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武则天--女皇之路-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两点来:一是当时的朝野上,主要是建成、元吉包括李渊,恐怕都认为无忌的才能要比房杜差,所以要剪除小李的羽翼,后两人绝不可留,而无忌就马马虎虎睁一眼闭一眼算了,估计他小泥鳅也翻不起什么大浪来;二是小李跟无忌感情之深也是众所周知的事,非到万不得已,李渊建成他们也不愿意对无忌下手,免得把小李逼得太狠闹出大事来(不过后来也没“免”得了啊。。。)
    再看无忌他们劝说小李过程,也很好玩的:先是劝劝劝,然后小李犹豫犹豫犹豫,于是尉迟发狠说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跟你玩了,这时候小李还不说话,无忌又硬梆梆加一句说那我也走了啊,小李一下子就急了,说大家好说好商量嘛……印象里个性温和的无忌这样子“逼”小李,一辈子也就两三次,而且都是在同一类事件上,结果呢,每次强势惯了的小李都乖乖地听了大舅子的话……TT
    如果说少年时纯洁的友情,让无忌在小李心目中留下了完美的“第一印象”,小李娶长孙妹妹为妻的事实,又进一步加深了这对好友的关系,那么无忌在武德朝后期陪伴在小李身边,一直给予他坚定支持和温暖安慰的举动,则无疑为小李终生对无忌爱重信用奠定了无可动摇的基石。按,小李这一辈子其实是比较顺遂的,出身高贵、家教良好、本身聪明绝顶、又有着积极向上的“成功性格”,打仗打成千古名将,治国治出“贞观之治”,五十多年的生命大部分都在明媚阳光中度过^^|||。武德末玄武门之变前那几年,可以说是他这辈子最黑暗的日子了,曾经亲密深厚的父子手足之情被政治利益搞得分崩离析,功业荣耀渐渐远去,处境越来越困难,身边的知交忠属越来越少,到后来什么阿鼠阿猫嫔妃罗艺的都敢过来欺负他一下,在光环中活了二十多年的小李同志什么时候受过这种委屈啊?…_…|||能够一直忍过来,除了他自己有毅力之外,长孙兄妹这一外一内的安慰陪伴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吧。锦上添花有什么了不起,小李打了胜仗时、被父亲宠爱信任时匍伏在他脚下献媚的人成堆成堆计,但他失宠之后还在坚持雪中送炭的,可就只有小猫三只两只了,所以也就特别珍贵。不但对无忌如此,你看他对玄武门事变中站在自己一方出现的那些名字,后来始终都抱着特殊的好感,连侯君集造了反都还有特别优待处置。“黄帝得力牧,为五帝先;夏禹得咎繇,为三王祖;齐桓得管仲,为五伯长;朕得公,遂定天下。”这样赞美无忌的话,我们现在来看仍然觉得太过了,但小李就硬是公然这么说了,那就只能说“所与共艰难,赖无忌以免”的事实在心理上给小李的影响太大了。
    其实呢,我以小人之心揣度,无忌那时候坚定地站在小李一边,并不能说明他人品高尚、对友忠诚、或者政治目光远大,因为他们长孙一家都跟小李的关系太深了嘛,他是别无选择滴。如果小李倒在建成手下,首先长孙妹妹那是不用客气地或者卡嚓或者没入后宫为奴婢了(说不定还会落得和那个杨氏一样……),无忌呢,他又没有李靖、李世绩、魏徵那样“到哪里都能混饭吃”的才能,怎么看建成也没理由饶过他,包括他们的舅父高士廉也一样。所以我说,玄武门之变前那段黑暗日子里无忌对小李的坚定支持,作用巨大、珍贵动人,但不能用“无私”来形容,也远远比不上少年时的友情那么纯洁了。不过,小李大概不在乎这些吧,他所记住的,就是“无论别人怎么样,无忌永远对我好。”(越写越象BL………_…|||)
    有惊无险地熬过玄武门,光辉灿烂的贞观朝来临,对于长孙一家来说,那是进入了“说你行你就行”的黄金时代,也就是小李坚持“我要给你”,长孙家推辞“我不敢要”的来回拉锯时期^^|||。双方辩手都为自己的观点举出了种种例证,其中有几个相当著名,我在这里也不复述了。让我感兴趣的是:对于皇帝坚持要对自己的妻兄委以重任的行为,贞观朝那些以耿直闻名的大臣们是什么态度呢?
