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教入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忏除业障绝对不是拜梁皇忏、拜水忏,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什么是实质?后不再造。譬如,我们起了不好的念头,说了不善的言语,做了不好的事情,现在知道这是罪过,从此以后不再犯错,这是真忏悔,如此方能消除业障。假如你在佛菩萨面前念经念咒,念完之后再造,造了以后再去念,以为这就是忏悔,那你完全错会了佛的意思。

 

业障真正消除了,一定有求必应。业障习气深重,不要怕,要有耐心来消除。了凡先生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我也用了二、三十年的时间,没有这么长的时间不行。毛病、习气一定要克服,常常提醒自己,所以古人重视读诵,非常有道理。我自己这一生能成就,得力于四十多年没有离开讲台,天天讲经,天天劝别人,天天也劝自己,别人有没有得到利益,我不知道,我自己真得利益了。这就是佛法说的‘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如果没有长时间的薰修,怎么能成就?我们的毛病、习气是无量劫薰习而成的,现在我们要把坏的习气舍掉,学古圣先贤、诸佛菩萨,同样也需要时间。因此,要有决心,有毅力,长期断除自己的习气,这样才能圆满成就。

 

余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

 

了凡先生进一步向云谷禅师请教,孟子说:‘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是我可以求得的,功名富贵乃身外之物,如何能够求得?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了。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

 

云谷禅师说:‘孟子的话没有错,是你错解了。’错解在什么地方?此地没有多说,但是若能细心体会前面所讲的,这两句话自然能明了。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方寸’指我们的心地,祸福吉凶都是念头变现出来的,不离方寸。

 

‘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我们求感应,从哪里求?从真心中求。所以,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懂得求的道理与方法,如理如法的求,哪有求不到的!世出世间最难的是成佛,成佛尚且可以求得,何况世间功名富贵!

 

求,最重要的是通。何谓‘通’?就是贯通空间维次。用什么方法贯通?真诚心。何谓真?真就是没有妄,丝毫虚妄都没有。何谓诚?曾国藩先生说:‘一念不生是谓诚。’。佛法讲‘无妄念’,这叫真诚。真诚心就是自己的真心本性,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从真心本性变出来的,你把真心本性找到了,哪有求不得的道理!这些理事,释迦牟尼佛在大乘经论讲得太多了,稍稍涉猎大乘的人都知道。什么人得受用?依教奉行的人得受用。如果你只会读经,不了解经义的道理,不能将这些道理、方法落实到生活行为上,你得不到利益,还是不通。不通,虽有求,不会得感应。

 

我初学佛的时候,讲经需要参考资料,那时在台湾很不容易找到,香港的智开法师对我帮助很大,凡是我所要的书籍,他都尽量搜集寄来给我。其中只有《中观论疏》的时间最长,大约半年才寄来。我求的是道,这是我所需要的,我如理如法的求,真的是有求必应。

 

所以,我对于经典所说及老师的教诲,深信不疑。‘从心而觅,感无不通’这八个字,就是有求必应的理论与方法。求在我,不独道德仁义可以得到,连身外之物,譬如功名富贵也能得到,内外双得,这是求有益于得也。

 

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道’是求的方法与理论。不论是求内在的德行,或者求外在的资生之具,只要反躬内省,向内心里去反省,回头是岸,就能求得到。如果你不能反省,不能充实自己的德行,只是向外攀缘,那就‘求之有道,得之有命’。譬如,现在有许多商业钜子出书,写自己努力奋斗的成功经验与教训,提供一般人做参考。你用他们的方法去求,你要是得到了,那是你命里有的;你命里没有,你还是得不到。为什么?你不是向真心求,不是向心性求,这种求法必然是‘内外双失,故无益’。

 

因问孔公算汝终身若何。余以实告。云谷曰。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余追省良久。曰。不应也。科第中人。类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凡此皆薄福之相也。岂宜科第哉。

 

