于彼此的心理,都有不良的影响,尤其对于儿女的抚育,更要负起 道德上的责任。根据这一论点而言,也可以说,佛教是反对离婚的。

不过,佛经中也没有说离婚是犯戒的行为。所以,万一由于感情的冲突,趣味 的不投,乃至是出于虐待等的重大理由,在忍无可忍的情形下,是可以离婚的,如 果是为了满足情欲的理由而离婚,那是不道德的,也不是佛教所许可的,故也是罪 恶的。因为,夫妻的离异,最倒霉的是他们无辜的儿女。

在中国的古俗,男子丧妻可以再娶,称为续弦,以为那是道德的,如果女子丧 夫,唯有守寡终身才是值得表扬的美德,这种「贞操」的观念,实在是由于轻女重 男的习尚而来。在印度,并不如此,以印度教的科多马法典而言,主张丈夫他往六 年而仍不得其音讯者,妻即可与其他男子通。佛经中的俗人出家时,必先舍其妻子 ,任妻自由,所以,失去丈夫的女子改嫁,在佛教是允许的,也是道德的。

§佛教以为婴儿可以信佛吗?

佛教不承认基督教所说的「原罪」,所以也不以为婴儿的罪恶性,如果婴儿有 罪,那是他们在过去生中的行为造作,薰附于他们的生命主体──八识田中,佛教 称之为「业」。所以,婴儿不会由于出生的理由而继承了人类的「原罪」。

婴儿期间,尚没有自我判别的能力,信仰佛教的皈依仪式,必须是出于自我意 志的宣誓,否则便不算皈依。佛教主张,七岁以上的儿童才可以出家,准此而言, 皈依三宝的仪式,也该到七岁以上并且已有自我判别的意志之时,才可以举行。

不过,佛教深信功德的回向作用,所以佛教鼓励大家在婴儿出生的前后,以及 为了庆祝婴儿的满月及周岁等时节,应该斋僧布施或念佛诵经,为婴儿的福寿智慧而祈祷。(例如增含卷二十五五王品之二)

§佛教反对节制生育吗?

这在佛教界中,尚是一个未经讨论的问题。根据佛教的基本原则来说,只要不 犯堕胎杀生戒,节制生育是不必反对的,为了子女的教养及生活的负担,节制生育 是道德的。

正因为佛教严禁堕胎,佛教以堕胎与杀人同罪,不论被堕的胎儿已经成形,或 尚未成形,凡是堕胎,便犯杀人罪。所以佛教反对以堕胎作为节制生育的手段。

因此,应当考察节制生育的技术问题。

佛教相信:中阴身(从死后到生前阶段中的灵体)的进入母胎,是在父母和合 的当时,见了父母和合的情态,便起颠倒想──爱父的入胎则为女婴,爱母的入胎 则为男婴,并且执取父亲射出的精子及母亲的卵子为「我」。比照「发生学」来推 想,这个「我」的观念,应该是在精子进入卵子之时才起作用,才是受孕,未必就 是父母性交的当时。若今日的人工受孕,也不合这一解释,故此仅作因缘的方便说明。

那么,如要节制生育,所应处理的阶段,须在精子尚未进入卵子之前,否则即成堕胎的杀人罪。房事之前,先服避孕的药物,或先在阴道或子宫内安置避孕具及 药物,使精子接触不到卵子,或使精卵失去效能,这可能是道德的,但是确切地有 把握不是杀死已经受孕的胎质才行,否则如果没有更安全的方法,最好不要节制生 育,若想节制生育,那就只有一个办法,也是佛教最赞成的一个办法──节欲。

§佛教徒有国家观念吗?

佛教是崇恩主义的宗教,父母、众生、国家、三宝,称为四恩,孝养父母、广 度众生、爱护国家、恭敬三宝,不是为了求取什么,完全是为了报恩的动机。所以 对一个正信的佛教徒,不容怀疑他的国家意识。

佛陀释迦世尊,成道之后,经常在外游化,很少回到自己的故国迦毗罗卫,但 当他晚年时代,舍卫国的青年国君琉璃大王,为了报复迦毗罗卫国在他少年时代给 他的侮辱,便发动大军,誓言消灭迦毗罗卫的释迦种族。这被佛陀知道了,便一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