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一人做事一人当!到时你将我交出去,相信朝廷也不愿轻易与苍然为敌,我陈林绝无怨言!”
他身后那些破衣烂衫的士兵们适时悲愤地喊出声来。
“不!元帅,我们愿与你同生共死!”
“元帅我们对不起你啊”
“掌门老爷,求您救救命吧!”
苏怀瑾面无表情地看着这一幕闹剧,感觉内心毫无波动,甚至有点想笑。
陈林这事做得不地道——哪怕他没怀着将苍然赶尽杀绝的坏心思,单说带着一众老弱残兵试图找旧交寻求庇护,还用大义堵得人家不得不接受,这行为就足以让正人君子所不耻,可他拿捏着爱兵如子的好名声,又事先声明并非自己贪生怕死,苏怀瑾还真不能就这一点多说什么。
那样反倒显得他气量狭小,见死不救。
呵,他陈林不就是做了婊|子还要立牌坊吗,他偏还就要从这方面入手,让他身败名裂,成为千古背信弃义的典范!
正好在这时,安置完普通弟子们的明虚也赶到了山门处,这位掌管庶务的大师兄为人要沉稳周道许多,他听了同门对于之前情形的描述,虽也有些动容,却想得更多些。
“长掌门,”他走到苏怀瑾身边,压低声音道,“这魏军还在山下虎视眈眈,山门不可轻开啊。”
苏怀瑾紧紧地抿着嘴角,没说开,也没说不开。
“掌门!”明虚有些急了,他再上前一步,一把抓住他的肩膀,“此乃危急存亡之时,万一魏军借机掩杀,不但我们可能措手不及,连这些义军们也断无生理!”
他一派拳拳之心,本人与陈林也没什么特别的交情,一番话可说是合情合理,因此也没有特意压低声音,山下的陈林听得清楚明白,却并没有什么担心之感。
他自认对谢长风为人再清楚不过,这人一向最是见不得百姓疾苦,他们相交以来,光他亲眼所见对方自己舍生忘死不惜以命换命的场景就有许多次,长风剑的实力和名声便是在那一次次生死攸关当中积累起来的,半点都掺不得假。
况且,他们对苍然派的这一担忧也早有应对之法。
“长风,”陈林抬起被汗迹和泥土弄得十分沧桑的脸,哑声道,“我们能到得这里,已是跟山下魏军交过战了,你放心,若苍然肯怜悯一二,我自当带队在此断后,哪怕粉身碎骨,也断不让魏狗染指贵山门一步!”
第82章 谁与逐鹿天下(4)()
吴国尊贵的太子殿下最近比较烦。
在行军途中捡到人这种事,尽管算到现在他已经打了十年仗;却也不是能时常遇到的。
何笙那孩子是齐国公的小儿子;今年才十五岁;正是他当年上战场的年纪,小少年出身添喜郎世家,却偏偏对舞枪弄棒一类的事情乐此不疲;上次回朝的时候,天天在家里被吵闹得苦不堪言的公爵大人第一时间就求见了太子;千叮咛万嘱咐让他带着幺子出去见见世面。
当然,只是见见世面而已;上战场拼杀什么的;这种娇生惯养的少爷做不来;易修也不放心让他上阵。
基于这一前提;再加上何笙个性活泼好动;还挺讨他喜欢;因此将军大人对这个“空降亲兵”优待得很,并不以军中那些过于严格的纪律来要求他;往常闯了什么祸,也是包庇为主。以至于全军上下都知道大佬身边来了个颇受宠爱的小猴子;没事儿最好别去招惹。
何笙善心大发帮助难民也不是第一次了,魏吴两国常年征战,边关的百姓生活自然困苦;大量流民争先恐后地往关内涌;路上累死饿死的不计其数;即使吴国国内条件比魏国好上不少,路边也常见饿殍,其状相当凄惨。
不食人间疾苦的小少爷对这些人十分同情,再加上易修惯着他,口袋里总有不少零食小吃,路上还真救了不少濒临饿死的灾民。
他也聪明得很,救人并不大张旗鼓,因此还没遇到过弄巧成拙的糟心事。
快饿死的就给食物,快病死的就给医药,有时候还会得寸进尺地把人带到医疗帐去大摇大摆地找军医——易修开始的时候是有心阻止他往回带这些不明不白的人的,可后来见他辨识敌友的能力还不错,捡回来的人在治疗之后也通常能为军队提供服务或情报,便半推半就地默许了他的行为。
这也是苏怀瑾能顺利得救的一大重要因素。
而现在易修糟心的源头,也正是为此。
他一向都是一个利益主义者,何笙救回来的人,有用的留下,没用的最多给简单包扎便赶出营去,他的军营既不是救济站也不是难民营,后方好不容易筹措的粮草给手下的士兵还嫌少,可不是用来给无用的灾民疗伤果腹用的。
而那个失去记忆的男人所受到的待遇,却明显有些过于优渥了。
——这自然是有原因的,苏怀瑾玩笑似的猜测还真有点符合事实:易修那样优待他,就是因为他那张脸。
不过自然不是太子殿下见色心喜,他这么做,其实是为了讨父皇的欢心。
