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教入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注 二:易经观卦之疏云:「微妙无方,理不可知,目不可见,不知所以然而然,谓之神道。」

易经观卦云:「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惑,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注 三:佛祖统纪卷十五有朋法师传:「湖人薛氏妇早丧不得脱,其家斋千僧诵金刚般若,请(朋)师演说经旨。妇凭语曰:「谢翁婆一卷经今得解脱。」

翁问:「千僧同诵,何言一卷?」答曰:「朋法师所诵者,盖师诵时不接世语,兼解义为胜也。」

注 四:「佛如医王,能治一切诸烦恼病,能救一切生死大苦。」(华严经入法界品三十九之十六)

注 五:参阅佛祖统纪卷三十三法门光显志「寓钱」条(大正藏四十九册三二三页)。

注 六:参阅佛祖统纪卷三十(大正藏四九册三○○~三○一页)弥勒年代亦有异说。

注 七:劫与三世劫的千佛。时间参看佛祖统纪卷三○(大正藏四九册二九七~三○二页)。

注 八:阿僧只为华严经中百二十四个大数的第一○五个。若以万万为亿,万亿为兆,则一阿僧只相等于一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又各为无央数。

注 九:世界观参阅佛祖统纪卷三十一「世界名体志」。

注 十:佛祖统纪卷三十五(大正藏四十九册三三六页)司马君实注扬雄之性善恶混,亦谓孟荀各得性之一面。

注十一:禅宗的五家七宗的派别,不是理论的,乃就吾人所禀自然之理解,对禅所发挥之态度而言耳。故性质温和者其言和,性质烈者其言峻,因其发言之和峻,禅风因之而变,其禅风之相异,即禅之派别相异。故禅宗之派别在教理的区别上不若华严天台之明皙也。

注十二:宗密禅师,禅源诸诠集都序曰:「故三乘学人,欲求圣道必须修禅,离此无门,离此无路,至于念佛求生净土,亦需修十六禅观,及念佛三昧,般舟三昧。」「禅则有浅有深,阶级殊等,谓带异计,欣上厌下而修者,是外道禅。正信因果,亦以欣厌而修者,是凡夫禅。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悟我法二空所显理而修者,是大乘禅。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

注十三:十诵律卷三八佛言:「从今为破外道故,诵读外道书。」根本杂事卷六佛说:「不应愚痴,少慧不分明者令习外书,自知明慧多闻,强识能催外道者,方可学习。」「当占三时,每于二时佛经,一时习外。」「于日初分及以中后,可读佛经,待至晚时,应披外典。」

注十四:印度的佛梵相融:「在佛教不但融摄三明之哲理,且将融摄阿阖婆吠陀之秘咒,吠檀多之学者,亦将融佛于梵,以释迦为神之化身矣。」印度之佛教二○七页)

注十五:通事舍人刘勰雅为(昭明)太子所重,凡寺塔碑碣,皆其所述(石城石像碑见存),深大同四年求出家,武帝赐名慧地──佛祖统纪卷三十七(大正藏四十九册三五一页)

注十六:(一)康未京兆虾子和上,印心润山而混迹闽中,沿江岸拾虾蚬以充食,暮卧白马庙纸钱中。

五代梁世有布袋和上在四明奉化,其袋中藏有□木履鱼饭、菜肉瓦石等物。以上均见佛祖统纪卷四十二(大正藏四十九册三九○页)。

(二)宋真宗时,婺州沙门志蒙徐氏,衣锦衣,喜食猪头,言人灾祥无不验,呼人为小舅,自号曰徐姐夫,坐化时遗言吾是定光佛。奉其真身,祈祷神应不歇,世目之猪头和上──佛祖统纪卷四十四(大正藏四十九册四○三页)。

(三)南北朝时有宝志大士,跣足锦袍,以剪、尺、镜、拂、柱杖、头负之而行,儿童见者哗逐之,或微索酒,或屡日不食,尝遇食□鱼者,从求之,食吐水中皆成活鱼。参阅佛祖统纪卷三六(大正藏四十九册三四六页)。

注十七:乌克德H。 S。 Olcott与H。 P。 Blavatsky 夫人同于西元一八八○年自美国

到锡兰纠弹英人之专横而维护佛教。

著作者/释圣严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
 
 结束
 
佛许可弟子吸烟吗?
佛许可弟子吸烟吗? 






——从《四分律》中的“佛言听用烟”谈起






  释宗净





一.今人对“佛言听用烟”的阐释



  在〈四分律〉四十三卷中有如此的记载:
  ‘尔时有比丘患风,医教用烟,佛言听用烟。’
     我首先想考察清楚的是,《四分律》四十三卷中的“佛言听用烟”中的“烟”所指的,就是我们现在的烟草制品吗?佛陀时代的古印度已生产烟草了吗?佛陀真的许可弟子吸烟吗?



