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说他之前任的是皇宫禁军,靠的还是他父亲荫职,才入了皇后娘娘的眼。被调到公主跟前,任左卫禁军的首领,不过从六品而已。
如今被提拔为左御翊卫,翊卫乃是皇权最为核心的军队。多少权贵子弟,挤破头颅,终其一生也进不去。没想到他却有幸凭着自己的能力,荣升为翊卫,还是中郎将。
一下从从六品,跃为从四品,连升两级。真是太好了。他父母亲还不知道要喜成什么样呢……刘勤越想越畅快。暗暗地对杜六叶也多了几分感激。
又听皇上指着杜六叶问道:“那你要什么官呢?朝中并没有女官的先例,我看你不如进尚宫局可好?”
“父皇……”杜六叶还没有开口,李令月就摇着她的手臂不依。她是怪皇上大才小用。
杜六叶也不想入后宫,当什么女尚官。她时时不敢忘记王建的《宫人斜》
未央宫墙青草路,宫人斜里红妆墓。
一边载出一边来,更衣不减寻常数。”
她不过是救了公主,常行走在殿下身边。还没有深入宫中,各路人马就咄咄相逼。明杀暗刺。如果进入皇宫,其复杂辛秘,远胜如此。到时候还不知道是怎样一番情景,想想都令人胆寒。
所以她只得开口道:
“多谢皇上厚爱,只是杜某才疏学浅。并不精于此道,也不懂宫中规矩。只怕不适合出任女尚宫。
杜某只愿为小小药典,只求帝后千秋万代,福寿永康。公主皇子安宁永继。并无他求。还望皇上恕罪!”
言毕杜六叶叩头,触地有声。
见她推辞,李治一下不知道说什么好。又被小女儿缠得没有办法,出言询问道:“可是嫌官小了?那做公主身边陪读的女贤人可好?”
杜六叶还要推辞,她并不是嫌官小官大。而是不想淌宫廷这浑水。不过,如果是呆在公主身边嘛!好像应该另当别论。就在她还在思索之际……
李令月却抢先答道:“好……如此甚好。师……杜姑娘你还不赶快谢恩?”
第234章 做决定()
贤人?好像是起源于北魏的女官,平时主要和公主一起入学院,听太师、太傅们传业授课。与公主同起同坐,同进同出。帮公主磨墨,铺纸……陪读侍课。
就是些照顾公主,皇子之类的琐事。也是公主皇子近身玩伴。
但,就是这样的职位,一般也只在那些,朝中重臣权相的府中精挑细选。经过层层考核,只有俱备仁义廉孝,品德优良,睿智才娴,忠勇贞洁……
所有高贵品质的贵嫒名君们,才有资格随侍皇子公主左右。
世家大族也都明白,送家中子女伴读东宫、诸王……
尤其是太子身边的伴读,简直决定一个家族的命运兴衰。
一旦新储登基,朝朝天子朝朝臣。新君倾向于重用信任的,基本上都是从小与自己一起长大的心腹发友。
当然那些失了势的亲王,则另当别论。成王败寇,他们一般都命运多舛,结局悲惨。所以致使他们身边的亲信,也苦不堪言。
所以,在这皇权统治的阶级,成为皇族近臣是多么重要,却又多么危险而令人畏惧?
这就像一场提前的站队,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必有性命之忧。
当然,站在公主身边风险比较小。因为从来没有一个公主,会参与储位之争。
她们大多锦衣玉食的平平安安长大,再选一门贵胄良婿。终其一生无忧无虑。
不过,太平公主嘛……却与众不同!杜六叶回想起她波澜起伏的一生,虽也时而权柄滔天,尽握江山;却也于富贵之中,连连遭遇的叛乱、宫变……
最终却被自己的侄子逼死。处境凄凉……
是很危险,但必须去做。
这样善良仁义又才华横溢的姑娘,不应该有那么悲惨的结局。
从自己救她的那一刻起,不就已经做了这样的决定吗?
“杜姑娘……杜姑娘……”岚烟喊了好几声,杜六叶才回过神。“快谢恩啊!”岚烟提醒道。
入宫中陪皇子公主读书?!也是,现下这种情况对于杜六叶来说,已经算是格外开恩了。
陪读嘛?我已经读过十几年书了,又要来?杜六叶面上做出一副无奈状,望天……
见李令月不停地向她使眼色,她心是只轻笑。
又想起东宫那个烂瘫子,等闲之辈恐怕也没办法镇住那些得了势的大宫女。哎,也罢!
女贤的话,好歹还是三品女官。只能如此了,杜六叶老神在在地叩头谢恩。
李治见她颇为不情愿,他小声嘟嚷道:“也是,你们这些行医问道之人,都自视甚高。凡俗之官肯定打动不了你们。
就像那白山药王,朕封他高官厚禄,他却仍是不为所动……只派了个徒弟进宫,在太医署当官……哎……”
白山药王?杜六叶听他口中念念有词,不由好奇道:“皇上说得可是药王孙思邈?”