世人皆道他易修占尽便宜,出身尊贵、凡事一帆风顺,就连大多数将领总要考虑的与帝皇的平衡关系都因为他特殊的身份而被减弱到微乎其微的地步,可这世界上,哪儿来那么多理所当然的好事儿呢。
吴王年纪大了,说实话,远不像年轻时候那么雄心壮志明辨是非,他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老年时候的刚愎自用和疑神疑鬼中去,连自己一直以来倚重的儿子都不能幸免。
易修很清楚这一点,他也清楚自己这些年风头太盛,已经犯了大忌,在尽量收敛自己的势力的同时,他也在想尽办法讨好那位雷霆雨露的君王。
父子之间走到这种地步,不能不说是悲哀,但也几乎是出身皇家注定的结局。
易修对此适应良好,每次出征,都会在各地为吴王搜罗各种珍奇事物,或祥瑞,或珍宝,反正要能把老头子哄高兴了,他下一次出军就能打得更舒坦一点儿。
而这次,苏怀瑾就是他打算进献上去的“宝物”。
这个秘密很少有人知道——吴王寝殿的密室中,藏着一位绝世美女的画像,或行或坐,或舞剑或抚琴,一张张记录了她日常生活的画像堆满了密室,笔触细腻、满怀情感,似乎能从中窥见一个鲜活生命活生生的音容笑貌,甚至感觉画上的人在呼吸。
易修也是在年幼的时候无意中闯进去的,那次是一向温和宠溺的父皇第一次对他发那么大的火,罚他在祠堂紧闭了三天三夜,连皇祖母亲自求情都没用。
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易修明白了宛容殿里那些成群的美人们为什么总给人感觉微妙的相似——或是五官,或是身段,其实她们像的都是这一个人!
这件事情,除了母后他没有向任何人说过,多年来对此三缄其口,可每次在外搜罗美人的时候,他便也会按照那个标准去寻找,果然每次都得了十分赞赏。
这么长时间下来,“那位”的容貌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在他脑中根深蒂固,以至于一见到何笙救回来的那个人洗干净的面孔,尽管性别迥异,他也在瞬间便认出了,这人竟与那画上美人长得别无二致。
正好这次出来没有找到足够新奇的东西,而父皇的生日又眼看就要到了,这简直是上天送给他的礼物。
易修一点儿都不觉得自己卑鄙,乱世人命贱如尘土,这个人既然已经沦落到那种地步,想来应该是不会介意进宫去享受荣华富贵的,大多数人在面临生死选择的时候,尊严相比之下什么都不是。
就算他介意,他的心情也不在太子殿下的考虑范围之内。
可现在,易修却突然发现,事情似乎超出了他的掌控。
他原本把这个“苏公子”当作是空有一副好皮囊,能够任由自己操控的草包饭袋,吩咐手下人好生医治后便不再去关注他的消息,只把人养着,等回太子府教教规矩就在寿宴上呈上去。
说到底,他对这个被自己擅自决定命运的人也不是半点儿愧疚之情都没有,之所以不听不问不见,也就是想逃避而已。
可有些人的光芒,不是被忽视就能遮掩的,尽管易修几乎是刻意地不去打听有关于那人的事,闲言碎语竟也源源不断地传到他耳朵里来。
他听闻他在好医好药的将养下一天天康复起来,言谈举止优雅得宜,令人如沐春风。
他听闻他竟有一身的好医术,在伤兵营里帮了几天忙,找回手感之后连李大夫都自愧不如。
他听闻他腹有诗书,与监军的文官集团都能相谈甚欢,虽然因为失去记忆的原因对天下大势不能说出多精妙的见解,但于舞文弄墨一道上却将那些日日眼高于顶的翰林斗得心服口服。
他听闻他善弄琴箫,也在夜晚听到过远远传来的乐声,行军途中条件不便,只有翠竹粗制成的箫笛,可就连一片树叶在他手中都能走出华章,让人听闻便心旷神怡。
他听闻他身体是伤了根本,恐怕今后都不会如常人一般康健结实,还兼有寒症,守夜的士兵们时常听见他压抑的咳嗽,也会在寒夜次日早上见到他较之平日更苍白孱弱的样子。
他听闻太多太多——自从这个神秘人醒过来之后,军中闲事十件有五件与他相关,士兵们打了胜仗本就心情愉快,也乐得关注这些小事,终于有一天易修忽然发现,连自己身边的亲卫在提起“那位公子”的时候,也是满脸愉快敬佩的光彩。
这让他很不痛快。
吴国太子向来是惜才的,府上门客三千,只要是有真本事的人,都能在太子府里谋得一个好差事。易修要人不问出身不管尊卑,鸿儒雅士也要,鸡鸣狗盗也要总之是对各种人都能做到物尽其用的效果。
现在这么一个板上钉钉胸有韬略的人才放在眼前,却要被自己亲手送进宫去以色侍人,当那老头子的男宠,易修感觉简