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新近制好的一批养生丸价格虽然被定到了一百两银子一瓶,但是购买它的人还是络绎不绝,两三天的功夫一百多瓶养生丸就销售一空。
沈凌用养生丸挣到的钱在城郊办了一所安济堂,不仅免费收容那些无家可归的人还提供一日三餐。
这样一来,原本有几个想要弹劾惠民药铺的御史都没了动静。
沈凌给于御史送新制的养生丸时,对方便提到了此事。
“王大夫真是宅心仁厚,可怜我于某人虽有心却力不足,养活一家老小已是不易,更别提去接济那些穷苦百姓。”
沈凌道:“于大人切莫要妄自菲薄,王某现下就有件事要求于大人。安济堂开办到现在,已收容了数十个孤儿。我打算给他们请个教书先生,但我一个大夫,认识的读书人实在有限。所以这事还要托于大人帮忙。”
这件事对于御史根本不算什么,他痛快的应承下来。
沈凌之所以想要请人教那些孤儿识字,是存了将来想在他们中挑几个伶俐的做徒弟的心思。
她这辈子是不打算成家的了,但是她现在的医术总要找几个人来继承。而且将来她的徒弟越多,对她名气的提升也越有帮助。
因此,沈凌对于那些安济堂的孤儿特别上心,不仅雇了几个三十来岁的妇人照顾他们的起居,还为他们请来了先生教他们读书认字。
这件事也让坊间对她的评价越来越好,现在来惠民药铺看病抓药的不光有那些达官贵族的家人,还有很多穷苦百姓。
沈凌特地吩咐过伙计,不要觉得药铺现在有了名气,就看不起那些普通的老百姓,在惠民药铺这里,对客人要一视同仁。
不过,沈凌觉得让达官贵族的家人和穷苦百姓挤在一起有些不大妥当,虽然药铺的伙计会因为她的嘱咐对客人一视同仁。但是那些达官贵族的家人一向骄横的很,他们可不会看在自己的面上,对那些百姓客气几分。
于是沈凌就将开惠民药铺的分号提前了几个月,药铺的客人越来越多,一个药铺已经满足不了病人们的需求了。
惠民药铺的分号开在老铺附近,两间铺子就隔个两道街。
比起老号,分号的装修更加奢华一些,还设有单间,专门接待有钱的病人。
沈凌等分号开张以后,便又推出了一种紫金丹,专门治疗小儿的高热等问题。
紫金丹的配方,是她从民间一个擅长儿科的大夫那里花重金买到的,治疗小儿高热有很好的效果。
其实类似这种药丸的配方,沈凌从民间搜集了很多。之前因为时机不成熟,她未敢轻易将这些药丸推广开来。如今铺子要名气有名气,又在太后皇帝那里挂了号,沈凌便放手大干起来。
不过苦于身边没有帮手,沈凌又信不过药铺的那些伙计,只能自己亲自配药,这样一忙活就不免要熬夜。
这也让沈凌生出了收徒的心思,有徒弟帮忙,自己便可轻松很多。
沈凌这里刚有了要收徒的心思,王陵生这天就带了一个少年过来找她。
那少年何玉清是王陵生一个同僚的儿子,那位同僚两年前离世,只留下孤儿寡母两个。原本少年是想走科举的路子,身上也有了秀才的功名,可惜寡母因为没日没夜的做针线伤了眼睛,不能再补贴家用,少年便改了主意,打算弃文从医,治好寡母的眼睛,同时承担起养家的重担。
王陵生听说了此事后,便将他介绍给了沈凌。
俗语说,秀才学医,笼里捉鸡。
沈凌先就肯了一半,但怕他天赋不高,便安排他在药柜上做事,准备看看再说。
半个月以后,沈凌考了考他,发现他已经将药柜的药材认会了一半,还能背诵好些汤头歌,可以想见他既好学又有天赋。
沈凌这才正儿八经将这个徒弟收了下来。
从此,沈凌白天无论是到达官贵人家问诊还是在药铺里坐馆,都让何玉清跟在身旁。晚上的时候,她便教何玉清理论知识。
因为何玉清是秀才出身,他对医书上讲解的理论知识理解起来非常快。但是同样的,他在动手实践上就要差一些。
沈凌教他的时候便有所保留,并未教他手针和推拿术。因为知道就是教了,他也不会学的太精,还不如不教。以后遇到合适的徒弟人选,再将这两个技艺传授出去。
不到两年,何玉清的医术便学的差不多了,可以在老号帮着看些小病小痛,也能帮沈凌配制一些丸药。
沈凌也得以抽出更多的时间给那些达官贵人看病,其中十几家已经是她的老客户,每次府里有人得病,几乎都要找她看病。
沈凌的名声在这几年,也越来越大,但是距离天下第一名医还有一段距离。
沈凌正在思考如何将自己的名声散播的更远,让更多人知道时,一个机会悄悄来临了。
沈凌来京城的第四年,距离京城较近的冀州遇到了百年难遇的大雨。大雨足足下了七天七夜,冲垮了无数村镇,淹死了无数百姓。等到大雨停歇,活下来的百姓们还未喘口气时,冀州好几个地方就爆发了瘟疫。
