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带着空间快穿-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沈凌刚才说的口干舌燥,便接过丫鬟们端上来的清茶徐徐饮了一口。

    那边贾大化请沈凌用些丫鬟们端上来的点心,又提到报酬二字。

    沈凌谢绝了贾大化提出的赏银,开口道:“老朽孤身一人惯了,也用不着这么多银钱。你若实在过意不去,不如赠予老朽几张盐引。实不瞒你说,老朽有一个故交的世侄,正在托门路找人弄这盐引。若不然,老朽也不会到你这府里来看病。”

    沈凌自己身居上位那么多年,深知越是身处高位的人,越喜欢把话敞开了说。

    盐提举虽然品级不高,但是却是一个肥缺,平日见过的人不少,自己既然想要盐引,与其云山雾绕,还不如把话说清楚。

    果然,那贾大化听了脸上就有些松动,“既是要盐引,这个好办。只是不知他要长引还是要短引。”长引是销往外地,短引是销往本地。

    沈凌道:“他要的应该是长引。”

    最后沈凌临走的时候手里便多了十张可领三百斤的盐引。

    三千斤盐,已经足够别庄的人吃上好几年了。加上空间里还储存着一些现代的碘盐,差不多有两百来袋,也可以支撑一段时间。

    沈凌手里有了这三千斤的盐引后,心里顿时就有了一些底气。将来即使过段日子时局不好,有这些盐在,起码能支撑好几年。毕竟古代不同于现代,平民老百姓还是粗茶淡饭居多。一斤盐放在后世,一家五口不过吃上一个多月。而在古代,一斤盐,却能让佃户们吃上半年甚至更多。

    两天以后,三千斤盐就到了沈凌手上。

    沈凌解决了盐铁的问题以后,就带着商队回返。

    因为马车负重过多的原因,商队行走的比较慢。

    那些有经验的盗匪一看便知车里装了重物,所以回返的路上,商队前前后后遇到了好几拨劫道的盗匪。

    第一次遇到的时候,沈凌觉得正好可以给那些新招收的家丁一个机会,让他们见见血。于是她就没有出手,而是吩咐那五个匪人指挥剩下的三十个青年迎敌。

    五个匪人常年劫道,打斗的经验本就丰富,后来修习武功,原本不低的实力又上了一个台阶,收拾起那些盗匪来说轻而易举。有他们五人在前面冲锋陷阵,后面的三十人便有了勇气。

    沈凌在旁冷眼看去,发现三十个家丁里有几人表现的特别勇猛,尤其是一个平素看着腼腆的年轻人,动起手来就像猛虎下山一样,看着又凶又猛,和平时判若两人。

    经过一番激烈的打斗,有沈凌在一旁微动手脚,前来劫道的三十多个匪人几乎全军覆没,而己方只有十几人受了些轻伤,一个重伤都没有。

    还不待众人缓过神,沈凌就命阿生将包袱里的伤药拿出来给那些受了轻伤的家丁们敷药,又发话因为成功击退劫匪,所以每人赏五两白银。那几个表现特别勇猛,杀敌最多的家丁,沈凌又另外叫到跟前,问了他们的姓名。

    其中那个看着特别腼腆的年轻人原来叫杨五斤,被沈凌夸赞的时候还有些不好意思的笑了笑。

    接下来再遇到劫匪,仍旧是那些家丁和匪人在明面迎敌,沈凌在暗中出手相助。

    她知道自己这么做将来可能会产生一些后患,但是却无法眼睁睁看着己方这边伤亡,毕竟这些人是她第一批招收的私军,将来很有可能成为她的臂膀。

    于是在沈凌相助下,三十五人有惊无险的将所有物资成功运回了别庄。

    他们这一来一去花费了两个多月,等回到别庄这边时,已经是初冬时节了。

    今年的秋收地里的粮食虽然收成还好,但是经过了义军的抢夺,佃户们的口粮就比往年少了一些。沈凌后面虽然招收了二百人,又给粮食又给银钱,但还是有些家庭过得很苦,秋天的时候还好些,有遍地的野菜和野果,等到初冬来了,日子就不大好过了,几乎一顿饱饭都吃不上。

    沈凌听了这些事以后,就吩咐路管事特地从库房里拿出几百斤粮食,拨给这些家里比较贫困的佃户。

    本来佃户们吃不饱饭是常事,但是沈凌一心要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因此也就愿意出粮出钱收买一些人心,这样将来以后才能有更多的人投靠她,她的势力也能一点点壮大起来。

    几百斤粮食虽然不多,分到十几户贫寒的佃户家里,也不过二十来斤粮食,但是却也能缓解一些这些佃户家里的紧张情况。沈凌后面又发话让这些贫寒的家庭选一个手脚伶俐的妇人或是女孩出来到别庄帮忙,每个月可以领到二十斤粮食。只比那些家丁少十斤粮食和一吊钱。