云谷禅师问:‘孔先生算你这一生的流年如何?’了凡先生如实报告。云谷禅师说:‘你自己想想,你应不应该得科第?应不应该有儿子?’他想了很久,说:‘不应该。’了凡先生是个读书明理之人,他能找出自己毛病之所在。‘科第中人’是指官场中的人物,都是有福相之人。我自己福太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没有从基础上培养自己的福德。‘不耐烦剧’,不愿意做太繁琐的事情。‘不能容人’,心胸狭小。‘时或以才智盖人’,喜欢出锋头,压制别人。‘直心直行’,此地并不是指古圣先贤的教诲,如《维摩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直行是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里是指心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这是习气毛病。‘轻言妄谈’,说话不经过大脑,随便妄说。这些都是‘薄福之相’,他了解自己有这么多的毛病,天天造业,当然无法考中功名。这是说明他不应该考取功名的原因。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余好洁。宜无子者一。和气能育万物。余善怒。宜无子者二。爱为生生之本。忍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宜无子者三。多言耗气。宜无子者四。喜饮铄精。宜无子者五。好彻夜长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无子者六。其余过恶尚多。不能悉数。

 

大地虽然很肮脏,但是土地肥沃会生长很多东西;水清就没有鱼。他有洁癖,这是没有儿子的第一个原因。‘和气’非常重要,谚语常言‘家和万事兴’,一个国家上下能和睦相处,哪有不强盛的道理!不和即是衰败的预兆。他喜欢发脾气,这是不和;换言之,贡高我慢,狂妄自大,目中无人,这是第二个原因。

 

‘爱’,慈爱。‘忍’,残忍。慈爱是生生之本,他没有爱心,心地残忍,残忍乃不育之根。他爱惜自己的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这是第三个原因。他很爱说话,爱发牢骚,喜欢讽刺、挖苦、捉弄别人,常在大庭广众之下让别人下不了台,这是第四个原因。嗜好饮酒,伤害自己的精神体力,这是第五个原因。偏爱彻夜长坐,晚上不睡觉,不知道保养元神,这是第六个原因。反省之后,毛病过恶实在太多了。

 

‘彻夜长坐’,在佛家有‘不倒单’,这是禅定功夫。打坐在定中是清醒的,不是睡眠。若是用打坐代替睡眠,不如躺著睡舒服,坐著睡多难过!真正大修行人,心境空明,没有自私自利、五欲六尘这些阴气之侵袭,所以常在定中,智慧念念增长。心地清净到一定的程度,就可以断除睡眠。‘财色名食睡’这是五欲,欲界才有,色界与无色界没有。由此可知,睡眠可以断除。如果烦恼习气没有断除,勉强坐在那里睡觉,对身体决定有害,这是很不健康的生活。所以,在修行场合千万不要好面子,自己做不到勉强去做,最后把身体毁坏了,这是愚痴。

 

云谷曰。岂惟科第哉。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

 

云谷禅师说:‘岂独是考功名而已!世间大富大贵有千万财产者,定是千金人物。’要有福分才能享受。过去生中没有修福,怎么能得福报?过去生中修积得厚,这一生中得大福报;过去生中修积得薄,就得小福报;没有修福,应该饿死的,也是过去造的罪业深重。这个报应是自作自受,与老天爷、鬼神、佛菩萨毫无关系。所以,‘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老天爷对一切众生确实是公平的,这是自然的果报,老天爷确实没有加丝毫成见在里面。这是至理名言,我们要细心玩味。

 

云谷禅师藉著一般人的知见,劝了凡先生积功累德。‘百世之德’,在中国历史上,祖宗有德者,如夏享国四百年,商享国六百年,周享国八百年。周朝享国最久,这是文王、武王、周公所累积的功德。‘百世之德,定有百世子孙保之’,这是就世俗眼光来说。不在王位者,如孔子,孔子以大公无私、真诚爱心,有教无类,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他积的功德大,他的子孙后代至今还受世人的尊敬。

 

‘十世之德’,像中国历朝的帝王。我们再看世间,现在一般富贵人家传二代三代,已经不多了,有的传一代就完了,有的甚至中年发达,晚年破产,这是‘德至薄’。他没有积功累德,起心动念、所作所为都是自私自利,纵然做一点好事,也不舍弃名闻利养,所以德至薄。在社会上做一点慈善事业,必须要得到大众的褒奖、政府的奖励才肯做,这是假善,不是真善。

 

云谷禅师举出这些例子说明,然后教导他针对自己的缺点,彻底改过自新,就有救了。

 

汝今既知非。将向来不发科第。及不生子之相。尽情改刷。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