这下子,皇帝坐不住了。冀州距离京城这样近,一旦有灾民涌进城里,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不到几天的功夫,皇帝就从太医院抽调了数名太医,命令他们即刻启程,务必将灾区的瘟疫控制起来。
沈凌觉得这正是一个扬名立万的机会,而且自己也很想为灾区的百姓出一份力,便主动请缨,带着何玉清跟着几个太医去了冀州。
第 198 章()
冀州爆发瘟疫的有五处地方;沈凌去的是其中最偏僻的金水镇。
太医们对沈凌这两年名声日益壮大一事早有不满;如今便借此机会;将最偏僻的地方留给了她。
沈凌此来又不是为的享乐;去哪里治病都一样。所以她二话都不说;便带着何玉清出发去了金水镇。
金水镇在之前遭遇水灾时;镇上的房屋有一半已经倒塌;沈凌到达后见到的就是不少百姓住在简易的窝棚里的情形。
她戴上自制的口罩在镇上转了一圈,就知道了瘟疫发生的原因。
大雨过后,地面比较潮湿;滋生了大量蚊虫,加上镇上之前淹死了不少百姓,有的并未得到妥善安置;这一来便给了瘟疫肆虐的机会。
沈凌弄清楚原因后就吩咐何玉清带上皇帝赐给她的令牌去县城找几个帮手过来。
那令牌是她自告奋勇要去灾区时皇帝主动赐给她的;为的是让她方便行事。
有令牌在手,何玉清很快带回来了几个差役。
沈凌为的让这几个差役踏实下来做事;一人分给他们一粒解毒丹;并言明只要服下这解毒丹就不会感染瘟疫。
几个差役半信半疑将解毒丹服下;沈凌又分给他们口罩;这才让他们往镇上洒石灰粉。
差役们按照她的吩咐做事时;沈凌在镇上最大的药铺前架起了一口大锅,古来治疗瘟疫的方子她有印象的不少;加上她自己的经验,便试着配了一副方子。
金水镇在瘟疫刚刚出现以后;就已经被上面派来的官兵重重包围。十几天下来;原本身染瘟疫的几人已经发展到了数百人。
沈凌在药铺前免费赠药的消息一传来,大锅前便围满了讨药的百姓。
沈凌将分药的任务交给何玉清,自己则在旁边留心那些讨药的病人,留下其中几个病的比较厉害的,准备看看自己药方的效果。
一个多时辰后,六个病人有三个人的症状出现了轻微的好转,沈凌号了一下他们几人的脉,又删改了一下方子。
第二天清晨的时候,六人中有五人喝了她的药原来呕吐泄泻的症状有了明显的好转。
沈凌因为六人中还有一人病症并未有任何缓解,又在原来的方子上加了两味药材。
第三天,镇上患病的百姓喝了沈凌的药汤,病症几乎都得到了缓解。
沈凌松了口气,却又不敢完全放心,继续让差役洒石灰粉,监督镇上的百姓将水烧开再饮用,同时继续分发佩戴的药囊。
那药囊是沈凌来到金水镇配的一个方子,戴在身上可以预防瘟疫传染,也有驱除蚊虫的功效。
有沈凌在当地采取的种种措施,金水镇的瘟疫很快得到了控制。
而与此相比,几个太医管辖下的灾区情况却不大好。太医们在宫中待的久了,习惯下药之前想了又想,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基于这个原则,他们用药都比较谨慎,治疗效果自然不及沈凌那边来得快。
沈凌秉着治病救人的原则,也不顾那几个太医的脸面,直接在他们的管辖地支起大锅免费赠药。
于是,当一个月后,冀州各地身染瘟疫的百姓都得到救治,瘟疫被有效控制住以后,沈凌的名声便更胜从前,而那几个太医也被沈凌得罪光了。
不过这件事,沈凌根本不放在心上,同行相妒在所难免,反正她没有存着要进宫做太医的心思,对她不满就不满吧!
与之相比,沈凌更重视的是她这次几经删改后的治疗瘟疫的方子。她将这方子连同自己治理瘟疫的几个方法一起写了个小册子,然后回到京城后,就找书局印了一千份。
京城中人因为冀州刚刚发生过瘟疫的事情,对瘟疫正是存有畏惧之心的时候,加上沈凌治好瘟疫的消息已经从冀州传到京城,所以沈凌这本小册子一出现,大家就哄抢起来。结果一千份小册子卖了三天就卖完了。这其中不乏一些药铺药馆药局的人,毕竟只有知道了治疗瘟疫的方子到底有哪些药材,他们将来才好大量储备这些药材。
沈凌去面见皇帝的时候,就呈上了这本小册子。
皇帝对沈凌在灾区的表现很满意,觉得不愧是当初他和母后都看好的人,当下给了她一个神医的封号。
有了这个封号,沈凌的名气又上了一层楼,她觉得距离自己成为天下第一名医已经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