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武则天--女皇之路-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蛹喙屏χ鸾プ螅约核孀爬钪稳鞯氐酱τ紊酵嫠绮讲焕氲刈鲎愀锰V灰蛭ㄓ姓莆樟嘶实鄄拍苡涤幸磺校肭崾胫兀欠值煤芮宓摹T谒难厦芗嗫刂拢钪卧僭趺赐导γ罚仓荒芄创钜幌挛浜蟮慕憬恪⒅杜嗟模渌等匀蝗萌诵闹胁皇娣辽俨换岽凑紊系耐病R邓嵋蛭谟谡露渎淅钪危蛑笔切埃绻锌赡埽薏坏媚馨牙钪未虬跋洌绞执镒叩侥亩侥亩獾糜腥撕岵逡唤牛还退闶钦庋钪未蟾乓不崂岚矗蛲舛盼魍腲_^ 毕竟,这不是为了一个男人争风吃醋的问题,皇帝即是权力之源,所谓“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这个道理。然而,现在李治去探望的并不是她的姐姐韩国夫人(按:韩国夫人尚在武氏为昭仪的时候便跟李治打得火热,武后碍于是自己的姐姐,且不构成政治威胁,故一直容忍,前文已有所述),而是她的敌人刚刚被打倒的王皇后和萧淑妃,仅仅据她荣升皇后不足一月就出现了这种事,怎么不让她既惊且怒呢!
     立后之战,历时两年之久,耗费了无数心机和手段,甚至陪上了亲生女儿的一条性命,才能打倒情敌,正位中宫,谁知一转眼间李治就做故剑情深状地跑去探望,真是让她气得差点背过气去。而在李治而言,他和武后之间的感情并不存在问题,新皇后册立不过十几二十天,蜜月都没有过完,两人还有共同的敌人要对付,仍然是同盟者的关系,应不至于此时就出现危机,此举当是出于以“谋行鸩毒”这样莫须有的罪名将一后一妃打入冷宫的歉疚心理吧。虽说可以为自己的行为找出诸多辩护理由,但将人无辜罗织入罪是不争的事实,毕竟是陪伴自己这么久的发妻,和曾为自己生儿育女的女人,心里多少会有点过意不去吧,有这种心态也是可以理解的。只是这样的举动对于普通人是极为正常的,但对于政治领袖来说可是大大不妥了。
    曾经觉得奇怪,李治左看右看也不象个笨蛋,铲除重臣、治理国家都算有板有眼;也算不上怯懦,除了被太太吃得死死的之外,对付其他人可是威风八面,倔强难治如诸遂良、位高权重如长孙无忌、高傲跋扈如李义府,一旦真把他得罪狠了,或贬或杀,并不手软;而他还是名正言顺的大唐天子,那么除了身体不好之外,难道就没有别的原因导致大臣背叛他而倒向武后么?后来看了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这个意大利人用非常直接的语言描述了君王的权谋,可操作性极强,足可被历代帝王奉为金科玉律。里面提到,君王最糟糕的事情不是被人憎恨,而是被人轻视,因此,君王的大忌不是残暴不仁、骄奢淫逸、横征暴敛,而是反复无常和缺乏决断。他必须“象提防暗礁似的提防这一点”,至尊的权威不容有失,必要时甚至不应吝惜公开使用暴力,以使豺狼惊骇。总而言之,君王必须让臣民感到他所做的决定不容更改,谁都不要指望可以欺骗他或者愚弄他。若要以这一点来衡量,李治可就大大不合格了。君无戏言,纶言如汗,他历时两年才能找到机会,从后宫事件中打开缺口,借废后之名贬黜诸遂良,试图摆脱重臣,然而君臣之战才刚刚开始,本应乘胜追击一网打尽,却突然跑去对被废的后妃表达同情,并信誓旦旦地承诺要接她们出来,这会给朝臣们传达一个什么样的信息呢?好不容易才让朝臣从无忌的压制中挣脱,敢于表达相反的意见,争取到一帮支持者,李治此举无疑让他们摸不清皇帝的意图,不敢积极行动贸然向元老集团开战,也让本来有意投靠的朝臣狐疑止步,再度陷入观望状态。而元老重臣必定大受鼓舞,针对李治心软的弱点发动又一轮攻势。更不用说这一后一妃一旦出了冷宫会给武后造成什么样的威胁了。如此反复无常,摇摆不定,李治真不是一个让人感觉放心可靠的同盟伙伴。出尔反尔比蛮横粗暴的拒绝更让人不满,日后许敬宗李义府投靠武后也是出于这种原因吧!