    这个消息放出去以后,那些贫寒的家里都对沈凌这个庄主感激万分。

第 132 章() 
沈凌招收这些帮工到庄里;也不纯粹是为了帮助她们渡过难关;而是庄子里确实需要增加一些帮手。

    眼看初冬已至;而那两百个新招收的家丁身上的棉衣却还是旧年做的。沈凌有心要给他们每人发放两套冬装;这才想起来招收一些帮手到庄里。

    那十几个妇人或女孩到得庄子里后;由秋荷出面考校她们一番;将其中会做针线的十来人挑出来送去了针线房;剩下的则分派到了厨房。

    后面别庄又从其他佃户家里招收了十来个女红比较好的妇人,差不多凑齐了三十来人,就开始抓紧时间给那些家丁们缝制冬衣。

    针线房忙着缝制冬衣时;商队从汉中运回来的那五千斤铁矿石也被铁匠们加紧时间制作大刀和枪头。

    第一场雪降下的时候,沈凌坐在炭火旁,看着路管事呈上来的账簿。

    这几个月;别庄招收家丁、帮工;又购置铁矿石、盐引,花费不少。而秋收收上来的粮食却又放着没动;因此这账面上只看到出没看到进;再这样下去;别庄历年来积攒的银钱没几个月就要用光了;因此路管事就有些着急了。

    沈凌看完账簿就知道了路管事的意思;“将我从汉中兑换回来的金锭全部放到账上,应该还能撑上好几年。”

    路管事不是不知道沈凌做这么些事也是为了别庄的安全;但两百个家丁的待遇会不会太好了一些,因此他试着委婉的提了一下自己的建议。

    沈凌静静地听他说完;末了道:“前几天;我让你招纳一些读书人,可有人过来投奔?”

    路管事微微一愣,不明白他们不是在说家丁的待遇吗,怎么忽然又提到此事了,不过他却不敢不回答沈凌的问题,“告示贴出去以后,虽有几个人前来投奔,但都是些来打秋风的,因此让我打发了。”

    沈凌微微沉吟了一下,别庄的势力还是太弱,没有像样的秀才或举人过来投奔也很正常。

    “别庄里还能匀出来多少粗粮?”

    路管事越发纳闷了,但还是答道:“今年新收上来七百多石粗粮,这几个月已经用掉了一半,还剩下三百多石粮食。”

    别庄里供给家丁和下人们的粮食都是粗粮居多,发给家丁们和帮工们的粮食也都是粗粮,所以粗粮是消耗最快的。

    三百多石就是三千多斤,沈凌飞快的计算了一下,抬头时便道:“这些天,我听人说县城里涌来了不少逃荒的灾民。从明日起,你挑选十来个庄里的老人到县城里施粥十天,施粥的时候可以借机透露一下我们求贤若渴的心思。”沈凌所说的县城是距离别庄有一百多里的梅山县城,因地靠梅山而得名。沈凌现在所在的别庄就在梅山县的管辖地区,当此之时若是到城里施粥,一来可以落个好名声,二来也可以借机招纳一些人才。

    路管事此来本是劝沈凌将家丁们的待遇放低一些的,哪想到沈凌不仅没有采纳他的建议还打算施粥,这样一来,岂不是又要用掉一大笔粮食。

    他有些着急的说道,“小姐,施粥的话一天少说也要用掉好几十斤粮食,这样一来,我们的粮食还能支撑到来年春天吗?”

    沈凌道:“既是要出来施粥,那就大方一些,每天拿出六十斤糙米然后再加些豆类,务必将粥煮的稠一些。至于你说的粮食问题,我心里有数,再过几天等雪化了,我就命人回郡城运粮。那里有一个庄子,还存着不少粗粮。”

    路管事听到沈凌说起郡城那边还有不少余粮,这才松了口气,只是仍对施粥一事不大赞同。

    沈凌不待他提起反对意见,便找个由头将他打发下去了,心里不由暗叹,路管事忠心归忠心,但眼界却不够开阔。做别庄里的一个小管事还行,但是随着别庄人口增多,事务繁多,他就有些不大适合做这个总管了。

    而大管家那里,年岁有些大,沈凌不忍心让他再奔波劳累。而阿生则太年轻一些,镇不住下面的人。所以现在沈凌现在迫切渴望能招纳一个忠心于她又有眼界和能力的人。

    不过这样的人,恐怕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沈凌正在思考要不要来年春天的时候建几个学堂,培养一些真正忠心于自己的读书人,就见秋荷掀帘子走了进来。

    秋荷先在门口跺了跺脚,跺去脚面上的积雪,这才跟沈凌说起那批冬衣的进度,“小姐,那些冬衣已经做好了二百多件,要不要先将那二百件冬衣发给家丁们?”

    沈凌心不在焉的点了点头,“这点小事你做主就好。”

    秋荷又道:“按照针线房的进度,不出十天所有冬衣都会做好。那针线房新收上来的这些人是继续留在府里还是?”

    沈凌分出心神想了想,“让她们继续留在府里,冬衣制好以后我还有任务分给她们。”正好可以趁着这段农闲时间,缝制一些皮甲,可以抵御敌人的刀砍箭射。没办法,铁矿石数量有限,也只能先紧着制作兵器,而铁铠就要往后放一放了。

    经秋荷这么一提醒,沈凌才想起过几天等雪化了应该组织家丁们去梅山狩猎,猎回来一些皮毛可制皮甲的动物等。同时也可利用狩猎提高一下家丁们的战斗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