    结论是:大多数是模棱两可、不明确表态的态度。
    我翻看魏徵、王珪、戴胄、张玄素、孙伏伽、马周、于志宁等著名“谏臣”的上疏,没有发现他们对小李任用无忌的事有所劝阻,甚至连“抑外戚”这样暗指的字眼也没看到(当然也可能是我查阅不细漏过了,此处待堪)。他们的谏章包括内容是很广泛的,不但有阻止建宫殿、游猎、征兵这些“公事”,后来连小李偏爱李泰想废承乾这种很阴私化的想法也都提出来批评,所以我不认为他们是因为皇帝偏爱无忌,而不敢去触及这个“敏感话题”。贞观朝当然也有人对外戚问题说三道四,可我们能看到的,几乎全是长孙家的人在推辞官禄时自己说出来当论据的话,唯一一次某甲的奏章到了小李手里,小李还立刻拿给无忌看了,并且断定这个某甲是想居心不正地挑拨离间。基本上全是无头贴子,也难怪人家小李不看重啦。
    甚至,我在这个系列的前面也提到过一件事,就是头脑简单又喜欢炫耀的李神通叔叔,在小李刚刚登基后跳出来争功。查当时记载,其实小李排列“功劳第一”的好象是无忌哥哥,但李老叔冲出来说“我不服”,不服的却是房玄龄、杜如晦排名比他高,对无忌第一名不表示意见^^|||
    不过要就此说,朝野上下都很拥护这位国舅宰相,似乎也不是那么回事。魏徵等人固然没说过无忌什么坏话,但也没夸过他什么,而对房玄龄那就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恳请小李重用到底。“诸宰相侍宴,上谓王珪曰:‘卿识鉴精通,复善谈论,玄龄以下,卿宜悉加品藻,且自谓与数子何如?”对曰:“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才兼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李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温彦博。处繁治剧,众务毕举,臣不如戴胄。耻君不及尧、舜,以谏争为己任,臣不如魏征。至于激浊扬清,嫉恶好善,臣于数子,亦有微长。’上深以为然,众亦服其确论。”这段有名的史料也很耐人寻思,王珪把那时候小李身边的重臣几乎数落个遍,就是漏了长孙无忌,是他当时不在场?还是小李明令王珪只谈论“玄龄以下”,而无忌位列“玄龄之上”,所以就自动取消入围资格了?反正,我的印象是贞观前期的时候各位宰相重臣之间的关系还是很好的(除了萧瑀这根“劲草”),不过无忌跟他们好象就凑不到一起去。以无忌那种相当温和谨慎、甚至连欧阳询都可以开开他玩笑的个性来看,该不是他自己招摇得惹人烦吧。
    想必大家都有过这种经验:上学时在班里也好,上班后在办公室里也好,如果某个同学(同事)特别受老师(领导)青睐,那么无论此人本身品行怎么样,其他人都会一致疏远他,我猜无忌在贞观朝也享受到了这样的待遇…_…|||。他的“国舅”地位,他与皇帝的布衣交情,他对于小李本人的贡献,再加上他的才学和法政方面的建树,都是那些正直大臣们不能无视的,所以小李坚持让无忌当宰相,谁也不能就此给他扣“任人唯亲”的大帽子。不过看着明明算不上最好最出众的无忌一路扶摇直上,取得远远超出他自身才能所应有的地位,那些人也不会太服气就是了。于是就在大家心照不宣的沉默之下,长孙无忌陪皇帝聊聊天、喝喝洒、颂颂圣、执行一些事务性工作、修订修订律法,度过了十几年“敬陪首座”的悠闲日子,“只因心混混,所以面团团”,那段时间他大概还是挺幸福的吧,直到……贞观十七年易储大风波起。
    风疾,按照黄仁宇、王永平等多位学者的观点是指高血压及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轻则头晕目眩,视力下降,重则半身不遂,言语不利,死亡率极高。这似乎是李唐皇室的家族遗传病,史籍上明确记载患此症者有7位帝王,即高祖、太宗、高宗、顺宗、穆宗、文宗与宣宗。唐高祖是第一个得“风疾”而死的唐代帝王。据《资治通鉴》贞观九年五月载:“太上皇自去秋得风疾,庚子,崩于垂拱殿”,年71。太宗也有“得风疾,苦京师盛暑”的记载,并曾经把自己服食的药物赐给同样“以风疾废于家”的大臣高季辅。其后的唐顺宗更是因为风疾而导致四肢瘫痪,口不能言,只能靠眼神和点头摇头来表示意见,“太子始得风疾,不能言”,导致继位后朝政为权臣王叔文所把持。穆宗“因得风疾,不能履地,自是人不闻上起居。”文宗“上始得风疾,不能言。于是王守澄荐昭义行军司马郑注善医;上征注至京师,饮其药,颇有验,遂有宠。”这里讲到唐文宗因为得风疾而口不能言,郑注便是因为治疗有效而得到文宗的宠信,委以腹心,然而郑注才不能任,最后导致了甘露之变的惨剧。有学者甚至认为,唐朝诸帝多患“风疾”之症,很可能就是导致他们耽湎于金丹服饵的一个重要原因。
    李治的病情不象顺宗那样严重,但经常头疼难忍、目不能视无疑是非常痛苦的,无法正常处理朝政。而他似乎并不真正信任朝臣。前文已经提到,李唐皇族尤其是前期帝王,和朝臣的关系是比较健康的,对功臣待遇优厚,且往往都有一位深受信任、愿意付以国事的宠臣。唐高祖有裴寂,太宗有长孙无忌,玄宗更是因为对李林甫、安禄山信任太过而导致了安史之乱,但这一规律并不适用于高宗。他不是没有由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才华盖世的人才,裴行俭、刘仁轨都是文武双全出将入相的人中龙凤,高宗对他们赞赏重用,却从未到达委以腹心的程度。对于许敬宗,高宗颇为照顾,但也不过是对他在立后事件中对自己支持的回报。只有对李绩,高宗还说得上有点特殊的信任,然而李绩却是从来不过问朝政的人,是否因此才得到了高宗的特殊信任,那就不得而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