二.“佛言听用烟”的本来面目



  我们还是考察一下《四分律》四十三卷中的关于佛言听用烟的原文吧:
  时有比丘患头痛。医教灌鼻药不入。佛言。听手摩顶若摩脚大指若以凝酥塞鼻。尔时有比丘患风。医教用烟。佛言听用烟。时须烟筒。佛言听作。彼以宝作。佛言不应用宝作筒。应用骨若牙若角若铁若铜若白镴若铅锡若木作。若患火烧烟出处。听安铁。若患筒零落。佛言听作囊盛。手持不坚。佛言应作带系着肩上。彼须丸药。佛言听作。手持不坚。应盛着熏筒囊中。[2](《律部T22》p。877。1)
  此段引文明白地记载了“佛言听用烟”的情况。引文中出现了“烟”和“烟筒”等字词。乍一看,以为在佛陀时代已有人吸烟,并且使用烟筒吸烟了,并且佛陀也许可弟子吸烟了。然而,此处的“烟”难道就是烟草制品吗?
  显然,答案是不能贸然肯定的。我们知道,烟草原产美洲,烟草的传布是哥仑比亚发现新大陆之后的事件[3]。据文载:1496年,航海到美洲的水手把烟草种子带到欧洲。
  1535年,西班牙人到西印度种植烟草。1556年烟草在法国种植。1558年烟草在葡萄牙种植。1559年烟草在西班牙种植。1580年传到英国。1589年传到意大利。1599年葡萄牙把烟草传到印度。1601年烟草在爪哇种植。烟草于16世纪传入我国。[4]
  既然烟草传播到印度已是1535年或1599年的事件,那幺佛陀时代何来的烟草呢?所以,《四分律》中“佛言听用烟”的“烟”并非指的是烟草制品。如此,“佛言听用烟”的“烟”究竟是何物呢?
  答案还得到《律藏》典籍中去寻求。《大正藏·律藏》中有“烟”字出现之处有180多处。在律藏中记载的可用来治病的“烟”共有4处,除上面《四分律》四十三卷中的一处以外,尚有以下3处:
  1.《十诵律》卷第三十八:佛在舍卫国。尔时长老毕陵伽婆蹉眼痛。时药师教言。和药作丸着火上烧服烟。优波离问佛。用何物作药。佛言。但除青木香药。和合余一切香。着火中手接取烟而咽。时以手接烟不得。佛言。作筒。时筒太长不得烟。佛言。莫长作。又复短作便烧手。佛言。莫太短。又时丸药在一处。筒在一处。取时难得。佛言。应畜囊盛。盛时筒破药丸。佛言。中应施鬲。施鬲已不系头筒堕地。佛言。应系头。[5](《律部T23》p。275。3)
  此处的“烟”是,由于长老毕陵伽婆蹉患眼痛的疾病,“药师教言。和药作丸着火上烧服烟”,其药材是“但除青木香药,和合余一切香”。此段文字详细记载了佛陀不厌繁琐地指导如何制“烟”和作“筒”。此处的“烟”是一种治疗眼痛的药,由“和合余一切香着火中”制成,并非我们现代的烟草制品,当不辩自明! 
  2.《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第十(《律部T24》p。245):时具寿毕邻陀婆瑳。从出家后常婴疾病。有同梵行者来问言。大德起居轻利安乐行不。答言。具寿我常病苦。宁有安乐。问言何苦。答言患嗽。问比服何药。答曾吸药烟得蒙瘳损。大德。今何不服。答曰。佛未听服。时诸苾刍以缘白佛。佛言。有病者听吸烟治病。[6](《律部T24》p。246。1)
  此处芘刍(即比丘)具寿因患咳嗽的疾病,需要吸一种“药烟”来治疗,疾病才能好转。佛许可“有病者听吸烟治病”。这里未载明这种“药烟”是何种药物,但不可能是烟草制品,因为,众所周知,烟草制品只会导致吸烟的人们患上慢性支气管炎、肺癌等疾病,会加重咳嗽的病情,根本无法用来治疗“嗽”病。 
  3.《善见律毗婆沙》卷第十七(《律部T24》p。790)有“陀婆阇者,是烟药”[7]的记载。但未具体记载药物的形状、作用、用途及适应症等内容,目前无法考证此为何物。



  结合上述引用的《律藏》中关于可用来治病的“烟”的几处记载,再来分析《四分律》四十三卷中的“尔时有比丘患风,医教用烟,佛言听用烟”,就比较容易理解此处的“烟”也是一种可以治疗“风病”的药物,须以此药作烟吸入,而非现代的烟草制品!
  综合〈律藏〉中可用来治病的“烟药”的几处资料,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基本的事实说明:
  1。佛陀时代,所谓的“佛言听用烟”的“烟”是一类药物,相当于现代医药中的“烟雾制剂药物”;
  2.可能有几种“烟药”存在,并且有的“烟药”可能是“和合药”——即由二种以上的药材和合制成;
  3.“烟药”可用来治疗一种以上的疾病。《律藏》中记载:“眼痛、风病、嗽病”这三种疾病可用“烟药”治疗。
  虽然部分“烟药”具体是一些什幺药物,目前尚无法考证。然而,我们认为,现有的资料已足以说明,佛陀时代的古印度尚没有我们现代的烟草,佛所许可的“医教用烟,佛言听用烟”的“烟”根本不是我们现代的烟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