    眼看着李治置费尽心力才能取得的成果于不顾,听任软弱的感情流露,去向政敌和情敌表达他的怜悯和同情,大好局面又起反复,武后立即向高宗提出处死王萧二人,以表示皇帝的决心和强硬态度依然如故,彰显大局已不可更改不必再费心机,从而给己方阵营的大臣一颗定心丸,当然也顺便为自己免除后患了。做法虽然残酷而不无私心,但这种顾虑也是有道理的,冷静下来的李治很快照准了,只是不知道他想起自己 “朕即有处置” 那句轻率而不负责任的承诺,是否会有一丝歉疚?当然,我们也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有负于人而产生内疚,是正常的人性流露,然而对于领袖人物,便成了软弱而缺乏决断的致命伤,心若不能坚如铁石便不能成功,做皇帝真是一个泯灭人性增添兽性的行当吧。
    从旧史上“王氏初闻宣敕”“初,诏旨到,后再拜曰”等记载,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事情或是因武后向高宗促旨而成,然而处死王萧二人的诏令是高宗亲自签署的,那么最大的可能就是绞死以保留全尸,即《旧唐书》所说的“缢杀”。武后心衔旧怨,同时也是为震慑后宫,又私下用刑在她们死前加以凌辱,当最后走过场似的将绳索套上她们的脖颈之时,已经只是两具冰冷的尸体。只是有关记载太过血腥暴虐,让人看得头皮发麻,今人颇有持怀疑态度者,认为是否封建史家憎恨武后有意夸张了。按以上的记载,先杖责一百,打完了砍手砍脚,泡在酒里,过了几天,勒死,再斩首。杖打、断肢、酒泡、勒、斩首,正好五个…… 逐个对比的话,比具五刑还惨。真正佩服这两个女人,居然一直熬到最后。说来杖责一百如果是结实打下去,五六十下大男人都可以打死,明代受廷杖而死的大臣可以引为例证,不过既然有圣旨要求缢杀,或者想让她们死前多受折磨,杖责之后仍能受刑也算合理。可是把四肢都砍断泡在酒里还能支撑几天就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不是说不相信武后可以那么心狠,而是不相信两个纤纤弱质可以有那么好的体质,就算酒精可以消毒杀菌,可是断肢这样大的伤口,扔到酒坛里血液不能凝固,那还不马上变番茄汤?而按照《新唐书》的说法,“剔其手足,反接投酿甕中”,这里的“反接”,并不是指断肢之后用黑玉断续膏接上但故意接错,而是指反绑,可是如果已经砍手砍脚,又何必反绑?所以我觉得这里的“剔其手足”应该是指挑断手筋脚筋,四肢无力不能活动,这样子扔到酒坛里,伤口不大,支撑几天才死还比较可信。所以如果真有断肢泡酒这一项,《新唐书》的说法比较能让人接受,没可能砍手砍脚地丢下去。这段记载真真假假,带有太多吕后造人彘故事的痕迹,大约凡是想证明某个女人残忍,大都让她这么杀人。不过王萧二人为受尽屈辱而死,应无疑问,之后武后还将她们的姓名改为蝮、枭,让她们的家人姓名之上也蒙羞带垢,沦为贱民,可见怨毒之深。
    面对这样残酷的结局,废后王氏却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勇气,只是静静地下拜:“陛下万年!昭仪承恩,死吾分也。”面对出尔反尔、负心薄情的丈夫,她曾经收容过、怜惜过,却反过来夺走她名誉、地位、甚至生命的女子,仍保持着不卑不亢的风度,不曾在死亡的面前露出丝毫怯意,不曾乞怜哀求,为对方的胜利再增添一丝快感,甚至不屑做无谓的口舌上的抨击指责,世家女子的骄傲和涵养,在此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既然不容她活下去,甚至不肯让她好好的死,她仍然可以从容地饮尽这杯命运的苦酒。人性的高贵与尊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散发出光彩。算来她死的时候也不过就20多岁吧,大约相当于武媚初入感业寺的年纪。
    从史书上的寥寥几笔中,我们可以看出王氏并不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单纯得甚至有点蠢,武媚的几句好话竟然让她可以在高宗面前为自己的情敌说话。她个性拘谨,不知道怎么讨好自己的丈夫,“性庄重,不曲事上下”。为人有点迟钝,一点儿也察觉不到自己身边的人已经被别人收买。她的一生,从来不曾得到过丈夫的宠爱和疼惜,生命于她不过是块橡皮泥,任人搓圆捏扁,皇后的尊荣是出于他人的安排,受到打击也没有丝毫的还手之力,荣也罢辱也罢,都非她自己所能左右,这种身不由己的无奈,也正是那个时代的女子所共有的悲哀。临时前的从容与镇定,或许已经是她唯一可以做到的事情了吧!
    写这一段的时候感觉非常矛盾,固然佩服武则天够狠够强,情感的天平却不由自主地向王皇后倾斜,只因她的命运才是那个时代的女子最典型的命运。我们没有几个可以做成武则天,却有太多是王皇后这样的平凡女子。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我们应当庆幸,一旦嫁错郎还有机会可以重新来过,不必付出生命的代价。女权,于我而言,从来都不是要求所有的女子都去做女强人,而是女子可以有更多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权力和机会。愿意做贤妻良母的没有会笑话她,看不起她,骂她是寄生虫软脚蟹,愿意在事业上有番作为的,也能有同等的上位机会,不必行此心狠手辣之事。
    而被武后处死的另一个女子萧淑妃就没有那么好相与了。她临时之前大骂武后,扬言来世一定要变猫,武后变为老鼠,以报今日之仇。据说武则天虽然胆大包天,对这种因果报应的神秘事物还是心头发毛,从此后宫不再养猫。可还是经常遇到王萧二人的冤魂作祟,所以劝说高宗常居洛阳,直到晚年才返回长安。这个故事流传很广,从此猫儿就有了天子妃的别称,但这明显和通鉴上的另一段记载抵触:长寿元年,当时已经是武周女皇的武则天专门调教猫和鹦鹉和平相处,试验成功后出示百官,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