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风流三侠-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世民先前还感到很不习惯,几次地向李靖表示,要他随便一点,甚至直接了当地对他说:“药师,即使日后我们有君臣之分,但至少目前还不是,现在我们的君主乃是隋室的恭帝,大家都是一殿之臣,你又何必在形式上拘礼呢?”
  李靖却正式回答他说:“世子,靖是归唐而不是归隋,这是起始就声明了的,事实上恐怕除了唐公之外,也没人会承认那个皇帝了,而唐公也不是真拥护那个小孩子,只是一种报恩的心理而已。”
  李世民轻嘴道:“是的,家君是个受恩不忘的人。”
  李靖道:“唐公是位忠厚的长者,但却非理国之明主,因为受恩固当报,却不可以天下为报,那是以江山社稷为儿戏,试问,当真将天下之大权,交在一个无知小儿手中,就算得是忠心了吗?”
  李世民道:“家君一直没有天下之念,他受权奸宇文氏一族的嫉害,性命几将不保,后来则多亏得越国公与先皇帝的大力庇护支持,才得苟安於太原,感恩深重,倒是怪不得他老人家。”
  李靖道:“我并没说这不好,但必须说这种行为不是理国之器宇,世子当记得先贤孟子的话,民为先,社禝次之,君为轻,必需要具有这种胸怀的人,才可以君天下。现在再回到我们的话题上,李靖之归唐,非为唐公而为世子,所以对世子,理应保持适度的尊敬。”
  李世民道:“敬存於心即可,不必拘於形式。”
  李靖肃然道:“不然。敬生於心,乃形之於表,否则这恭敬便没有基础,靖治军对人,都是如此,即使是夫妇之间,也从未有狎嬉之言行,这样才能维持敬意。”
  李世民没话说了。
  李靖却倒过来规劝他了,说道:“世子,不仅是对靖一人,即其他的人,世子也应该对他们维持适度的距离,不可过於相近,君子不重则不威,此为人主之大忌,像以前……”
  李世民道:“我知道,先生指的是刘文静,此人胸中倒是有点城府,只是太过於骄狂,我对他客气一点,他就得意忘形起来,渐渐要左右我的言行了,所以我后来对他不假辞色,很叫他叫不了台。”
  李靖道:“他这个人恐怕受不了冷落吧!”
  李世民道:“是的,他在我这儿不得意,刻下已转到家兄门下去了,替家兄出了不少主意,像把四弟拉到家兄那边去,就是他的得意杰作。”
  李靖道:“刘文静反覆不定固为不掌,但世子也有责任。假如世子一开始对他保持适当的距离,未始不可以全终始的。”
  李世民的脸红了一下,显然的,李靖的话说中了他的心里,乃轻轻叹道:“其实我对他也没有太过狎近,只是他替我出过不少主意,办成了很多事,都很成功,使我对他的办事能力很信任,凡事都问他一下……”
  李靖道:“集思广益是对的,有事多徵询一下他的意见倒也无可厚非,可是世子不能纵容他,因为人受倚重之后,君子会愈形惶恐,而有些人就会恃重而骄。”
  李世民笑道:“先生倒是很忠厚的,不肯加以小人之名,但刘文静却是个实实在在的小人,他见无法左右我的思想行为,自然而然地转到家兄那儿去了。”
  李靖道:“世子,武侯出师表上就谏告蜀王,亲君子而远小人,却没有说绝小人,因为小人是不能绝的,他会挟怨报复,而世子於此时绝他,尤为不智。”
  李世民也苦笑道:“先生,你一直在治军方面任事,军旅中,但有令出如山即可,不必处人,也无须去认别君子与小人!”
  “不,我军中一样也有那种人的,小人在各类人中,都是些颇有才情的不甘寂寞者!”
  “先生也遭遇到这种人吗?”
  “是的,如虬髯客的侄子张豹,就是其中之尤。他对我突兀入替很不高兴,又对我几次剥夺他的职权怀恨在心,终於拉了一批人反叛出去。”
  李世民叹道:“先生也知道小人之难处,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还没等我去绝他,他已经倒戈而去了。”
  李靖道:“他绝情而去,是自彰其不义,但世子若绝之在先,则是世子之不仁了,故而这绝与远之间,仍是有差别的,因为他多少是为世子出过力,尽过心的,遽而相绝,毋乃太忍!”
  李世民道:“照先生所说的标准,我对刘文静也只是远而已,并未相绝。”
  李靖道:“不然,这只是世子自己的想法,像上次在李靖营中,世子对他的态度已经很明显了,当众驳斥,毫不留尊严,这已经到了相绝的程度了。”
  李世民笑道:“先生是君子,故而才以为难堪,但刘文静却不在乎的,家君对他也是经常疾言厉色,他却能受之如常,毫不为意,我说他是小人,也是根据此而言,只是我不改对他的倚重,不管对他如何呵责,他都能忍受,但是我只要对他事权略予削灭,他就立刻转而他去了!”