“正是,不是他还能有谁?”李治不高兴的靠着榻辇上,歪着头,情绪有些不满。
哎!杜六叶在心底道,皇上你不明白,你这是遗传的病,有多难治。连药王都没有什么办法。何况我们了。
再说那药王孙思邈那可是真正的世外高人,足足活了一百四十岁……长寿百禄。
早在北周静帝时,杨坚执掌朝政,召孙思邈任国子博士,孙思邈无意仕途功名,认为做高官太过世故,不能随意,固辞不受,一心致力于医学。
唐太宗即位后,召孙思邈入京师长安,见到他七十多岁的人竟能容貌气色如青壮年无异。想授孙思邈爵位,但被他拒绝了,仍回到乡间为民医病。
唐高宗显庆四年,孙思邈又被接到帝都,拜谏议大夫,这次他虽留住在长安,但仍不愿当官。碍于情面就推荐了自己的徒弟刘神威,说徒弟好学,年轻有为,高宗就应允后立即安排刘神威进了太医院。
也难怪高宗有些不满,他生来富甲天下,求得不过平安康健而已。那药王都已年逾百岁的人了,仍是仙风道骨。却医不好他的病……
李治见她还在发呆,出言道:“听说你们玄青观也擅长炼药养生,治病救人。如今你既然接受了这女官之职。就要好好的为国尽忠,公主千金之躯,受了箭伤。你要为她好好调养一番。至于朕的病嘛,上次你们玄青观的药,朕觉得也有些奇效。
所以你还应该再炼制些,你暂切住在太医署。一应药材费用都用公中出,若是少了什么,只管来跟我说……”
李治絮絮叨叨,长遍大论说了许久,还待要说,就听见爽朗的笑声自回廊那头传来。
“娘娘的颜色越发美了……当真光艳动人……”
“是吗?哈哈哈……”
皇后娘娘由明崇俨陪着,两人高谈阔论,缓缓往这走了过来。
李令月忙带着众人起身行礼,杜六叶也有模有样地随在后面。
互相见过礼,武曌问道:“皇上,今天感觉可好了些?”
“好多了……”李治也是眉开眼笑,旁边地太监殷勤地补充道:“早上还多进了半个苏米松糕……”
“好好,很好!”武曌连连感叹,“皇上这是想念女儿吧,这小月一来,你的病也好了大半了。哈哈哈……”
“正是呢,公主聪明伶俐,又乖巧孝顺,任谁看了都要巴心巴肝的疼上几分。何况我们陛下。”气氛活跃起来,众人就纷纷凑趣。
“皇上,最近臣下新献上的药丸,您吃了吗?”明崇俨拱手问道,说完这话,他还用眼睛睃了睃杜六叶。
“吃了,都有些效果。只要能医好朕的病,统统有重赏……哈哈哈……”李治精神头确实比前几天要好许多,面色红润,中气十足。
李令月就偷偷地拉了拉杜六叶的衣角,撇嘴有些不满意,又有些得意……她觉得肯定是玄青观的药物,更有用一些。杜六叶轻轻一笑,并不想动弹。
武曌思维敏锐,她却发现了女儿的小动作,向杜六叶道:“你从东宫那边来,太子身体可好些了?”
此话一出,现在顿时安静下来。李治心中一直惦念,有几次想问却都被闲话给岔开,也就忘了。
明崇俨眼观鼻,鼻观心,好似全不在意。却也暗暗的支起耳朵,呼吸渐抑。
第235章 曾试否()
武曌思维敏锐,她却发现了女儿的小动作,向杜六叶道:“你从东宫那边来,太子身体可好些了?”
此话一出,现在顿时安静下来。李治心中一直惦念,有几次想问却都被闲话给岔开,也就忘了。
明崇俨眼观鼻,鼻观心,好似全不在意。却也暗暗的支起耳朵,呼吸渐抑。
李令月则是怕父亲在病中,听了又急虑攻心。她本来是打算偷偷问杜六叶的,如今见母后提出来,也是没办法,朝杜六叶看去……
“回禀皇后娘娘,太子殿下的病,只怕……不太好。”杜六叶话刚出口,李治立刻情绪激动地坐了起来,胡乱挥舞着手臂嚷道:“怎么叫不太好?”
武曌听了,却眉头轻蹙,有几分不悦,又几分不可捉摸的复杂……她坐到李治榻边,轻轻地拍着他胸部,示意他不必激动。
杜六叶明显感觉明崇俨的身体放松了,那种愉悦地气场自他的方位散发开来。但当她侧目略扫时,发现他正满脸悲痛,垂目不语。
皇后娘娘果然比别人更关心太子的病情,是母子连心,还是……
杜六叶觉得心头一寒,不敢瞎想。
她心中冷笑,面上却也不显。缓缓开口道:“启禀皇后娘娘,太子咳血……只怕……”
杜六话还没有说完,李治又大声叫道:“咳血?太医不是说没事吗?啊?你们居然敢瞒着我,太医署那般饭桶,朕要砍了他们……砍了他们。”
“皇上,您别激动,保重龙体啊……”太监宫女见状,顿时战战兢兢地跪了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