  李靖倒为之一怔。
  李世民又道:“对什么人,用什么态度,我自己会有个分寸的。对君子以敬,像我对先生,绝不会有半点侮慢,相信先生对我也是一样。”
  李靖道:“人唯自重而后人重之,这本是应该的。”
  李世民道:“事实上对有些人,却又不能如此,你如尊敬他,他就以为你软弱可欺,爬到你的头上去了,久而久之,积以成习,他会变本加厉,篡夺争权,等他把一切都把握在手时,不是一脚把你踢开,就是玩弄你於股掌之上,使你成为他的傀儡,许多巨奸大恶,都是如此养成的,若后汉之董卓,以后之曹操,乃至於隋之杨素、宇文化及,都是此类之例。”
  这番话使李靖听得大为震动,他没有想到李世民的年纪轻轻,观察到如此之深,这是任何人不能及的。
  继而一想,他又释然了,因为李世民所研究的是帝王之业,在他的天性中,似乎就趋向於如何治人,如何治世的方向去努力,像现在,他手中无兵无勇,内有小人之嫉、兄弟相煎,外则尚有无数敌人窥伺,上有老父,环境对他的成长,几乎没有一点是有利的。
  照说,他此刻所应该孜孜努力的,该是努力去争取权力,握有实力才对,可是他却毫不担心,仍是在为充实本人的治世之具。似乎自有人会尽心尽力打天下似的,而自己偏偏就是这个支持者之一。
  没有任何的原因,几乎一见面就决定了的,以后的深入谈话,只是增加自己对他的信心与拥护之心而已。
  而且,不只是自己有这个想法,还有很多人都有同样的想法,像他的姐夫柴绍,像徐德言乐昌公主夫妇,这些人比他都大上十几二十岁,而且都有一身的本事与才华,当此乱世,正是吃香而大有发展之际,这些人都心甘情愿地跟着一个小伙子来白手打天下。
  其中特别是柴绍,他是看着李世民出生,长大的,在唐公的家里以及那个势力圈子里,柴绍由於年龄稍长,一直是唐公的得力助手。
  他的地位,目前而言,也此任何一个世子重要,柴绍如果热心权势,他可以把唐公的实力抓住一半在手,可是柴绍没有如此做。
  是柴绍的胸怀淡泊,无意於富贵吗?
  这也不然,李靖对柴绍是早岁结盟的好友,虽然是在江湖上成长的交情,但由于身世的接近,自然比较接近一点,彼此相知略深。
  柴绍虽然没有多大的魄力,缺乏决断的能力,但他的头脑冷静,见事清晰,做事小心,极少出错,是个不可多得的辅佐人才,多年来帮助乃岳,历经艰危,始终能保持手中的这点实力,渐次扩充,乃有今天的成就,实在是居功不小,尤其是在宇文氏当势的时际,走通杨素的门路,取得庇护,更是了不起的措施。
  这样的一个人,应该不是甘於寂寞的。
  但是柴绍却甘愿放弃手中已有的一切,一心一意地来扶持这个小内弟,这都是令人难以想像的。
  这年轻人似乎有一种魅力,叫人们对他信服,对他支持,对他寄予厚望而说不出个道理来。
  所谓天意,所谓真命之主,必有神佑天成,难道就是这个意思吗?
  李靖的一生中,受到他学道的好友狄去邪的影响很大,狄去邪预言休咎,一一都应验了。
  狄去邪预言过:天下将有大乱,而后有一个极大能力的真命之主出世,开前所未有的大治之局,立万世不朽之伟业,这也是豪杰当世,立百年富贵,创千秋事业的机会,只要择对了主,即能成为青史之名将名臣……
  这是狄去邪对李靖的未来的指点,最后的结论,让李靖明白,他只能名将而终,无九五之分。
  李靖是个安份的人,从不作非份之想。
  所以虬髯客许他同享天下,他不动心。虬髯客送他足够称雄天下,自立一方的人力与财力,他谨慎的抓在手上,不为己谋,也不轻易作投资。
  终於他把一切都推在李世民的身上。
  那与狄去邪的话也有关系,狄去邪对谁是真命之主,说得很含糊,只说帝星未徵,难以明示。
  那是十几年前的事,那时李世民刚出世不久。
  狄去邪又说了一句很玄的话:“真命天子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我现在说不出是谁,但是你一见到那人,就自然而然地会知道。”
  当时,李靖对这种说法颇不以为然,只是姑且记在心中而已,但后来却多少也以此作了个比较。
  十八路反王,他有一大半是见过或认识的,却很难产生那种激动的情绪,因此,他下意识中否定了那些人。
  他也见过了早时尚为太子的隋炀帝杨广,内心略起了一丝轻微的激动。
  杨广后来果然成为皇帝,却是个短命的皇帝。
  他在见到虬髯客的时候,也有着轻微的震动。
  根据那种神奇的第六感,他知道此人会是一个皇帝,但不是一个大帝国的君主,不是狄去邪所说的真命之主。所以,他接受虬髯客的邀请、合作,却不作进一步的答覆。
  然而,他在见到李世民的时候,内心居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